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化验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
外周血清IGF-1、IGFBP-3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

外周血清IGF-1、IGFBP-3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外周血清IGF-1、IGFBP-3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一、引言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非常重要。
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而外周血清IGF-1和IGFBP-3的水平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IGF-1和IGFBP-3的作用及调控机制IGF-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是一种多肽激素,可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并在细胞分化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IGFBP-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protein-3)是IGF-1的主要结合蛋白,能够调节IGF-1的生物活性。
IGF-1的合成和IGFBP-3的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营养状态、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等。
三、外周血清IGF-1、IGFBP-3的变化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外周血清IGF-1水平显著升高,同时IGFBP-3水平明显降低。
IGF-1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肿瘤组织合成和释放的增加,而IGFBP-3的降低可能是由于肿瘤对其结合蛋白的分解和清除增加。
外周血清IGF-1和IGFBP-3的值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以用作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四、外周血清IGF-1、IGFBP-3的检测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中的意义1. 早期诊断:外周血清IGF-1和IGFBP-3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尤其是早期病例,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2. 鉴别诊断:外周血清IGF-1和IGFBP-3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鉴别原发性肝癌与其他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炎等,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3. 预后评估:外周血清IGF-1和IGFBP-3的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病程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以用作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原发性肝癌 AFP、CEA、CA199 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癌 AFP、CEA、CA199 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原发性肝癌组。
同时选取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为肝硬化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AFP、CEA、CA199水平。
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的AFP、CEA、CA19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联合检测AFP、CEA、CA199的敏感性、特异性明显高于单一检测AFP、CEA、CA199,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联合检测AFP、CEA、CA199水平,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其水平高低与原发性肝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AFP;CEA;CA199;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是一种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极易于发生早期转移及复发,导致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
因此,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对患者创伤小,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本文现将原发性肝癌患者AFP、CEA、CA199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所选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来源于本院自2017年12月-2019126月就诊的。
纳入标准:依据《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 年版)的诊断标准并积极结合相关的病史、临床表现、彩超、CT 资料情况等证实肝内有肝癌性占位病变并被病理学证据所证实。
②2年内未进行介入治疗、化疗或基因治疗。
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AFP、AFP-L3、Fer、TSGF检验的准确性

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1月第59卷第2期·肿瘤医学·原发性肝癌是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显示[1-2],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最常见的是40~49岁群体,具体划分为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肝癌,如未及时诊断治疗,极易危及生命,因此探寻经济、有效及可行的诊断方法,逐渐成为医学界研究热点。
孙艳华等[3]认为,诊断原发性肝癌时,主要依赖于测定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经流行病学显示, 10%的肝癌未有AFP产生、30%的肝癌存在AFP含量较少,诱导该指标呈阴性、低浓度,因此单纯AFP 指标检测未能预测疾病是否发生,临床应用受限。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AFP、AFP-L3、Fer、TSGF检验的准确性黄维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广东佛山528300[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诊断中应用甲胎蛋白(AFP)、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铁蛋白(Fer)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检验的准确性。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7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早期诊断中均接受AFP、AFP-L3、Fer、TSGF检验,两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①观察组AFP、AFP-L3、Fer、TSGF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AFP(3.85%)、AFP-L3(3.85%)、Fer(5.12%)、TSGF(3.85%)、联合检测阳性率(1.28%)均低于观察组的76.92%、79.49%、78.21%、79.49%、97.44%(P<0.05);③联合检测准确度(98.70%)、特异度(90.80%)、灵感度(77.50%)、阳性预测值(86.40%)、阴性预测值(88.20%)均高于AFP(86.40%、90.80%、77.50%、86.40%、88.20%)、AFP-L3(89.50%、91.50%、79.40%、87.80%、90.10%)、Fer(87.20%、91.50%、78.30%、82.50%、89.60%)及TSGF(88.30%、93.20%、78.20%、85.20%、89.70%)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肝癌属于恶心肿瘤常见疾病,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肝癌对人体的危害性相当大,一旦怀疑自己患有肝癌,就要及早的采取措施进行诊断。
那么,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空军总医院放疗科专家的介绍。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一、肝癌的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诊断早期肝癌最常用的检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操纵简单且用度低,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二、肝组织活检:该项检查具有一定创伤性,但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正确性高,可谓是获得小肝癌确诊的有效方法,因其在检查上还存在一些禁忌症,所以在肝癌的诊断上该项检查应用不是很广泛。
三、甲胎蛋白:目前临床上AFP检查可谓是诊断肝癌的特异性高的指标,其能在肝癌的早期就可出现浓度升高的反应,当检测AFP200ug/L、持续升高2个月以上或AFP400微克/升以上时,在排除妊娠、新生儿、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活动型肝炎等情况外,即提示肝癌。
四、血液酶学检查肝癌:肝癌患者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谷氨酰转肽酶高的原因有哪些),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等可高于正常范围,但因其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篇伽玛刀的定位极准确,误差常小于0.5毫米;每条伽玛射线剂量梯度极大,对组织几乎没有损伤。
但201条射线从不同位置聚集在一起可致死性地摧毁靶点组织。
它因功能尤如一把手术刀而得名,有无创伤、不需要全麻、不开颅、不出血和无颅内感染等优点,手术时间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伽玛刀也不是立即显效的,常需要3个月至半年时间才能显效,甚至1~2年后仍有效果。
伽玛刀的出现的确是神经外科的一大进步。
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万人接受了治疗。
空军总医院放疗科拥有“中国伽马刀第一人”的夏廷毅专家,夏廷毅专家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经验有目共睹,各大媒体都有报道,胰腺癌晚期十年生存记就是最好的视频案例。
诊断肝癌需要做什么检查

诊断肝癌需要做什么检查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癌症的可怕主要在于很难早期发现,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经过抽血化验,有4项指标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即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AP)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II(GGT2)及血清岩藻糖苷酶(AFU)。
检查一:甲胎蛋白 (AFP)甲胎蛋白是1956年在胎儿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胚胎专一性甲种球蛋白,1964年有人在肝癌患者血清中测得它。
参考值:<20微克/升(g/L)。
病理意义:正常情况下,这种存在于胚胎早期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在出生后即迅速消失,如重现于成人血清中,则提示有肝癌的可能。
另外,在生殖腺胚胎瘤和少数转移性肿瘤如胃癌,以及在孕妇、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可呈假阳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
甲胎蛋白现已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
普查中阳性可早于症状出现8~11个月。
肝细胞癌患者的甲胎蛋白阳性率为70%~90% 。
诊断标准:甲胎蛋白>500微克/升(μg/L)持续1个月,或>200微克/升(μg/L)持续2个月而无肝病活动证据,并排除了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者,应高度怀疑肝癌。
通常甲胎蛋白浓度与肿瘤的大小有关联,但个体差异较大。
20%~45%的活动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呈低浓度阳性,一般不超过200微克/升(μg/L),常先有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甲胎蛋白与此同时升高,在1~2个月内随病情好转、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而下降。
但甲胎蛋白低浓度阳性持续达2个月或以上,而且血清谷丙转氨酶已正常,这时应高度警惕亚临床肝癌的存在。
甲胎蛋白对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可以归纳为:是一种仅次于病理检查的诊断方法;为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之一,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8~11个月做出诊断;为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有助于检出亚临床期、复发性与转移性肝癌。
检查二:异常凝血酶原(AP)异常凝血酶原也称γ-羧基凝血酶原。
血清中AFP,GPC3,DCP和VEGF 4种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血清中AFP,GPC3,DCP和VEGF 4种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卢凌鹏;黄艳芳【摘要】目的探讨AFP,GPC3,DCP和VEGF4种肿瘤标志物对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将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肝癌组,另外收集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45例纳入肝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入选患者血清AFP,GPC3,DCP和VEGF浓度,ROC曲线分析4种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结果肝癌组患者血清AFP、GPC3、DCP和VEGF的浓度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患者血清GPC3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种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VEGF (0.817)、GPC3 (0.812)、DCP(0.724)和AFP(0.534);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GPC3(0.707)、VEGF(0.692)、DCP(0.665)和AFP(0.653).其中GPC3和VEGF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显著高于DCP 和AFP(P <0.05),但GPC3与VEGF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852和0.800,显著高于任何一种标志物(P<0.05).ROC结果显示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G)为0.818,高于任一种标志物单独检测的AUC.结论血清GPC3、DCP和VEGF的检测可协助AFP诊断原发性肝癌,联合4种标志物检测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6(031)009【总页数】3页(P1399-1401)【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异常凝血酶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者】卢凌鹏;黄艳芳【作者单位】200137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200137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困难,治疗难度大,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预后极差。
肝癌的六项血液检查指标

肝癌的六项血液检查指标摘要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血液检查是肝癌筛查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检测一系列血液指标来评估肝功能和肝癌的存在。
本文将介绍肝癌的六项血液检查指标,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LP)、血清胆固醇和血红蛋白。
1. 血清甲胎蛋白(AFP)AFP是一种特定的肝癌标志物,在肝细胞癌中的敏感性较高。
正常人的AFP水平很低,通常在20 ng/mL以下。
如果AFP水平升高,可能与肝癌的存在相关。
然而,AFP水平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肝炎、肝硬化和妊娠等,因此,AFP检测通常需要与其他检查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准确性。
2. 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是评估肝疾病和肝癌的重要指标,包括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GT(γ-谷氨酰转肽酶)和ALP(碱性磷酸酶)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细胞功能和肝脏代谢功能的变化。
•ALT:ALT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的酶,其升高可能与肝细胞损伤有关。
ALT水平的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炎症或坏死,但并不能直接确定肝癌的存在。
•AST:AST也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的酶,其水平升高可能与肝脏损伤有关。
AST升高通常是肝炎或肝纤维化等疾病的指标,但不能单独用来判断肝癌。
•GGT:GGT是一种参与脂肪酸代谢的酶,其水平升高可能与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等有关。
GGT升高可能提示肝胆系统的异常,但不具有特异性。
•ALP:ALP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和骨骼中的酶,其水平升高可能与胆道梗阻等有关。
ALP的升高可能与肝胆系统疾病相关,但不能直接用于肝癌的诊断。
3. 血清胆固醇血清胆固醇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脂类物质,对于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可能是肝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4.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携带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肝胆外科。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肝癌死亡人数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
此病早期常隐匿,有症状而自行就诊患者多属于中晚期,常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和肝进行性肿大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一)肝区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痛处相当于肿瘤的位置,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二)肝肿大:约90%以上的患者肝脏肿大,且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现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三)黄疸:一般在晚期出现,可因肝细胞损害而引起,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四)肝硬化征象: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肝癌患者可有脾肿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等表现。
腹水很快增多,一般为漏出液。
血性腹水多因癌肿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而引起,偶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五)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少数肝病患者,可有特殊的全身表现,称为伴癌综合征,以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其他罕见的有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等。
(六)转移灶症状:如发生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
胸腔转移以右侧多见,可有胸腔积液征。
骨骼或脊柱转移,可有局部压痛或神经受压症状,颅内转移癌可有神经定位体征。
三、检查:1、肿瘤标记物检测:就肝癌来说,甲胎蛋白仍是肝癌的主要标记物。
2、超声检查:对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价值,但需重复检查并需结合其它指标进行诊断。
3、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肝肿瘤的CT显像通常表现为局灶性周界比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阳性率在90%以上,结合碘油肝动脉造影,对1厘米以下肿瘤的检出率达80%以上。
因此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4、X线血管造影:常用于诊断小肝癌。
5、放射性核素肝显像:能显示直径为3~5厘米以上的肿瘤,有助于肝癌与肝脓肿、囊肿、血管瘤等良性疾病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4种化验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
作者:丁关庆
来源:《大众健康》2012年第04期
癌症的可怕主要在于很难早期发现。
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抽血化验的结果中,有4项指标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血清学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使肝癌在亚临床期(还没有出现症状)即可做出诊断,从而明显提高了肝癌的远期疗效。
目前,医院常用的诊断肝癌的血清指标有以下几种:
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1956年在胎儿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胚胎专一性甲种球蛋白,1964年有人在肝癌患者血清中测得它。
参考值:<20微克/升(μg/L)。
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这种存在于胚胎早期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在出生后即迅速消失,如重现于成人血清中,则提示有肝癌的可能。
另外,在生殖腺胚胎瘤和少数转移性肿瘤如胃癌,以及在孕妇、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可呈假阳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
甲胎蛋白现已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
普查中阳性可早于症状出现8~11个月。
肝细胞癌患者的甲胎蛋白阳性率为70%~90% 。
甲胎蛋白>500微克/升(μg/L)持续1个月,或>200微克/升(μg/L)持续2个月而无肝病活动证据,并排除了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者,应高度怀疑肝癌。
通常甲胎蛋白浓度与肿瘤的大小有关联,但个体差异较大。
20%~45%的活动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呈低浓度阳性,一般不超过200微克/升(μg/L),常先有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甲胎蛋白与此同时升高,在1~2个月内,随病情好转、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而下降。
但甲胎蛋白低浓度阳性持续达2个月或以上,而且血清谷丙转氨酶已正常,这时应高度警惕亚临床肝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