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青少年网络沉迷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沉迷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沉迷研究综述青少年网络沉迷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和使用呈现出愈发严重的问题。

网络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机会,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关切的就是网络沉迷。

网络沉迷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干扰了他们的学业、社交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系统综述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一、网络沉迷的定义及特点网络沉迷是指个体对网络的使用过度,导致日常生活和功能受到严重干扰的现象。

网络沉迷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强迫性使用:无法自控地频繁使用网络,忽视时间和任务的安排;2.丧失兴趣和欲望:对于除网络外的其他活动失去兴趣,只关注网络上的内容;3.虚拟世界依赖:将网络上的虚拟世界看作现实世界,与虚拟角色建立情感联系;4.心理焦虑和病态行为:出现情绪波动、行为怪异等病态现象。

二、网络沉迷的原因1.个人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阶段,渴望与外界接触和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交流平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同时,青少年有一定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和新奇体验充满兴趣,网络世界中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满足了他们的探索和冒险欲望。

2.家庭因素:部分家庭忽视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未能提供适当的引导和限制,导致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到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

3.社交因素:青少年社交需求强烈,网络提供了一个匿名、宽容和互动丰富的社交平台,使他们能够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同时,虚拟社交比现实社交更加简单和便利,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和直接的沟通能力。

4.网络平台因素:互联网公司通过精心设计的界面、广告和内容,吸引青少年频繁使用其平台。

一些网络平台还通过游戏、奖励机制等手段提高用户的黏性,使其更易沉迷于网络。

三、网络沉迷对青少年的影响1.学业影响:网络沉迷会导致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影响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成绩。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大学教育2021年第6期3511 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危害网络成瘾最初由Goldberg(1994) 提出,他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障碍。

随后Young(1996) 参照 DSM-IV中提供的诊断标准,以病理性赌博为参照,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个体在不受成瘾性物质影响的情况下无法控制的上网冲动,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个体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和社会障碍。

我国最早的对网络成瘾的定义是由台湾学者周荣和周倩 (1997) 对国际卫生组织定义的网络成瘾进行了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个体由于互联网的反复使用或长期困扰,产生了不可抗拒的结果,渴望増加网络的使用时间,从而对上网所产生的快感出现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

本文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个体在网络活动 (如使用社交网站、网络游戏、网络聊天) 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导致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障碍和心理障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得知识、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推动了从个人到企业,全方位的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

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青少年的学习、交往带来极大便利,使他们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尽情地享受着现代科技文明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乐。

另一方面,沉迷网络带给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3 岁至 19 岁左右的群体,被世界卫生组织 (WTO) 定义为青少年,而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大脑未完全发育,生理心理功能相对较脆弱,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寻求刺激、惊险和浪漫,对事物的鉴别力和对自身的自制力较差,而且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这就容易导致其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形成偏差行为,若过度接触互联网,可能会导致网络成瘾。

Ciarrochi 等人 (2016) 通过四年的追踪研究证实网络成瘾是导致抑郁的稳定不变的原因。

网络成瘾与心理适应结果的前因模型也指出, 网络成瘾会导致个体的心理适应不良 (周月月,2018) 。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们越来越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

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和其他在线活动上,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社交和健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之一是家庭环境。

家庭中的沟通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当、家庭成员的网络使用行为等都可能影响到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过分严格的管教、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等都可能导致孩子逃避现实生活而沉迷于网络。

2. 学校环境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广告、娱乐节目等对网络的过度渲染,社会对网络使用的宽容态度等都可能让青少年误以为网络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从而陷入成瘾的漩涡。

二、对策研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加强家庭教育,让父母知道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使用网络,如何对孩子进行合理的监管,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他们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并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也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使用管理制度,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影响学业。

三、总结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引导社会风气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有望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络成瘾,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行动中来。

【2000字】。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成瘾现象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影响因素、表现特点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定义和特征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对互联网过度依赖,无法自控地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一种心理问题。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过度:青少年长时间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如学习、家庭和社交活动。

2. 行为失控: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欲望,频繁出现无法自拔地上网行为,影响到日常生活。

3. 心理依赖:青少年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无法摆脱对网络的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4. 社交障碍: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导致青少年与现实社交活动的减少,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自控能力等对网络成瘾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性格内向、自卑感强、缺乏自信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

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行为等都会影响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态度和行为。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中的网络文化、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也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社会对网络的普及和推崇也会加剧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方法: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表现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报告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报告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报告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日益凸显,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判断标准网络成瘾,又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

目前,对于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但一般认为,如果一个青少年在过去的 12 个月中,出现以下症状中的至少三种,且持续时间较长,就可能被诊断为网络成瘾:1、对网络的使用失去控制,如无法控制上网的时间和频率。

2、对网络的使用产生强烈的渴望和冲动,无法抑制。

3、上网时间不断增加,以获得满足感。

4、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戒断症状。

5、因为上网而忽视了学习、工作、社交等其他重要活动。

6、为了上网而不惜欺骗家人、朋友或老师。

7、即使知道上网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停止。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通过对多所学校和社区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约有_____%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问题。

其中,男生网络成瘾的比例略高于女生,城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例高于农村青少年。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上网活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特点。

他们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和网络视频等方面。

其中,网络游戏成瘾是最为常见的类型,许多青少年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1、个人因素(1)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容易被网络中的新鲜事物所吸引,一旦陷入就难以自拔。

(2)一些青少年存在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让他们能够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王译敏(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摘要当前网络成瘸已成为我围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l起了国内广欠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近年采国内擘者对鼹络成蒜相菟研究的综述,从网络成痰的t心理、社会、生物方面的成因分析,网络成藏治疗模式发展两方面逃行了叙述,奔绍了蠹前鼹内网络成感研究媾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霄少年蹰络成癍研究综述中医分类号1G44文献标识码:A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也在飞速发展,根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

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青少年网民占全国网民人数的33.2%。

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网络成瘾,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各方关注。

l网络成瘾的定义“网络成瘾”一词最先于1995年由美国精神病学家Gol-dberg提出,他将其命名为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lAD)。

它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产生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

我国学者也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体上网失控,强迫性地经常使用网络,沉迷于网上活动难以摆脱,从而损害个体生理、躯体或社会功能的一组行为成瘾。

2国内网络成瘾成因的相关研究2.1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癌的心理因素研究早期研究互联网成瘾现象时发现,互联网成瘾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

林绚晖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主要差异表现在推理能力与支配性上,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智力水平相对较低且较为退缩。

o东北师范大学李霞的研究中认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密切:网络成瘾大学生具有较多的紧张性的人格特质,而具有较少的幻想性的人格特质;他们还表现出更多的怯懦性人格特点。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越高,其在人格特质的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幻想性、自律性上的得分就越低,而在人格特质的忧虑性、紧张性上的得分就越高:并且,在心理健康人格因素、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以及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均越低。

青少年网络沉迷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沉迷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沉迷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使用的过度或不当,特别是网络沉迷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其成因、影响及干预策略,以期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对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定义、诊断标准及流行程度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范围和背景。

接着,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梳理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成因研究,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

随后,文章将综述网络沉迷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业成就和社交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现有的干预策略和实践效果。

文章将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定义与诊断标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逐渐显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要深入研究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其定义和诊断标准。

青少年网络沉迷,通常指的是青少年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的行为。

这种沉迷可能表现为对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网络活动的过度依赖,甚至达到无法自拔的程度。

网络沉迷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下滑、社交障碍、家庭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在诊断青少年网络沉迷时,需要参考一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使用,即青少年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活动上,超出正常范围;二是失控性,即青少年无法自我控制网络使用时间,即使意识到其负面影响也难以自拔;三是忽视其他生活领域,即青少年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忽视了学习、社交、运动等其他重要活动;四是出现负面后果,即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已经导致了学业成绩下降、身心健康受损等负面后果。

然而,目前对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国内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综述

国内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综述

国内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综述国内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在中国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不断增加。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游戏成瘾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内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深入了解成瘾的原因、影响以及预防与干预措施。

引言:久坐于电脑前,数小时的游戏时间,捧在手中的手机,成为了许多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青少年群体成瘾于其中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1.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定义与分类:网络游戏成瘾是指个体对网络游戏的使用产生依赖,并以控制不住的方式参与其中,导致日常生活和社交关系受到明显干扰。

根据不同研究的分类方法,网络游戏成瘾可分为行为成瘾类和物质成瘾类。

2.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1)个人因素:个体在心理、生理和个性发展方面具有的特征,如自尊心脆弱、自卑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等。

(2)家庭因素:家庭关系紧张、缺少有效沟通、父母不够关注,并且家庭环境稳定性差等因素。

(3)同伴因素:与游戏成瘾朋友的交往频繁,同伴的意见和行为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

3.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对身心健康的影响:(1)身体健康:长时间在电子设备前坐着,缺乏运动,导致近视、肥胖和心血管等问题。

(2)心理健康:成瘾与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3)社交关系:网络游戏成瘾影响个体与家人和同伴的正常交流,导致社交能力的下降。

4.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预防与干预措施:(1)个体层面: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2)家庭层面:家长要加强对青少年游戏时间的管理,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沟通机制。

(3)学校层面:学校应加强相关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和娱乐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社会层面: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游戏的监管,鼓励青少年参与各种有益的体育、文化和社交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瘾(IAD)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分析了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其相关研究,并提出了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干预方式。

关键字:网络成瘾;青少年;ACE模型;认知疗法1.引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影响。

网络信息因其丰富、快速、便宜、互动、匿名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年轻学生的欢迎。

它满足了他们对信息的需要,沟通的需要,宣泄情绪的需要,游戏娱乐的需要,因而备受年轻人的喜爱。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上网人数已经突破1亿,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约为13.2%,另外还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而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青少年。

青少年是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1.1 网络成瘾的界定成瘾(addiction)是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它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不过却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科学而准确的界定[3]。

狭义的成瘾通常是指个体强迫性地寻求药物和使用药物的行为,其生理和心理己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2]。

如对海洛因、可卡因、酒精及烟草等药物的滥用。

广义的成瘾则延伸到对一些行为的强迫性依赖,如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网络成瘾等[4]。

故有人把前者称为物质成瘾,后者称为过程成瘾。

本文探讨的是过程成瘾。

网络成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

Peter Mitchell将其定义为:“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

”最早提出网络成瘾(IAD)概念的是1994年美国纽约市的心理医生依凡·金伯,并且迅速引起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开设了专门治疗诊所,研究讨论了诊断标准。

[6]网络成瘾者与赌博成瘾者非常相似,均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导致上网者学业失败、工作表现变差、婚姻不和谐甚至离异等。

I. Goldberg 首先提出并将此现象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

IAD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

一些研究还描述了网络成瘾的表现: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1]。

1.2 网络成瘾的症状美国心理学家Young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综合症的10条标准:一、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

二、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三、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

四、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燥不安。

五、一旦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

六、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

七、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

八、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

九、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

十、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

Young认为上述10种情况,一年间只要有过5种以上,便可判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

美国的指标,对于诊断中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1.3网络成瘾的危害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心理成瘾症状,其有不小的危害。

[10]1.生理问题睡眠的剥夺和生物钟的紊乱导致其过度的身心疲劳。

当个体对网络心理依赖转化为生理依赖后会出现: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究其原因,是由于网络成瘾者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

此外,长时间的在电脑前僵坐容易引起腕关节综合症、背部扭伤、视力下降、暗适应能力降低等不良生理反应。

2.人际关系的问题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网络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

人在网上呆的时间越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就越少,“人——机——人”的交流模式取代了“人——人”二对二的交往模式。

对于网络成瘾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以机器为中介,极大的减少了人际直接交往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所取代。

由于网络人际关系具有短暂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网络成瘾者人际情感的远程交流冲击了原有的近亲情感。

人类情感的真实表达需要手势、语言、表情等媒介,而网络中的交往仅仅停留在运用简单的符号来传递,缺乏现实情感体验。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寻求情感满足的时候,心理上必然会对网络产生依赖感,也必然导致个体对现实情感的疏远。

网络成瘾者的“触角”变短,视野变窄,逐渐产生“交往剥夺”感。

在网络中,虚拟的人际范围变大,但实际上缩小了个体现实的交往圈子。

3.工作、学习动机减弱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外在基础,当网络己经成为个体的必需时,上网相应也提升为主导性动机。

个体的兴趣和注意大部分转移到了网络上,上网成为了其生活的主题。

一项调查显示:58%的学生报告网络的过度使用导致学习兴趣减弱,成绩下降,并使逃课现象明显加剧(Young,1996 )。

同时针对全美1000家大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55%的管理者认为雇员在工作时间和场合的非工作性质的网上冲浪削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Robert Half lntemet) ,网络的过度使用己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消磨了工作时间。

由此可见,网络成瘾大量消耗了工作和学习的时间,造成了严重分心,削弱了工作和学习的动机,降低了效率。

4.对人格的影响上网者大多隐匿了自己的真实姓名、性别和年龄等,以假而具来伪装自己。

长此以往,可能使人失去自我感和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进而导致自我同一性分解,形成软弱、虚幻的人格。

网络虚拟空间的表现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具有强烈的反差导致了双重人格。

网络成瘾者夸大自己的次要性格,自我向本我妥协,在互联网上一味追求快乐原则,但另一方而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产生焦虑,网络成瘾者始终处于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情景中。

[10]2. 网络成瘾对生理及心理的影响从生理上来说,电脑操作对身体有直接的影响。

电脑显示器是高亮度、有闪烁、带辐射的屏幕,它会伤害人们的眼睛;键盘上键位密集,键面有一定的弹力和阻力,长期击键会对手指和上肢不利;由于使用电脑过程中人们长时间面对电脑外设和显示屏,眨眼次数减少导致干眼症,造成视力下降;使用电脑要求身正腰直,体形和全身很少有变化,长时间会出现腰酸颈直、头胀眼干、全身不适等症状,导致颈椎病和肠胃病。

电脑工作时微波对身体的危害。

电脑的辐射有两类:低能量的X射线和低频电磁声辐射,较长时间处于此环境中又忽视必要的保健就会引起中枢神经失调。

从心理上来说,长期操作产生精神和心理压力。

操作电脑过程中不能有丝毫差错,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手指快速频繁运动,使生理、心理都不堪重负,从而产生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部酸胀、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

还会因思维定势错位造成的心理失衡。

与电脑交流毕竟不同于与人类交流,前者只需下达正确的命令,后者还需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

这样就容易使长期从事电脑操作的人养成要么坚持,要么放弃的思维定势,并推广到处理人际关系中,从而出现了“定势错位”。

这种人易丧失自信,工作难做好,加重了内心的紧张、烦燥、焦虑和不安,最终导致身心疲惫,出现各种生理、心理症状。

Kraut 等人对73个家庭的169名被试进行了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在被试上网的最初一两年内,过多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会导致他们社会卷入的减少,同时还会导致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从而引起心理幸福感的降低。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然后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由开始时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该病晚期,患者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2]。

3.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成因分析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还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既有网络传播特性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人格缺陷和现实社会生活压力的原因”。

网络成瘾的成因具体而言主要由好奇心理、补偿心理、逃避心理、生理因素影响。

[10]3.1好奇心理网络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时空界限、广泛的人际交往、梦幻般体验……无不强烈地吸引着人们,人们上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特别指出的是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样有着极强的兴趣,这也是青少年对互联网最为偏爱的原因。

3.2补偿心理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寻求到合理的补偿,而网络的虚拟性、自山性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

网络中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网上制造出来的虚拟来弥补。

“梦是愿望的达成”(Frued) ,网络的虚拟性则为网络成瘾者提供了在意识前实现理想的可能性,亲情、爱情、抱负、情绪宣泄以及潜意识的愿望都能在网络中得到实现。

3.3逃避心理而对残酷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社会贡任,缺乏竞争力的个体采取上网来逃避。

网上的言行具有匿名性、自山性,为其设置了安全的屏蔽。

当个体遭受挫折后而对压力情境(如工作失意、社交恐惧、失恋等),产生一些轻微的神经症状:抑郁或躁狂,为寻求解脱而沉溺于网络中。

成瘾者上网实际上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同时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认同感。

另外互联网也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闲方式,人们为缓解压力也会抽出时间上网以求放松。

3.4生理因素大脑中有一个叫作“享乐区”( hedonic region)的区域,每当网络成瘾者上网时会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式的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人产生快感。

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对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诺拉·沃尔科)。

究表明,瘾君子可用的多巴胺确实少于常人,而上网正好有提高大脑多巴胺水平的作用。

4.网络成瘾的理论解释对网络成瘾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是Young的ACE模型、Davis的认知一行为模型和Grohol的阶段模型以及生理一心理一社会整合模型[5]。

4.1.Young的ACE模型Young1999年提出以可用性、控制性和兴奋性等3个因素来说明强迫性互联网使用的形成过程,并将它们看作促进网络成瘾过程的3种潜在变量,即所谓的ACE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