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心房压力感受器

合集下载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压力感受器反射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压力感受器反射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压力感受器反射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压力感受器反射”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压力感受器反射
为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发的反射。

主要有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pressorreceptor reflex of carotial sinus)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pressorreceptor reflex of aortae arcus),以前者最为重要。

其反射过程是: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牵张而兴奋,使其发放传入性冲动明显增多,通过窦神经与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内的弧束核,一方面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交感紧张性发放减少,另方面促进迷走神经中枢兴奋使其活性增强,再由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传至效应器,从而出现心血管机能的反射性效应,即全身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降低,心率变慢,心缩力减弱及心输出量减低,进而导致血压下降;相反地,当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则出现上述相反的结果,即血压升高。

总的说来,压力感受器反射发生迅速而准确,同时经常不断地将血压调整到原基础水平,这对维持血压的相对恒定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此外,由于压力感受器反射既能使血压下降,也能使血压回升,故又称缓冲反射(buffer reflex),支配压力感受器的神经称为缓冲神经(buffer nerve)。

这一缓冲作用在防止血压波动、体位变化引起脑缺血
亦有重要意义。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6-8章复习题.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6-8章复习题.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6-8章复习题.第六章循环系统一、填空1、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

2、心避由(心内膜),(心肌)和(心外膜)3层构成。

3、心内腔被分为(右心室),(右心房),(左心房),(左心室)4个腔。

4、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5、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

6、从微动脉到微静脉的三条通路:(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

7、支配心脏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二、判断1、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流量称为血压。

(错)2、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对)3、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或称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七部分组成。

(对)4、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对)5、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毛细血管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液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对)6、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渗透压是促使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血管外的生成力量。

(错)7、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的压力差是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阻力。

(错)8、我国健康年轻人安静状态时的平均动脉压为90mmHg(错)9、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成为心脏活动周期。

(对)10、静脉分肺循环静脉和体循环静脉。

(对)三、选择1、健康成年人静息状态下心率平均每分钟(C)次A、74B、76C、75D、782、下列哪个不是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过滤和重吸收的决定因素(D)A毛细血管压 B组织液静水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有效过滤压3、冠脉循环特点正确的是(B)A血流量小 B途径短、血流快 C血压较低 D平静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很小4、下列是支配心脏传出神经的为(A)A、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B、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C、心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D、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5、下列不属于从微动脉到微静脉通路的是(D)A、迂回通路B、直接通路C、动-静脉通路D、后微动脉通路6、血流量取决与器官动脉压和静脉压之间压力差,器官血流量,器官结构和(C)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血管分布D、肺循环7、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呀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底值称为(B)A、收缩压B、舒张压C、脉压D、血压8、正常心脏可以听见几个心音(B)A、3B、4C、5D、69、心脏每分钟能射出的最大输血量称为(A)A、最大输出量B、射心量C、搏出量D、血流量10、我过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收缩的范围是(B)A、60-80mmHgB、100-120mmHgC、30-40mmHgD、60-100mmHg四、概念1、体循环(大循环):血液往返于心和全身各部之间的循环路径。

9五年制- 心衰10172011 (2)

9五年制-  心衰10172011 (2)

② 压力负荷过重(excessive pressure load )又称后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是指心脏在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 压力负荷过重指心脏在收缩时所承受的负 荷过大。
常见心衰的病因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心肌损害 代谢异常
心脏负荷过重
容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过重
心肌炎 心肌病
VitB1缺乏 缺血 缺氧
tricuspid valve ������
right ventricle
pulmonary semilunar valve ������
pulmonary veins
lungs
pulmonary arteries
left atrium������
bicuspid valve Aorta
left ventricle aortic valve
(二)代偿的方式:
1. 心脏的代偿: 1) 心率加快:发动快,见效迅速。 机制: 压力感受器/心房容量感受器 /化 学感受器 意义: 提高心排出量和舒张压-利于冠脉 的血液灌流 局限性:
2)心脏的扩张:
紧张源性扩张: 正常,肌节长度1.7-2.1uM,心室舒张末期压0-1.33kPa 肌源性扩张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 absolutely Hyperthyroidism, anemia……. CO relatively
2.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由于心排 血量与静脉回流量不相适应,导致静脉淤 血和组织间液增多,出现明显的组织水肿。
3. 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关键在于心肌兴奋时,胞浆Ca2+ 浓度迅速 升高。 心肌兴奋时,胞外Ca2+内流和肌浆 网释放Ca2+是胞浆Ca2+浓度迅速升高的原 因。

心内科理论100问

心内科理论100问

心内科知识问答1.何谓介入心脏病学?它包括哪些方面?答:介入心脏病学使专门研究通过体外操作心导管进行心脏病的诊断和医治的学科。

它包括心导管检查技术,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和医治,以皮球囊瓣膜成形术,先本性心脏病介入医治,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术,人工心脏起搏。

2.心源性晕厥最多见的缘故有哪些?答:因心脏输出量的突然减少而发生的晕厥。

常见的病因有心率失常: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哆嗦等;心脏搏出障碍:急性心包压塞、急性心肌梗塞与心绞痛、左房粘液瘤、主动脉或颈动脉高度狭小等。

3.什么是射频消融术?其机制是什么?答:射频消融术是指通过导管,将高频、低能的电流作用于心肌某一部份,使之脱水,并发生凝固性坏死,用于医治各类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介入性医治方式。

射频电流可产生三种不同的物理效应:1.电切作用;2.电凝作用;3.电脱水作用;射频消融利用的是电脱水作用。

电流通过组织升温,慢慢将细胞内及细胞间水分脱干,致使组织凝固性坏死,达到医治的目的。

4.什么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答: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是指将一带气囊的导管,自股动脉逆行插入到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的降主动脉,以心电图同步操纵进行规律性充气、放气,以增加心脑血液灌注的方式。

其机制是在心脏收缩时气囊萎陷,减低心脏射血阻抗(左室后负荷),当心脏舒张时,气囊膨胀,使近端的主动脉内舒张压增高,以增加心脑灌注压而提高血供,IABP通过减轻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氧耗,同时增高舒张压而增加冠脉流量,有利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5.心脏听诊常见哪两种功能性的舒张期杂音?是何种机制?答:一是在心脏二尖瓣听诊区听到功能性的舒张期杂音,也叫奥斯丁-弗林氏杂音(Austin-Flint)。

主若是当心室舒张时,大量血液从主动脉返流入左心室,将二尖瓣前叶冲起,形成相对性二尖瓣狭小所致,常见于高血压病和主动脉瓣漏的病人。

压力感受器名词解释

压力感受器名词解释

压力感受器名词解释
压力感受器是人体中一种生理器官,主要功能是感知和传递机体
所受到的外界压力刺激。

它能够将外界物体对机体的压力刺激转化为
神经信号,并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压力感受器分布广泛,包括皮肤、血管壁、肌腱、关节等部位。

在皮肤中最常见的压力感受器是梳状感受器,位于皮肤表层。

当外界
物体施加压力到皮肤上时,梳状感受器会被压变形,刺激其内部的感
受神经末梢。

这些神经末梢会产生电信号,通过感觉神经传递至大脑,被解读为触觉信息。

除了触觉,压力感受器还参与了其他感觉的传递。

比如,在深层
肌肉和关节中,压力感受器通过感受肌肉的紧张程度和关节的运动范
围来反馈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姿势等信息,从而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此外,压力感受器也与情绪和压力反应有关。

当人体遭遇压力时,压力感受器会被激活,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从而帮助机体应对压力。

总之,压力感受器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参与了触觉的感知,还为身体运动提供反馈,同时与情绪和压力反应密切相关。

生理学理论指导: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的类型及作用

生理学理论指导: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的类型及作用

【考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性调节、化学感受性调节。

【解析】与⼼⾎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主要有压⼒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器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管壁有对牵张刺激敏感的压⼒感受器。

颈动脉窦压⼒感受器的传⼊神经为窦神经,主动脉⼸压⼒感受器的传⼊神经为降压神经,并分别加⼊⾆咽神经和迷⾛神经进⼊延髓。

当动脉⾎压升⾼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增强,沿窦神经和降压神经传⼊延髓的冲动增多,使⼼迷⾛中枢紧张性增强⽽⼼⾎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经⼼迷⾛神经传⾄⼼的冲动增多,经⼼交感神经传⾄⼼的冲动减少,故⽽⼼率变慢,⼼肌收缩⼒减弱,⼼输出量减少;由交感缩⾎管神经传⾄⾎管的冲动减少,故⾎管舒张,外周阻⼒降低。

因⼼输出量减少,外周阻⼒降低,使动脉⾎压回降⾄正常⽔平,故这⼀反射⼜称为降压反射。

相反,如果动脉⾎压降低,压⼒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沿相应传⼊神经传⼊冲动减少,使⼼⾎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迷⾛中枢紧张性减弱,则引起⼼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增⼤⽽使⾎压回升。

故压⼒感受器反射的重要⽣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的相对稳定。

压⼒感受器对⾎压的急骤变化最为敏感,⽽且对⾎压突然降低⽐对⾎压突然升⾼更敏感。

如果病⼈发⽣急性⼤失⾎,由于⾎压突然降低,压⼒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可反射性地引起⾎压暂时回升。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分别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区域,是能感受⾎液中某些化学成分变化的化学感受器。

其传⼊纤维分别⾏⾛于窦神经和迷⾛神经内。

化学感受器反射对呼吸具有经常性调节作⽤,对⼼⾎管活动的调节作⽤在平时不明显,只有当机体处于缺氧、窒息、⼤失⾎引起动脉⾎压过低以及酸中毒等异常情况下才发挥作⽤。

发⽣上述情况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沿传⼊纤维将冲动传⾄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量增多,另⼀⽅⾯,使缩⾎管中枢紧张性增强,经交感缩⾎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管收缩,外周阻⼒增⼤,⾎压升⾼。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P物质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P物质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P物质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P物质”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P物质
一种含有11个氨基酸的脑-肠肽激素。

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内,心血管系统亦有广泛分布。

它由神经细胞和胃肠内分泌细胞产生并分泌,几乎所有肠道P物质都在神经元中,只有少部分在肠道粘膜的嗜铬细胞内。

P物质在生理活动中起神经递质和调节作用。

对心血管调节及循环系统有显着的作用。

具有扩张血管和暂时性低血压作用。

作用机理目前较多认为是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作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和直接作用于血管壁P物质受体而发挥作用。

P物质亦参与对疼痛、消化、呼吸等功能的调节。

P物质是刺激肽族中的一员,用去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研究P物质前体,发现P物质来自前速激肽原A基因。

近年来已经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了P物质受体的克隆及其表达体系,并推算出被克隆成的P物质受体是40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

临床资料显示:血浆P物质含量不足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一种原因。

P物质可直接引起冠状动脉的大小血管平滑肌舒张,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有关心血管疾病与P物质关系的临床研究甚少,有报道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和高血压时,血浆P物质水平可有变化。

病理生理学整理15.心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学整理15.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定义: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心脏泵血量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至于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心力衰竭:指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充女性心力衰竭:由于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出现心腔扩大,静脉淤血以及组织水肿的表现。

第一节病因和诱因一、病因(一)心肌收缩性降低疾病导致的心肌病变、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易使心肌收缩性降低。

(二)心里负荷过重1.前负荷过重前负荷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或压力。

又称容量负荷。

左心室前负荷过重是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心室充盈量增加。

右心室前负荷过重是三尖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房室间隔缺损出现左向右的分流。

2.后负荷过重后负荷是指心室射血时所要克服的阻力,又称压力负荷。

通常用动脉血压衡量。

左心室后负荷过重是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瓣狭窄。

右心室后负荷过重是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三)心室舒张及充盈受限心肌缺虫或梗死■膜关闭不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肌炎房东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限制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心室舒推化药物毒性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域病二、诱因(一)感染1.发热时,代谢增加,加重心脏负荷。

2.心率加快,既加剧心肌耗氧,又通过缩短舒张期降低能脉血液灌流量而减少心肌供血供氧。

3.内毒素直接损伤心肌细胞。

4.若发生肺部感染,则进一步减少心肌供氧。

(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1.钾离子可通过干扰心肌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引起心律失常。

2.酸中毒可干扰心肌钙离子转运而抑制心肌收缩。

(三)心律失常1 .房室协调性紊乱,导致心室充盈不足,射血功能障碍。

2 .舒张期缩短,过脉血流不足,心肌缺血缺氧。

3.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加剧缺氧。

(四)妊娠与分娩血容量增加导致稀释性贫血和心脏负荷加重。

(五)其他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输液输血过多过快、贫血、洋地黄中毒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第二节分类一、按发生部位分类(一)左心衰竭病因:能心病、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O 临床:心排出量减少、肺循环淤血、肺水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心房压力感受器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心房压力感受器”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心房压力感受器
位于心房壁及腔静脉与心房交界处的压力感受器。

由于它们处于低压部位及主要感受容量变化,故又称为低压感受器(hypotensive receptor)或容量感受器(volume receptor)。

传入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

在心肺机械性压力感受器中,此类感受器研究较为深入,所起作用也较大。

根据Paintal的报告,该类感受器按发放冲动的形式不同,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A型、B型和中间型心房压力感受器。

A型:冲动发放的频率随心房收缩增强而增加,心房收缩减弱而减少;B型:心房压力感受器以此型为主,它们在心房充盈期被激活,冲动发放的频率取决于心房绝对容积及其发生的变化,故凡能影响心房充盈的因素,均能影响其冲动的发放;中间型:不论心房收缩期或是心房充盈期,均有冲动发放。

总之,心房压力感受器能经常不断地在心房容量变化时受刺激而发放冲动,反射地影响心血管机能及其他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