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

合集下载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本文将就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该疾病。

首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进行性消瘦、食欲不振、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

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其中,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此外,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和浸润情况,对于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病理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肝组织活检,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对于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不能行肝组织活检的患者,可通过经皮肝穿刺抽吸术或手术标本来获取组织学诊断。

最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AFP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癌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癌的风险。

此外,AFP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AFP-L3、PIVKA-II等的检测,能够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时,应全面综合利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好的支持。

原发性肝癌的MRI增强表现临床分析

原发性肝癌的MRI增强表现临床分析

肝细胞癌与良性肝脏病变的鉴别
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在MRI增强扫描中显示为边界不清、多发不规则的低密度影,动脉 期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迅速消退。
良性肝脏病变
良性肝脏病变在MRI增强扫描中表现为边界清晰、强化程度低,且强化时间短 暂,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消退迅速。
胆管细胞癌与其他胆道病变的鉴别
病因
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MRI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MRI技术的原理及优势
介绍MRI技术的原理、技术参数及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优 势,包括对肝脏组织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等
MRI检查序列
详细介绍T1WI、T2WI、DWI等常用MRI检查序列在原发性 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
胆管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在MRI增强扫描中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影,动脉期 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逐渐增强。
其他胆道病变
其他胆道病变在MRI增强扫描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和强化特征,如胆囊炎表现为 胆囊增大、壁增厚,胆囊结石则表现为高密度影。
混合型肝癌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
混合型肝癌
01
02
03
病灶变化
胆管细胞癌治疗后,MRI 增强扫描可观察到肿瘤病 灶缩小或消失,密度降低 。
坏死情况
治疗后,肿瘤病灶可出现 坏死、囊变,MRI增强扫 描可观察到病灶不均匀强 化。
胆道情况
治疗过程中可能损伤胆道 ,MRI增强扫描可观察胆 道是否通畅及损伤程度。
混合型肝癌治疗后的MRI评估
病灶变化
混合型肝癌是指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混合存在,其MRI增强表现介于肝细胞癌 和胆管细胞癌之间。在动脉期,混合型肝癌可出现明显强化,但不如肝细胞癌明 显。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发热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肝大、腹水等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原发性肝癌可能无明显症状,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在B超检查中,原发性肝癌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边界模糊,部分病灶可出现点状强回声。

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边界及血供情况,对于肝内转移灶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更好,对于小肿瘤和血管浸润的显示也更为清晰。

PET-CT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对于判断原发性肝癌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着重要意义。

常规的血清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α-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的检测,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肝穿刺活检是常用的组织学检查手段,通过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多种手段。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MRI诊断分析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MRI诊断分析
维普资讯
・ l 第 4 5卷 期 疗 . 效 6例 . 效 l例 。( ) 作 用 少 。本 组 3 有 无 3副 o例仅 有 l例
用药 后 出现轻微 充血 性粟 粒样 皮疹 , 自行 消 退 , 见 引 起 明 未
2 李 勇 , 玉 昆 , 植 之 , .丹 参 治疗 新 生 儿 缺 氧 缺 血 性 脑 病 疗 效 韩 许 等
研 究 .中 华 围 产 医学 杂 志 . 9 9 2 4 : 2 . 19 .()22
我们在 使用复 方丹参 注射液 治疗 HI E过 程 中不 断总结
经 验 得 出 的 几 点 心得 体 会 :1 治 疗 要 早 。 多 HI 患 儿 于 宫 () 很 E 内 即 已缺 氧 , 后 即 刻 或 数 小 时 内便 可 出 现 神 经 症 状 本 组 生 3 例 中, o 日龄 ~ 4 小 时 2 8 o例 ; 效 l 例 , 效 6例 1 显 4 有 日龄 4 8
系 统 , 用 呼 吸 门控 。扫 描 参 数 : TR一 4 0 E= 采 T WI 0 msT
1 msT: I R一2 0 ms 5 I W T 00 TE= 3 、0 9 、 0  ̄TI R= 0 6 、0 2 msS R T 3 0 msT - l O E一 1ms 4 0 I OmsT 8 。增 强 扫 描 为 T W I参 数 同 ,
显 出 血 倾 向 。 4 综合 治疗 。 用 复 方 丹 参 注 射 液 不 影 响 同 时 () 使 使 用 脑 代 谢 激 活 剂 , 合 治 疗 有 协 同作 用 。 综 参 考 文 献
1 袁 璐 , 桂 兰 . 冠 时 .丹 参 和 复 方 丹 参 注 射 液 质 量 分 析 研 究 . 苏 胡
放 , 神 经 元 损 伤 减 轻 。 ( ) 生 物 膜 过 氧 化 . 除 自 由 使 3抗 清

低场MRI磁共振平扫对原发性肝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低场MRI磁共振平扫对原发性肝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无1 例是等信号或高信号 ;T WI 2 :呈 明显高信 号 ( 图 4 ,信 号 强 度 在 35 0—3 80之 间 , 如 ) 0 0 四 回波 可见 呈 “ 泡征 ” 改变 ( 图 5 ,7, 灯 如 ,6 8 ,病灶信号均匀 ,边界光滑锐利,2 ) 0例为多 发 ,8 例单发,无 1 例伴肝硬化腹水 。
院 20 0 4年 ~ 0 5年共 收 治 4 20 O个 原 发 性 肝 癌 病
等高混杂信号 ;T WI 2 :呈等或 稍高信号 ( 如图 1 ,信号强度在 2 7 ~ 0 ,压脂像更易显示 ) 6 250 0
病 灶 ( 图 2 ,亦呈 稍 高 信 号 ,多 数 病 灶 信号 如 ) 不 均 ,少数有 包 膜 ,l 伴 有 腔 静 脉 和 门静 脉 5例 癌 栓 ,2 伴肝硬 化腹 水 ,脾大 。 0例
原 发性 肝癌 ,绝大部 分是 肝细胞 癌 ,在全球
T WI 号强 度 在 122~25 6之 问 ,即 有低 1 :信 5 9
癌症死亡率 中居第三位 ,在我 国为第二症死因,
全球 5 % 以 上 的肝 癌 发 生 在 我 国 ,尤 其是 贵州 0 等边远 山区 ,饮酒 及 乙肝 感染 肝癌 高危患 者相对 多 ,男 性 多于女性 。肝海 绵状 血管 瘤 ,是 肝脏最 常见 的 良性肿 瘤 ,女性 多于男 性 ,常在偶 尔体检 中发 现 ,其 重要性 在于 和原发 性肝 癌相鉴 别 。我
压脂像 。 2 结 果
5 % 的病 例伴 肝硬化腹 水 ,再结 合化 验 ,肝功 能 0

般都 有异 常 ,A P多 数有升 高 ,病人一 般有 隐 F
痛不 适 、 消瘦 、腹 胀 等 临 床 症 状 ,无 须 做 M I R

螺旋CT、能谱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分析

螺旋CT、能谱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分析

螺旋CT、能谱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分析作者:宋明海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能谱CT、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治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均采用螺旋CT、能谱CT、MRI诊断,比较诊断效果。

结果:能谱CT 诊断5例假阳性,螺旋CT诊断8例假阳性,MRI诊断10例假阳性(P>0.05);能谱CT诊断准确率为76.67%,MRI为70.0%,螺旋CT为5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螺旋CT;能谱CT;MRI;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为此,充分明确肝癌形态学表现,且于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对后续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1]。

临床目前诊断肝脏病变的方法较多,如B超检查、螺旋CT扫描、MRI扫描、CT能谱成像等,不同诊断方法应用后所表现出的诊断效果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2]。

因此,本次选本院接收的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48~70岁,平均(58.6±2.4)岁。

入选的60例患者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

方法:①螺旋CT扫描:扫描仪器选取GE16层螺旋CT机,在检查之前需告知患者禁食6h,医务人员对患者做CT平扫(或是增强扫描)。

告知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先对患者做常规CT平扫,之后经外周静脉注入70 mL碘对比剂碘海醇f滴速3 mL/s),用30 mL生理盐水冲管后做CT增强扫描(动脉期20~25s;延迟期180s;门脉期65~70s),重点扫描膈顶到髂前上棘。

结束扫描后选GEADW 4.2工作站处理数据,查看病变数量、部位、边缘、形态及密度。

②能谱CT扫描:扫描仪器选取宝石能谱CT扫描仪,将扫描模式划分3期做动态增强扫描。

扫描前告知患者禁食6h,选单源瞬时(0.5ms)kVp(140kVp、80kVp)技术,设置毫安增强扫描期间选高压注射器来注射对比剂。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和MRI对早期肝癌诊断意义论文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和MRI对早期肝癌诊断意义论文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和MRI对早期肝癌诊断意义【摘要】目的定期通过各种检查方法从肝癌高危人群中筛选出早期肝癌,以提高早期肝癌的诊疗效果。

方法划定高危人群,通过血清学检查和b超诊断进行筛查,再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各期图像分析重建,结合mri、t1wi和t2wi信号特点确诊早期肝癌。

结果 64排螺旋ct和mri对早期肝癌能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明显提高其检出率、确诊率。

结论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和mri为肝癌的定性定量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是早期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早期肝癌;甲胎蛋白;b超;筛查;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磁共振成像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中晚期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快,诊断较易,预后较差,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但手术后五年生存率高,故迫切需要对早期肝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我院通过血清学检查和b超筛查肝癌高危人群,进一步通过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和mri技术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达到满意效果。

以期提高我院对肝癌的诊疗水平。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搜集2009年9月——2012年9月经血清学和b超筛查过的高危人群290例中,直径小于3cm的肝占位患者64例,经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和mri技术诊断,早期肝癌36例,男25例,女11例;肝转移瘤18例:男11例,女7例;肝血管瘤10例:男3例,女7例。

年龄30-69岁,平均55岁。

1.2 方法1.2.1 划定肝癌高危人群,以我院感染科和肝病门诊中收集患有慢性肝病,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肝纤维化的患者。

1.2.2 对上述患者,定期行血法学检查(甲胎蛋白测定)及b超诊断筛查发现直径小于3cm的肝占位患者64例。

1.2.3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1.2.3.1 检查前准备患者在扫描前4-6h禁食、禁水,做碘过敏试验,检查前30min口服2%的泛影葡胺400ml,上检查床前再服400ml。

DCE-MRI联合DW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DCE-MRI联合DW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DCE-MRI联合DW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的影响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存率造成了严重威胁。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非常重要。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常用的肝癌诊断工具,结合这两种成像方法可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定位精度。

本文通过对DCE-MRI联合DW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一、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特征和诊断难点二、DCE-MRI联合DW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优势1. DCE-MRI成像原理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是通过连续的快速序列扫描来记录磁共振造影剂在血管系统中的动态分布和灌注特征,可以提供肝脏血流动力学和微血管通透性信息,从而了解肿瘤灌注状态和相关特征。

弥散加权成像是通过利用水分子自由扩散的特性来成像组织结构的方法,可以提供组织的微观形态和排列信息,对于检测组织内的微小病变和癌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DCE-MRI联合DWI可以综合利用两种成像方法的优势,通过对肿瘤的微血管通透性和血液供应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结合组织的微观形态和排列信息,可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定位精度。

DCE-MRI联合DWI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原发性肝癌诊断工具。

为了探究DCE-MRI联合DW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相关研究。

选取了100名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DCE-MRI和DWI进行影像检查,对比两种成像方法在检出原发性肝癌方面的表现,统计分析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和诊断准确度。

研究结果显示,DCE-MRI联合DW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相较于单独应用DCE-MRI或DWI的情况下,联合应用的阳性检出率提高了15%以上。

DCE-MRI联合DWI在定位和描绘肿瘤的形态特征方面也具有更好的表现,对于小肿瘤和局部浸润性肿瘤的检出准确度明显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早期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肝脏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1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MRI对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定位准确率90.74%,定性准确率93.26%;结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发现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高的准确性;既能对病灶内部结构,与周围肝实质的关系有较系统的观察,还可以提供肝癌病灶的血供情况;能为临床提供全面的高价值的影像信息。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1]。

目前外科根治性切除仍然是早期肝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但由于因为早期肝癌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一旦症状出现,已属于中晚期[2],因此不少患者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

因此如何尽快筛查肝癌病灶,使之得以早期确诊与早期治疗是临床需致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为探讨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特研究2012年06月-2014年10月经过病理证实的的31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 2012年06月—2014年10月经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1例小肝癌患者的M R I影像及临床检查资料。

31例患者中,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46.6岁。

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乏力、消瘦等;该组病例中28例有乙肝病史,29例有肝硬化病史,21例患者在体检中经B超检查高度怀疑为肝占位病变,有15例甲胎蛋白阳性。

1.2检查方法
MRI扫描患者检查前禁水4h,检查时患者取头先进的仰卧位。

检查仪是:使用GE Optim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所有病例均常规T1WI,T2WI,FSE序列,横断位、冠状位及MRCP 扫描。

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Propeller LAVA)序列,冠状位和轴位,矩阵320×192,层厚:2mm,扫描层数:150,TR:4.5ms,TE:2.2ms,翻转角度:12。

屏气12 s~15s,用磁共振专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速度,按0.1 mmol/kg的剂量注射钆喷酸二甲基葡胺(Gd-DTPA),随后注入15 ml生理盐水以保证对比剂完全进入体内,注射后15s~20s时行第一次扫描(动脉期),重复扫描3次(门脉期),其后作一次T1WI常规增强扫描(TR:350ms,TE:180ms),最后再采用LAVA序列作延时期扫描(5min~6min后)。

1.3三维重建技术
采用美国GE公司ADW 4.2图像工作站对LAVA序列扫描资料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层面重组(MPR)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

2 结果
2.1检查结果
31例患者检出癌灶40个,其中3个以上病灶者为1例,2 个病灶者7例,单个病灶者23例,增强扫描发现病灶比平扫多2个。

2.2影像特点
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早期明显强化,癌瘤体内动脉期有明显强化,为不均匀、分
房状强化,可见包膜,并且部分癌灶病变区有明显的肝血管床破坏。

肝癌病灶周围常有单个或多个结节影,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3讨论
肝脏病变是常见的疾病,而及早发现病灶、明确病灶性质和范围是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早起肝癌的检出率大大提高,而小病灶的定性仍是目前临床及影像学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肝癌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3]。

原发性肝癌生长快速,从1~3 cm,只需4-6个月时间,由再生结节发展至癌前结节,最终演变为肝细胞癌;所以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肝癌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MRI 主要优点为多方位、多参数成像,能较好地显示肝脏与肝癌组织的内部结构[4],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的显示肝内血管和肝内胆管组织,对癌灶与周围血管、胆管的关系有比较准确的判断。

早期肝癌的边界可清楚或者难以判断;大多数肿瘤信号不均匀,在T l加权像上可呈低信号、等信号、稍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因癌灶内常有脂肪变性,在Tl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是早期肝癌较特异性表现之一。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门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的癌栓可明确显示,呈结节及不规则中等信号。

早期肝癌Gd-DTPA动态增强扫描上的表现与肿瘤内部血供有关系,第一个特性是富血管的肿瘤在增强早期呈一过性强化,即在增强早期 (60s 内) 病灶呈整体强化,增强高峰在10s 左右,随着时间延长在延迟扫描中肿瘤强化开始消退,信号逐渐减低,恢复至增强前的信号强度,此时由于肝脏实质强化而使病灶轮廓显示清晰;第二个特征是约43%的病灶在延迟期可见肿瘤周围环状强化,代表肿瘤的包膜强化,部分肿瘤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合并门脉瘤时见受累肝段明显强化,使得肿瘤呈相对低信号,有研究认为包膜是MRI检查原发性肝癌的一大体病理特征[5]。

T1加权像对病灶假包膜显示较好,表现为较薄的环状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上显示为两层结构。

内层低信号代表纤维组织,外周略高信号影,为受压的血管和胆管。

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能在MRI上很好地显示。

该组资料显示,31例患者检查后均作手术治疗,术中共发现癌灶45个,漏检率为12.50%,患者术后均送病检,其报告为肝细胞癌,患者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均为100%。

由于MRI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扫描及特殊成像的特点,对肝癌的早期小病灶显示能力有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更有利于早期肝癌治疗方案的制定,预后的判断和术后随访。

【参考文献】
[1] 秦颖,倪勇,王成友,等.肝脏罕少见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J].安徽医学,
2009 ,30( 2):157—159 .
[2] 杨广辉,韩正详,荣玉涛.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
志,2012,19( 5):459—460.
[3] 夏锋,王曙光.肝癌临床诊治的新观念[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 2) :1-3.
[4] 陈敏山,卢丽霞.肝癌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概况[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9 ):
561.
[5] 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11.
图1:肝右叶长径约19.7mm类圆形稍长T2信号;图2:DWI序列呈环状较高信号
图3:同一层面,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部较显著强化;
图4:延迟期病灶内部呈相对低信号,包膜强化。

图1-4:肝右叶小肝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