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全息检测技术

合集下载

全息照相原理介绍

全息照相原理介绍

全息照相原理介绍全息照相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将物体的三维信息以全息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方法。

它是通过傅立叶变换原理,将物体的干涉信息转换成光的干涉图案,再通过可读取的光路系统将图案还原成物体的三维图像。

全息照相具有记录物体的全息图像,重现物体的真实三维图像的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体医学等领域。

全息照相的原理基于两个关键过程,即干涉和衍射。

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线的相遇,产生干涉图案。

衍射是指光通过孔隙或物体边缘时的偏折现象。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使得全息照相能够捕捉到物体的全息图像。

全息照相的过程可以分为记录和再现两个步骤。

在记录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激光光束分成两部分,一束称为物波,照射到要记录的物体上;另一束称为参考光,直接照射到全息底片上。

物波照射到物体上后经过反射、折射、透射等过程,与参考光相遇并发生干涉。

在干涉过程中,物波的相位和振幅信息会编码到干涉图案中。

然后,这个干涉图案通过照相底片进行记录。

在记录过程中,需要保持物体与底片之间的一定距离,以便保持适当的角度和距离关系。

在再现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光学系统将全息图案还原成物体的三维图像。

首先,使用与记录过程相同的光路,将全息底片照射。

照射到全息底片上的产品光由于光的干涉而恢复了原始光波的干涉信息。

然后,通过衍射现象,将全息底片上的干涉信息转换成具有三维信息的波前,再经过透镜等光学元件的调制,就可以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

全息照相的原理基于光的波动性质,通过记录物体的干涉和衍射信息,使得我们可以捕捉到物体的三维立体效果。

相比传统的照片或影像记录方法,全息照相能够提供更真实、更立体的图像效果。

从技术上讲,它可以记录物体的角度、相位和振幅等信息,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和信息。

全息照相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医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常用于科学实验室中的光学系测量,可以用于检测变形、形状分析等。

在工程技术中,全息照相可以用于非破坏性检测、重构物体等应用。

无损检测有哪些

无损检测有哪些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旧的工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这种现象在无损检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无损检测也在不断地探索,出现了许多之前没有的新技术,那么,无损检测有哪些呢?1、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是在全息照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

激光全息检测是利用激光全息照相来检测物体表面和内部缺陷的,因为物体在受到外界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变形,这种变形与物体是否含有缺陷直接相关,在不同的外界载荷作用下,物体表面的变形程度是不相同的。

激光全息照相是将物体表面和内部的缺陷,通过外界加载的方法,使其在相应的物体表面造成局部的变形,用全息照相来观察和比较这种变形,并记录在不同外界载荷作用下的物体表面的变形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判断物体内部是否存在缺陷。

激光全息检测对被检对象没有特殊要求,可以对任何材料、任意粗糙的表面进行检测。

这种检测方法还具有非接触检测、直观、检测结构便于保存等特点。

但如果物体内部的缺陷过深或过于微小,激光全息检测这种方法就无能为力了。

2、声振检测声振检测是激励被测件产生机械振动,通过测量被测件振动的特征来判定其质量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

3、微波无损检测微波能够贯穿介电材料,能够穿透声衰很大的非金属材料,所以微波检测技术在大多数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内部的缺陷检测及各种非金属测量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4、声发射检测技术声发射是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金属材料塑性变形和断裂是有声发射产生,但其信号的强度很弱,需要采用特殊的具有高灵敏度的仪器才能检测到。

各种材料的声发射频率范围很宽,从次声频、声频到超声频。

利用仪器检测、分析声发射信号并利用声发射信息推断声发射源的技术称为声发射技术。

声发射检测需有外部条件的作用,使材料或构件发声,使材料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因此声发射检测是一种动态无损检测方法,即结构、焊接接头或材料的内部结构、缺陷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才能实施检测。

5、红外无损检测红外无损检测是利用红外物理理论,把红外辐射特性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应用于被检对象的无损检测的一个综合性应用工程技术。

用激光全息技术进行飞机发动机活塞杆疲劳检测

用激光全息技术进行飞机发动机活塞杆疲劳检测
朱 晨 ,张 志 津。 ,徐 舟
(. 国民 航学 院 理学 院 , 津 3 0 0 f2天 津 商 学 院 实 验物 理教 研 室 , 1中 天 0 3 0 . 天津 30 0 ) 0 0 0
摘要 : 出了利用激光 全息 中的 2次曝光技术在螺旋桨飞 机发 动机活塞杆 的疲劳检测 中的应 用原理和 提
和针对 性 。 的基本 原理是 , 它 将活塞 杆加 力或 加热 , 使
之产 生微小形 变 , 在缺 陷 附近 , 形变 就会 有异 常表现 ; 通过全 息技 术 , 位移 分 布表 现 出来 , 中观 测 出缺 将 从
感 光后 的振 幅透 过率 为
T 一 “+ 0 I

+f A +舶 ) l  ̄ ( +

U0( ) 2
陷 的位 置 , 定性地判 断 出缺 陷 的大 小及 程度 。 并
再现 时用 u 照射 , 透射 光为 其 S—u T;u [ + ( + ) u +p ] & &+卢 Ud u u0

2 激 光 全 息 二 次 成像 干 涉 原 理 [ 3 _
原 理 如 图 1所 示 。
维普资讯
光 电 子 ・ 光 嫩
第 1卷 3
第1 期
20 年 1 02 月
J u n lo tee t。 Is・La e Vo 1 No 1 J n 0 2 o r a foDo 1c r nc sr 1 3 . a .2 0
用 激 光 全 息 技 术进 行 飞 机 发 动机 活塞 杆 疲 劳检 测
hee p s r oo rp yi ih ted fr t n 。 h ipa ee g npso o t e t g cn b i-x o u eh lg a h nwhc h eo mai o t ear ln n i it nr wi h ai a e d h n

物理学防伪技术类

物理学防伪技术类

物理学防伪技术类在防伪技术经年的发展中,单一的技术已经开始走向集约化、功能化,并在市场的实际应用中形成自身的学术体系和行业规范。

因而.在防伪行业中.物理防伪技术的概念便受到业内外的重视。

从一般的涵盖面讲,物理防伪技术的范畴已经开始扩大.包含了七个大的防伪技术内容。

(1)激光全息:利用激光彩色全息图制版技术和模压复制技术制成的激光彩虹模压全息图文,可以在产品上制成可见的或不可见的图文或信息。

由于全息图中的色块组合是随机编码,即使用同一设备也难复制出完全相同的母版,故彩虹全息图可用作防伪标识,也可将其直接转印到纸品或证卡上。

激光模压全息防伪标识的颜色有单一的彩虹色、多种彩虹色、真彩色及黑白(消色)4种,其图像有二维、三维、多重与动态成像。

近年又推出烫金全息图、和透过式全息图,后者透过全息图可同时看见其下被掩盖的图文,故称透视全息图。

还有一种透过式全息图,在全息图条纹上镀上多层透明介质,使其只能在一定的角度上看到全息图,换个角度则几乎成一透明膜,并显现出下面被掩盖的图文,其性能更优于前者,多选用于身份证、驾驶证等证卡上。

我国自八十年代引进激光全息图像生产线以来,激光全息防伪标识在防假上发挥了作用,但近年来,由于管理失控,一些低劣的激光全息标识和仿真的标识混进市场,加之相应的宣传不到位,消费者不会识别真假标识,结果是真的不真,假的不假,败坏了激光全息防伪标识的名声。

如能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水平,生产高质量的三维激光全息标识,同时加强宣传,传授识别的方法,仍不失为一种实用于底价位商品的简便防伪方法。

目前又有彩色全息图、合成全息图和密码全息图(用一激光笔可读出图中的信息)问世。

(2)光聚合物全息图防伪标识:为弥补一般压模激光全息防伪标识的缺憾,美国研制出光聚合物全息图(三维透视立体影像),其原材料是新发明的着色敏化光致聚合物。

这种聚合物具有特殊的波长与高敏感性,并可控制光的导向,所以能制备出衍射效率高、解析度高、视角范围大的,具有三度空间动态变化的,非常逼真的立体物像,非常适合一般消费者辨认。

激光无损检测技术

激光无损检测技术

激光无损检测技术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是利用激光全息干涉来检测和计量物体表面和内部缺陷的,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在不使物体受损的条件下,向物体施加一定的载荷,物体在外界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变形,这种变形与物体是否含有缺陷直接相关,物体内部的缺陷所对应的物体表面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了与其周围不相同的微差位移,并且在不同的外界载荷作用下,物体表面变形的程度是不相同的。

用激光全息照相的方法来观察和比较这种变形,并记录在不同外界载荷作用下的物体表面的变形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判断物体内部是否存在缺陷,达到评价被检物体质量的目的。

具体做法是对被检测物体加载,使其表面发生微小的位移(微差位移),物体表面的轮廓就发生变化,此时获得的全息图上的条纹与没有加载时相比发生了移动。

成像时除了显示原来物体的全息像外,还产生较为粗大的干涉条纹,由条纹的间距可以算出物体表面的位移的大小。

由于物体有一定的形状,所以在同样的力的作用下,物体表面各处所发生的位移并不相同,因而各处所对应的干涉条纹的形状和间距也不相同。

当物体内部不含有缺陷时,这种条纹的形状和间距的变化是宏观的、连续的、与物体外形轮廓的变化同步调的。

当被检物体内部含有缺陷时,在物体受力的情况下,物体内部的缺陷在外部条件(力)的作用下,就在物体表面上表现出异常,而与内部缺陷相对应的物体表面所发生的位移则与以前不相同,因而所得到的全息图与不含缺陷的物体的不同。

在激光照射下进行成像时,所看到的波纹图样在对应与有缺陷的局部区域就会出现不连续的、突然的形状变化和间距变化。

根据这些条纹情况,可以分析判断物体的内部是否含有缺陷,以及缺陷的大小和位置。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的特点(1)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是一种干涉计量技术,其干涉计量的精度与激光波长同数量级,因此,其检测灵敏度甚高,极微小的变形都能检验出来。

(2)用激光作为光源,而激光的相干长度很大,因此,可以检验大尺寸物体,只要激光能够充分照射到的物体表面,都能一次检验完毕。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前言无损检测是以不损坏构件或产品为前提,来检测构件或产品的某些物理、力学参量,以便确定其含有缺陷的性质,以及对结构性能带来的影响。

它可以预测构件或产品是否满足工程使用要求,或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监控,以保证产品满足设计要求。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是无损检测技术中的一个新分支,是6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是全息干涉计量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多年来,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的理论、技术、照相系统和图像处理系统都有了很大发展,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对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叠层结构、航空轮胎和高压管道容器的检测具有某些独到之处,解决了用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脉冲激光器出现之后,消除了全息干涉过程中的隔振要求。

这就使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现场成为可能。

目前,由于视频拷贝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全息干涉条纹图像可以通过CGD摄像机,快速、准确地输入计算机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满足无损检测技术的各种需要。

甚至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远距离传输,把畸变全息干涉条纹图像传到专家办公室,由他们来对缺陷作出共同的诊断。

由此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全息无损检测与CCD摄像、计算机数字图像实时处理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传输,将把这一技术推向新的发展高潮。

二、国内发展现状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始于1974年。

当时天津大学与南昌洪都机械厂合作,用He—Ne激光器为光源,研制了一台JD—II型全息干涉仪,用于强-5飞机上铝面板蜂窝夹层结构的检测。

紧接着航空航天部门的一些主要厂所院校掀起了一股研究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的热潮。

先后有峨呢机械厂、松陵机械厂、303所、西工大、哈工大、606所、621所、703所、529厂、南昌航院等单位对一些常规方法难以检测的零部件,用激光全息干涉法进行了检测研究。

如碳纤维面板金属蜂窝夹层结构、直升机旋翼后段、玻璃纤维胶结中锥雷达罩、硼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喇叭内壁纯金镀层、密封橡胶油垫、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火药柱包覆层、运载火箭姿态发动机燃烧室、高压管路、压力容器、印刷电路板焊点缺陷检测等,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全息术的原理

全息术的原理

全息术的原理全息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正在以其生动逼真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兴趣。

它通过利用光的干涉与衍射原理,将物体的三维信息记录在特殊材料上,并将其再现出来。

这项技术的原理虽然复杂,但通过对其基本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息术的奥秘。

全息术使用的核心原理是光的干涉和衍射。

而干涉和衍射是光波特性的重要表现,对于解释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全息术中,物体的三维信息通过激光光束照射到一片照相底片上进行记录。

具体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记录和再现。

在记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光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物光,另一部分称为参考光。

物光是被记录的物体反射或透射的光线,而参考光是一束平行光线,与物光相干叠加。

这种相干叠加形成了干涉图样。

为了稳定记录过程中的干涉图样,通常使用平行光束或球面波作为参考光。

当物光与参考光叠加时,它们会产生干涉现象。

干涉是两个或多个波在空间某个位置相遇,互相干涉而引起波幅和相位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全息术中被记录在一片特殊材料上,通常称为全息底片。

当光线经过全息底片时,底片上记录下的干涉图样会发生衍射,将信息转换为光的波阵面,从而再现出物体的三维形态。

全息术的再现过程同样借助了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

在再现的过程中,通过照射激光光束在底片上,底片上储存的干涉图样被激活,形成了一片波阵面。

这片波阵面会经过衍射和折射,最终形成人们所能看到的三维图像。

这一过程中,人眼接收到不同方向上不同的波阵面,脑部会将其综合起来形成全息图像。

全息术的原理虽然复杂,但其应用却非常广泛。

在生物医学领域,全息术被应用于显微镜技术,帮助生物学家观察细胞结构和变化。

在工业界,全息术可以被用来检测零件的质量和缺陷,帮助提高生产效率。

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全息术可以用来创建逼真的三维虚拟世界,使用户更加身临其境。

总的来说,全息术的原理基于光的干涉和衍射特性。

通过记录和再现过程,全息术能够以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方式再现物体的形态。

全息检测的原理

全息检测的原理

全息检测的原理全息检测是一种非接触式光学技术,通过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将物体的三维信息记录在光学介质中,再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解析,以获取对物体形状、位置和其他相关信息的认识。

全息检测的原理主要包括激光光源、分光装置、光学介质、显示装置等几个方面。

首先,激光光源是全息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激光器可以产生一束波长单一、相干性高的光线,这对于全息检测来说至关重要。

激光光源可以提供足够强度的光线,以保证被测物体的全息图案能够清晰地记录在光学介质中。

其次,分光装置用于将激光光源产生的光线分成两束。

其中一束称为物光,在全息图案记录介质上照射被测物体,而另一束称为参考光,直接照射在全息图案记录介质上。

接下来,物光经过被测物体后,会保留下被物体反射、散射和透射后的信息,形成一个干扰光场。

参考光直接照射在光学介质上,形成一个参考光场。

物光场和参考光场之间会发生干涉,产生一种干涉条纹的图案。

然后,将光学介质置于一个适当的开发液中,使其与介质接触并吸收干涉条纹的信息。

通过合理的时间控制和温度控制,可以使得图案以特定的形式被记录在介质中。

最后,使用显示装置,将全息图案从介质中复原出来。

当参考光照射到保存全息图案的介质上时,经过光学的传输和衍射作用,全息图案就可以观察到。

全息图案可以记录光线通过被测物体后的干涉模式,从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出物体的形状、位置以及其他一些相关信息。

全息图案具有波前信息保存的能力,相比于传统的二维影像,全息图案记录了光的相位信息,因而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三维信息。

相对于普通的影像技术,全息检测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全息图像是一个真实的三维场景,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其次,由于全息图案中包含了波前信息,所以在再现时可以具有良好的深度信息和全局一致性。

此外,全息图案中还含有物体的各种光学性质,如颜色、亮度、透明度等信息,这些特点使得全息检测在各种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结起来,全息检测利用光的干涉原理,通过记录光线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并以特定的方式保存在光学介质中,进而再现出物体的真实形状和其他相关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光全息检测技术1.激光全息检测技术概述全息术或称全息照相(Holography)的思想是英国科学家丹尼斯·伽柏(Dennis Gabor)在1948年首先提出来的。

由于他的发明和对全息技术发展的巨大作用,他于1971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术与普通照相术的区别是,普通照相术只记录物体表面光波的振幅信息,而把相位信息丢掉了,这样只记录物体表面光波部分信息(二维信息)的照片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一样的。

而全息术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将物体发射的特定光波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再现,形成物体逼真的三维像。

由于记录了物体的全部信息(振幅、相位、波长),因而成为全息术或全息照相。

如图,比较了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的区别:图1: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的区别激光全息无损检验是全息干涉分析的一种应用,它可以用来监视一个复杂的物体在两种不同时刻里所发生的变形,不管物体表面是光洁还是粗糙,都可以观测到光学公差水平几分之一微米以下,由于它是利用全息技术再现原理,因此是无接触地进行三维立体观测。

同其他检测方法比较,激光全息检测的方法有如下优点:1. 激光全息检测是一种干涉测量技术,干涉测量精度与激光波长同数量级,微小(微米数量级)的变形均能被检测出来,检测灵敏度高;2.由于激光的相干度很高,因此,可以检测大尺寸工件,只要激光能够充分照射到这个工件表面,都能一次检测完成;3.对被检对象没有特殊要求,可以检测任何材料和粗糙表面;4.可对缺陷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干涉条纹的数量和分布确定缺陷的大小、部位、深度。

5.非接触测量、直观、检测结果便于保存。

但是,物体内部缺陷的检测灵敏度,取决于物体内部的缺陷在外力作用下能否造成物体表面的相应变形。

如果物体内部缺陷过深或过于微小,那么激光全息照相这种检测方法就无能为力了。

对于叠层胶接结构来说,检测其脱粘缺陷的灵敏度取决于脱粘面积和深度比值,在近表面的脱粘缺陷面积,即使很小也能检测出来,而对于埋藏的较深的脱粘缺陷,只有在脱粘面积相当大时才能够被检测出来。

另外,激光全息检测目前多在暗室中进行,并需要采用严格的隔震措施,因此不利于现场检测。

综上,激光全息检测具有如下缺点:1.对内部缺陷的检测灵敏度较低:灵敏度取决于内部缺陷在外力作用下所造成的物体表面的变形大小。

2.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暗室中进行,严格的隔振措施。

2.激光全息检测的原理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是利用激光全息照相来检测物体表面和内部的缺陷。

因为,物体在外界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微变形,这种变形与物体是否含有缺陷直接相关。

通过外加载荷的办法激发物体表面的变形,再利用激光全息照相法,把物体表面的变形以明暗相间的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全息图,来判断物体表面是否存在缺陷。

2.1全息照相的原理2.1.1干涉我们知道,波是可以叠加的,假设有两个波长相同的光波相叠加,当它们相位相同时,叠加后所合成的光波振幅增强,如图6-1-a;如果两个光波相位相反,则合成的光波就相互抵消而减弱,如图6-2-b。

把光波在空间叠加而形成明暗相间的稳定分布的现象叫光的干涉。

全息照相在记录物光的相位和强度分布时,利用了光的干涉。

从光的干涉原理可知:当两束相干光波相遇,发生干涉叠加时,其合强度不仅依赖于每一束光各的强度,同时也依赖于这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位差。

在全息照相中就是引进了一束与物光相干的参考光,使这两束光在感光底片处发生干涉叠加,感光底片将与物光有关的振幅和位相分别以干涉条纹的反差和条纹的间隔形式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便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2.1.2能够产生干涉的光波需要满足下列条件:1)频率相同的两束光在相遇时,有相同的振动方向和固定的相位差。

2)两束光在相遇处所产生的振幅差不应太大,否则与单一光波在该处产生的振幅没有多大差别,因此也没有明显的干涉现象。

3)两束光波在相遇处的光程差,即两束光波传播到该处的距离差值不能太大。

满足上述条件的光波叫相干波。

2.1.3激光全息照相检测的光路示意图图2是激光全息照相检测的光路示意图。

从激光器1发出的激光束经过反射镜4,由分光器2分成两束光。

一束透过分光镜后,被扩束镜9扩大,经过反射镜10反射照射到被检物体上,再由物体表面漫反射到胶片上,这束光成为物光束;另一束光由分光器2表面反射,经过反射镜3到达扩束镜6,被其扩大后再由反射镜7反射照到胶片上,这束光称为参考光束。

当这两束光在胶片上叠加后,形成了干涉图案,胶片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干涉图案以条纹的明暗和间距变化的形式显示出来,它们记录了物体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

被记录的全息图是一些非常细密的、很不规律的干涉条纹,它图2.激光全息照相检测的光路示意图是一种光栅,与被照的物体在形状上毫无相似之处,为了看到物体的全息像,通常采用再现技术来实现。

2.2全息无损检测的原理全息无损检测是全息干涉计量技术的实际应用。

全息无损检测原理就是建立在判断全息干涉条纹与结构变形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a)脱胶处变形b)图3.热加载两次曝光法显示的铝蜂窝夹层板局部脱胶缺陷于干涉条纹畸变图a)叠层结构b)脱胶处变形在外力作用下,结构将产生表面变形。

若结构存在缺陷,则对应缺陷部位的表面变形与结构物缺陷部位的表面变形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缺陷的存在,使缺陷部位的刚度、强度、热传导系数等物理量均发生变化的结果。

因而缺陷部位的局部变形与结构的整体变形就不一样。

应用全息干涉计量的方法,可以把这种不同表面的变形转换成光强表示的干涉条纹由感光介质记录下来。

如果结构不存在缺陷,则这种干涉条纹只与外加载荷有关,且干涉条纹衫有规律的,每一根条纹都表示结构变形等位移线;如果结构中存在缺陷,则缺陷部位的条纹变化不仅取决于外加载荷,还取决于缺陷对结构的影响。

因为在缺陷处产生干涉条纹,是结构在外加载荷作用下产生的位移线与缺陷引起的变形干涉条纹叠加的结果。

这种叠加将引起缺陷部位的表面干涉条纹畸变。

根据这种畸变则可以确定结构是否存在缺陷。

图3-a所示是一叠层结构,前壁板之间局部脱胶,若以热辐射作用与所示结构前壁板上,前壁板表面温度升高时,其膨胀系数和温度变化的积确定。

里面的胶层起隔热作用,使得后壁板的温度变化较小。

它相当于两层有温度差的板组合而成为一个准双金属片。

这种结构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弹性变形的大小取决于两块板的物理性能和相对厚度。

然而脱胶区壁板之间是无约束的,前壁板的变形则不受后壁板的影响,从而使脱胶区和它周围非脱胶取之间产生了变形差,如图3-b所示。

如果将这种变形差用两次曝光全息干涉法记录下来,反映在全息图上的缺陷部位干涉条纹将产生畸变,即形成封闭的“牛眼”条纹区就是结构的脱胶部位。

图 4.蜂窝夹层板局部脱粘区的全息再现干涉条纹d脱胶胶层后壁板前壁板3.激光全息检测诊断方法3.1 检验方法激光全息检验所一种全息干涉计量术,它是激光全息照相和干涉计量技术的综合。

这种技术的依据是物体内部缺陷在外力作用下,使它所对应的物体表面产生与其周围不相同的微量位移差。

然后用激光全息照相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检验出物体内部的缺陷。

对于不透明度物体,光波只能在它的表面上反射,因此只能反映物体表面上的现象。

然而,物体表面与物体内部是相互联系着的,若给物体一定的负荷(例如机械的或热脉冲的载荷),物体内部的异常就能表现为表面的异常。

当然,外界载荷应以不使物体受损为限。

3.1.1观察物体表面微量位移差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实时法先拍摄物体在不受力时代全息图,冲洗处理后,把全息图精确地放回到原来拍摄时的位置上,并用拍摄全息图时代同样参考光照射,则全息图就再现出物体三维立体像(物体的虚像),再现的虚像完全重合在物体上。

这时,对物体加载,物体的表面会产生变形,受载后的物体表面光波和再现的物体虚像之间就形成了微量的光程差。

由于这两个光波都是相干光波(来自同一个激光源),并几乎存在于空间的同一位置(因变形甚小),因此这两个光波叠加仍会产生干涉条纹。

加入物体内部没有缺陷,则受载后的物体表面变形是连续规则的,所产生的干涉条纹的形状和间距的变化也是连续均匀的,并与物体外形轮廓的变化相协调。

物体内部如没有缺陷,受载后对应于内部有缺陷的物体表面部位的变形就比周围的变形要大。

因此,当与再现虚像的光波相干涉时,对应于有缺陷的局部地区,就会出现不连续的突变干涉条纹。

由于物体的初始状态(再现的虚像)和物体加载状态之间的干涉度量比较少在观察时完成的,所以称这个方法为实时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需要一张全息图就能观察到各种不同加载情况下的物体表面状态,从而判断出物体内部是否含有缺陷。

因此,这种方法能经济、迅速而准确地确定出物体所需加载量的大小。

其缺点是:为了将全息图精确地放回原来的位置,需要有一套附加机构以便使全息图位置的移动不超过几个光波导波长。

由于全息干版在冲洗过程中乳胶层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收缩,当全息图放回原位时,虽然物体没有变形,但仍有少量的位移干涉条纹出现。

显示的干涉条纹图样不能长久保留。

为了解决全息图精确复位的困难,也可以采用“就地显影”的方法。

当全息干版感光以后,不再从干版架中取下,而直接在原位冲洗处理。

有的激光全息照相设备本身附带有显影装置,可以进行就地显影。

至于乳胶层的收缩变形问题可以采用下述的“两次曝光法”来克服,或在原位冲洗法中先放入清水进行曝光。

在观察实时条纹时,为了改善条纹对比度,常常改变光路的分光比,增加再现物象的亮度而减少原物体的照明光强。

这可以采用可调分光器或在光路中放置(或去掉)滤光器来实现。

总之,要使再现像光强和物体反射光强和物体反射光强大致相同,以获得较好的条纹对比度为准。

2)两次曝光法改方法是将物体在两种不同受载情况下的物体表面光波摄制在同一张全息图上,然后再现这两个光波,而这两个再现光波叠加时仍然能够产生干涉现象。

这时,所看到的再现象像除了显示出原来物体的全息像外,还产生较为粗大的干涉条纹图样。

这种条纹表现在观察方向上的等位移线,两条相邻条纹之间的位移差约为再现光波导半个波长。

若用氦-氖激光器作为光源,则每条条纹代表大约为0.316μm的表面位移。

从这种干涉条纹的形状和分布来判断物体内部是否有缺陷。

两次曝光法是在一张全息片上进行两次曝光,记录了物体在发生变形之前和之后的表面光波。

这不但避免了实时法中全息图复位的困难,而且也避免了感光乳胶层收缩不稳定的影响,因为这时每一个全息图所受到的影响是相同的。

此外,此法系永久性记录。

其主要缺点是对于每一种加载量都需要摄制一张全息图,无法再同一张全息图上看到不同加载情况下物体表面的变形状态,这对于确定加载参数是比较费事的。

两次曝光法和实时法一样,在研究物体两种状态之间的变化时,其变化不能太大或者太小,要在全息干涉分析限度之内(几个、几十个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