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林寺桃花》读后感

合集下载

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欣赏大林寺桃花的作文

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欣赏大林寺桃花的作文

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欣赏大林寺桃花的作文篇1:哎呀,老师今天布置了一个超级有趣的作文题目,叫做《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欣赏大林寺桃花》。

我得好好想想怎么写呢!嘿嘿,让我来给你讲讲我是怎么欣赏这些美丽的桃花的吧!小华:哇塞,你看那些桃花,真的好美啊!小明:是啊,小华,你看它们像不像是天上的云朵,粉粉的,软软的。

小华:哈哈,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像呢!我觉得它们更像是小仙女的裙子,飘啊飘的。

小明:对对对,你看那些花瓣,一片片的,就像是小仙女跳舞时撒下的花瓣雨。

小华:嗯哼,我告诉你哦,我昨天还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飞到桃花中间去采蜜了呢!小明:哇,那一定很有趣吧!我倒是觉得,这些桃花就像是春天的笑脸,你看它们开得那么灿烂,好像在对我们说:“春天来啦,春天来啦!”小华:哈哈,你说得对极了!我每次看到这些桃花,心里就暖暖的,好像春天的阳光照在身上一样。

小明:你知道吗,我爸爸说,这些桃花不仅仅是好看,它们还代表着希望和新生呢!小华:真的吗?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这些桃花就像是我们的笑脸,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笑对人生。

小明:没错没错,小华,你说得太好了!我们就像这些桃花一样,无论风吹雨打,都要勇敢地开放。

小华:哎呀,小明,你说得我都感动了。

我觉得,这些桃花就像是我们的好朋友,虽然它们不说话,但是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春天的美好。

小明:是啊,小华,我觉得这就是无言之美吧。

它们不用说话,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小华:嗯嗯,我也要把这些写进我的作文里。

我要告诉大家,有时候,不说话的东西,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和启发。

小明:那我们一起加油吧,小华!让我们的作文像这些桃花一样,美丽又充满生机!嘿嘿,我就是这么想的,我觉得这些桃花真的好神奇,它们虽然不说话,但是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春天的美好。

我希望我的作文也能像这些桃花一样,给大家带来快乐和温暖。

哎呀,我得赶紧去写我的作文了,不然老师又要催我了!拜拜啦,下次再聊!篇2:标题:《桃花朵朵开,大林寺里的秘密》嘿,你知道吗?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小明一起去了大林寺,那里的桃花开得可美啦!就像我们老师讲的,有时候,不说话的东西也能告诉我们好多好多故事呢!“哇塞,你看那些桃花,粉粉的,好像天上的云朵掉下来了!”我指着那些桃花,眼睛都亮了。

《大林寺桃花》解读

《大林寺桃花》解读

《大林寺桃花》解读大林寺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

这篇诗描绘了大林寺的美景和桃花的神奇魅力,寓意深远,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思考。

接下来,我们将对《大林寺桃花》进行解读。

《大林寺桃花》通过描绘大林寺中盛开的桃花,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象。

诗中描绘了“满园春色关不住”、“故园花落知多少”的壮美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和永恒魅力。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成功地为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繁华。

《大林寺桃花》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桃花的特殊性。

诗中提到“但见波澜不惊,水清无痕”。

这种平静祥和的景象与周围的山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地突出了桃花的异常之处。

这也反映了桃花的坚毅和纯洁的品质,是作者对桃花崇高气质的颂扬。

此外,《大林寺桃花》还通过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描述,表达了对桃花美景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展现了桃花美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它所带来的无尽欢愉。

此句也隐喻了人生短暂而珍贵,应当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再者,《大林寺桃花》借用了桃花作为比喻,反映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和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中提到“红颜易老,似水年华”,表达了对于时光飞逝不可逆转的深感。

作者通过描绘桃花的短暂绽放和凋零,暗示人生如同桃花一般,转瞬即逝,因此应当珍惜和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

《大林寺桃花》在表达诗人对桃花之美的同时,也透露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哲理的追求。

诗中提到“明年今日,花开堪折直须折”,诗人意味深长地表示了桃花美丽繁华的短暂,并反思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脆弱。

这种悲凉之感给读者带来深思和抚慰,在欣赏桃花的美丽之余,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有限性。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揭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通过对比和比喻,反映了桃花的特殊性以及对它所寄予的美善品质的赞扬。

通过桃花的诗意象征和对生活的思考,作者也呼唤人们珍惜当下,珍惜美好时光的重要性。

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欣赏大林寺桃花的作文

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欣赏大林寺桃花的作文

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欣赏大林寺桃花的作文《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欣赏〈大林寺桃花〉》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聊聊从无言之美的角度欣赏《大林寺桃花》哈。

就说有一次我去爬山,那山可高啦!我吭哧吭哧地往上爬,累得气喘吁吁。

等我好不容易爬到山顶的时候,哇塞,那景色,简直太美啦!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花,五颜六色的,就跟一幅画似的。

就在我欣赏这美景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大林寺桃花》这首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不是嘛,山下的花都谢得差不多了,这山上的桃花却正开得艳呢!我就站在那,静静地看着那些桃花,它们好像也在静静地看着我,虽然它们啥也没说,但那种美啊,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它们就那么自在地开放着,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姿态。

每一朵花都好像有着自己的故事,让我忍不住去想象。

我感觉自己仿佛能和这些桃花对话一样,虽然它们不说话,但我能感受到它们的快乐、它们的宁静。

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无言之美的魅力呀!就像这些桃花,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去描述,它们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美。

下山的时候,我还一直想着那些桃花,心里美滋滋的。

真的,有时候,这种无言的美才是最打动人的呢!
嘿嘿,这就是我对《大林寺桃花》从无言之美角度的一点小感受啦,咋样,还不错吧!。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相关内容。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1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与赏析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

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②芳菲:花草。

③长:常。

[赏析]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白居易小传,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为是闲职,无实际公事可办,故在闲暇中几次漫游庐山。

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偕同友人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小品,重点描写了大林寺景色气候的优美。

文中附有绝句一首,就是这首淡自然而又意境深邃的《大林寺桃花》,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

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

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

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

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

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

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

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春来迟迟去匆匆,怨春一去无处寻,只好再等明年春来时。

长沙影珠山观后感

长沙影珠山观后感

长沙影珠山观后感我向往影珠山已经很久了。

“最美人间四月天”,趁周末天气晴好,决定与爱人同游影珠山。

从长沙河西出发抵达开慧镇,乘车直驱影珠山。

影珠山位于长沙县福临镇,紧邻开慧镇,是长沙与汨罗的界山。

影珠山有大小70几个山头,两座主峰一东一西,分别称为东影珠山、西影珠山,东影珠山高达500余米,在周围一片小丘陵中尤显气势磅礴。

《长沙县志》载,“山极高大,雄镇一方”。

当地民谣:“影珠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却鞍”。

来到影珠山下,抬头仰望,漫山遍野的新绿,更显春意盎然。

路旁的红叶石兰新叶满枝,那娇嫩的紫红色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或独立,似一位精壮少年挺起高傲的头颅,孤芳自赏,或连片,像一群手牵手的青春少女,群艳争芳。

同行的吴艳超是开慧人,算是多年的文友与同行,影珠山离他家乡不远,艳超告诉我,影珠山又名隐居山,何故?一因南朝陶真人曾隐居于此;二因向恺元先生著《江湖奇侠传》载,有江湖奇侠曾隐居此山,故称“隐居山”。

影珠之名的由来,一曰“山顶有井,其影如珠”;二曰山中有珠之影子,传说山顶神庙内,曾锁有蛟龙,偶见龙珠现影,故又名影珠山。

影珠山是文旅名山。

影珠山为省级森林公园,国家4A景区,风景秀丽,山林茂密,田畴青翠,层层梯田从东坡一直绵延到山顶,间以石径农舍,竹篱瓜棚,池塘果树,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虽多弯道,但路面平整,路旁形形色色的农舍,似一栋栋乡间别墅,掩映在青山绿树中,虽然是白日当空,却散发出静谧的气息,真想在闲暇时于此乡间别墅里休养生息、感受生活。

影珠山上有九间房、狮子岩、斋公庙、养静园、万寿宫、九马嘴、白鹤洞等景观。

腰子坡东侧有巨石临空,如啸天狮子,故名狮子岩。

崖下乱石嶙峋,有石洞几层,俗名“九间房”,传为陶真人修炼处,现需侧身入内,洞室如房,进第三间即寒气逼人,打火机都打不起火来。

此外,西坡有“仙人洞”,山南有九马嘴;九座山头昂头耸立,如九马奔槽。

还有源冲、西冲、大山三座水库,从空中俯瞰,宛如三面巨大的蓝色宝镜镶嵌在影珠山上。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读后感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读后感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2、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生字注音组词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生字注音组词《夜宿山寺》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敕勒歌》描绘了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殷实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危wēi危险危难安危危机危害垂危危及病危敢găn敢于果敢勇敢不敢胆敢敢当敢问敢请惊jīng 惊吓吃惊惊怕受惊惊慌惊扰惊恐惊动惊喜阴yīn阴天阴山阴雨阴阳阴暗阴沟阴谋阴极似s好似似乎相似类似近似神似貌似疑似野yě山野野外田野野生野菜下野粗野视野苍cāng 白发苍苍苍白苍老苍茫苍天苍山苍松茫 mng 白茫茫茫然茫昧茫茫渺茫茫然若失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词语理解及造句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词语理解及造句危楼:高耸的楼房。

星辰:星的总称。

敕勒川:敕勒族祖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古一带。

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危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星辰:天空中星辰密布,真是一个美丽的夜晚。

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阴山:而太监,永远是最卑贱的尘泥,阴山背后,没翻身的希望。

穹庐:在这树下,在这被密叶织就白雪覆顶的大穹庐下,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四野:人人都爱牡丹,爱她的富丽、华贵,爱她的香飘四野.茫茫:雪后的原野白茫茫一片。

见:看见漫天的飞雪,她就像个小孩子似的,脸上充满笑脸,在雪地里活蹦乱跳。

4、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及组词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及组词《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沈括给人的启发

沈括给人的启发

沈括给人的启发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因为这样,我们才更有可能求得真知。

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这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学习,不能“死”学,要学会提问。

“问”也不能“死”问,要学会“活”问,学会在观察思考中提问。

“活问”也不是问几个问题就了事的,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问到完全搞清楚为止。

当别人再问你同样的问题时,你也能对答如流,这样才行。

不问是大忌,不问明白是大忌,不记牢更是大忌,因为那样的话,问了也是白问,反而枉费别人的心血。

《大林寺桃花》读后感五年级

《大林寺桃花》读后感五年级

《大林寺桃花》读后感五年级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题大林寺桃花》想到
——将科学知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浅析《题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暮春时节在大林诗看到喜悦心情。

在苏教版第11册《学与问》一文中引用,学生在课堂上好奇地问,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后,大林寺的桃花才“始盛开”呢?这个问题涉及到自然科学,我解释说: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的花期受温度控制,由于大林寺地处高山,气温比平地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0.6℃。

到了农历四月,山上的温度刚巧达到桃花开放的温度。

这是一件在教学过程发生的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引发了我的思考,科学知识可以参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做为新世纪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多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小学语文科学之中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增强语文课程内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

一是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化一步,专业水平提升档次;二是横向的知识扩展,即不断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体系中与本学科相互联系的内容,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阔些。

过去,我们只是把教材或少量的教辅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只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例如:要把《题大林寺桃花》中桃花开花较迟的原因解释清楚,
就必须运用植物科学知识和把握科学知识。

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既感受到诗人欣喜心情,又能让学生明白道理,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再比如《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一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化学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在二十一世纪只有去珍惜海洋,才能解决诸如能源危机、人口急剧发展、食品匮乏等社会问题。

二、加强语文教师与科学教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于是出现了集体备课,但通常的集体备课是仅限于本学科内的“集体”,往往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分工合作。

语文学科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往往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不仅仅拘泥于语文知识,时常会牵涉到科学知识,而语文老师毕竟又不可能是一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万能贴”,所以语文老师有必要在上课前尝试与科学老师进行分工合作,资料共享。

《詹天佑》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我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路的故事,充分表现了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了体现了詹天佑的设计“人”字形路线等三件事。

在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路线前,我考虑到内容科学性极强,不适应让学生机械死板的理解,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枯燥性和单调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地请假了科学老师,与他一同讨论备课。

在课堂上我借助弹簧秤,山路陡坡模型、火车模型等进行了科学演示,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人”字形路线设计的精妙。

再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练习五中关于“风”的专题,为了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风是由空气对流形
成的,我向科学老师学习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剪一条像蚊香一样的纸蛇,用绳子系住“蛇头”,在“蛇尾”下方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纸蛇就会旋转起来。

在课堂上演示时,告诉学生由于纸蛇下方的空气变热,冷热空气就会产生对流,从而形成了风。

总之,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语文教师能更好地驾御课堂,完成教学,学生们也得到了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三、培养学生语文和科学之间的参透能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今天科学教育要从小抓起,让科学家的故事、科学的实验等去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凭借敏锐的观察细致周密的思考、坚持不懈的实验,终于发现蝙蝠在夜晚能辨别方向,捕捉事物的奥秘。

后代科学家在他实验基础上发明了“超声波”。

“超声波”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通过课文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了一项科学奥秘的揭示。

离不开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紧扣“巨大的恩惠”,宣传科学家们的伟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