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热能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热能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热能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热能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热能动力工程是现代工程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如何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的技术和方法。

作为一个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我在这篇论文中将探讨热能动力工程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挑战。

首先,热能动力工程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热能动力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热能动力工程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因此,热能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可以涉及到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转换效率提升等方面。

其次,热能动力工程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传统的热能动力工程系统往往存在能源浪费和排放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改进和优化热能动力工程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当前热能动力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例如,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废热回收技术和碳捕获技术来提高燃煤发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

另外,热能动力工程还面临着能源储存和输送的问题。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储存和输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可再生能源的产生和使用往往不同步,需要通过储存和输送技术来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储存和输送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此外,热能动力工程还涉及到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如氢能、核能等逐渐成为了热能动力工程的研究热点。

这些新能源技术具有能源密度高、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也面临着技术难题和安全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新能源技术的效率和安全性,推动其在热能动力工程中的应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最后,热能动力工程的发展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热能动力工程涉及到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因此,研究如何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与热能动力工程相结合,推动热能动力工程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能动134班:文澜2013年10月29日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

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

动力方面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

专业通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热工测试技术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具备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和热工测试技术等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制冷空调设备、制冷装置、动力机械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等设计、制造和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

在此基础上,它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拓展空间很大,就业方向很广,目前我国有120多所院校开设有该专业,它由旧本科的九个相关专业合并而成,包括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能源工程、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能源工程与动力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专业。

同时,能动还是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可见能动是现代动力工程的基础。

能源问题在当今社会举足轻重,能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高耗能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从而造成能源消费量增长过快。

在能源日益紧迫的当代社会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运而生,半个世纪以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是我国国家建设尤其是能源动力建设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热模块热模块,通俗地讲,就是发电、做功部分。

主要研究锅炉、汽轮机、燃气轮机热端、内燃机、电厂运行及调控。

它们都是依靠一定的能源来发电和做功的,也就是产生动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

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主题。

通过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论文将探讨几个重要的主题,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源转化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等。

第一章:引言
1.1 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
第二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1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和分类
2.2 太阳能的利用
2.3 风能的利用
2.4 水能的利用
2.5 生物质能的利用
2.6 可再生能源的优点和挑战
第三章:能源转化和传输技术的发展3.1 燃烧技术和热力发电
3.2 核能的利用
3.3 液化天然气技术
3.4 新能源汽车技术
3.5 能源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挑战第四章: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
4.1 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
4.2 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4.3 燃料电池在电力领域的应用
4.4 燃料电池的优点和限制
4.5 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
5.2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结: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领域之一。

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源转化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本论文探讨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主题。

这些主题对于解决能源效率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至关重要。

最后,本论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促进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可再生能源,能源转化,燃料电池,环境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能源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能源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需求与日俱增。

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需求,能源与动力工程通过研究不同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动力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为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动力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调研和分析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深入研究并解决以下问题:1. 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技术,促进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

2. 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研究动力系统的节能降耗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3. 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应用:研究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调和混合利用,实现能源的多样化和可替代性。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论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综述:调研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问题。

2. 理论研究:分析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深入挖掘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能源与动力工程项目,通过实例分析揭示问题的实质和解决方法。

4. 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实验验证手段,验证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 结果与讨论: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地整理、分析和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论文预期可以有以下成果和创新点:1. 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 提出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利用策略和技术方案,推动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3. 发现并解决动力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问题,提高系统能效和经济效益。

4. 推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应用,促进能源的多样化和可替代性。

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题目:500MW机组给水泵选型、布
置及不同驱动形式的经济性比较
院(部):热能工程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摘要·Ⅲ
ABSTRACT·Ⅳ
1前言·1
2给水系统的确定·2
2.1单母管制系统·2
2.2切换母管制给水系统·2
2.3单元制给水系统·3
3 给水泵型号的选择·5
3.1给水泵的扬程·5
3.2给水泵的配置·6
3.3给水泵流量的确定·11
4 CHTA型高压锅炉给水泵·13
4.1CHTA型高压锅炉给水泵的介绍·13
4.250CHTA/6型高压锅炉给水泵的性能曲线·15 4.3CHTA型泵的监视和保护·16
4.4CHTA型泵的外形和安装尺寸·18
5给水泵入口静压力的计算·21
5.1除氧器的运行方式·21
5.2滑压除氧器在机组负荷改变时的运行状况·22 5.3给水泵入口静压力的确定·24
5.4防止给水泵汽蚀的方法·27
6 给水泵的拖动·30
6.1电动给水泵和汽动给水泵的选择原则·30 6.2给水泵驱动方式的确定·30
6.3小汽轮机的选择·36
6.4小汽轮机的备用汽源·38
7结论·40
谢辞·41
参考文献·42。

热能与动力工程设计毕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设计毕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设计毕业论文目录目录 (1)1 前言 (1)1.1 概述 (1)1.2 设计内容 (2)1.3 原始资料 (2)2 水轮机总体结构设计 (4)2.1 绘制轴面流道图 (4)2.2座环设计 (5)2.3蜗壳 (7)2.4尾水管 (7)2.5活动导叶及导水机构装置零件 (7)2.5.1 活动导叶翼型 (7)2.5.2 导叶结构系列尺寸和轴颈选择 (9)2.5.3 导叶的密封结构 (10)2.5.4 导叶轴颈密封 (12)2.5.5 导叶端面抗磨板 (13)2.5.6 导叶止推装置 (13)2.5.7 导叶套筒 (14)2.5.8 导叶轴套 (15)2.5.9 导叶臂 (18)2.5.10导水机构装配尺寸 (19)2.5.11导叶传动机构 (21)2.5.12 连接板 (21)2.5.13套筒 (23)2.5.14 叉头销 (23)2.5.15 叉头 (25)2.5.16 连接螺杆 (26)2.5.17 剪断销 (26)2.5.18 分半键 (27)2.5.19 端盖 (29)2.5.20 补偿环 (30)2.6控制环 (31)2.6.1 控制环尺寸(总体) (32)2.6.2 控制环(大耳环处) (33)2.6.3 控制环(小耳环处) (33)3主轴及其附属部分 (34)3.1 主轴结构设计 (34)3.1.1 连轴螺栓 (36)3.1.2 水导轴承 (39)3.1.3 主轴密封 (42)3.2操作油管 (44)3.3转轮部分 (44)3.3.1 叶片 (45)3.3.2 转轮体 (45)3.3.3无操作架转桨机构 (46)3.3.4 叶片密封装置 (47)3.4底环 (47)3.5顶盖和支持盖 (48)3.6真空破坏阀 (49)4导水机构传动系统总设计 (50)4.1 确定导叶开度 (50)5 总结 (49)致谢 (49)参考文献 (53)21 前言1.1 概述我国资源绝对数量较大,而人均能源相对不足。

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动力工程毕业论文动力工程毕业论文动力工程是一门涉及能源转换和利用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燃烧、热力学、流体力学等。

作为一名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我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选择了一个关于能源转换效率提升的主题。

1. 引言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能源转换系统存在着能源损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提高能源转换效率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 能源转换效率提升的意义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对于推动能源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燃烧过程中的能源损失燃烧是能源转换的重要过程,然而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量损失。

这些能量损失主要包括燃料预热损失、燃料不完全燃烧损失、燃气排放损失等。

因此,研究如何减少燃烧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高燃烧效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4. 燃烧效率提升的方法为了提高燃烧效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例如,通过优化燃料的预热过程,减少预热损失;通过改善燃烧条件,提高燃料的完全燃烧率;通过燃气净化技术,降低燃气排放损失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燃烧效率,减少能源损失。

5. 热力循环中的能源损失热力循环是能源转换系统中的核心部分,然而在热力循环中也存在着能源损失的问题。

这些能源损失主要包括循环过程中的热损失、摩擦损失、泄漏损失等。

因此,研究如何减少热力循环中的能源损失,提高热力循环效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6. 热力循环效率提升的方法为了提高热力循环效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例如,通过增加热力循环的工作流体温度,减少循环过程中的热损失;通过改进循环设备的设计,减少摩擦损失;通过优化密封结构,减少泄漏损失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热力循环效率,降低能源损失。

7. 结论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燃烧过程中的能源损失和热力循环中的能源损失,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目录1 绪论 (3)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3)1.1.1 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3)1.1.2 翅片管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 (5)1.2 翅片管强化传热的数值解法 (7)1.3 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10)1.3.1 平直翅片管实验研究进展及成果 (12)1.3.2 平直翅片管数值研究进展及成果 (14)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容 (15)2 平直翅片管换热流动模型建立与分析 (17)2.1 平直翅片管换热与流动特性物理过程的描述 (17)2.2 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物理模型的建立 (17)2.3.1 物理模型的几何尺寸 (17)2.3.2 计算区域的选取 (18)2.3 平直翅片管数学模型描述与简化假设 (19)2.3.3 基本简化假设与定解条件 (19)2.3.4 基本控制方程 (20)2.3.5 相关参数的确定 (21)2.3.6 物理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22)3 基于Fluent平直翅片管数值模拟及CFD简介 (24)3.1 常用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24)3.2 CFD概述 (26)3.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26)3.2.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工作步骤 (27)3.2.3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特点 (28)3.2.4 CFD软件介绍 (28)3.3 FLUENT软件概述及GAMBIT简介 (29)3.3.1 FLUENT程序结构 (30)3.3.2 利用FLUENT的求解步骤 (30)3.4 平直翅片管基于FLUENT数值模拟 (31)3.4.1 计算区域网格的划分 (31)3.4.2 求解器的选择 (33)3.4.3 控制方程的离散及收敛标准 (33)4 平直翅片管数值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34)4.1 迭代残差图 (34)4.2 雷诺数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34)4.2.1 速度场分布 (35)4.2.2 温度场分布 (36)4.2.3 压力场分布 (37)4.2.4 雷诺数Re与Nu关系 (37)4.2.5 雷诺数Re与阻力系数f关系 (38)4.2.6 雷诺数Re与综合性能指数j/f的关系 (39)4.3 翅片间距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39)4.3.1 翅片间距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40)4.3.2 翅片间距对压降特性的影响 (41)4.4 管排数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41)4.4.1 多排管束的流场分布 (41)4.4.2 管排数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42)4.4.3 管排数对压降特性的影响 (43)4.5 管排横向间距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43)4.5.1 不同横向间距的管排流场分布 (44)4.5.2 横向间距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45)4.5.3 横向间距对压降性能的影响 (45)4.6 管排纵向间距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46)4.6.1 不同纵向间距管排流场的分布 (46)4.6.2 纵向间距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47)4.6.3 纵向间距对阻力性能的影响 (48)4.7 管排方式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48)4.7.1 顺排、叉排的流场分布 (49)4.7.2 顺排、叉排方式换热性能的差异分析 (50)4.7.3 顺排、叉排方式压降特性的差异分析 (50)结论 (52)致谢 (54)参考文献 (55)英文资料 (57)中文翻译 (63)1 绪论1.1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强化传热技术概述强化传热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蓬勃兴起的一种改善传热性能的先进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