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压力感受器及相关疾病

动脉压力感受器及相关疾病
动脉压力感受器及相关疾病

动脉压力感受器及相关疾病

学员旅六队预检专业:王金灵李昂莫红彪

摘要:根据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产生机制浅谈相关疾患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通过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而产生传入信号,信号作用于中枢端,中枢产生指令参与血压以及血流的调节,即随血压的波动,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近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因素影响到其感受调节机制,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发不少疾病,如高血压,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前卫。

关键词:离子通道机制NO的影响以及重力等因素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

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作用产生机制:

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在维持血压以及调节心血管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自1924年Hering阐述其功能以来,有关的生理研究已大量报道。该感受器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部位的慢适应性感受器,受到跨壁压牵张时兴奋,与牵张程度线性相关,其传入神经分别: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有有髓(A)和无髓(C)类纤维,其胞体分别位于岩神经节和结状神经节。此感受器所在血管壁无类似外周化学感受器丝球细胞这样的辅助结构,因此,出击感受神经元的末梢可能就是发生冲动的部位。其感觉末梢相当复杂,信号可能来自此类末梢的变形,神经末梢通过机-电换能或机电偶联而感受牵引刺激且发生冲动。

然而,该感受器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电位和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有学者根据猫肌梭或螯虾牵张感受器实验所得资料进行推论,同其他机械感受器一样,当动脉壁变形时感觉神经末梢对Na+和K+通透性增加,也可能对Ca2+增加。也就是无选择的激活神经元细胞膜阳离子电流,产生一个发生器电位,进而引发传入神经放电。有人从颈总动脉压力感受器记录到对河豚毒不敏感的慢电位,有Na离子依赖性,胞外Na浓度降低5%可升高阈压并降低增益,与兴奋时Na+内流机制一致。增加胞外K浓度效果相反。对于Ca2+离子浓度的改变和应用不同钙通道阻断剂的实验结果是与Ca2+内流后可导致去极化的结果相反。Cl—则不能影响压力感受器放电。由此可见,压力感受器收到的形变引起的电流主要是1价阳离子。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MS):1984年Guhary和Sachs在骨骼肌的电压钳实验首先对MS通道作了报道。MS包括牵引敏感性通道,移位敏感性通道和剪应力敏感性通道。其中牵张敏感性通道又包括牵张激活(SAC)和牵张失活(SIC)敏感性通道。在SAC通道中有:(1)阴离子,特别是Cl-通过的SAAn,(2)多种阳离子通过的SACat,(3)K+及其类似物通透的SAK,(4)阴阳离子无选择性SANon,(5)选择性Ca2+通透的SACa。一般认为SIC 仅允许K+及其类似物通过。已有研究表明,在各类细胞上普遍存在着MS通道。一些组织包括无脊髓动物牵张感受器神经元、鸡心肌细胞、大鼠内皮细胞、肾小管细胞等均存在MS 通道。Tavernarakis等最近已克隆出MS通道,MS通道参与调节多种功能,如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活性物质,诱发骨骼肌细胞的生长,调控细胞细胞容积以及影响特殊感受器的活动等。

MS通道具有以下特点:(1)大多数对阴离子通过有选择性,而对阳离子的通透无选择性,(2)MS通道在膜片微吸管内吸引压达到一定阈值时才开放,这与动脉压力感受器需要达到阈压才发生冲动相一致;(3)通道开放机率取决于吸引压,两者之间的关系呈“S”形,这与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压力-放电频率之间关系相吻合;(4)在膜张力增高一个梯级时,通道激活的始动呈“S”形,有0.5S延迟。

研究表明动脉压力感受器神经元细胞膜上确实存在MS,这可通过在体隔离灌流家兔颈动脉窦证明。窦内压升高时这些通道开放,一种公认的MS阻断剂Gd3+可阻断此种兴奋。然而也有人认为可能是Gd3+作用时间过短或者有另外一种对此离子不敏感的MS通道存在

而使得该离子不能阻断MS通道。Cunningham等应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也发现大鼠主动脉弓神经元上有MS通道,低渗造成的膜牵张刺激可明显增加神经元的电流,此电流可被Gd3+阻断。其主要机制是Gd3+敏感性离子通道介导的Ca2+内流而不是电压-门控Ca2+通道,Ca2+内流量取决于刺激强度和血管变形维持时间。由此可证明机械刺激所引起的Ca2+不是依赖电压-门控通道,而是SAC介导。随后,Cunningham等进一步采用机械刺激神经元轴突的方法,结合荧光染色的运用进行大鼠主动脉弓刺激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刺激压力感受器轴突,可引起胞体内向阳离子流,且此电流随刺激强度而异,并可被Gd3+(20umol/L)阻断。将与机动蛋白微丝结合的鬼笔环肽孵育神经元12h也可阻断,由此证明,轴突的变形可在细胞体引发1个机械刺激敏感的内向电流,而肌动蛋白微丝则参与此电流的形成。不少实验证明应用Gd3+则可使大多数膜片中的通道被阻断。

还有学者认为,DEG/EnaC蛋白家族成员(DEG-1,MEC-4,MEC-10,UNC-105和UNC-108)也可能引起MS通道的作用MS通道进行了基因水平的研究,结果提示,ENaC亚单位可能是压力感受器机电换能装置功能域,并可能为深入地阐述血压调节和高血压的机制指明方向。

概括地讲,压力感受器主要是当血压变化引起血管变形时,激活感受器神经细胞膜的MS通道,引起一些阳离子内流,介导机电换能。

压力感受器神经元的离子流:

根据电生理特性,可将岩神经结和结状神经结分为有髓(A)和无髓(C)类,A类与C类相比有电位时程短,峰电位频率快的特点。两类神经元的离子通道已有不少报道,近年,随着酶分离和电生理技术的进展,已能分离培养单个压力感受器神经元,并应用电压钳技术记录全细胞和单通道离子流。Schild等对大鼠结状神经结压力感受器神经元的离子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通道对压力感受器有特殊作用。Mendelowitz和Kunge在大鼠结状神经结的感觉神经元上记录到2中Ca2+电流,即短暂和持久电流,即Ica..t和ICa.n,这两种电流对双氢吡啶类药物不敏感,但Ica.n可被w-conotoxin GIV A 部分阻断。一些学者还观察到短暂,延迟和Ca2+及活性K+电流等三种电流。4-Ap和TEA均可阻断延迟K电流,短暂K 电流可被4-AP阻断,而Ca激活K电流是维持惊喜膜电位的主要离子流,调节神经兴奋性。

旁分泌和自分泌对压力感受器神经元的调变作用:

压力感受器神经活动还受到旁分泌和自分泌的调控,主要有前列环素和NO,均可调节器敏感性。1.前列环素,PGI2,由血管内皮产生,作为旁分泌物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2.NO 是血管平滑肌在手压力的牵张刺激或各种化学因素作用是释放的舒血管因子。实验表明主要是上述两种神经结存在NO合酶(nNOS),因而可产生NO。有学者实验证明颈动脉窦区的内源性NO对压力感受器反射有抑制作用,主要是存在对河豚毒敏感和不敏感的Na+产生机制,但是两种电流都可受到NO供体的抑制,该供体可悲NO清除剂血红蛋白所阻断。

此外,压力感受器还可受到重力,血管钙化以及淋巴液和静脉回流的影响,在此勿须赘述。

以上所述,粗略地阐明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反射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下面主要探讨一些与动脉压力感受器功能异常有关的疾患,主要有高血压,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昏厥,尿病和心力衰竭等。

老年人高血压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中,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7kpa(95mmHg)的高血压患者。老年人高血压中一部分是由成年高血压延续而来,另一部分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弹性减迟、收缩压升高而来。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降血压时应首选二氢嘧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其次,若无支气管哮喘等禁忌症,也可用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老年人高血压的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顺序为: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压力感受器失活反射性地加速了倾斜诱发的昏厥反应。血管迷走性昏厥(VVS)是最常见的神经介导性昏厥,其特征之一是:由于在静息时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失活反射性地加快心动过速反映。

糖尿病患者也表现出动脉血压变异和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变化。糖尿病并发心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无痛性心肌梗死、心源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经实验验证,糖尿病性心自主神经病变卧位比立位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变异均比正常组织和糖尿病非自主神经病变显著地下降,且糖尿病非自主神经病变压力反射敏感性变异性较正常也显著下降,以立位更为突出。

1.动脉压力感受器的离子通道机制,武宇明,何瑞荣,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

所生理学研究室(石家庄050017)第21卷第4期,河北医科大学学报,Vol.21No.4

2.浅谈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韩亚涛,临夏州卫校,甘肃临夏731100,V ol.24

2006 No.15

3.老年人高血压特点及药物治疗,翟颖,周淑平,130021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

4.2003年9月第30卷第5期,文摘

5.糖尿病患者动脉血压变异和压力反射性敏感变化,冯波倪亚芳,Changes of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baroreflex sensitivity in diabetic patients

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机制及相关研究

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机制及相关研究 颈动脉窦(CS)和主动脉弓(AA)压力感受器(BR)在维持机体血压相对稳定中起重要作用。BR激活的基本机制是血管牵张时引起感觉神经末梢的机械变形,离子通道开放、膜去极化,进而产生动作电位,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对机体循环系统产生调节作用。 1. 定义: 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丰富的感觉传入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动脉压力感受反射包括交感神经反射和迷走神经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就增大,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 2. 传入、传出神经、中枢联系及效应器: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NTS)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并终止于孤束核。孤束核和延髓头端腹外侧(RVLM)部是动脉压力感受反射中枢信息整合的主要神经核团。心血管中枢含有两个功能区:外侧喙状的升血压(缩血管)中枢和中央尾状的降血压(舒血管)中枢。而孤束核发出的一些侧支可至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及迷走神经背核等结构,其中,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通过网状脊髓束与脊髓的前脚和后脚再发生联系,最后由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迷走神经、脊髓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脊髓前脚发出的肋间神经和膈神经等传出神经,分别支配引起此反射的心脏、血管和呼吸肌等效应器。 3. 反射效应: 当血压在发生波动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压力感觉神经末梢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发放的神经冲动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颅内,与位于延髓的孤束核(NTS)形成突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反之,传入冲动减少时,则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增加。因此,作为心血管传入神经信息的汇集处,和处理交感和迷走神经信息并发出传出神经信息到外周的终端,孤束核和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内的神经信号传导对于调节血压、心率、交感神经活动、动脉或心肺压力感受反射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交感神经紧张性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4.动脉压力感受器电位及离子通道机制: 动脉压力感受器神经末梢是如何感受牵引刺激并产生冲动,即感受器的机-电换能或机-电耦联机制的研究,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问题。有学者根据猫肌梭等牵张感受器这样一些慢适应感受器所得的资料进行推断,当动脉壁变形时感受神经末梢膜对Na+和K+通透性增高,也就是无选择地激活神经元细胞膜上的阳离子电流,产生压力感受器电位,再引发传入神经的放电。Matsuura研究认为细胞外Na+浓度降低可升高压力感受器的阈压,这一发现与细胞兴奋时Na+内流一致;而增加细胞外的K+浓度,则可降低压力感受器的阈压。Cl-不影响压

二十八、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二十八、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作者: ————————————————————————————————日期:

人体在久蹲直立后,有时会出现头昏眼花,血压下降,此现象称为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但在正常人可经过反射性调节使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的收缩等相应改变,使血压回升。其生理意义在于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以及使循环功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回降,这一反射称为降压反射。 (一)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主要特征 动脉压力感受器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的主要特征是: 1 .适宜刺激不是动脉血压本身,而是血液对动脉管壁的机械牵张,因此压力感受器实际上是机械感受器或血管壁牵张感受器; 2 .在一定范围内( 8.0 ~24KPa 或60 ~180mmHg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 3 .在同一水平的血压时,搏动性压力变化引起传入冲动比非搏动性压力变化更高; 4 .游离一颈动脉窦灌流,并分别切断窦神经和双侧缓冲神经(主动脉神经),观察窦内压与窦神经放电,呈 S 形曲线关系,压力感受性反射在正常血压范围内最为敏感,有最好缓冲作用(图4-16); 5 .主动脉弓与颈动脉窦分别有两类感受器。一类是低阈值感受器,通过有髓鞘纤维传入冲动,是一群锋电位较大,出现在窦内压 120~ 140mmHg以下时,对动脉平均压均有反应,似乎反映正常血压水平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另一类是高阈值感受器,通过无髓鞘纤维传入冲动,是一群锋电位较小,出现在窦内压超过120~150mmHg ,主要对平均压有反应; 6 .颈交感神经可调制窦反射,现已证明,刺激支配窦区颈交感神经或在窦区局部涂用去甲肾上腺素,使窦区血管平滑肌收缩,增强窦神经中无髓鞘纤维传入冲动。此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交感极度亢进,通过加强压力感受反射限制过强交感兴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1课时眼与视觉一、教学目标 1.概述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二、设计思路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猜物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四、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引题1. 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问题:(1)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2)当我们看到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时,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2.引言: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三个同学通过触、听、看,将判断结果写在纸上,展示给全班同学。分析答出: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温度感觉 兴奋,倾听,跃跃欲试 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

颈动脉窦减压反射

颈动脉窦减压反射 【目的要求】 1.学习游离颈动脉窦的方法。 2.观察窦内压升高所引起的减压反射。 【基本原理】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是减压反射的感受器,如果将颈动脉窦游离出来,不参与血液循环,仅保留神经的联系,则可通过人工灌流的方法以改变窦内压力作为刺激,观察减压反射。 【动物与器材】 家兔、常用手术器械、止血钳(6 把)、动脉夹、记纹鼓或记录仪、电磁标、水银检压计(2 支)、20ml 注射器、气管插管、动脉套管及导管、三通管、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300u/ml 肝素溶液、2%普鲁卡因溶液。 【方法与步骤】 1.手术按常规麻醉动物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切开颈部皮肤,分离气管并插入气管插管(按实验24 方法)。分离右侧颈总动脉直到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参见图4-17)。在颈动脉窦头端用线结扎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自基部结扎。在同侧颈总动脉中部进行双结扎后从中间剪断。颈总动脉的近心端插入动脉套管并连接水银检压计(按实验24 方法),记录动脉血压;其远心端插入另一支动脉套管,经三通管与另一水银检压计相连。用注射器通过三通可向窦内注入生理盐水,同时观察检压计,记录所加压力的大小(管道内充满生理盐水)。分离左侧颈总动脉,穿线备用。2.安装记纹鼓或记录仪,自上而下将血压记录、窦内压记录及刺激标记三只笔尖对齐,并使之密切接触鼓面。记录正常血压曲线。 3.实验观察 (1)提起左侧颈总动脉,用动脉夹阻断血流,记录血压变化。待出现明显变化后,移去动脉夹,记录血压变化。 (2)用注射器增加右侧窦内压力,记录血压变化与加压数值(每次加压20mmHg),找出压力变化最敏感的范围。 (3)用2%普鲁卡因溶液浸润颈动脉窦区,3—5min 后,再增加窦内压力,记录血压变化。将实验结果填入表4-5。分析各项结果,找出动脉窦最敏感的压力变化范围。【思考题】 1.颈动脉窦加压为什么会使血压升高。 2.普鲁卡因处理后,窦内加压时有何变化?为什么? 3.讨论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表4-5 家兔动脉窦加压对血压的影响 实验观察实验前血压(mmHg) 实验时血压(mmHg) 正常血压(mmHg) 阻断左侧颈总动脉血流 1 2 3 4 5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 (2)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与课件,让学生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耳的结构”立体模型组装培养学生的三维立体观念 (3)通过课件演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 (2)通过对聋哑人的介绍,呼吁关心爱护残疾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课时学完“眼与视觉”的知识之后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容”内的延续,是神经系统知识完整性的充实。 学情分析 这节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以动画、影片的形式展现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掌握。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爱心和责任心教育非常的必要。 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 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出示课件上的耳的结构的挂图,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学生埋首阅读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互助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要求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讨论、争论、交流、帮助。记录下组内不能解

动脉压力感受器及相关疾病

动脉压力感受器及相关疾病 学员旅六队预检专业:王金灵李昂莫红彪 摘要:根据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产生机制浅谈相关疾患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通过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而产生传入信号,信号作用于中枢端,中枢产生指令参与血压以及血流的调节,即随血压的波动,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近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因素影响到其感受调节机制,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发不少疾病,如高血压,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前卫。 关键词:离子通道机制NO的影响以及重力等因素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 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作用产生机制: 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在维持血压以及调节心血管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自1924年Hering阐述其功能以来,有关的生理研究已大量报道。该感受器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部位的慢适应性感受器,受到跨壁压牵张时兴奋,与牵张程度线性相关,其传入神经分别: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有有髓(A)和无髓(C)类纤维,其胞体分别位于岩神经节和结状神经节。此感受器所在血管壁无类似外周化学感受器丝球细胞这样的辅助结构,因此,出击感受神经元的末梢可能就是发生冲动的部位。其感觉末梢相当复杂,信号可能来自此类末梢的变形,神经末梢通过机-电换能或机电偶联而感受牵引刺激且发生冲动。 然而,该感受器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电位和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有学者根据猫肌梭或螯虾牵张感受器实验所得资料进行推论,同其他机械感受器一样,当动脉壁变形时感觉神经末梢对Na+和K+通透性增加,也可能对Ca2+增加。也就是无选择的激活神经元细胞膜阳离子电流,产生一个发生器电位,进而引发传入神经放电。有人从颈总动脉压力感受器记录到对河豚毒不敏感的慢电位,有Na离子依赖性,胞外Na浓度降低5%可升高阈压并降低增益,与兴奋时Na+内流机制一致。增加胞外K浓度效果相反。对于Ca2+离子浓度的改变和应用不同钙通道阻断剂的实验结果是与Ca2+内流后可导致去极化的结果相反。Cl—则不能影响压力感受器放电。由此可见,压力感受器收到的形变引起的电流主要是1价阳离子。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MS):1984年Guhary和Sachs在骨骼肌的电压钳实验首先对MS通道作了报道。MS包括牵引敏感性通道,移位敏感性通道和剪应力敏感性通道。其中牵张敏感性通道又包括牵张激活(SAC)和牵张失活(SIC)敏感性通道。在SAC通道中有:(1)阴离子,特别是Cl-通过的SAAn,(2)多种阳离子通过的SACat,(3)K+及其类似物通透的SAK,(4)阴阳离子无选择性SANon,(5)选择性Ca2+通透的SACa。一般认为SIC 仅允许K+及其类似物通过。已有研究表明,在各类细胞上普遍存在着MS通道。一些组织包括无脊髓动物牵张感受器神经元、鸡心肌细胞、大鼠内皮细胞、肾小管细胞等均存在MS 通道。Tavernarakis等最近已克隆出MS通道,MS通道参与调节多种功能,如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活性物质,诱发骨骼肌细胞的生长,调控细胞细胞容积以及影响特殊感受器的活动等。 MS通道具有以下特点:(1)大多数对阴离子通过有选择性,而对阳离子的通透无选择性,(2)MS通道在膜片微吸管内吸引压达到一定阈值时才开放,这与动脉压力感受器需要达到阈压才发生冲动相一致;(3)通道开放机率取决于吸引压,两者之间的关系呈“S”形,这与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压力-放电频率之间关系相吻合;(4)在膜张力增高一个梯级时,通道激活的始动呈“S”形,有0.5S延迟。 研究表明动脉压力感受器神经元细胞膜上确实存在MS,这可通过在体隔离灌流家兔颈动脉窦证明。窦内压升高时这些通道开放,一种公认的MS阻断剂Gd3+可阻断此种兴奋。然而也有人认为可能是Gd3+作用时间过短或者有另外一种对此离子不敏感的MS通道存在

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的类型及作用

【考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调节、化学感受性调节。【解析】与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主要有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有对牵张刺激敏感的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降压神经,并分别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增强,沿窦神经和降压神经传入延髓的冲动增多,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经心迷走神经传至心的冲动增多,经心交感神经传至心的冲动减少,故而心率变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由交感缩血管神经传至血管的冲动减少,故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使动脉血压回降至正常水平,故这一反射又称为降压反射。相反,如果动脉血压降低,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沿相应传入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使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减弱,则引起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而使血压回升。故压力感受器反射的重要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的相对稳定。压力感受器对血压的急骤变化最为敏感,而且对血压突然降低比对血压突然升高更敏感。如果病人发生急性大失血,由于血压突然降低,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可反射性地引起血压暂时回升。(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分别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是能感受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变化的化学感受器。其传入纤维分别行走于窦神经和迷走神经内。化学感受器反射对呼吸具有经常性调节作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在平时不明显,只有当机体处于缺氧、窒息、大失血引起动脉血压过低以及酸中毒等异常情况下才发挥作用。发生上述情况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沿传入纤维将冲动传至延髓,一方面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多,另一方面,使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强,经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此时,大多数器官,如骨骼肌、腹腔内脏、肾等的血流量因血流阻力增大而减少,但心、脑器官的血管却略有舒张或无收缩反应,从而使血液重新分配,保证了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所以,化学感受器反射是一种应急反应。此外,存在于心房、心室壁内膜下和肺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壁内的感受器以及身体其他感受器,当接受相应刺激后,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心血管中枢,亦可引起心血管活动的改变。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试验_王立群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试验 王立群郭继鸿 ·无创性心电学诊断新技术· 图2压力反射弧的构成。 压力感受器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延髓 迷走神经中枢 交感神经中枢 迷走传出神经 交感传出神经 心脏效应器窦房结、房室结、心肌 血管效应器 图1犬颈动脉窦(A )和主动脉弓(B )局部解剖示意图。 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电生理室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认识到自主神经功能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及猝死的关系密切,特别是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兴奋能促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迷走神经兴奋有保护和抗心室颤动的作用[1]。人们对定量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兴趣日益浓厚,压力感受器敏感性(baror eflex sensitivity ,BRS )的相关研究渐受重视。BRS 是指动脉内血压变化相应引起反射性心动周期变化的敏感程度,心动周期(R _R 间期)与收缩压(SBP )构成回归曲线,斜率大提示迷走神经反射增强,斜率小提示交感神经反射增强。大约20年前,在心肌梗死后诱发猝死的狗模型中,首次发现通过BRS 分析自主神经对心率的控制能够预测猝死危险[1]。近期国际多中心ATRAMI (Autonomic Tone and Reflex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的研究也证实BRS 对心源性死亡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2]。 一、BRS 试验的生理学基础 1.压力感受器(baroreceptor )。动脉压力感受器是牵张感受器,主要位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及其它大动脉的外膜下(图1),由丰富的传入神经末梢组成,对血管机械性变形敏感。动脉血压波动时,管壁变形,这些神经末梢受到机械牵张而经常不断地发放神经冲动传入中枢(脑干的延髓)。只有当压力超过阈值时,感受器才发放冲动。血压上升幅度越大、速度越快,发放冲动频率也越高。压力感受器在一定压力范围内工作,其发放冲动的频率有上限,并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去甲肾上腺素能够激活颈动脉窦的平滑肌,在管壁直径不变的情况下使感受器发放冲动频率改变。 2.压力反射弧构成(图2)。动脉压力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背侧的孤束核和疑核。孤束核发出的纤维延伸到疑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侧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等不同结构。疑核腹外侧神经元发出心脏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主要支配窦房结、房室结、心房和心室。而交感神经纤维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中间外侧细胞柱, 后者受喙尾和延髓腹外侧等区域控制。这些交感纤维发放到主要位于星状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交感神经支配整个心脏和冠状动脉循环。 3.压力反射。血压升高时动脉壁受牵引,压力感受器受刺激后发放的神经冲动传到延髓,一方面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得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另一方面促进迷走中枢使其张力增高 ,结果心率和心输出量下降,周围血管扩张增加,使过度升高的血压恢复。压力反射的作用就是缓冲血压变化,防止血压波动或体位变化引起脑缺血,故而又称缓冲反射(buffer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回降。 1.动脉压力 感受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就增大,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卖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3.反射效应 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4.反射过程 5.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该反射在心排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至发生过分的波动,因此在生理学中将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为缓冲神经。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在慢性高血压患者或实验性高血压的动物中,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即在高于正常的血压水平上进行工作,故动脉血压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6.其特点 为压力感受器感受血压变化的范围为60~180mmHg,对血压在100mmHg时左右变化最敏感;降压反射对血压的迅速变化敏感,对高血压患者的调节作用则出现重调定,即在高水平上调节;颈动脉窦的敏感性大于主动脉弓。

【范文】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知识点汇总 www.5y kj.co m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另

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窦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窦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摘要】目的总结35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时颈动脉窦反应(CSR)的预防其处理。方法回顾2008~2013年35例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患者CRS发生的情况及处理方案。结果35例患者中25例发生CSR(单纯低血压7例,单纯心动过缓4例,两者共存14例),所有颈动脉窦患者处理后均恢复。结论严格术前准备、术中正规操作、术后正规治疗可明显降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时CSR的发生及其影响。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窦反应;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被公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约20%~30%的脑梗死由颈内动脉狭窄所致。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 stenting,CAS)具有安全、有效、微创以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个新的选择[1]。颈动脉窦反应(carotid sinus reaction,CSR)是CAS术中及术后的一种常见现象,表现为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本研究对接受CAS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AS时发生CSR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3年10月在楚雄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CAS的患者。纳人标准:①颈内动脉狭窄程度>50%(有症状)或70%(无症状);②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行CAS,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临床表现与血管狭窄区域无相关性;②存在卒中所致的严重残疾;③路径动脉严重迂曲,导管系统难以通过;④合并颅内肿瘤或动静脉畸形;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⑥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 1. 2 CAS 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等)并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完善颈部超声、颅脑CT或MRI,颈部CTA或MRA以及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影像学检查。DSA包括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及颅内诸动脉,了解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血管狭窄测量测量均采用DSA配套电脑软件的标尺进行,狭窄率的计算采用公式:狭窄程度(%)=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mm)-狭窄段血管直径(mm)÷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直径(mm)×100%。狭窄程度分4级:①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0~29%;②中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69%;③重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70%~99%;④完全闭塞。 CAS治疗过程: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取右侧股动脉为穿刺人路,局部麻醉生效后采用Seldinger’s技术穿刺股动脉,置人8(F)动脉鞘,给予全身肝素化。使用导丝技术在路径图指引下将8F导引导管置于患侧颈总动脉近端。在路径图的指引下送人栓子保护装置(保护伞)于狭窄血管远端。根据治疗血管

颈动脉窦的作用 脖子上这处别乱按是“死穴”

颈动脉窦的作用脖子上这处别乱按是“死穴” 下属给落枕主管捏脖子捏着捏着主管昏死过去患者五十多岁,某公司主管,不胖不瘦。那天主管起床后发现脖子“落枕”了。到了单位,下属听了,好心跑过来问要不要按两下。刚按了一会儿,主管身子一歪,“啪”倒在了地上,双眼紧闭怎么叫也叫不醒,可把下属吓坏了,赶紧叫来同事,把主管送医。到医院没多久,主管醒了。这种例子可不止一个,曾有报道称夫妻或情侣亲吻脖颈时发生意外。吻颈致死的命案是比较罕见的,不过,吻颈引起晕厥,可不少见。为什么吻颈、按脖子会致命或致病?在你颈部外侧的中部,颈动脉搏动最明显的地方,有个叫做颈动脉窦的部分。颈动脉窦内有特殊的感觉神经末梢,它好像灵敏的“按钮”或“开关”一样可以调控血压和心率。如外力压迫颈部,就会出现反射性的血压下降、昏倒等,这是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所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有些人的颈动脉窦特别敏感,稍微受压就会出现头晕或晕厥等症状。是否都会致命?不!大多数患者在颈动脉窦受压后会引起头晕或晕厥,一般不会致命。上文中提到的那位主管就是因为下属按摩时用力位置不对,压迫到了颈动脉窦,而导致晕厥。通常知觉会很快恢复,醒过来就没事了。有的人穿紧箍脖子的高领上衣或领带打得过紧,也会出现头晕或晕厥,就是颈动脉窦过敏之故。至于压迫到什么程度会诱发心脏骤停,每个人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相对敏感一些。颈动脉窦位置颈动脉窦,其体表位于颈部外侧,相当于甲状腺软骨的上边缘和颈动脉中最为明显的位置。确定具体的方法是:让患者仰卧,头稍向后转,先找到颈动

脉。它坐落在下颌角下方内侧和喉软骨外侧与胸锁乳头肌。摸到搏动的颈动脉后,然后把手指移到甲状软骨上缘部位,此处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即为颈动脉窦的位置。感受器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管壁的机械牵张。如动脉血压升高,动脉管壁被扩张至一定程度时,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而发放神经冲动。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压60~1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即动脉血压愈高,动脉管壁被扩张的程度也愈高,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也愈高,所以从感受器的性质,它是血管壁牵张感受器。压力脉动压力的变化比战胜压力变化更为敏感,体内的血液压力脉动特性和正常动脉的特点是合适的。在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颈动脉压力感受器起墙,在颈动脉窦壁颈动脉窦管(窦)血压升高的兴奋,反射性引起心跳变慢,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颈动脉窦位置是位于颈部的总动脉的末端和颈部动脉的开始的地方的膨大部分,其主要位于平甲状软骨上缘处,我们用试纸按压,很容易寻找到这个地方。而有颈动脉窦的患者,这个部位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影响,导致供血不足,引起脑部缺血等,容易引起晕厥等不适症状。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颈动脉窦这种疾病和颈动脉窦位置在哪里。其实颈动脉窦位置是十分明显的,而这种疾病的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主要的是血压不稳定,导致的这类疾病,首先容易导致心跳停止,从而进一步导致死亡。因此,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颈动脉窦位置(一)发病原因颈动脉窦位于颈内动脉的分叉部,该部形成扩张即称为颈动脉窦,内有压力感受器,经舌咽神经与延髓

生理学理论指导: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的类型及作用

【解析】与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主要有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有对牵张刺激敏感的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降压神经,并分别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增强,沿窦神经和降压神经传入延髓的冲动增多,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经心迷走神经传至心的冲动增多,经心交感神经传至心的冲动减少,故而心率变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由交感缩血管神经传至血管的冲动减少,故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使动脉血压回降至正常水平,故这一反射又称为降压反射。相反,如果动脉血压降低,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沿相应传入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使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减弱,则引起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而使血压回升。故压力感受器反射的重要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的相对稳定。压力感受器对血压的急骤变化最为敏感,而且对血压突然降低比对血压突然升高更敏感。如果病人发生急性大失血,由于血压突然降低,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可反射性地引起血压暂时回升。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分别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是能感受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变化的化学感受器。其传入纤维分别行走于窦神经和迷走神经内。化学感受器反射对呼吸具有经常性调节作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在平时不明显,只有当机体处于缺氧、窒息、大失血引起动脉血压过低以及酸中毒等异常情况下才发挥作用。发生上述情况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沿传入纤维将冲动传至延髓,一方面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多,另一方面,使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强,经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此时,大多数器官,如骨骼肌、腹腔内脏、肾等的血流量因血流阻力增大而减少,但心、脑器官的血管却略有舒张或无收缩反应,从而使血液重新分配,保证了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所以,化学感受器反射是一种应急反应。此外,存在于心房、心室壁内膜下和肺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壁内的感受器以及身体其他感受器,当接受相应刺激后,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心血管中枢,亦可引起心血管活动的改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 题:第12 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 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耳的结构 前准备: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时:1时 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新:

板书 讲解为主 指导实验 帮助分析耳与听觉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

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北师大版) 课题: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5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 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耳的结构 课前准备: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课时:1课时 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板书 讲解为主 指导实验 帮助分析耳与听觉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教材内容简析 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人体感受外界刺激和反射活动起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有关知识内容。由于人所获取的信息主要来自眼与耳,我们通过对眼与耳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来了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同时人体也通过其它感受器来感知外界刺激变化,所以也介绍了其它感觉(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 教学目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眼球的结构与功能;②耳的结构与功能;③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④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⑤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感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2、教学难点:眼的屈光调节。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1、可拆装的眼球模型;眼球的剖面挂图;眼球的屈光调节的动态变化装置;视觉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听觉形成的挂图。 2、耳的结构模型;听觉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听觉形成的挂图。 3、测定触觉的实验用具;嗅觉感受器的结构图及味觉感受器的结构图;皮肤中的感受器的结构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想一想你吃饭的情景,当时你都感觉到什么?你看到了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感知到它的软哽度,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当然,你还会听

到家人的谈话。你的这些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感受器的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很复杂,复杂的感受器周围出现了辅助结构,以使它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我们把这种带有辅助结构的复杂感觉器称为感觉器官,简称感官。如眼、耳等。 板书课题。 你能说出上述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吗?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这些感觉对你完成就餐活动有什么意义? 通过复习“反射弧的组成”、“反射的完成”引出对“感觉形成”的学习: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一方面可以引起比较简单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冲动还会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神经通路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眼与视觉 师: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占80%以下)。视觉让你发现远处疾驶而来的汽车,及早避让;视觉让你看到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色彩;视觉让你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视觉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让我们观察眼球的模型,对照课本示意图和大屏幕分析比较眼球各结构的功能。 生:学生活动(四人组)观察并准备竞赛。 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顺序(从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 生:准备竞赛。 师:安排一名学生计时,学生推荐本组代表。 生:抢答(拖动比赛)(利用课件竞赛)。 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眼球结构的课件。 眼球的结构: 生:观察记忆 视觉的形成 师:如此复杂的眼球是怎样形成视觉的呢? 想一想:传统的照相机成像与眼球的成像的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观察课件、图、表、并回答。 生: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底片)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几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的触觉、温度觉的感受器官的刺激 的性质 6..了解近视与远视,眼的保健;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及听觉的形成,了解耳的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耳的结构与功能 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 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难点 眼的屈光近视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时安排3课时 (二)具体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第二课时) (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