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汽车用钢中锰钢的开发

合集下载

ART退火和不同轧制条件对中锰钢微观组织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ART退火和不同轧制条件对中锰钢微观组织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ART退火和不同轧制条件对中锰钢微观组织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人类社会对于汽车安全、环保、低排的迫切需求,使得汽车车身轻量化技术研究在近几年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为了降低汽车耗能,同时又保证汽车的安全性,具有超高强度又兼具较好塑性等的综合性能良好的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研发和应用应时而生。

本文设计了Fe-0.11C-5.23Mn-1.11Al的合金成分,采取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实验设备,研究了试验钢在不同工艺参数下的ART热处理工艺对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轧制工艺试验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力学性能,进行了ART工艺和QT工艺对比,分析了不同热处理方式下试验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特点,确立了ART热处理工艺的特色和优越性,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热轧试验钢采取奥氏体逆转变(ART)热处理工艺,室温下可获得铁素体,残余奥氏体以及少量马氏体的复相组织,其工艺的最佳双相区退火温度为625℃,最佳保温时间为4h,最佳冷却方式为水淬,试验钢最佳力学性能为抗拉强度817MPa,延伸率70.3%,强塑积可达57.14GPa·%。

(2)试验钢采取温轧轧制方式时,可明显的细化原始晶粒,并且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长条状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含量可以达到56.8%,试验钢的综合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此时强塑积为57.56GPa·%。

(3)试验钢经过QT热处理,室温下可以获得马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

相比于ART工艺,QT工艺试验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较少。

因此,组织中大量的马氏体可较好地改善试验钢的强度,但少量残余奥氏体不利于发挥形变诱发塑性效应增强塑性。

(4)QT工艺试验钢的抗拉强度普遍高于ART工艺,而延伸率低于ART工艺。

温轧QT工艺试验钢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其中试验钢的抗拉强度达1359.7MPa,延伸率为有31.9%;其强塑积明显低于温轧ART工艺试验钢。

综合性能ART热处理钢明显比QT热处理钢要好。

鱼与熊掌兼得的艺术:三代先进高强钢

鱼与熊掌兼得的艺术:三代先进高强钢

鱼与熊掌兼得的艺术:三代先进高强钢材料人轻量化专栏里很多次提到过高强钢,但往往是作为与碳纤维、铝合金比较而提及,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经常被提起的产品。

不夸张地说,先进高强钢的应用和发展是危机下的产物。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当时的汽车用钢主要性能指标是硬度。

在这一方面,高强钢与软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在汽车上应用很少。

而到了80年代,汽车业开始讲究燃油效率,迫使制造商们开始采用传统高强钢。

但到了90年代,危机来了!汽车设计者们开始采用铝合金、镁合金、纤维复合材来为汽车减重。

虽然这些材料的成本比钢铁要高,但是燃效和环保的压力让汽车制造商们觉得还是值得发展。

而当时先进高强钢成本高、难以焊接,虽然比起传统高强钢的韧性高,但是还是难以让汽车制造商引起兴趣。

于是,世界钢铁协会联合18个国家、34家钢企,组成“21世纪超轻量型汽车开发企业集团”,并启动了一系列项目,试图通过在以钢铁为基本材料的前提下,从结构设计、制造技术、零部件形状等多方面减轻汽车重量。

这里可能就要问一句了,为什么钢铁如此紧张汽车业呢?谁叫它俩爱得如此深沉呢!中钢协有数据称,汽车用钢目前占国内钢产量的8%,而国外是15%。

在基建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钢企普遍亏损,唯独几个生产汽车板的企业还能赚些钱。

要是汽车这块阵地也丢了,后果可想而知……当然,结果还是很理想的。

项目认为,先进高强钢预计使用比例超过 60%,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可实现车身减重 35%的目标,同时满足五星级安全碰撞标准。

此后,钢铁企业和协会,时不时地论证一番:先进高强钢才是汽车业轻量化的真爱。

车用钢材,通常可以分成:软钢、传统高强钢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先进高强钢。

他们各自的伸长率和抗拉强度范围如下图:从这个表里可以看到,软钢具有很好的伸长率,意味着加工性能非常好,但抗拉强度最高不过300Mpa以内。

软钢主要有2个类别:低碳钢(Mild steel)和无间隙原子钢(IF steel)。

中锰汽车钢激光焊接焊缝组织与韧性

中锰汽车钢激光焊接焊缝组织与韧性

中锰汽车钢激光焊接焊缝组织与韧性摘要:中锰汽车钢是为满足汽车轻量化、安全性和低成本的生产要求而研制的第三代先进汽车钢,其含锰量(质量分数)为3%~12%,热轧后在两相区进行退火,退火过程中通过控制Mn元素的含量,完成奥氏体逆转变,室温组织中保留有一定比例的奥氏体组织。

热轧中锰钢室温组织为亚微米级的板条状铁素体和奥氏体双相组织,板条间存在大量的位错和颗粒状的碳化物。

通过细化晶粒和弥散强化的方式提高材料强度,组织中的奥氏体可发生相变诱导塑性,保证整车的安全性能,而钢中除Mn外的合金元素的控制又有效降低了中锰钢的生产成本,使第三代中锰钢弥补了第一代钢塑性低、第二代钢成本高及后续加工困难等不足,因此中锰汽车钢的工业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中锰钢;激光技术;焊接焊缝;引言近年来,人们对中锰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逆转变奥氏体退火过程中,为实现奥氏体稳定性和奥氏体中C、Mn的富集,需要增加退火时间,导致中锰钢的制备周期延长和生产成本增加。

这就需要对中锰钢ART工艺中合金元素配分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寻求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最佳的组合,而通过奥氏体逆相变过程的热力学计算,可高效地获得试验研究所需的逆相变退火工艺参数配置,节省时间、节约成本、缩短试验流程。

1中锰钢的成分设计1.1中锰钢的成分设计Mn元素Mn是中锰钢中很重要的一种合金元素,既可稳定奥氏体和扩大奥氏体相区,又可以提高奥氏体体积分数和降低Ms点。

保证在室温下可以获得高体积分数的亚稳态奥氏体组织,在后续的变形阶段发生TRIP和TWIP效应提高中锰钢的强度和塑性。

尽管过高的Mn含量会促进大量奥氏体的形成,但过高的奥氏体含量未必会促进优越的力学性能,这也是限制第二代汽车钢发展的原因。

另外,过高的Mn含量会导致中锰钢在凝固阶段发生严重的偏析现象,不利于后续的加工和力学性能的优化。

1.2C元素C作为钢铁材料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可通过固溶强化以及析出强化(与其他元素形成纳米级碳化物)来提高中锰钢的强度,也可通过细晶强化来优化中锰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我国汽车轻量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轻量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轻量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发布时间:2021-06-29T11:13:46.21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作者:付清洁李新雷[导读] 摘要:本文从我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汽车轻量化面临的困境。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摘要:本文从我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汽车轻量化面临的困境。

从轻量化材料发展、轻量化先进工艺技术发展和轻量化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发展三方面对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我国汽车轻量化发展的愿景。

关键词:轻量化节能减排现状趋势当前,能源需求与环境污染的压力日益加大,但汽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决定了其不可替代性,因此,如何减少汽车能源消耗与降低排放污染物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汽车轻量化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

汽油乘用车每减重100kg将节油0.39L/100Km,汽车质量每降低10%,可降低油耗6%—8%,排放下降4%。

发展汽车轻量化,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国汽车产品国际竞争力、建设汽车强国的需要。

一、我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现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轻量化设计、材料和工艺的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缩小了与合资品牌的差距。

政府、社会、企业和用户对汽车轻量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在《中国制造2025》等一些列文件中,都已将支持轻量化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列入其中,并在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中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但是,由于我们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跟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不可忽视,汽车产品的轻量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环境也需要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在: 1.1对轻量化的认识深度。

现在,经常用车辆的整备质量或某种材料的用量来衡量一个车型的轻量化水平,因此忽略了针对不同市场或不同消费群体车辆的用材策略对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Mn-Cr系齿轮钢的发展与研究方法

Mn-Cr系齿轮钢的发展与研究方法

Mn-Cr系齿轮钢的发展与研究方法发布时间:2023-04-12T00:41:38.304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3年1期作者:李东阳1,刘冰1,*,邹琦1 [导读] 齿轮钢是汽车用材中要求较高的关键材料之一,其质量不仅影响车辆寿命、能耗等经济技术指标,李东阳1,刘冰1,*,邹琦1(1.辽宁科技学院,辽宁本溪 117004)摘要:齿轮钢是汽车用材中要求较高的关键材料之一,其质量不仅影响车辆寿命、能耗等经济技术指标,而且对于满足汽车的安全、舒适及环保要求也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Mn-Cr系齿轮钢的发展现状、趋势、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齿轮钢、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TD41 文献标识码:A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method of Mn-Cr Gear SteelLi Dong-yang,LIU Bing,ZOU Qi(1.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aoning Benxi 117004,China)Abstract: Gear steel is one of the key materials in automobile materials. Its quality not only affects th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indexes such as vehicle life, energy consumption, but also is very importan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afety, comfor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a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tre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aspects of Mn-Cr gear steel. Key words: gear steel; research method1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引进车型的增多,国产汽车齿轮钢的品种和需求量明显增多,汽车齿轮钢的开发与研制成为特钢厂研究的核心内容,齿轮钢的性能提升对钢铁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最可怕黑科技

中国最可怕黑科技

中国最可怕黑科技一、超级钢技术中国研制的超级钢,在技术上已经达到2200MPa并实现了量产。

北京科技大学罗海文教授团队运用他们在第三代汽车用锰钢时积累的经验,成功突破了超级钢研制的难题。

对于特种钢,要么具有高屈服度,但延展性较弱;要么延展性优良,屈服度不强,也就是两者优点同时兼备十分很难。

但最新的超级钢,不但具有高屈服度,而且又有高延展性。

《科学》期刊报道,中国研发出的新型特种钢,拥有2200Mpa的和16%的均匀延伸率,获得了极佳强度和延展性。

若拿各种船只钢材强度来比,普通民用船只需要250Mpa超级钢,而军舰则需要300Mpa左右的超级钢,能起飞重型战斗机的大型航母则需要达到800Mpa以上,深海潜艇则需要达到1100Mpa以上。

因此,2200Mpa的超级钢能够完美满足绝大多数场景的使用要求。

中国的超级钢有2大优点:一是成本低。

中国的超级钢是成分简单的中锰钢成分体系,其中,含有10%的锰、0.47%的碳、2%的铝、0.7%的钒,材料都是钢材料中常见的合金元素,没有通过使用昂贵的合金元素来提高强韧性;二是容易规模化生产:超级钢是通过工业界广泛使用的加工工艺来制备,比如热轧、冷轧、热处理等常规工业制备工艺,不是采用那些难以规模化工业生产的特殊加工工艺来制备。

因此,这种超级钢具备进行百吨级规模工业生产的潜力。

二、稀土分离加工技术中国是稀土加工技术强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有稀土精炼能力的国家。

1)中国化学家徐光宪建立了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并且推导出100多个公式,成功设计出数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

采用徐光宪科研成果生产的单一高纯稀土,实现了中国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加工大国的转变。

中国出口的已不是稀土矿,而是加工过的高纯度稀土。

2006年,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全球产量的九成以上,彻底打破美、法、日等国家对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格局。

因此,徐光宪被称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2)孙晓琦团队研发出新型清洁高效分离技术,团队不断开拓新型萃取体系,推动清洁高性能稀土分离技术的研发,率先开发出新型清洁高效“分离术”。

高强度汽车钢

高强度汽车钢

高强度汽车钢卜子华; 徐淑琼【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9(000)016【总页数】2页(P114-115)【关键词】高强度; 汽车; 钢【作者】卜子华; 徐淑琼【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山东临沂 276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335.56; U4660 引言我国的汽车工业目前以加工组装和生产中低档车为主,在国际汽车市场中,难以与高端汽车品牌竞争。

为了顺应国家环保、节能、低碳、安全的时代发展潮流,我国的汽车行业不断地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并着重研发轻量化高强度钢,打造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出口能力,以改变我国贸易逆差的现状。

本文对现有的高强度钢种进行了简单阐述与简要分析。

1 几种典型的汽车用钢1.1 高强度汽车钢的分类高强度汽车用钢目前可分为三代,第一代先进高诱导塑性钢等;第二代先进高强钢分为TWIP孪晶诱导塑强钢分为FB钢、IF钢、马氏体钢、TRIP相变性钢、L-IP诱导塑性轻钢、SIP剪切带强化钢[1];第三代先进高强度钢分为TBF贝氏体基相变诱导塑性钢、δ-TRIP钢、纳米贝氏体钢、中锰TRIP钢、Q&P钢等。

先进钢材不断地在现代汽车制造行业更新换代,同时先进超高强度钢的引进不仅会尽可能地减少汽车零件用材,达到汽车轻量化的要求,还可对国民经济、科研领域等发展等产生巨大影响。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选方案是选用乃至研发比强度高的材料,由此可见,我国材料发展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1.2 普通钢及先进高强钢分类按照国际钢铁协会USL-AB项目,可将钢种按其力学性能进行分类,分为低强钢、高强钢和超高强钢。

超高强钢的抗拉强度Rm(σb)>700MPa,屈服强度Re(σs)>550MPa;低强钢的抗拉强度Rm(σb)<270MPa,屈服强度Re(σs)<210MPa;高强钢的力学指标介于这两者之间。

其中,低强度钢分为IF钢和软钢;普通高强度钢分为碳锰钢、BH钢、高强度IF钢和HSLA钢等;先进高强度钢(AHSS)包括双相钢、TRIP相变诱发塑性钢、CP钢和马氏体钢(M钢)等[2]。

第三代汽车用钢中锰钢的开发

第三代汽车用钢中锰钢的开发

700
γ+α
700
600
600
500
500
400
400
300
α+θ α+γ+θ
300
200
200
100
100
0
0
0 2 4 6 8 10
Mn, mass-%
γ γ+α
α+γ+θ
α+θ
0.1 0.2 0.3 0.4 0.5 C, mass-%
图 4 第一类和第二类中锰钢热处理工艺原理
C in austenite, wt% Mn in austenite, wt%
1400 1200 1000 800
700°C 680°C 660°C 640°C
600
400
200
0 0
0.2µm
5
10
15
20
25
Engineering strain, %
图 8 中锰钢(Fe-0.05%C-6%Mn-1.4%Si)退火温度和应力曲
线。微观组织照片。
第一类中锰钢(Medium)的力学行为和微观组织如图 8 所示。实验结果表明:尽管经过 640 退火,钢板的强塑 积接近 20000MPa%,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变形量是由于 局部变形导致的,这种变形行为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0.0
0.5
1.0 0.0
0.5
1.0 0.0
0.5
1.0
Carbon content, mass-%
(a)
(b)
(c)
图 1 第一类和第二类中锰钢的相图
δ α+γ
δ α+γ
δ α+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00 1200 1000 800
700°C 680°C 660°C 640°C
600
400
200
0 0
0.2µm
5
10
15
20
25
Engineering strain, %
图 8 中锰钢(Fe-0.05%C-6%Mn-1.4%Si)退火温度和应力曲
线。微观组织照片。
第一类中锰钢(Medium)的力学行为和微观组织如图 8 所示。实验结果表明:尽管经过 640 退火,钢板的强塑 积接近 20000MPa%,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变形量是由于 局部变形导致的,这种变形行为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图 6 中锰钢的合金设计原理
锰含量为 10~12%的中锰钢是具有特殊结构和
性能的一种钢。合金体系依赖于双相区退火得到的
奥氏体在室温稳定性。层错能和变形机制由合金成
分和退火温度决定的。原则上讲我们可以将奥氏体
的层错能提高到 20 mJ/m2 并且在随后的变形中出现
变形孪晶,如图 6 所示。
图 7 所 示 为 Mn 含 量 为 10% 的 中 锰 钢
740/3min
[15]
图 2 给出了第二类中锰钢(化学成分为 0.05%C, 6.15%Mn, 1.5%Si, 2% Al)的 SEM 照片,可以清楚 看到交替出现的粗大的δ铁素体组织和超细晶的铁 素体和奥氏体组织。
第三类中锰钢(Medium)的特征为碳化物的再 溶解和双晶粒尺寸分布,即超细晶的铁素体和奥氏 体机粗大的δ铁素体(如表 3 所示)。由于这个合金 体系含有大量的 Al,因此钢板的密度较低。相对高 的 C 含量会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碳化物,对应的工业
察可以发现中锰钢的变形是通过剪切带移动产生
的。平的拉伸曲线另一个特征是缺乏转变。尽管缺
乏加工硬化,实际得到的延伸率很高。高温退火会
得到高的加工硬化率,变形是均匀的,在变形初期
奥氏体迅速转变为马氏体。这导致在小变形量条件
下就发生断裂。第一类中锰钢(Medium)的力学特
征不适合汽车工业的变形要求。
2 第一类中锰钢(Medium)的力学行为
0.0
0.5
1.0 0.0
0.5
1.0 0.0
0.5
1.0
Carbon content, mass-%
(a)
(b)
(c)
图 1 第一类和第二类中锰钢的相图
δ α+γ
δ α+γ
δ α+γ
10µm
图 2 第二类中锰钢(0.05%C, 6.15%Mn, 1.5%Si, 2% Al)的
微观组织照片
1500
Fe-C-3.5Mn-6Al
适合连退的生产线。添加 Si 元素的作用是抑制渗碳 体的析出和优化 C 在双相区中奥氏体里的含量。
表 1 完全超细晶组织的第一类中锰钢的化学成分 (质量%)
C
Mn Al Si Other
Annealing
Ref.
Temperature, °C
Time
0.11
5.7 - -
-
520-640/1-16h
Temperature, °C
γ+α
1000
IA T-range
500 α+θ
α+θ +κ-carbide
0
0.0
0.5
1.0
Carbon content, mass-%
图 3 第三类中锰钢(3.5% Mn 和 6%Al)的相图
表 3 第三类中锰钢的化学成分 (质量 %)
C Mn Al Si Other
第三代汽车用钢中锰钢的开发
B.C. De Cooman, Seawoong Lee
(Graduate Institute of Ferrous Technology,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hang, South Korea)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目前作为有可能成为第三代高强汽车用钢的不同种类的中锰钢。中锰钢具有多种微观结构和复杂的与 工艺相关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经过两相区退火有可能得到最佳的力学性能。我们这里定义两种中锰钢,第一种中锰钢 (Medium)的锰含量在 3~8%之间,第二种中锰钢(Intermediate)的锰含量在 10~12%之间。中锰钢(Medium)的微观组织为 全部或部分的晶粒尺寸小于 500nm 的超细晶。中锰钢(Medium)具备 TRIP 效应。中锰钢(Intermediate)的力学性能同时具 备 TWIP 效应和 TRIP 效应。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后观察到这两种加工硬化方式。在开发第三代汽车用钢时,我们必 须要同时考虑成本和加工方式两个方面。
0.5 Fe-0.1%C 6%Mn-2%Al-0.5%Si
0.4 Fe-0.1%C 6%Mn-2%Al-0.5%Si Fe-0.1%C 6%Mn
0.3
0.2
0.1
35
30
25
Fe-0.1%C 6%Mn-3%Al-0.5%Si
Fe-0.1%C
6%Mn-2%Al-0.5%Si 20
Fe-0.1%C 6%Mn
700
γ+α
700
600
600
500
500
400
400
300
α+θ α+γ+θ
300
200
200
100
100
0
0
0 2 4 6 8 10
Mn, mass-%
γ γ+α
α+γ+θ
α+θ
0.1 0.2 0.3 0.4 0.5 C, mass-%
图 4 第一类和第二类中锰钢热处理工艺原理
C in austenite, wt% Mn in austenite, wt%
C Mn Al Si Other
Annealing
Ref.
Temperature, °C
Time
0.12 4.6 1.1 0.55
-
0.12 5.8 3.1 0.47
-
660-780/2min 720-840/2min
[13]
0.20 8.0 5 0/1/2 -
650/1hr
[14]
0.08 6.15 2.0 1.5 0.08V
(Intermediate)分别经过 750 和 900 退火后的微观
组织照片,其中 750 退火后钢中奥氏体的层错能为
16,900 退火后钢中奥氏体的层错能为 6。这种层错
能控制的方法可以在多相锰钢中制备出具有 TWIP
效应的奥氏体相,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如果层错能
过低则不会产生变形孪晶。
1500
Fe-C-10Mn-3Al-2Si
15
10
5
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Temperature, oC
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Temperature, oC
图 5 三类中锰钢奥氏体中的 C 和 Mn 含量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第一类中锰钢(Medium)的热处理原理如图 4 所示。第一阶段,从单相奥氏体区冷却得到板条状 马氏体。第二阶段通过扩散控制的形核和长大阶段 得到超细晶的铁素体和奥氏体。通过 C 和 Mn 元素 向奥氏体中扩散在室温条件下得到奥氏体组织。Al 元素的作用是影响退火温度下的 C 和 Mn 元素向奥 氏体中的分配。图 5 中的窄条区域为典型连退线生 产低碳钢的退火温度。
37
0.1%C 6.0%Mn 3.0%Al 1.5%Si 0.5 11.5 2.25 1.75 24
图 5 说明了退火温度和合金成分对超细晶奥氏 体中 C、Mn、Al 和 Si 元素含量的影响。超细晶奥氏 体的化学成分决定奥氏体中位错的层错能。Al 元素 的添加主要影响退火温度下的 C 和 Mn 元素在奥氏 体中的偏聚,同时 Al 元素会影响残余奥氏体的层错 能和力学性能。表 4 所示为在退火温度对应着奥氏 体中最大 C 含量所处的温度的条件下,钢中奥氏体 相在室温条件下的层错能。
0.20 4.72 - -
-
650/1min-144h
0.16 3.95 - 0.5 0.05Nb 650-750/3min
[9]
0.10
7.1 - 0.13 -
575-675/1 week
[10]
0.05
6.0 - 1.5 -
640-700/3min
[11]
表 2 第二类中锰钢的化学成分 (质量%)
[2]
0.12
5.1 - -
0.01-0.40 5.0 - -
-
650-700/20min-26h
[3] [4]
-
625-675/3h
[5]
0.15 4.0-6.5 - 0.12 -
620-675/1-12h
0.12
5/6 - 0.50 -
2min
[6]
0.10
5.0 - -
-
650/6h
[7] [8]
关键词:汽车用钢、加工硬化、中锰钢
汽车工业为了同时实现减重和提高安全性的目 标,需要开发一种抗拉强度超过 1GPa 的可成形的超 高强度钢。在当前的汽车车型中,汽车厂家通过采 用热冲压成形钢和双相钢来实现减重和提高安全性 的目的。因此正在开发的第三代汽车用钢要求同时 具备高的强度和高的成形性能。第二代高 Mn 的先进 高强钢,TWIP 钢和 SBIP 钢,从汽车厂家得到不同 的评价[1]。并且,由于高锰钢具有高的合金成本、生 产困难和早期无 Al 的 TWIP 钢的氢致断裂,许多钢 铁企业并不愿意开发高锰钢。中锰钢的双相区退火 可以得到比奥氏体区单相区退火更好的力学性能和 微观组织。中锰钢的力学性能强烈依赖于退火温度。 这种正相关性有利于通过改变中锰钢不同的力学性 能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