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生理学 第三节 循环

生理学第三节循环一、A11、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导致A、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受器抑制B、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加强C、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多D、心率加快E、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答案解析】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过程是: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受牵张的程度增加,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下降,故动脉血压回降至正常水平。
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神经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回升。
该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感受血压变化的范围为60~180mmHg,对100mmHg动脉血压的快速变化最敏感,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改变时,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从而维持人体正常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2、心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去甲肾上腺素B、胰岛素C、5-羟色胺D、乙酰胆碱E、多巴胺3、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的血管收缩是因为其末梢释放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血管升压细D、血管紧张素E、乙酰胆碱4、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A、升压效应相似B、强心作用相似C、小剂量的肾上腺素使骨骼肌血管舒张D、小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使骨骼肌血管舒张E、大剂量肾上腺素可使骨骼肌血管舒张5、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因素是A、迷走神经兴奋B、交感神经兴奋C、血中乙酰胆碱水平升高D、酸中毒E、前负荷过大6、当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减少时,可引起A、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B、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加C、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减少D、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减少E、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答案解析】当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兴奋作用减弱,传入冲动减少,通过延髓心血管的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其效应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故动脉血压升高。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动脉⾎压升⾼可引起压⼒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率减慢,外周阻⼒降低,⾎压回降。
1.动脉压⼒ 感受器压⼒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感受器。
动脉压⼒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压的变化,⽽是感受⾎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当动脉⾎压升⾼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就增⼤,压⼒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在⼀定范围内,压⼒感受器的传⼊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
2.传⼊神经和中枢联系 颈动脉窦压⼒感受器的传⼊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卖神经。
窦神经加⼊⾆咽神经,进⼊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突触联系。
主动脉⼸压⼒感受器的传⼊神经纤维⾏⾛于迷⾛神经⼲内,然后进⼊延髓,到达孤束核。
兔的主动脉⼸压⼒感受器传⼊纤维⾃成⼀束,与迷⾛神经伴⾏,称为主动脉神经。
3.反射效应 动脉⾎压升⾼时,压⼒感受器传⼊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迷⾛紧张加强,⼼交感紧张和交感缩⾎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率减慢,⼼输出量减少,外周阻⼒降低,故动脉⾎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压降低时,压⼒感受器传⼊冲动减少,使迷⾛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率加快,⼼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增⾼,⾎压回升。
4.反射过程 5.压⼒感受性反射的⽣理意义 压⼒感受性反射是⼀种负反馈调节,其⽣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压的相对恒定。
该反射在⼼排出量、外周阻⼒、⾎量等发⽣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压进⾏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使动脉⾎压不⾄发⽣过分的波动,因此在⽣理学中将动脉压⼒感受器的传⼊神经称为缓冲神经。
压⼒感受性反射在动脉⾎压的长期调节中并不起重要作⽤。
在慢性⾼⾎压患者或实验性⾼⾎压的动物中,压⼒感受性反射的⼯作范围发⽣改变,即在⾼于正常的⾎压⽔平上进⾏⼯作,故动脉⾎压维持在⽐较⾼的⽔平。
6.其特点 为压⼒感受器感受⾎压变化的范围为60~180mmHg,对⾎压在100mmHg时左右变化最敏感;降压反射对⾎压的迅速变化敏感,对⾼⾎压患者的调节作⽤则出现重调定,即在⾼⽔平上调节;颈动脉窦的敏感性⼤于主动脉⼸。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在我们复杂而精妙的身体机能中,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理解它的生理意义,我们得先搞清楚这一反射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主要依赖于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也就是压力感受器。
当动脉血压发生变化时,比如说升高了,这些压力感受器就会受到刺激。
它们就像是身体里的“哨兵”,时刻监测着血压的动态。
那这种反射到底有什么生理意义呢?首先,它能够快速调节血压,使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想象一下,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或者情绪突然激动时,血压会迅速上升。
这时候,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就会被激活,通过一系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让血压降下来,避免过高的血压对血管和器官造成损伤。
这种反射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稳定的血压能够保证心脏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同时也能确保大脑等重要器官得到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
如果血压波动过大,心脏就得不断地调整工作强度,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心脏疲劳甚至出现病变。
而大脑对血压的变化更是敏感,不稳定的血压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功能,甚至引发头晕、昏厥等症状。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还能帮助我们在体位改变时保持血压的稳定。
比如说,当我们从躺着突然站起来,身体下部的血液会因为重力作用而暂时淤积,导致回心血量减少。
这时候,如果没有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血压会急剧下降,可能会让人眼前发黑甚至晕倒。
但正是由于这个反射的存在,它会促使血管收缩,加快心跳,增加心输出量,从而迅速调整血压,让我们能够平稳地完成体位的转换。
此外,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在肾脏的功能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通过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来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当血压升高时,反射会使得肾血流量增加,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出,从而降低血容量和血压;反之,当血压降低时,肾血流量减少,尿液生成减少,有助于维持血压。
总的来说,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一个“智能调节器”,时刻监控着动脉血压的变化,并通过精细的调节机制,使血压保持在一个适合身体各器官正常工作的范围内。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在我们身体的奇妙运作中,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反射机制就像是一位默默守护的“卫士”,时刻监控着动脉血压的变化,并通过一系列精细的调节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保障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供血与功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工作的。
在我们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分布着一些对压力变化非常敏感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们被称为压力感受器。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到的机械牵张刺激增强,神经冲动的发放频率随之增加。
这些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引起心血管中枢的抑制性反应。
具体表现为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升高。
这一系列变化会导致心跳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及外周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心血管中枢则会做出相反的调节,使血压升高。
那么,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到底有哪些重要的生理意义呢?其一,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能够快速调节动脉血压,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这对于维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正常血液灌注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血压突然大幅波动,大脑得不到稳定的血液供应,我们可能会出现头晕、昏厥,甚至危及生命。
而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就像一个灵敏的“安全阀”,能够在血压出现异常变化的瞬间启动调节机制,确保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为身体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其二,它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通过调节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可以使心脏的输出量与外周血管的阻力相匹配,避免心脏过度工作或工作不足。
例如,在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此时动脉血压会升高,压力感受性反射会适当减弱心脏的活动,防止心脏负担过重;而在休息或睡眠时,血压下降,反射机制又会增强心脏的功能,以维持必要的血液循环。
再者,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对于肾脏的功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血压综合实验报告家兔(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家兔动脉血压的生理调节机制。
2. 掌握血压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分析神经体液因素对家兔动脉血压的影响。
4. 研究不同药物对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
二、实验原理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其稳定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等调节机制。
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恒定,这对于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至关重要。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仪器:BL-420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刺激电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5mL、1mL)等3. 实验试剂:3%戊巴比妥钠、0.3%肝素、1:10000盐酸肾上腺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异丙肾上腺素、0.01%多巴胺、1%酚妥拉明、0.001%乙酰胆碱、0.01%阿托品四、实验方法1. 家兔的麻醉与固定:采用3%戊巴比妥钠进行静脉麻醉,将家兔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 颈部手术:分离颈部血管与神经,暴露两侧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并穿线备用,左侧颈动脉穿双线,远心端打死结。
3. 气管插管术:进行气管插管,确保家兔呼吸通畅。
4. 颈总动脉插管术:将充满肝素生理盐水的动脉导管从切口向心脏方向插入颈总动脉直至动脉夹处。
用手术丝线将动脉导管连同颈总动脉一起扎紧。
移除动脉导管近心端的动脉夹,观察显示器波形变化。
5. 观察基础血压:记录家兔的基础血压。
6. 观察颈动脉窦反射:夹闭右侧颈总动脉,观察血压变化。
7. 观察迷走神经反射:电刺激向心端迷走神经15秒,观察血压和心率变化。
8. 观察药物作用:分别注射1:10000盐酸肾上腺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异丙肾上腺素、0.01%多巴胺、1%酚妥拉明、0.001%乙酰胆碱、0.01%阿托品,观察血压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基础血压:家兔的基础血压为XX mmHg。
2. 颈动脉窦反射:夹闭右侧颈总动脉后,血压升高至XX mmHg。
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降压反射的过程是:动脉血压升高,引起压敏反射,降低心率,降低周围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降压反射的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
降压反射主要用于动物实验中,可以将颈动脉窦与循环系统的其余部分隔离开来,但仍通过鼻窦神经与中枢保持联系。
在此准备中,人为改变颈动脉窦区域的灌注压力会引起全身动脉压的变化,并绘制压力敏感的反射功能曲线。
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会引起压敏反射,从而减慢心率,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和血压。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觉反射动脉血压升高时,会引起压力感觉反射,其反射作用是减慢心率,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和降低血压。
因此,这种反射曾经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传感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传感器。
动脉压力传感器不直接感测血压的变化,而是血管壁的机械拉伸程度。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壁伸展的程度增加,并且压力传感器发出的神经冲动也增加。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传感器的输入脉冲频率与动脉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
在心动周期中,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相应地发生变化。
(2)传入神经和中枢连接:颈窦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构成了颈窦神经。
窦神经连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并与孤束核中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连接。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在迷走神经干内行走,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
兔子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形成束,与迷走神经一起被称为主动脉神经。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它可以通过延髓的神经通路抑制腹侧延髓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从而削弱交感神经活动。
与延髓中的其他神经核以及脑干其他部位的一些神经核(如脑桥和下丘脑)结合,其作用是减弱交感神经活动。
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然后与迷走神经的背核和歧核接触,从而增强了迷走神经的活动性。
(3)反射作用: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加,并且通过中枢机制,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脏交感神经张力和交感血管收缩张力减弱。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与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
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就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
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就是位于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
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就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就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
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2)传入神经与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与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
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1mmHg=0、133kPa)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就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窦弓反射机制

窦弓反射机制窦弓反射是一种调节心率的生理反射机制。
当心房扩张时,心房壁上的感受器会向中枢神经系统发送信号,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从而使心率减慢。
窦弓反射是一种负反馈机制,可以帮助维持心脏的稳定状态。
这种反射主要发生在颈动脉窦区,这是位于颈动脉分支处的一个小区域,含有特化的感受器。
以下是窦弓反射的基本机制:感受器:颈动脉窦内有感受器,称为颈动脉窦感受器,主要由压力感受器组成。
这些感受器对血压变化敏感,特别是对颈动脉内血压的变化。
信号传导:当颈动脉窦内的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被激活,产生神经冲动。
这些冲动通过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的分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到信号后,通过迷走神经对心脏施加影响。
反射性地减慢心率(减缓窦房结的放电速率),有时还会降低心室的传导速度。
效应:这一反射机制帮助维持血压的稳定,防止血压过高。
当颈动脉窦感受到过高的血压时,通过减慢心率来降低血压,从而保护心脏和循环系统不受过大的压力。
临床意义:窦弓反射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评估某些心脏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时。
在某些情况下,颈动脉窦可能过于敏感,导致所谓的颈动脉窦综合征,表现为意外的晕厥和血压下降。
下面详细描述窦弓反射的过程,这样您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生理机制:(1)心房扩张阶段当心脏左心房扩张(通常由于血液回流量增加引起)时,心房壁上的压力感受器被激活。
(2)信号传递这些感受器向大脑发送信号,通常是通过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
(3)迷走神经兴奋:迷走神经的兴奋导致心脏的窦房结放电频率减慢,进而导致心率下降。
(4)心率减慢:减慢心率有助于减轻心脏的负担,特别是在血压升高或心脏承受更大负荷时。
为了更好地可视化这个过程,您可以想象一个简单的流程图:从心房扩张开始,接着是压力感受器的激活,然后是信号通过迷走神经传递到大脑,最后是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
这个负反馈循环有助于保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回降。
1.动脉压力
感受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就增大,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卖神经。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
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3.反射效应
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4.反射过程
5.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
该反射在心排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至发生过分的波动,因此在生理学中将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为缓冲神经。
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并不起重要作用。
在慢性高血压患者或实验性高血压的动物中,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即在高于正常的血压水平上进行工作,故动脉血压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6.其特点
为压力感受器感受血压变化的范围为60~180mmHg,对血压在100mmHg时左右变化最敏感;降压反射对血压的迅速变化敏感,对高血压患者的调节作用则出现重调定,即在高水平上调节;颈动脉窦的敏感性大于主动脉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