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解析
高考语文古文常见考点解析

高考语文古文常见考点解析高考语文中,古文部分一直是让众多考生感到棘手的内容。
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语法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都与现代文有较大差异,这使得考生在理解和答题时面临诸多挑战。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高考语文古文中的常见考点。
一、实词释义实词是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古文的基础。
高考中常考查的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古今异义词是指那些在古代和现代用法不同的词语。
例如,“牺牲”在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而在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对于古今异义词,考生需要积累常见的例子,并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文中也非常普遍。
以“故”为例,它可以表示“缘故”“旧的”“所以”等不同的意思。
在阅读时,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其确切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是常见的考点,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使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意动用法。
二、虚词用法虚词在古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作用重要,对文意的理解和表达有着关键影响。
常见的高考考查虚词有“之”“而”“以”“于”“其”等。
“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助词“的”,如“小大之狱”;也可以作代词,如“公与之乘”;还可以作动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是“到、去”的意思。
“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黑质而白章”中的“而”表并列,“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表转折。
“以”常见的用法有“用”“凭借”“因为”等。
“于”可以表示在、到、对于等不同的意思。
“其”作代词时,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也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
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判断句通常有“……者,……也”“……,……也”“……者,……”等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和社会竞争的激烈,成人高考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成人高考中,语文考试是必考科目之一,而考试的难度和重要性也备受考生关注。
下面,我们将对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进行解析,为考生提供参考。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题是考生在高起点语文考试中所会遇到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考生要对语文常用词汇、语法及常见句型有较为扎实的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语文知识阅读文章,理清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回答问题。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考生可以先浏览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再逐段读取、理解文章的细节与情节,最后回答问题。
考生在阅读时,可以多次回溯内容,以保证理解的准确性。
二、写作指导在高起点语文考试中,写作是考生需要重点准备的一个方面。
为了在写作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考生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1.积累足够的常识和常用词汇,掌握各种语法、修辞技巧和常见句型。
2.多读多写,多练习,提高用语和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
3.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章节衔接的连贯性,同时注意行文条理清晰、紧凑优美。
4.注意语言的得体和礼貌。
语言的得体与否,往往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三、作文在高起点语文考试中,作文通常占重要的分值。
考生在作文时要注意以下要点:1.明确主题和要求,合理安排时间和篇幅。
2.注意语言的简明、准确和优美,富于表现力。
3.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承接的流畅性。
文章的结构要有层次,开头要练成自然,结尾留下深刻印象。
4.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逻辑的严谨性和思维的深度,尽量体现个人的思想和见解,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
四、词汇词汇是语言文字的基本组成部分,高起点语文考试中的词汇考查在整个考试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考生需要准备的词汇量大约在3500个左右。
在准备词汇方面,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1.积累常规词汇的同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成语。
2.将学会的词汇适时用于阅读、练习和写作中,以此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3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考点讲练(上海专用)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3——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解析版)(上海专用)【考点解析】1.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从三方面来说:其一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1)内涵丰富的词语体现文章的思想和感情。
(2)连接性词语(包括关联词、序数词)对文章内容和要点有提示作用。
(3)指代性词语能确定相关内容的位置和范围。
其二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1)作为文章的线索。
(2)提示写作手法。
其三在艺术效果上的作用:(1)记叙性文字中的动词、形容词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叠音词增强了音韵美。
(2)议论性、说明性文字中的副词、介词和关联词强化文章的逻辑性。
2、句子和段落的作用:散文中句子和段落的作用通常从内容、结构和效果三个方面作答(至少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如果有修辞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则要考试效果)。
内容方面,要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所写的内容能表现所写对象的什么特点,是表现景物的特点,还是表现人物的某方面,其中能不能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
结构方面,主要考虑该段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能总结上文,是否能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某处照应,是否是过渡段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开头: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写……作铺垫。
具体展开:A.如开篇点题,其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B.如开篇没有点题,其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C.如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内容上其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D.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即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即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2)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专题04 文言翻译之一词类活用考点解析(课件)-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 事》) 3.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zēng)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 )
规律五: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既”字后面,“者”字前面,活用为 动词。
【考点突破】
文言翻译考查的知识点: 1.一词多义(实词);2.通假字(实词);3.词类活用(实词);4.虚词的 含义;5.文言句式;6.固定结构 文言翻译分值: 两小题,每题4分,共8分。 文言翻译考点分值分配: 词语的含义2分(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文 言句式1分(包括文言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句意顺畅1分。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陈涉世家》) 2.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 3.左右既前, 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荆轲刺秦王》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规律六:名词受介宾短语的修饰,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 便活用为动词。
1.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活用 为名词。有时又受“其”“之”或其他动词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 特点。动词活用为名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人和事物 。
规律一:由“之”引导的偏正短语:“动词+领属性的定语+之+动词(活用 为名词)”即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或“其(领属性的定语)+动词(活用为名词 )+谓语”即处在主语的位置上。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词语含义用法辨析考点解析(课件)

• 二.题干解析 • 下列句子中的“××”和文中画横线(或加点)处的“××”,含义(用法 /含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比较点:含义、用法或含义和用法 • 三.解题方法 • 1.掌握多义词的义项,能结合语境巧妙分析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 • 2.掌握词性,从语境的结构中分析词语的词性,一般词性不同,用法不同, 意义也不同。 • 3.比较语境,分析结构。确定成分,明确用法和意义。 • 4.比较语境,确定语义的范围和对象,弄清特指和泛指。
• 2.引申义 • 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 • a.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 c.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 d.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 切。 • e.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2023新高考Ⅱ卷20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 扰也很容易,只需戴上耳机。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 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 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应该把握什么“度”呢?医学研究告诉 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 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 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 实上,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还可能逐渐升级。 1.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专题06 修辞手法客观选择及主观效果分析考点解析(课件)-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

【答案】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属于扩大夸张,其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够 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②“像洗冷水澡 似的”是打比方(比喻),表示“凉风飚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 似的”表示“与……相似”。(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2023新课标Ⅱ卷16T)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 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中“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透露 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颔联“桥横、寺倚”,写 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③诗歌 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 ,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
,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叙浮,鱼群的唼
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
高考语文考点详解 2020-2023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类真题题汇编及详细解析全套

高考语文考点详解2020-2023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类真题题汇编及详细解析1.(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关键信息、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综合能力。
语序不同。
原句将“又心满,又意足”后置,能更好地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
句式不同。
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未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仓促之感。
风格不同。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契合。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
2.(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
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考点解析(全国卷)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考点解析(全国卷)全国甲卷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论据与论点的匹配) •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
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论证思路)
• 答案:C
2017年全国卷Ⅰ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
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
明。
由。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
非连续文本通常围绕一个共同话题展开, 阅读材料包括若干则,往往不是由逻辑或语意严 密的段落结构层次构成,而是呈现多样化,如曲 线图、数据表格、问卷、凭证单、说明书、目录、 设计图、地图、时间表、广告、清单、索引等。
图文转化: 图表、图形等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
2019年全国卷Ⅰ
•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对应原文:材料一: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
信息量密集,能综合检测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 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
经典考题
2018年全国卷Ⅰ
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 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5级):“能比较、概括多个文 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 同”“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 其异同” 。(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
•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 4.探究F
•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学类文本主观题考查统计
高考 试卷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选文题 目
《马兰花》
《锄》
2.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论述类文本的特征: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性强, 层次分明,其主要部分应由有力的证据构成,这样,文章才有说 服力。 4.论述类文本还常采用归纳、演绎、逻辑推断等方法进行 论证。
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考查统计
年份
内容
选文类型
考点
2015 2016
宋代的货币
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2.分析综合C
•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3.鉴赏评价D
•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点”到为止
• 把握几组关键词: • 文字、图表——混合材料 • 筛选、整合——归纳概括 • 速度、精度——追求效率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
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
《天嚣》
《赵一曼女士》
《理水》
主观1
明暗两条线 索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 何好处?
小说以“锄”为标 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
小说以“渴”为中 心谋篇布局,这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 说明。
小“的军结合说身文人作中上人的品说弥气冷漫 质 峻赵简着 和 ”一要拔 职 ,曼分俗 业 请析。鲁 古 苦 硬 是 请迅 以 干 干 中 谈说 来 的 的 国 谈:, 人 人 的 本“…就 , 脊 文我…有 有 梁 是们这埋 拼 。 如从就头 命 ” 何
2020届高考语文考点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三)、语言文字应用 (四)、写作
【备考总原则】
取法乎上 透视高考考点 找准抓手 锁定高考真题 解剖答案 领会思路规范 分析错题 突破疑点难点
按考纲备考﹥按考卷备考
“考试范围与要求”
• 一、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纲举目张法 读原文——划关键句、关键词——理思路 四问: 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如何提出观点? 观点材料关系怎样? 行文论证结构怎样? 2、三步阅读法 (1).看标题,定文体,预想内容。 (2).抓关键,作连线,理清思路。 (3).作比对,定观点,合理判断。 (比对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
•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 4.探究F
•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实用类文本主观题考查统计
高考试卷 选文 主观1
主观2
2015
参考答案: 1.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 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 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 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 本带来压力。 2.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新闻立场)
问题与对策
问题: ①对文本的文体特征和关键词句把握不准。 ②角度不清晰,答案逻辑混乱。 盲目照抄,不做甄别与提炼。 ④读文不细,考虑不周,要点不全。 对策: ①熟悉文体知识,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②了解非连续性各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注意材料之间的关联,找准答题区间。 ④加强审题训练,抓关键词。
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
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
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
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逻辑依据)
• 答案:B
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指导
诸子学
要概念的含意,构,分析文本 在文中的观点态
筛选并整合文 论点、论据及 度,整合文中信
中信息
论证方法 息进行推断
2019 照亮和雕刻民 社会科学类 ①理解语句、 ②分析文章结 ③分析概括作者
族的灵魂
筛选并整合文 构,分析文本 在文中的观点态
中信息
论点、论据及 度,整合文中信
论证方法 息进行推断
经典考题
•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的知识体系
论述类文本文体特征:
1.论述文是一种说理性文章。它与说明文的不同在于:说明 文只是客观解释事物观念、原则等,使读者能够了解;而论述文 却希望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具有一种指引性和倡导性。
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是非颠倒) •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
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 答案:D
2017年全国卷Ⅰ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
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论述角度) •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
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 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 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 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 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 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答案:A
具体塑造这样的
“中国的脊梁”的。
主观2 主观3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 《理水》是鲁迅小
续使用“几
交织穿插,这种叙 说集《故事新编》
马兰花有哪 万”“几百万”之
述方式有哪些好处?中的一篇,请从
些性格特征?类的词语描绘百亩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故事”与“新编”
园,这样写的作用 是什么?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 底的“美好的谜”
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1.理解B
•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2.分析综合C
•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 3.鉴赏评价D
•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析。
的角度简析本文的 基本特征。
“我不是锄地,我 结尾,这样处理有
是过瘾”这句话, 怎样的艺术效果?
马兰花三次 流泪表现心 情及表达效 果?
既是理解六安爷的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 关键,也是理解小 析。 说主旨的关键,请 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经典考题
2019年全国卷Ⅰ:鲁迅《理水》
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 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 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