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五章化学平衡小结

合集下载

化学平衡知识小结

化学平衡知识小结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知识小结华北油田第三中学石建辉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结果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外因:浓度↗,v↗;压强↗,v↗(气体);温度↗,v↗;催化剂,v↗(正催化剂),S固体表面积↗,v↗。

其它(超声波,放射线,电磁波,,扩散速率,溶剂等)注意:改变压强只有引起反应物浓度变化才能引起速率变化。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影响结果:勒沙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浓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压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气体系数和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注意:①对于气体系数和不变的反应来说,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②若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改变压强平衡也不移动;③压强变化必须改变了反应物浓度引起了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才能使平衡移动。

温度: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温度改变时,平衡一般都要移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故不影响平衡移动,但可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

三、1、增大某一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原平衡比较:生成物浓度增大,其他反应物浓度减小,转化率增大,而此反应物浓度增大,转化率减小。

(举一反四)2、恒温恒容通入不反应气体,虽然压强增大,但反应混合物的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则化学平衡不移动。

3、恒温恒压通入不反应气体,体积增大,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均减小,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四、等效平衡:1、无论恒温恒压还是恒温恒容,只要起始原料量相当,达到相同平衡。

即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量不变,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变。

2、恒温恒压时,起始原料量成比例增加或减少,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量成比例增加或减少,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变。

3、恒温恒容时,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不变的反应,起始原料量成比例增加或减少,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量成比例增加或减少,各组分的浓度成比例增加,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变。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我给你讲讲化学平衡这事儿。

化学平衡啊,就像是一场在微观世界里的拔河比赛,两边的队伍都有自己的力量。

我就这么瞅着那些分子、原子,它们在那反应容器里啊,乱哄哄的,可又有着自己的规矩。

我记得我刚开始学化学平衡的时候,那老师啊,戴着个厚厚的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总是瞪得大大的,像两颗铜铃。

他站在讲台上,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嘎吱嘎吱”地写着那些方程式,一边写还一边说:“都看好了啊,这化学平衡就像你们在操场上排队,两边的人数得差不多,要是一边人太多了,那就不平衡了。

”我当时就想啊,这分子原子又不是人,咋还排队呢?化学平衡有个概念叫可逆反应,这就像两个人在吵架,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服谁。

反应正向进行着,可同时啊,逆向也在偷偷进行。

比如说氮气和氢气合成氨这个反应,氮气和氢气就像两个急性子的小伙子,想凑到一块儿变成氨,可是氨呢,又像个不安分的小家伙,时不时地又想变回氮气和氢气。

这反应啊,就在这正反应和逆反应之间找平衡,就像在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的。

平衡常数K可是个关键的东西,就像是这个反应的一个标准。

我当时算这个平衡常数啊,那脑袋都大了。

你看,那些物质的浓度在方程式里进进出出的,就像一群调皮的小鬼在捣乱。

我就跟同桌说:“这化学平衡咋这么麻烦呢?这平衡常数就像个密码,我怎么都解不开。

”同桌就笑我:“你就慢慢算呗,像数钱一样仔细点儿。

”我一听就来气了:“这能跟数钱比吗?数钱多开心,算这个我脑袋都快炸了。

”还有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那可不少。

温度、压强、浓度,这些就像是外界的干扰因素。

就像一群人在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儿,突然来了几个捣乱的。

温度升高或者降低,就像天气突然变热或者变冷,那些分子原子的活动就不一样了。

压强呢,就像有人在外面使劲儿推这个反应容器,里面的分子原子就得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

浓度要是变了,那就像有新的队员加入或者有队员离开拔河比赛,两边的力量就不平衡了,反应就得向着重新平衡的方向进行。

我曾经做实验的时候,看到那些颜色变化啊,就像是在看一场魔术表演。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化学反应的正向和逆向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保持恒定,但反应仍然在进行。

以下是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知识点的总结。

1. 平衡常数(K):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一个量,它的值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浓度或气体压力的比例。

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在正向方向上偏向生成物;反之,平衡常数越小,说明反应在逆向方向上偏向反应物。

2. 反应商(Q):反应商是在任意反应条件下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比值。

当反应商等于平衡常数(Q=K)时,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当反应商小于平衡常数(Q3. 影响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受到温度、浓度或压力、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可以改变反应的正向和逆向速率,从而改变反应的平衡位置。

4. 改变浓度或压力:通过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可以影响平衡位置。

加入更多的反应物会使反应偏向生成物,而加入更多的生成物则会使反应偏向反应物。

这是基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

对于气体反应,增加压力会使反应偏向物质量较少的一侧,而减小压力则会使反应偏向物质量较多的一侧。

5. 温度的影响:改变温度可以改变平衡常数的值。

在一些反应中,增加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增大,反应偏向生成物;而在其他反应中,增加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减小,反应偏向反应物。

这是因为反应的平衡常数受到温度的影响,不同反应具有不同的温度依赖性。

6. 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是一种可以加速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

催化剂对反应的速率没有影响,但可以降低反应物质的活化能。

催化剂的存在可以改变化学平衡状态的时间尺度,但不能改变化学平衡位置。

综上所述,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和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实际应用中涉及平衡反应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浓度、压力和温度等条件,来控制反应的平衡位置和速率,以满足实际需求。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物和反应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的状态。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改变,但反应仍在进行。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1. 反应速率的相互制约: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并形成产物,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物浓度。

当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时,产物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将建立一个平衡,并保持恒定。

2. 动态平衡: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指在反应物和产物浓度不再变化的情况下,反应仍然进行,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率等于产物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

化学平衡的标志:1. 反应速率不再改变: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反应速率不再提高或降低。

2. 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可以进行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的转化。

平衡状态下,正向反应速率等于逆向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的平衡常数:1.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是描述化学反应系统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它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进行方向和倾向性。

平衡常数等于正向反应的浓度乘积与逆向反应浓度乘积的比值,取决于温度。

2. 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平衡常数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导致平衡常数的增大或减小;反应物或产物浓度的变化也会改变平衡常数的数值。

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式:1. 影响平衡常数的移动方式:通过改变反应物或产物的浓度,可以影响平衡的移动方向,使反应向产物方向移动或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2. 改变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减少产物浓度或减少反应物浓度、增加产物浓度,都会导致反应偏离平衡,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1. 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通常会导致平衡常数的增大,反应向生成热量较大的方向移动。

2. 压力的影响:对涉及气体的反应,改变压力会改变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分布,但对于涉及气体和溶液的反应,改变压力的影响较小。

3. 浓度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将使反应向产物方向移动,减少反应物浓度将使反应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4. 催化剂的影响: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不会改变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移动规律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规律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规律总结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的过程,而化学平衡则是在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平衡位置如何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下面将从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四个方面来总结化学平衡的移动规律。

一、温度影响在化学反应中,温度的改变会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速率以及平衡位置。

根据Le Chatelier定律,当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会增加。

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会使平衡位置向右移动,生成物浓度增加;而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会使平衡位置向左移动,生成物浓度减少。

二、压力影响在气相反应中,压力的改变对平衡位置有一定影响。

根据Le Chatelier定律,当压力增加时,平衡位置会向反应物浓度较小的一侧移动,以减少压力。

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摩尔数相等的反应,压力的改变不会影响平衡位置。

而对于摩尔数不相等的反应,压力的增加会使平衡位置向摩尔数较小的一侧移动。

三、浓度影响在溶液中的反应中,溶液浓度的改变会导致平衡位置的移动。

根据Le Chatelier定律,当浓度增加时,平衡位置会向生成物浓度较小的一侧移动,以减少浓度差。

而当浓度减少时,平衡位置会向生成物浓度较大的一侧移动,以增加浓度差。

四、催化剂影响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不参与反应。

催化剂的加入不会改变平衡位置,因为它同样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速率。

催化剂提供了一个更低的活化能路径,使反应更容易进行,但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位置。

化学平衡的移动规律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压力和浓度来实现。

根据Le Chatelier定律,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时,平衡位置会向着减少影响的一侧移动,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不会改变平衡位置。

这些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对于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平衡移动的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的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的总结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称为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的移动是指改变化学平衡条件,使得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发生变化。

本文将对化学平衡移动进行总结,包括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移动平衡。

一、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反应放热时,提高温度会使平衡向反应物一侧移动,反之则向生成物一侧移动。

这是因为提高温度会增加反应物的动能,促使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从而使平衡移动。

2. 压力(或浓度):对于气体反应,压力的改变会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当压力增加时,平衡会向压力较小的一侧移动,以减小压力。

而对于溶液反应,则可以通过改变浓度来移动平衡。

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反之亦然。

3. 物质的添加或去除:向平衡体系中添加或去除某种物质,会导致平衡移动。

当某种物质被添加到平衡体系中时,平衡会向减少该物质的一侧移动,以恢复平衡。

而当某种物质被去除时,平衡会向补充该物质的一侧移动。

二、移动化学平衡的方法1. 温度控制:通过改变温度,可以移动化学平衡。

例如,对于放热反应,可以通过提高温度来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平衡;对于吸热反应,则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来移动平衡。

2. 压力(或浓度)控制:对于气体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压力来移动平衡。

增加压力会使平衡向压力较小的一侧移动,减小压力则相反。

对于溶液反应,可以通过改变浓度来移动平衡。

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则相反。

3. 物质的添加或去除:通过向平衡体系中添加或去除物质,可以移动平衡。

添加某种物质会使平衡向减少该物质的一侧移动,去除某种物质则相反。

三、案例分析1. 铵氨水的制备:铵氨水(氨水和铵盐的混合物)可以通过以下反应制备:NH3(g) + H2O(l) ⇌ NH4OH(aq)在该反应中,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

(完整版)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O22H O2HmA(g) + nB(g) pC(g) + qD(g)nB(g) pC(g)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mA(g) + nB(g) pc(g) + qD(g) + (【总结】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会向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不改变平衡移动的方向移动。

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如对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也适用。

五、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1、主要类型有:①求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平衡浓度。

②求某反应物的转化率、平衡气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等。

2、化学平衡的计算模式—三段式法设a(mol·L-1)、b(mol·L-1)分别为A、B两物质的起始浓度,mx(mol·L-1)为反应物A的转化浓度,nx(mol·L-1)为反应物B的转化浓度,则mA(g) + nB(g) pC(g) + qD(g)c始(mol·L-1) a b 0 0Δc(mol·L-1)mx nx px qxC平(mol·L-1)a-mx b-nx px qx物质浓度的变化关系反应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生成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以上三种浓度中,只有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之比六化学平衡常数1.概念: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aA+bB cC+dD),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的乘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乘幂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记作Kc,称为化学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

2.平衡常数的意义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化学平衡总结

化学平衡总结

化学平衡总结计算式单位归一法大小比较一、化学反应速率比值法浓度:增大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有效碰撞次数,反应速率。

压强:(只适用于气体)增大压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有效碰撞次数,反应速率。

影响因素温度: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有效碰撞次数,反应速率。

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反应速率。

注意:1、一般说来,某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即时速率,而且为正值。

2、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速率的值可能不同,但是意义相同。

且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3、缩小体积增大压强,使浓度,反应速率;体积固定,充入惰性气体增大压强,浓度不变,速率;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使浓度,速率。

4、多重影响看主要因素。

如5、注意特殊影响。

如Zn+HCl反应,加浓盐酸、浓硝酸、硫酸铜、换成浓硫酸是否能使生成氢气的速率加快概念二、化学平衡特征:逆、等、动、定、变标志:v(正)=v(逆),浓度不随时间变化浓度影响因素:温度压强勒夏特列原理: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总是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v(正)=v(逆) 平衡不移动移动分析:条件改变使v(正)>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表达式化学平衡常数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K值不变。

注意:固体和纯液体不写入K表达式中三、化学平衡有关图像一、速率----时间图像1、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方向移动2、压强(1)若a+b>c+d增大压强,平衡向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方向移动(2)若a+b=c+d增大压强,平衡向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方向移动2、浓度增大C的浓度,平衡向方向移动减小C 的浓度,平衡向方向移动3、使用催化剂平衡移动二、横坐标为时间的其他图像方法(1)定一议二(2)先柺先平,温高压大三、速率---温度(压强)图像方法: 看走势,比大小四、某一平衡量---温度(压强)图像注意:图像上任一点都是平衡时的对应量五、转化率----反应物用量比例对反应aA(g)+bB(g)==cC(g)+dD(g) 若则a/b=四、等效平衡(定义:同一可逆反应,由不同的起始状态达到平衡时,两平衡状态对应物质的百分含量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化学平衡
核心内容: 恒T 、p 、W ˊ=0下,化学反应
自发
0,,><
=∆∑='B B W p T G μν 平衡
反向自发
主要内容:化学反应△G 、K 的计算及过程方向的判断。

一、内容提要
1、化学反应自发进行和达到平衡的条件
自发
0,,><
=∆∑='B B W p T G μν 平衡
反向自发
其中,B ν为B 的化学计量数,对于产物B ν取正值,对于反应物B ν取负值。

2、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分压的影响)
和反应方向的具体判据
P m r m r Q RT G G ln +∆=∆θ
θ
p Q RT K RT ln ln +-=θ
θ
K Q RT p
ln
= <0 自发 (Qp <θ
K )
=0 平衡 (Q p=θ
K ) >0 反向自发(Qp >θ
K )
式中:θ
θμνB B m r G ∑=∆为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化,θ
K 为标准平衡常数,
)ex p(RT G K m r θ
θ
∆-==B p p eq
B B
νθ)(∏=f(T)
3、理想气体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其他表示法及其相互关系
除了标准平衡常数外,实际应用中常用经验平衡常数K P 、K C 、K n 、K y
(1)K P :θK =∑∏=∏-B
B B p p p p eq B B
eq
B B νθννθ)()()(
θK =∑
-
B p K P νθ)( θ
K 仅是温度的函数,K P 也只与温度有关。

(2)K C :理想气体P B V=n B RT p B =RT c RT V n B B
=
θK =∑∏=∏=∏B
B B B p
RT c p RT c p p B B B B eq
B B νθννθνθ)()()( ∑=B
p
RT K K C νθθ
)
( K C 也只与温度有关
(3)K y :p B =py B

K
∑∏=∏=∏B B
B B p
p y p y p p p B B B B eq
B B νθννθνθ)()()( ∑=B
p
p K K y νθθ
)
(总 K y 与温度和总压有关
(4)K n :
∑=B
B B
B n n p
p =
θ
K B
B B
B B
eq
B B
n n
p
p p
p ννθ
υθ
)
()(
)
(
∑∏=∏
=
∑∑B n
p
p K n νθ
)
(
K n 与温度、总压和惰性气体有关。

综合以上各式得:
θ
K =
∑=∑=∑=∑∑B B B B n
p p K p p K p
RT K p K n y C P νθνθνθνθ
)()()()( 当∑=0B ν时,θK =K p =K c =K y =K n
4、有纯凝聚态物质参加的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若理想气体化学反应中有纯固态或纯液态参加时,由于常压下纯凝聚态物质的化学势可近似为标准态化学势,即)()(cd cd B B θ
μμ=(cd 表示凝聚态) 因此 P m r m r Q RT G G ln +∆=∆θ
其中
∑=∆ϑ
θ
μνB B m r G 即对参加反应的所有
物质包括凝聚态物质求和。

)
()()
()
(
g eq
g B g B B p
p
K νθ
θ
∏=
即θ
K 只考虑气相组分的平衡分压。

5、真实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真实气体的化学势表达式为
)ln(θθ
μμp p RT B
B B +=,
代入∑=∆B B rGm μν可得:
B
B
B p
p p f K eq
B B eq B B eq
B B νθννθθ
ϕ)
()()(∏⨯∏∏= B p ~ 为组分B 在指定条件下的逸度,
B B B p f ϕ=,eq
B
ϕ为B 的逸度因子,它是温度
和总压的函数,B
eq B
B νϕ)(∏也是温度和压力的函
数,对于理想气体
B eq B
B
νϕ)
(∏=1
B
p
p
K eq
B B νθθ
)
(∏=。

6、液态混合物或溶液的化学平衡常数 对于液态混合物(或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由于任一组分的化学势为
B B B a RT ln +=θ
μμ,代入∑=∆B B rGm μν可
得:
B B eq B
eq B B
B B B eq B B
a a K ννθ
χγχγ)
()(∏=∏=
B B eq B
B
eq B B
K ννθ
χγ)
()(∏∏=
若反应系统为理想液态混合物或理想稀溶液,则
B γ=1,1=∏B
B B
νγ
7、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θ
m r G ∆的计算方法 由于θ
θ
K RT G m r ln -=∆,因此由θ
m r G ∆可求
得θ
K 。

θ
m r G ∆的计算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由θm f G ∆计算θ
m r G ∆:θ
θνm f B m r G G ∆∑=∆
②θ
θθ
m r m r m
r S T H G ∆-∆=∆计算
θ
θ
νm f B m r H H ∆∑=∆
θ
θ
νm f B m r S S ∆∑=∆
③由相关反应计算θ
m r G ∆
8、化学反应的等压方程(温度的影响)
2)ln (RT
H T K
m r P θ
θ∆=∂∂
上式是范特霍夫方程的微分式,由此式可进行以下讨论:
若0>∆θ
m r H ,即吸热反应,0)ln (>∂∂P T K θ
,说明
标准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平衡右移,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若0<∆θ
m r H ,即放热反应,0)ln (<∂∂P T
K θ
,说明标准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平衡左移,不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对范特霍夫方程的微分式进行积分,可进行有关计算:
①若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或0,=∑θ
υm P B C ,
θ
m r H ∆可看作常数时
不定积分式 C T
R H K m r +∆-=1
ln θ
θ
定积分式 )
11(ln 121
2
T T R H K K m r -∆-=θ
θθ )
11()()(121122T T H T T G T T G m r m r m r -∆=∆-∆θθ
θ
与前两式皆
为等价式。

②若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或0,≠∑θυm P B C ,θm r H ∆不能看作常数时
dT RT T H K K m r T T 212)(ln 21θ
θθ∆=⎰ 9、平衡移动原理
(1)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的方向进行;降低
温度,反应向放热的方向进行;
(2)升高压力,反应向分子数减少的方向进行;
降低压力,反应向分子数增多的方向进行;
(3)引入惰性气体(总压不变),反应向分子数
增多的方向进行;
(4)反应物的摩尔比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当反应物的摩尔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此
时,产物的含量最大,但绝对值不一定最大。

1
225.40),(-⋅-=∆mol kJ s S Ag G m f 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