口腔医疗感染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控制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护初稿-副本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护医务人员暴露于乙型肝炎及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机率高,职业暴露面广,可以涉及到临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甚至五官科、尤其口腔科,以及检验科、透析室,所涉及的医务人员有医生、护士、检验人员、护理人员等。
文献报道,皮肤有损伤的医务人员在伤口暴露于乙肝病人血液后感染乙肝机率更高,其中为数最多的感染者为护士、助产士、妇产科医生及外科医生。
一、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的途径及方式1、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感染乙肝病毒这是乙肝医源性传播中最多见的一种,例如:由于被污染的注射器不慎刺破皮肤而感染乙肝的危险性极高。
实验证明注射7-10ml含HBV的血浆即可发生感染,美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均报道过与针刺有关的乙肝感染,甚至乙肝爆发的情况。
2、医务人员皮肤破损后接触到乙肝病人血液及其他体液后感染乙型肝炎在职业暴露引起乙肝感染的病例中约90%是由于皮肤破损污染及针刺或其他外伤引起乙肝病毒感染。
国内外研究观察表明,医务人员HBV感染机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尤其接触血液的科室人员为甚,而且感染率随工龄而上升,因此当有皮肤破损及伤口的工作人员预防乙肝感染的概念及措施更为重要。
3、密切接触乙肝患者而感染密切长时间接触病人及做各种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导尿、灌肠,护理员对病人作全生活护理等,在这些工作中接触病人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可在手指甲床、指甲内留有污染物尤其皮肤粘膜有破损及皲裂时,则更应加强防护意识。
二、乙型肝炎感染的职业防护1、医院建设及环境布局要合理要依据隔离传染、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原则建设及布局环境,要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医务人员在医院内接触污染物的机会,减少交叉感染,要有完好的消毒设备,医疗垃圾做到合格消毒及排放,以减少因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的机率。
2、思想重视思想重视及防护意识的加强,是减少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乙型肝炎的重要保证。
口腔科病毒性肝炎交叉性感染的预防及改进措施

口腔科病毒性肝炎交叉性感染的预防及改进措施摘要】总结及分析了口腔科医护人员如何防止感染病毒性肝炎(重点是通过血源性传播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人群中HBsAg的携带率最高)的医源性传播和职业性感染并加以讨论,以便于更有效地消除隐患,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医源性感染压力蒸汽灭菌【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6-0246-02病毒性肝炎是现今世界上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口腔科医生经常在病人口腔中进行手术操作,病人的唾液、血液经常污染医生的手及医疗器械,如果消毒处理不当,非常容易造成病人与医生及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因此口腔科的医源性感染问题日益受到医务人员及社会的关注。
本文就如何采取措施,降低口腔科病人之间、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做了以下探讨。
1.病毒性肝炎病毒的主要类型及在口腔科交叉感染的特点1.1 甲型病毒型肝炎(HAV)是一种RNA病毒,具有较强的冷热耐受性,加热100℃ 5分钟或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均可以使之灭活。
常由粪口传播途径而感染。
可通过HAV阳性患者的唾液传播。
如果医护人员防护措施不到位及各类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得不到保障,非常容易造成甲型病毒型肝炎感染的流行。
1.2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RNA病毒,生存能力较强,病毒需要寄生在体内才能存活,对过氧乙酸及含氯消毒剂敏感,加热100℃ 10分钟即可杀灭。
目前国内外对它研究较多。
主要通过血源及唾液传播。
1.2.1医护人员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对患者的传播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口腔医护人员因手指外伤出血,流入患者口中,因此而使病人受到感染,HBsAg阳性患者的血液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由于职业的特点,口腔医护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下工作,手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唾液及治疗器械,乙型肝炎的传播率较高,因此手成为肝炎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
1.2.2 HBV患者对口腔科医护人员的传播各型乙肝病人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血液、唾液和牙龈液都带有HBV,可经创口及注射等侵入性操作或经唾液口-口途径通过消化液或经呼吸道、眼结合膜而侵入人体体液造成感染。
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42・FAMILYNURSEOctober.2006Vd.4No.10B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孙先锋,李士合,毛玉虎中圈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888(2006)10B一0042—02口腔科感染控制是防止医务人员和病人口腔治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约有300多种病原体都可能在口腔治疗中传播,口腔病人和医务人员可能通过血液、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接触到多种微生物,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交叉感染,以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健康,现参考美国CDc的建议报告,提出口腔科医务人员要了解121腔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和预防。
1口腔医疗中感染传播的疾病与途径1.1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感染性病原体有:①病毒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ⅡⅣ)、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②细菌性感染:如结核杆菌等。
随着艾滋病感染者人数的增加,口腔医生接触艾滋病感染者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均可引起相应的感染性疾病,应值得重视。
1.2感染途径1.2.1器械传播随着高科技发展,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使用频繁,周转较快,易造成污染,消毒灭菌较难,尤其涡轮手机,快速弯机关,超声波洁牙机头、直机头、吸唾器等结构复杂,腔隙多,更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
涡轮手机在停止转运的瞬间机头部位星负压状态,可导致口腔中的唾液、微生物、血液等回吸人手机内部,微生物可在手机内部死角处繁殖,再次使用时,回吸物质就可随转动喷出的水流进入另1例病人口腔,造成交叉感染uJ。
口腔治疗中的小器械如车件、扩、锉针、成型片等,因不易消毒而可能造成医院感染。
1.2.2空气传播牙科治疗中高速手机、气水枪、超声波沽治机都会产生飞沫,携带着病原体微生物形成气溶胶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若易感染者接触到含有致病菌的飞沫,有可能引起感染。
1.2.3水传播综合治疗台的水路、气路系统的污染和吸唾器未彻底清洁而造成感染。
我院口腔科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主要做法

透丝竹空穴 ! 下关 穴 透 颧 皘 穴 ! 牵 正 穴 透 迎 香 穴! 颊 车穴透地仓穴 ! 四 白 穴 透 巨 皘 穴! 迎 香 穴 透 地 仓 穴! 水沟穴透地仓穴 ! 地仓穴透承浆穴 ! 在患侧面部形成 环形刺激圈 ! 以补 法 或 平 补 平 泻 法 刺 激 瘫 痪 的 肌 肉 和面神经末梢兴奋 ! 激活麻痹的神经 ! 增强肌力 " 取 双侧风池穴以疏泻 风 寒 之 贼 ! 配合谷穴以疏通阳明 经气 " 同 时 ! 改 善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促 进 炎 症 吸 收! 为 面瘫恢复创造良好环境 " 牵正散中白附子善祛头面 之风痰 ! 僵蚕祛风邪 ! 全蝎熄风镇痉 ! 搜风通络 & 三药 直走头面经脉 ! 同 时 具 有 祛 风 化 痰! 通 络 之 功 效! 效 力 极 佳" 补 阳 还 五 汤 益 气 固 表! 活 血 通 络! 调和营 濡养经脉 ! 提高肌体免疫力 ! 与牵正散配伍使用 ! 卫! 相得益彰 ! 效力更大 " 该方法使面瘫患者恢复快 ! 且 疗程短 ! 疗效好 ! 安全可靠 " 在针灸时注意面部穴位 不益深刺 和 捻 转 提 插 ! 少 用 刺 激 长 留 针 较 为 妥 当" 笔者运用此法 ! 均获良效 " $ 余年 !
# !$
口腔医疗中医院感染控制的深入研究 ! 肝炎 * 爱滋病 等传染病会在不同 途 径 中 传 播 与 流 行 ! 如果预防医 院感染措施不力 ! 将会使基层医院口腔医疗中感染 概率呈几何倍数增大 ! 因此具备严格的消毒措施 ! 做
.( & ).
! 8 ; < =:8 > = ? @ A B C D B = E5 B F G D E > H B I# $ $ &! ? > A J ! ,! K > J &
传染病院口腔科医源性感染防控措施及效果

*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430023) 2011 年 12 月 25 日收稿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4-0071-02
可以随转动喷出的水流进另一位患者的口腔,造成交叉感染[3]。 2.3 医务人员防范意识不强:口腔科医务人员是高危易感者,可通 过污染和未消毒灭菌的医疗器械不慎刺破手指导致感染,也可通 过治疗操作中的气溶液直接吸入肺部感染[4]。同时如果口腔科医 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忽视消毒灭菌及消毒隔离制度,易 造成医源性交叉感染罹害患者。 3 防控措施 3.1 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传染病毒的传播途径,传染媒介、流行病学 等知识,提高口腔科医务人员对医源性感染的认识。在诊疗前,严 格询问有关病史,必要时做好相关检查,了解患者其他健康状况, 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 3.2 分区分时专人就诊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传染性排查。实行分 区治疗,患有传染性疾患的口腔病人一间诊室,非有传染性疫患 的口腔病人另一间诊室。对口腔患者,除是急症病人外,以预约为 主,有传染性的同种病人定一时间集中诊治,非传染性病人安排 另一时间集中诊治,防止病患间的交叉感染。 3.3 个人防护 3.3.1 严格手消毒:洗手是该科控制医源性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在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后及处理病人用物后均应严 格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3.3.2 穿工作服、戴口罩:一次性手套、帽子、护目镜等工作服一旦 被污染及时更换,口罩、手套是一人一换,如一例患者治疗时间较 长,1 小时更换一付手套,如接触的是艾滋病患者,须戴二付手 套。在诊治有传染性的患者时,须穿隔离衣、裤,当有血液和其他 体液飞溅时,必须配戴护目镜和面罩。 3.3.3 病人用品专人专用:即 1 位患者 1 套隔离薄膜,一人一杯漱 口液,一人一付手套,椅位及痰盂一人一用一消毒,患者治疗前用 0.1%氯已定液漱口,减少口腔中的菌落。在灯架、手柄、头托、治疗 台、工作台等处铺一次性隔离薄膜,一人一用更换随时清理痰盂 血迹、痰渍等。每治疗完一位病人,对椅位及工作区域进行 500mg/L 含氯消液消毒擦试。
口腔实践中的感染与控制

4、丁型肝炎病毒(HDV) HDV是一种RNA病毒,常与HBV同时感染,可经血 液、血制品或用染有病毒的注射器材及医疗器具等传 播,所以口腔科医生与HDV感染密切相关。 5、口腔手术中的乙肝传染问题 有可靠的证据表明通常乙肝病毒从患者传播给口腔科 医生,而由口腔科医生传播给患者的机会较少,但至 少也有10例记载 。 由于使用乙肝疫苗的原因,美国牙科人员HBV感染率 已下降 在没有应用乙肝疫苗的国家和地区,口腔卫生及有关 人员仍属高危人群。 乙肝高危人群有吸毒者,男性同性恋和双性恋,经常 接受血或血制品的患者、医务人员等
4、感染HIV的口腔病损有口腔念珠菌病,口腔 毛状粘膜白斑,卡波济肉瘤。 这些特征是HIV感染的早期最常见的特征。 5、AIDS在口腔临床的传播方式 AIDS的传播方式可通过性接触、血液或血液制 品及母婴传播 在口腔领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另一种是间 接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器械、飞溅到皮肤或 粘膜上的血液或唾液及气雾中的微生物)
(三)易感人群 研究表明口腔医务人员反复暴露于血液与唾 液较一般人群对某些感染性疾病有较高的发 病率,属于感染的高危人群。 口腔医务人员被感染主要可能发生于: (1)直接接触受感染的血液及分泌物或感 染性病损 (2)接触含有感染病源的飞沫微滴 (3)接触受污染的没有适当消毒的尖锐器 械的边缘
第二类:常规工作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组 织,但有时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 第三类:从事工作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组 织 从事第一、二类工作的人员按规定要求,必须戴 手套、口罩、眼镜,穿工作服或隔离衣,每治 疗完一个患者,必须洗手,工作范围应尽量集 中;从事第三类工作的人员一般不需要特别的 防护措施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临床医学综合-第十单元传染病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临床医学综合-第十单元传染病[单选题]1.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的是A.抗HBeB.抗HBsC.DNA聚合酶D.抗核抗体E.抗HBc参(江南博哥)考答案:B参考解析:抗HBs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掌握“病毒性肝炎”知识点。
[单选题]2.对乙型肝炎可以采用下列哪种生物制品人工被动免疫A.抗毒素B.丙种球蛋白C.胎盘球蛋白D.特异性高效价免疫球蛋白E.乙型肝炎疫苗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乙型肝炎被动免疫:对各种原因已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包括HBsAg 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可用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使用剂量为新生儿100IU,成人500IU,一次肌肉注射,免疫力可维持3周。
掌握“病毒性肝炎”知识点。
[单选题]3.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传播途径甲型、戊型肝炎以粪-口传播为主;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亦主要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
掌握“病毒性肝炎”知识点。
[单选题]4.急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描述有误的是A.黄疸加深B.肾功能障碍C.有出血倾向D.少量腹水E.两周后出现肝性脑病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急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既往无同型肝炎病史,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缺乏、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少量腹水、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起病14日以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Ⅱ~Ⅴ度)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掌握“病毒性肝炎”知识点。
[单选题]5.下列哪项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A.HBsAgB.抗HBeC.抗HBsD.HBeAgE.抗HBeIgG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有三个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与抗体、核心抗原与抗体、e抗原与抗休。
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与控制

结核及梅毒
经空气传播的主要微生物与疾病
经接触传播的主要微生物与疾病
结核的感染 结核的感染
结核杆菌存在于痰中,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方式经 鼻腔和口腔喷岀体外,如果空气不流通,含菌的“微滴核”被 健康人吸入肺泡,可引起感染。
结核性溃疡为口腔中最常见的继发性结核损害
梅毒的感染
梅毒是感染梅毒螺旋体异致的疾病 在体外生存时间短,容易为消毒剂所杀灭 发病部位主要在唇、舌、腭、牙龈和咽喉部 在口腔方面表现为梅毒性口炎和梅毒性黏膜斑 原发的硬疳和继发的皮肤病损都可成为感染源,接触感染者的血
1.消毒方法
2、根据消毒原理分为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综合消毒法。 ①.物理消毒法:用物理因素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如热力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 消毒、超声波消毒等。 ②.化学消毒法:用化学消毒剂擦拭、浸泡、熏蒸器械设备,杀灭致病微生物,仅用于 消毒那些不能承受高温高压的器械设备或材料。 ③.综合消毒法:将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相结合的消毒方法,如全自动热清洗/消毒机 。
医护人员的防护
手
套
使
用
注
手套的种类和使用
意
事
项
一次性用品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口 罩 使 用 注 意 事 项
护 目 镜 和 面 罩
护目镜要求佩戴舒适、易清洁、能反复使用面罩要求 能充分保护面部。
工 作 服 和 工 作 帽
患者的防护
口腔科临床诊室环境中存在许多潜在的感染源,手、头发、 唾液、鼻腔分泌物、血液、衣服、器械及设备等都可能传播细 菌。患者在治疗时应注意个人防护以预防交叉感染。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传染性较强。对外界的抵抗 能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能耐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医疗感染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是一种传播广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例如:据2000年统计,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简称HBV)带菌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
冷泰俊报道,医院内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口腔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又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
日本开业牙科医生HBV感染率为35.9%,美国亦有牙科医生在行医中被感染上HBV乙肝肝炎病毒的报道,乙肝肝炎病毒已对口腔医师和牙科护士构成了职业性的感染危险。
一、传染源乙型肝炎可以通过血液、唾液传播,口腔患者的血液、唾液若携带HBV,在治牙过程中可以污染口腔器械及物体表面。
若口腔器械、物体表面消毒不完善,不彻底,可以造成医源性交叉感染。
在口腔医疗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口腔医师及其他员工中的带病毒者。
对于急性和慢性的典型、非典型的肝炎病病人,有临床症状,或有病史可询,易于提高警惕和防范,对于亚临床型病人,迁延性带HBV 者和高滴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因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病史可查,常失于警惕,因而具有很大的传染源意义和威胁性。
例如:Bell 等调查发现, 口腔医生因接触HBV病人感染的发生率随口腔医生工作时间的增长及与病人直接接触次数增多而增加。
例如:据Rimland等调查表明,HBV 的传播在口腔诊所明显高于其它诊所。
许援朝等随机检测口腔门诊就诊病人,HBsAg阳性率达33.6%。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感染可遍布全世界。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陈水易等检查60例牙病病人的牙髓血,检出HCV阳性率为3.3%。
总后勤部卫生部防疫站唐晓敏等(1997)对北京地区部分医务人员感染状况的调查中发现,护理人员HCV感染率最高。
据美国牙科协会报告, 在70%已知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查出乙肝表面抗原,这足以证明,乙肝病毒病人或携带者的唾液对口腔医生的威胁性。
Rimland在1977年曾追踪报道了1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口腔外科医生,55例经其治疗的患者中79%发展为HBsAg阳性,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患者大部分没有可能从其他途径感染HBV;而且对HBV感染者中的11例进行了HBsAg亚型的检测,其中9例与该医生相同。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口腔科医患之间存在HBV等病毒交叉感染的可能。
Rimland的报道引起了口腔医学界的重视,口腔器械消毒工作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改善。
二、传染途径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很多,其中与口腔诊疗有关的主要有血液、唾液、龈沟液。
传染媒介有以下几个方面:1手接触传染由于历史的和习惯的原因,还有很多传统型口腔诊所的口腔医师在口腔诊疗时一般不带手套,直接用手在病人口腔中操作,如果病人的血液内含有乙型肝炎病毒,口腔医师的手指如果有伤口,或者在操作中被针、刀剪等锐利器械损伤,即可能被肝炎病毒感染。
相反,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口腔医师,手指外伤出血,流入病人口中,也可因此而使病人受到感染。
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的血液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全血量仅需4×10-5毫升就足以使人感染,10-7毫升血清接种可造成亚临床型感染。
由于职业的特点,口腔医护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下工作,手直接接触病人唾液、血液和治疗器械,因此肝炎的传播率较高。
军事医学科学院刘育京(1990)报道,乙型肝炎患者的唾液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可高达50.0%,而口腔诊室内物体表面检出HBsAg的阳性率可高达6.3%~22.2%。
由此可见,在口腔诊所预防交叉感染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应予足够的重视。
广州军区联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曾年华等(1991)对123例受试者采集血清标本,结果HBsAg阳性者23例(18.7%),此23例的手采样,HBsAg阳性者3例;而对血清HBsAg阴性的100例采集手标本,阳性者10例(10.0%)。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王瑞萍等(1997)随机抽查20名口腔医护人员治疗操作后手部带菌情况,结果标本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0%,表皮葡萄球菌占15.0%。
而口腔病人的大多数诊疗操作需要医护人员的手与病人口腔直接接触,这就使手成为肝炎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2.器械接触传播未经消毒处理的和消毒处理不彻底的印模托盘,石膏模型、义齿、牙片、注射器、注射针、拔牙器械、充填器械、牙周外科器械、洁牙器械等,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着的血液、唾液,带有病毒的气雾,牙结石粉尘,咳嗽飞沫的污染,都可成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口腔诊所中的传染媒介。
特别是成为引起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高速手机是常用的口腔器械,和低速手机相比,噪音小,病人痛苦轻。
但高速手机的金属结构一层套一层,不耐锈;车针短小,前端为多层次锯齿状,而且易藏污纳垢不易清洗。
因此,其消毒问题仍是目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朱天岭等在未经消毒的手机表面检测出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sAg阳性率为44.0%。
唐宝璋等将工作了4h的50件手机进行检测,其HBsAg阳性率为44.0%。
此外,高速手机产生的大量气溶胶粒子也使肝炎病毒增加了扩散的机会。
胡敬熹等从106份牙科血污染棉球样本中,检出HBsAg阳性标本62份,从106份牙科器械样本中,检出HBsAg阳性标本54份。
加之高速电钻造成的气溶胶粒子污染,因此,牙科诊室的空气中必然会有大量的HBV存在。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王瑞萍等检测诊室内输氧湿化装置和雾化吸入装置,发现有大量细菌生长,输氧湿化装置以螺旋口处细菌最多,次为输氧橡皮导管,雾化吸入装置往往忽视了辅助配件贮水槽的消毒,该处细菌检出的阳性率达57.0%。
可以推测,其HBsAg的阳性率也不会低。
此外,治疗中蔬忽大意,不注意消毒隔离制度也是引起交叉感染的一个原因。
三、防护措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护,应采取宣传教育,控制传染病,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四个方面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
1.宣传教育口腔医师和牙科护士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排出途径、传染媒介和途径、感染源和流行病学认识不足,是牙科诊室乙型肝炎传播情况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对口腔医师和牙科护士进行有关乙型肝炎的宣传教育,在思想上认识到乙型肝炎威胁的严重性,自觉地制定和遵守防护措施,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同时也是保护病人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2.控制传染源在大量的口腔诊所病人中,发现HBsAg阳性者,实际上是有困难的,故应当把每一个病人都看成是可能“带病毒者”在治疗中严格实行消毒隔离制度,对已知有肝炎病史的病人和肝炎病人,如有条件,应约定时间,在专门的诊室内按传染病规定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的器械、器具、铺巾等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对可疑的带病毒者,应进行血液检验,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口腔医师和牙科护士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液化验检查,对各种临床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员工,应隔离治疗,在传染期内不得从事口腔医疗工作,对带病毒者和慢性抗原携带者,虽可让其从事临床工作,但必须带手套操作,尽量避免一切可能传染他人的行为。
对拔除的牙齿、残龈、沾有血液和唾液的纱球,棉球,不良修复体等,最好装入塑料袋内焚烧,或加入漂白粉彻底消毒后丢弃,以防止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3.切断传染途径口腔医师在诊疗前后,均应用肥皂,刷子和流水仔细洗手,并在消毒液中浸泡消毒,口腔医师和牙科护士应加强技术训练,提高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力求避免操作过程中的手指意损伤。
口腔诊所的各种器械器具,包括充填器械、洁牙器械、拔牙器械、检查器械、托盘、注射器、注射针头,各种牙钻、砂石针、手机等等,均应在可靠的消毒后使用,能加热的器械具可用煮沸法或高压蒸气法消毒。
不能加热的器械具可用1%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防锈可加入0.5%亚硝酸钠,口镜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诊疗器械和手机应坚持一个病人一套,互不混用,使用过的诊疗器械应先浸泡消毒后再清洗。
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使用一次性口杯、一次性检查盘、一次性口镜、一次性射注器。
凡是被乙型肝炎病人,带病毒者和可疑带病毒者的血液,唾液污染的地面,牙科手术椅,牙科综合治疗机的痰孟、吸唾器、水气枪头、托盘、铺巾,员工的衣帽和口罩,均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否则污物干燥后可形成尘埃污染空气。
例如:据Bell报道,口腔医师因接触HBV病人发生自身感染的机会较其他人群增加了3~5倍,且平时不戴手套操作的医务人员感染HBV的机率更大,而常规戴手套并注射HBV疫苗者,HBV感染会明显减少。
高速电钻、洁牙等操作所致的气溶胶中存在大量的HBV,减少气溶胶的扩散是十分重要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芳萍提出的措施是:①治疗前做好口腔粘膜消毒冲洗,减少细菌数量。
②操作时戴口罩。
③诊室每日紫外线消毒30 min,每月行空气细菌监测1次。
牙源性微生物气溶胶的主要危害对象是与病人近距离接触的口腔医护人员。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戴口罩,建立严格的监测和消毒隔离制度。
张朝隆还提出医生在进行口腔内操作时应戴护目镜,以保护眼结膜。
曾年华等通过对手表面是否携带HBsAg的调查,发现不论血清是否检出HBsAg,其手表面检出HBsAg的机率是一致的。
表明一个人无论血液是否携带HBsAg,对手消毒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医护人员手的消毒方法如下:每天开始工作时用肥皂水彻底洗手,然后用84消毒液泡手2 min,以后每治疗完1例病人用肥皂水和流水洗手1min,再用84消毒液浸泡2min高速手机结构特殊,消毒难度大。
严格讲应进行灭菌处理。
但由于手机胡敬熹等对62份HBsAg阳性的牙科血污染标本分别进行干烤消毒、75%酒精浸泡30 min和0.1%新洁尔灭浸泡30min的比较,结果只有干烤灭菌箱(160℃,2 h)消毒的全部转阴,其余两法均不可靠。
刘育京报道,由于甲型肝炎病毒(HAV)对某些杀菌因子的抗力较HBV弱,用0.5%戊二醛浸泡3min 即可,而HBV则需2%戊二醛浸泡15min。
因此,他认为可统一按预防乙型肝炎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但由于口腔诊所工作的特殊性,除一般器械用高压消毒灭菌外,目前消毒液浸泡仍然是常用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药物有2%戊二醛、1%~2%甲醛、0.2%过氧乙酸、0.5%碘伏、25%金星消毒液、0.5%84消毒液。
牙钻、扩孔钻、砂石、成形片夹、形片及口腔内科其他器械可用激活了的2%碱性戊二醛浸泡10min,或1%次氯酸盐浸泡10min,或者1%~2%甲醛液浸泡20~30 min。
李芳萍认为,对于器具表面的消毒,如电话、笔、水龙头、吸唾器、办公桌椅等。
可用0.5%84消毒液或0.2%过氧乙酸擦拭4.保护易感人群口腔医师和牙科护士应定期体检身体,每年体检一次,乙肝“两对半”为检测重点,乙肝五项阴性者,体内缺乏乙肝表面抗体(HBsAb)时,须进行一次乙肝疫苗全程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