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压力感受反射机制及相关研究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机体对血液压力变化做出的生理反应。
它起到了维持血压稳定的关键作用,对于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首先体现在对血压的调节上。
当机体处于静息状态或运动时,血压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动脉压力感受器分布在主要的动脉血管内壁,特别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附近。
当血压升高时,感受器会被刺激,通过神经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区域,进而调节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使血压回到正常范围内。
这种反射调节保证了血液供应的稳定,避免因血压过高导致器官损伤或因血压过低引起供血不足的情况出现。
除了调节血压,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对保护心脏和脑部的血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血液流向心脏及脑部的供应量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动脉压力感受器对这些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
当心脏或脑部血流不足时,感受器会被刺激,引发压力感受性反射,从而增加心率、收缩血管及增加心脏的收缩力,以提高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应。
这种反射调节保证了心脏和脑部的生理功能,减少了心脏和脑部缺血引发的危害。
此外,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还与其他生理过程紧密相关,如调控体液平衡、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这些过程都与血流动力学相关,因此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整体体液平衡及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制之一。
总的来说,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血压稳定、保护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应,以及参与其他生理过程的调节。
它是机体对血液压力变化做出的重要生理反应,对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顽固性高血压新疗法:激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顽固性高血压新疗法:激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张丽丽;程磊;苏定冯;刘爱军【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3(29)7【摘要】顽固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病总人群的20%~30%,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一大难题.压力感受性反射激活疗法(BAT)通过电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激活压力感受性反射,可明显降低血压、心率等.据此,美国CVRx研发出"Rheos",植入到颈动脉窦附近,可以慢性激活压力感受性反射,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和重症心衰.其治疗机制可总结为: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和兴奋迷走神经,减少肾素的分泌,缓慢地增加肾脏的排泄功能,同时降低心率,扩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进而降低了动脉压同时促进钠平衡.%Resistant hypertension is a severe public health problem and about 20% ~ 30% of all hypertensive patients belong to resistant hypertension.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 ( BAT ) can reduce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carotid sinus barorecepters. Rheos Baroreflex Hypertension Therapy System ( Rheos, by CRVx. Inc, USA )could be applied to treat resistant hypertension and severe heart failure by chronically activating baroreflex. Its mechanism can be concluded that BAT lowers arterial pressure and reduces heart rate by inhibiting sympathetic nerve and exciting vagus nerve.【总页数】4页(P889-892)【作者】张丽丽;程磊;苏定冯;刘爱军【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121;R339.19;R544.105【相关文献】1.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合并4支肾动脉患者1例 [J], 徐佑龙;刘宗军;金惠根;郜俊清;严鹏勇;张文全;孙剑光;王明瑜2.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衰减的进一步研究 [J], 潘燕霞;许昌声;戴秀中;谢良地;姜志强3.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激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J], 阳康(综述);江洪(审校)4.以顽固性头痛、高血压为首发表现的椎动脉动脉瘤1例 [J], 刘尧发;黄金生;陈文培;吴小龙;杨道明5.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受损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 [J], 单;戴生明;苏定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压力感受器反射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压力感受器反射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压力感受器反射”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压力感受器反射
为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发的反射。
主要有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pressorreceptor reflex of carotial sinus)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pressorreceptor reflex of aortae arcus),以前者最为重要。
其反射过程是: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牵张而兴奋,使其发放传入性冲动明显增多,通过窦神经与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内的弧束核,一方面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交感紧张性发放减少,另方面促进迷走神经中枢兴奋使其活性增强,再由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传至效应器,从而出现心血管机能的反射性效应,即全身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降低,心率变慢,心缩力减弱及心输出量减低,进而导致血压下降;相反地,当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则出现上述相反的结果,即血压升高。
总的说来,压力感受器反射发生迅速而准确,同时经常不断地将血压调整到原基础水平,这对维持血压的相对恒定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此外,由于压力感受器反射既能使血压下降,也能使血压回升,故又称缓冲反射(buffer reflex),支配压力感受器的神经称为缓冲神经(buffer nerve)。
这一缓冲作用在防止血压波动、体位变化引起脑缺血
亦有重要意义。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重要的生理反应机制,它在维持正常血压和血流动力学稳态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该反射机制主要通过感受性神经元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血压变化,并且对机体内外环境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1. 维持血压稳定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通过调节血管阻力和心率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当血压升高时,感受性神经元会感知到血压的变化,并通过传递信号到中枢神经系统来引起相应的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和增加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来降低血压,同时也会通过改变血管阻力来提高血压。
相反,当血压下降时,感受性神经元会传递相应的信号,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使血压得到调整。
因此,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通过调节血管阻力和心率,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2. 调节体液平衡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还与调节体液平衡密切相关。
当人体缺水或血容量减少时,感受性神经元会感知到相应的变化,并通过传递信号到中枢神经系统来调节体液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激活肾脏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增加饮水量来保持体液平衡。
这种调节机制使得机体能够及时地调整体液量,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
3. 参与应激反应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还参与了机体的应激反应。
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会被激活,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以应对应激情况。
这些生理反应可包括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收缩周围血管等,以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给重要器官,如肌肉和大脑,以增强机体的应对能力。
总结起来,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体现在维持血压稳定、调节体液平衡和参与应激反应等方面。
通过这种反射机制,机体能够及时地调整血压和体液量,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了解这一反射的生理意义对于理解血液动力学的调节机制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压力感受性反射2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2202 1/5/122 021/5/1 2May -2112-M ay -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5/122 021/5/1 22021/5/12We dnesday , May 12, 2021
2. 分离双侧降压神经并切断,由于颈交感 干内有时也含有降压神经纤维,故切断 双侧颈交感干。
3. 分离并切断右侧窦神经。 4. 隔离左侧颈动脉窦
4. 隔离左侧颈动脉窦:
游离左侧颈总动脉,近心端 结扎颈总动脉,向远心端插入聚 乙烯管(PE-50)作为灌流的流入 道,插管通过T形管分别与蠕动 泵和压力传感器相连,通过压力 传感器监测和记录窦内压。
control; f P<0.01, vs saline.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5/1 22021/5/12May 12,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 1/5/122 021/5/1 22021/5/12202 1/5/12
2021/5/7
11
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 的测定方法
1. 麻醉、仰卧位固定、气管插管、暴露双 侧颈动脉窦区。
当ISP超过180 mmHg时,窦神经传 入冲动接近最大值,此时升高窦内压不 会进一步引起传入冲动增多。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实际上是牵张 感受器(stretch receptor),因为在动物实 验中,如将一个大小合适的石膏管型套 在颈动脉窦区,使颈动脉窦壁不会由于 ISP升高而产生明显变形,此时ISP的升 高不再引起窦神经传入冲动明显增多。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人体血压稳定,保证身体各组织和器官正常运行。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自主神经反射,通过感受和调节动脉血压,确保必要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
一、神经调节与心血管系统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神经调节和心血管系统之间密切关系的重要表现。
神经调节是通过致密组织感受器,即压力感受器控制和调节血压。
这些感受器主要存在于主动脉窦和颈动脉窦中,敏感地检测环境和内在的压力变化。
当血压上升或下降时,感受器即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机体的血压。
二、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主要通过神经系统中的两个重要部分来实现,包括上行传入通路和下行传出通路。
上行传入通路是指从压力感受器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当动脉血压增加时,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神经纤维将信号传入延髓的相应核团,如延髓内的下延髓背外侧核和添加核等。
这些核团主要起到传导和整合上行信息的作用,从而将血压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下行传出通路是指从中枢神经系统到周围器官的传导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到上行传入的压力信息后,会通过下行神经纤维传递指令给心脏、血管和肾脏等调节血压的组织和器官。
例如,当血压升高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行纤维调节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促使外周血管扩张,以降低血压。
相反,当血压降低时,中枢神经系统会使心脏加速收缩,促进血管收缩,增加血流量和血压。
三、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与生理调节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调节血压,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保证了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例如,当人体运动时,心脏需要更高的血液供应,以应对身体活动的需要。
此时,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会增加血压,提高血流量和氧气供应,以满足心肌的需求。
另外,当出现失血或低血容量的情况时,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会使血管收缩,增加血压,以保证足够的灌注流量和氧气输送到各器官。
与此同时,它还能够维持肾脏的灌注压力,确保正常的尿量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在我们复杂而精妙的身体机能中,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理解它的生理意义,我们得先搞清楚这一反射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主要依赖于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也就是压力感受器。
当动脉血压发生变化时,比如说升高了,这些压力感受器就会受到刺激。
它们就像是身体里的“哨兵”,时刻监测着血压的动态。
那这种反射到底有什么生理意义呢?首先,它能够快速调节血压,使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想象一下,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或者情绪突然激动时,血压会迅速上升。
这时候,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就会被激活,通过一系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让血压降下来,避免过高的血压对血管和器官造成损伤。
这种反射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稳定的血压能够保证心脏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同时也能确保大脑等重要器官得到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
如果血压波动过大,心脏就得不断地调整工作强度,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心脏疲劳甚至出现病变。
而大脑对血压的变化更是敏感,不稳定的血压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功能,甚至引发头晕、昏厥等症状。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还能帮助我们在体位改变时保持血压的稳定。
比如说,当我们从躺着突然站起来,身体下部的血液会因为重力作用而暂时淤积,导致回心血量减少。
这时候,如果没有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血压会急剧下降,可能会让人眼前发黑甚至晕倒。
但正是由于这个反射的存在,它会促使血管收缩,加快心跳,增加心输出量,从而迅速调整血压,让我们能够平稳地完成体位的转换。
此外,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在肾脏的功能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通过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来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当血压升高时,反射会使得肾血流量增加,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出,从而降低血容量和血压;反之,当血压降低时,肾血流量减少,尿液生成减少,有助于维持血压。
总的来说,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一个“智能调节器”,时刻监控着动脉血压的变化,并通过精细的调节机制,使血压保持在一个适合身体各器官正常工作的范围内。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在我们身体的奇妙运作中,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反射机制就像是一位默默守护的“卫士”,时刻监控着动脉血压的变化,并通过一系列精细的调节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保障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供血与功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工作的。
在我们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分布着一些对压力变化非常敏感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们被称为压力感受器。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到的机械牵张刺激增强,神经冲动的发放频率随之增加。
这些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引起心血管中枢的抑制性反应。
具体表现为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升高。
这一系列变化会导致心跳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及外周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心血管中枢则会做出相反的调节,使血压升高。
那么,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到底有哪些重要的生理意义呢?其一,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能够快速调节动脉血压,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这对于维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正常血液灌注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血压突然大幅波动,大脑得不到稳定的血液供应,我们可能会出现头晕、昏厥,甚至危及生命。
而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就像一个灵敏的“安全阀”,能够在血压出现异常变化的瞬间启动调节机制,确保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为身体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其二,它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通过调节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可以使心脏的输出量与外周血管的阻力相匹配,避免心脏过度工作或工作不足。
例如,在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此时动脉血压会升高,压力感受性反射会适当减弱心脏的活动,防止心脏负担过重;而在休息或睡眠时,血压下降,反射机制又会增强心脏的功能,以维持必要的血液循环。
再者,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对于肾脏的功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机制及相关研究颈动脉窦(CS)和主动脉弓(AA)压力感受器(BR)在维持机体血压相对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BR激活的基本机制是血管牵张时引起感觉神经末梢的机械变形,离子通道开放、膜去极化,进而产生动作电位,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对机体循环系统产生调节作用。
1. 定义: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丰富的感觉传入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动脉压力感受反射包括交感神经反射和迷走神经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就增大,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
2. 传入、传出神经、中枢联系及效应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NTS)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并终止于孤束核。
孤束核和延髓头端腹外侧(RVLM)部是动脉压力感受反射中枢信息整合的主要神经核团。
心血管中枢含有两个功能区:外侧喙状的升血压(缩血管)中枢和中央尾状的降血压(舒血管)中枢。
而孤束核发出的一些侧支可至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及迷走神经背核等结构,其中,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通过网状脊髓束与脊髓的前脚和后脚再发生联系,最后由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迷走神经、脊髓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脊髓前脚发出的肋间神经和膈神经等传出神经,分别支配引起此反射的心脏、血管和呼吸肌等效应器。
3. 反射效应:当血压在发生波动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压力感觉神经末梢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发放的神经冲动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颅内,与位于延髓的孤束核(NTS)形成突触。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反之,传入冲动减少时,则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增加。
因此,作为心血管传入神经信息的汇集处,和处理交感和迷走神经信息并发出传出神经信息到外周的终端,孤束核和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内的神经信号传导对于调节血压、心率、交感神经活动、动脉或心肺压力感受反射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交感神经紧张性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4.动脉压力感受器电位及离子通道机制:动脉压力感受器神经末梢是如何感受牵引刺激并产生冲动,即感受器的机-电换能或机-电耦联机制的研究,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问题。
有学者根据猫肌梭等牵张感受器这样一些慢适应感受器所得的资料进行推断,当动脉壁变形时感受神经末梢膜对Na+和K+通透性增高,也就是无选择地激活神经元细胞膜上的阳离子电流,产生压力感受器电位,再引发传入神经的放电。
Matsuura研究认为细胞外Na+浓度降低可升高压力感受器的阈压,这一发现与细胞兴奋时Na+内流一致;而增加细胞外的K+浓度,则可降低压力感受器的阈压。
Cl-不影响压力感受器放电。
由此可知,压力感受器受到变形引起的膜电流主要由1价阳离子介导。
1984年Guharay和Sachszai在骨骼肌的电压钳试验中首先对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s, MS )作了报道。
其认为MS包括牵引敏感性离子通道、移位敏感性通道和剪应力敏感性通道。
MS具有以下特点:大多数离子通道对阴离子通过有选择性,而对阳离子通过无选择性,此与文献报导的细胞外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对动脉压力感受器活动的影响一致;MS通道在膜片微吸管内的吸引压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才开放,并且开放的机率取决于吸引压。
5.压力感受器反射的特点:压力感受器反射对血压急剧变化反应敏感,其感受血压变化的范围为60~180mmHg,对血压在100mmHg时左右变化最敏感【1】;但当血压降至50~60mmHg时,压力感受器已基本丧失功能。
降压反射对血压的迅速变化敏感,对高血压患者的调节作用则出现重调定,即在高水平上调节;颈动脉窦的敏感性大于主动脉弓。
6.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
该反射在心排出量、外周阻力、血容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至发生过分的波动,是心血管系统中最主要的调节机制之一,因此在生理学中将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为缓冲神经。
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并不起重要作用。
在慢性高血压患者或实验性高血压的动物中,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即对高于正常的血压水平产生了适应,压力感受器的阈值升高,故动脉血压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7.压力反射的指标—压力反射的敏感性(BRS)及其测定方法:动脉压力感受反射由交感反射和迷走反射组成,受交感和迷走神经系统的控制,生理状态下心脏对交感神经的反应较迷走神经慢,压力反射主要由迷走神经介导,因此,压力感受器其敏感性〔BRS〕是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的指标【2】。
对动脉压力感受反射弧各水平的影响皆可以升高和减低BRS,包括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血管壁的顺应性、中枢神经的整合以及交感和迷走神经的传入与传出通路。
BRS的降低,将损害机体的代偿机制导致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
8.BRS的测定方法:研究前,应避免心血管系统自发的干扰,以及禁止含咖啡因的饮料和酒精至少24小时。
入室后,行中心静脉和桡动脉置管,监测心电图Ⅱ导联、有创动脉压、记录收缩压和心率,乳酸林格氏液2ml/kg/h持续滴注,仰卧体位。
(1)Smyth【3】法:目前BRS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1969年Smyth提出的方法,即静脉注射新福林使血压升高观察心动周期的延长程度来定量地测定BRS。
(2)改良的Smyth 法:即静脉注射苯肾上腺素(5μg/kg),使血压升高20~40mmHg,以刺激动脉压力感受器,同步记录血压和心动周期,收缩压与心动周期依次对应,以收缩压为横坐标,心动周期为纵坐标做直线回归,求出相关系数。
然后依次后退5-6 个心动周期,取相关系数最大的直线回归方程??,此直线的斜率即为BRSPE,代表动脉压力感受迷走反射功能。
血压稳定10min后,给予硝普钠(0.08mg/kg)降低血压20~40mmHg,然后方法同前,得到收缩压与心动周期的直线回归方程,直线的斜率即为BRSSNP,代表动脉压力感受交感反射功能。
(3)改良的Oxford药理学方法【4】:分别静脉注射苯肾上腺素〔100-200ug〕,硝普钠〔100-250ug〕,升高和降低收缩压15~30mmHg,苯肾上腺素的升压实验〔反应迷走神经的反射功能〕先于硝普钠的降压实验〔反应交感神经的反射功能〕进行,两次实验中稳定5min,使收缩压和心率恢复到测试前的水平,上下波动于5%的范围内。
记录升压和降压过程的血压和心率,将心率换算成心动周期〔R-R间期〕,收缩压与心动周期响对应,以收缩压为横坐标,心动周期为纵坐标做直线回归,此直线的斜率即为BRS,其相关系数的平方大于0.8。
BRS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功能,显示中枢稳定血压和维持组织灌注的能力。
也有部分研究者测定血压改变时机体神经(肾神经、内脏神经等) 放电频率的变化,用以反映压力反射功能【5】。
9.心率变异性(HRV)的测定:采用血压与心率分析系统,将获得的512个连续窦性R间期经快速傅里叶转换,获得RR间期功率谱的频域指标。
测定所得频域范围频谱曲线下的面积作为定量观察指标,以0.00~2.5 Hz之间为总功率(total power,TP),0.019~0.25Hz之间为极低频(very 1ow frequency,VLF),0.25~0.75 Hz 之间者为低频(1ow frequency,LF),主要反映交感神经活动,0.75~2.5 Hz 之间为高频(high frequency,HF),主要反映迷走神经活动,并以LF/HF 比值作为反映心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性平衡的指标。
10. 影响因素及临床研究:通过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研究,可以更加充分的认识压力感受器反射在生理、应激、以及一些病理条件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
目前的研究认为,影响动脉压力感受反射功能的疾病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心肌梗塞后、以及体温过低等。
在麻醉状态下性别也是影响BRS的重要因素【6】。
在外周,除了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可以激活或兴奋动脉压力感受器之外,压力感受器的功能还受到一些神经激素和内皮细胞以及血小板释放的旁分泌物质,如环前列腺素(PGI2)氧自由基和NO 等【7】的影响。
靶器官(心脏)对中枢交感和迷走传出神经反应性的改变,可能也是导致动脉压力感受反射功能下降的原因。
另一方面,近来有研究发现【8】,机体内存在一种与迷走神经功能关系密切的“胆碱能抗炎通路”,即除了控制心率、支气管收缩、胃肠道运动等经典的功能外,迷走传出神经对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其它前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有调节作用。
迷走传出神经的兴奋导致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加,乙酰胆碱作用于巨噬细胞上的尼古丁受体,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的产生,而不影响抗炎因子的产生。
有研究发现,应用脂多糖引起内毒素休克大鼠的生存时间与其动脉压力感受反射功能密切相关,即迷走反射功能越好,实验动物的生存时间就越长【9】。
在中枢,传入神经的冲动到达延髓的孤束核,于此,感觉神经元与延髓头端腹外侧部等神经核团以及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突触联系,再由这些神经元发出交感和迷走传出神经对心血管系统进行调控。
NO通过作用于产生交感兴奋的有关脑区抑制交感兴奋【10】;Li 等【11】发现,内源性NO可通过调节压力感受器神经元的钠通道,降低神经元的放电。
内源性阿片肽对心血管中枢也有调控作用,如交感兴奋性和动脉压力感受反射【12】【13】。
至于外周效应器官——心脏,其β肾上腺素能受体和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的激活对心率起着控制作用。
控制性降压技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
控制性降压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降压时心率不能过快。
需要降低心血管对低血压的反应性。
正常的机体当发生血压下降时心血管系统会做出反应,首先是表现为心率代偿性的增加,使血压恢复正常,以维持组织器官稳定的灌注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