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
古代汉语 翻译与加标点

1、《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考译文一: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
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
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
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参考译文二: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问路。
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是鲁国孔丘吗?”“是。
“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
”子路再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
”“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
”“天下到处局势混乱,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政见不同的人(指孔子),还不如跟随避世的隐士呢(指自己)。
”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2、《苏代为燕说齐》(《战国策·燕策》)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古代汉语标点及翻译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泥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
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
”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列子说符第八》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
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
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程敏政夜度两关记》予告谒南归[1],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2],抵大柳树驿时[3],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4]。
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5],颇险恶多虎。
心识之[6]。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7],挟铜钲束燎以行[8]。
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9],仰视不极[10]。
石栈岖崟[11],悉下马,累肩而上[12],仍相约,有警,即前呼噪为应。
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
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
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
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予默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13]。
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
夜二鼓[14],抵滁阳[15]。
【译文】我请假探亲回南方,在成化十四年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站。
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就此停下来,向驿站的小吏打听,小吏胡乱地说:“等天黑就能赶到滁州。
”骑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到随从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第十章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第一节文言文的标点一、古代句读1.从考古资料看,我国的标点符号起源很早,甲骨文时已经萌芽。
2.甲骨文使用线号表示语言的不同层次。
3.金文、石鼓文均有表示停顿的符号。
4.汉代,标点符号已达十五种。
但可惜的是当时未能加以规范和推广。
5.唐代以后,句和读有了明显区分: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二、句读与今天标点符号的区别1.首先,古人所说的读的地方,并不一定就是逗号,也许是顿号、分号;所说的句的地方,也未必使用句号,还可能是问号、感叹号。
2.古代的句读只是标明了句子的起讫而已,至于句子是疑问还是陈述、感叹、祈使语气,没有说明。
三、标点文言文的原则1.标点后的句子符合原意;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
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上不罪而赏之。
(《资治通鉴》按:南朝宋顺帝被废后封汝阴王,当时卫士奉齐高帝之命监守他。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己未,或走马过汝阴王之门,卫士恐有为乱者,奔入杀王,而以疾闻。
上不罪而赏之。
2.标点后的句子符合情理;徐羡之起自布衣,——沈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
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当世倍以此推之。
(《资治通鉴》)正确的标点是: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3.标点后的句子符合规范;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审之。
(《史记》)正确的标点: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审之。
四、标点文言文的注意事项1.明词义。
(1)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此例标点错误原因在于对“去”的古义理解有问题,应该理解为“离开”。
所以上面的标点当为: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2)注意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史记》按:附骥尾: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这里的标点问题就是因为对“类”的理解有偏差引起的。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古文的翻译
一、古文翻译的标准
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 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1.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2.达(译文要通畅明白) 3.雅(译文要典雅优美)
❖ 二、古文翻译的方法
❖ (一)直译: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 译。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 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 对应。适合散文的翻译。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 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 《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 5.增(增译) ❖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对一些
简古的语句要补足和增加一些成分 。 ❖ 6.调(转译) ❖ 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
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 (二)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去翻译。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 重新安排句子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 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适合一 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二、古书标点的要求
❖ 1.字句必须能讲通 ❖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三、标点 Nhomakorabea文的方法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 如成者。(《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 语·乡党》)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

陈俊英汉语言文学二班201001024108小学有形、有音、有意,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
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
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行书》、《说文》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目也。
义属于形,是为转注;义属于声,是为假借。
稚让为魏博士,作《广雅》,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荟萃于是。
不孰于古行、古音、古义,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己亡者,无由比例推测。
形失,则谓《说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于字母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于《说文》所说之本义而废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
是皆无与于小学者也。
译文:·小学包括字音、字形、字义三部分,三者之间互相联系,根据其中一个可以求得其他两个。
字形有古形、今形,字音有古音、今音,字义有古义、今义,六者之间互相联系,根据其中一个可以求得其他五个。
古今之间的概念是不一定的。
如果夏商周三代看做古的话,那么汉代则看做是今;如果汉、魏晋为古的话,那么唐宋以后则为今;先人在造字的时候,有字义而后又有字音,有字音而后有字形。
后人在考察古代的文字的时候,往往是根据字形推断其字音,根据字音推断其字义。
研究经学没有比明白字义更重要的了,而字义的关键又在于字音。
周官中的六书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构成字形的手段。
而转注、假借两者,是用来驾驭字形的,就是指字音和字义。
三代关于小学的书没有流传下来的,今天现存的,字形方面的书以《广韵》为首,《集韵》等以下的书次之;字义方面的书以《尔雅》为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的书次之。
古代汉语标点与翻译练习材料2

1、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每冬月上其状恒流涕随之尝称曰东海于公高为里门而其子定国卒至丞相吾决狱六十年矣虽不及于公其庶几乎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邪故字诩曰升卿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州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时中常侍张防特用权势每请托受取诩辄案之而屡寑不报诩不胜其愤乃自系廷尉奏言曰昔孝安皇帝任用樊丰遂交乱嫡统几亡社稷今者张防复弄威柄国家之祸将重至矣臣不忍与防同朝谨自系以闻无令臣袭杨震之迹书奏防流涕诉帝诩坐论输左校防必欲害之二日之中传考四狱狱吏劝诩自引诩曰宁伏欧刀以示远近宦者孙程、张贤等知诩以忠获罪乃相率奏乞见程曰陛下始与臣等造事之时常疾奸臣知其倾国今者即位而复自为何以非先帝乎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而更被拘系;常侍张防臧罪明正反构忠良今客星守羽林其占宫中有奸臣宜急收防送狱以塞天变下诏出诩还假印绶时防立在帝后程乃叱防曰奸臣张防何不下殿防不得已趋就东箱程曰陛下急收防无令从阿母求请帝问诸尚书尚书贾朗素与防善证诩之罪帝疑焉谓程曰且出吾方思之于是诩子顗与门生百余人举幡候中常侍高梵车叩头流血诉言枉状梵乃入言之防坐徙边贾朗等六人或死或黜即日赦出诩程复上书陈诩有大功语甚切激帝感悟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尚书仆射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后汉书卷五十八)2、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苗裔也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会高后崩诸吕作乱大臣诛之立孝文帝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也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仁以壮健为卫将军舍人数从击匈奴卫将军进言仁仁为郎中数岁为二千石丞相长史失官其后使刺举三河上东巡仁奏事有辞上说拜为京辅都尉月余上迁拜为司直数岁坐太子事时左丞相自将兵令司直田仁主闭守城门坐纵太子下吏诛死仁发兵长陵令车千秋上变仁仁族死陉城今在中山国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史记·田叔列传》)古代汉语标点与翻译练习材料2-参考答案1、虞诩增灶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古書的翻譯
嚴复《天演論·譯例言》 :“譯事三難: 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不 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 達而外,求其爾雅。”
(一)準確地理解原文,並用規範的現代漢語 譯出來。例如:
射其右,斃於車中。(《左傳 成二年》)
譯文:又射他車右的人,那人死在車中。
按:譯文將“斃”譯為“死”誤。 “斃”在 古代有“倒下去”的義項。“斃”的本字本作 從 犬 敝 聲 的 獘 , 《 說 文 ·犬 部 》 訓 為 “ 頓 踣 也”。“頓踣”就是“一下子就倒下去”的意 思。斃是獘的異體字。
马融《长笛赋》“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 投。”投、逗古字通。
最早“句读”二字意义没有不同,分开讲 可以称为“句”,也可以称为“读”,后 人做区分,句意完整的句子称为“句”, 语意不完整的停顿称为“读”。
句,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句号,有 大中小之分;
读,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逗号。
二、分析句读的意义
能否正确分析句读,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文 义。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条条死 人才十分丑陋并无一双好手脚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人遥指杏花村。 無雞鴨可無魚肉可青菜蘿蔔不可少一文 錢不得(地主和长工的故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 涣《凉州词》)
古人句读使用并不普遍。《后汉书·班昭传》 “《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马融伏于阁下, 从昭受读。”
唐人李匡文“学识如何观点书”。
《禮記·學記》:“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 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 向也。”
顾炎武《日知录》:“句读之不通,而欲从事于 九丘(州)之书,真可谓千载笑端矣。”
21通论五古文标点与翻译PPT

•
現 原努 文力 的使 語譯 言文 風優 格美 特典 點雅 〄 再
• 3.
爲姜 生 了 莊 太氏 』 驚 公 子喜 〄 吓 生 。愛 並 〄 時 共由便難 叔此爲産 段厭之〄 〄惡取使 欲莊名姜 立公『氏 其。寤受
•
想此 給 産 莊 立討 他 〄 公 他厭 取 使 出 做他 名 姜 生 太。 叫 氏 時 子喜 『 受 脚 。歡 寤 了 先 共生驚出 叔』吓來 段〄〄〄 〄因就難
•
可▲ 不古 必人 加引 引書 號或 。祇 如引 〆大 意 〄
•
• ( 《 史 記 管 晏 列 傳 》 ) ·
秋馬 吾 〄、 讀 詳輕 管 哉重 氏 其、 牧 言九 民 也府 、 。及 山 晏高 子、 春乘
•
舞名 ( 名號 八 等標 ) 。明 書 書名 名號 、( 篇 名 、) 樂書
•
他漢 如書 隋藝 志文 、志 唐 省 志 稱 等 漢 。 志 〄 其
• · ·
關北 東 梁河 井 。〇 爲 (南 水 《〄 事 史南 。 記河 其 天〇 西 官兩 曲 書河 星 》、 曰 )天 鉞 闕。 閒鉞 爲北
• ·
雲北范 傳將雲 》軍字 )汪彦 六龍 世〄 孫南 也鄉 。舞 (陰 《人 梁〄 書晉 范平
•
尊民 表 ( 稱族 示 九 等名 人 ) 意、 名 尃 在國 、 名 專名 地 綫 指等 名 ( 者。 、 〄凡 朝 ) 一字 代 律號 名 亦 標、 、 稱 專封 天 專 名謚 文 名 號 綫、 名 〄
• ·
職彭 后 天 。祖 稷 下 (自 、 歸 《堯 伯 舜 史時 夷 。 記而 、 而 五皆 夔 禹 帝舉 、 、 本用 龍 皋 紀〄 、 陶 》未 倕 、 )有 、 契 分益、
•
句( 子三 内) 部頓 並號 列( 詞、 語) 之 頓 間 號 的 表 停 示 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语言的形式特点
①对称性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 老弱。(《淮南子·览冥篇》)
②多虚词 ❖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
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 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商务《万有文
库》)
❖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 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同上,人民文学1962)
❖ 张守节《正义》:“河鼓三星,在牵牛北,主军鼓。 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 军;其北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
❖ 例一:是谓全德之人哉!(《庄子·天地》) //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战国策·赵 策》)
❖ 例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 哉、兮:位于句末,表感叹语气。可使用感叹号 (!)。“兮”作叹词比较特殊,多位于分句末尾, 则应用逗号。
❖ 例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古文标点 与 古文翻译
古文标点
❖ 古书一般不断句,前人读书时需要自己断句。断 句时,用“、”或“o”作标记,句中停顿标于字 下,句末停顿标于字旁,此即句读。《说文》: “、,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 古人给古书作注,虽然不管断句,但注文一般都
是在应该断句的地方。有注之处多为断句之处。 ❖ 现存古籍,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且未必都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 举其类。(《左传·襄3》,中华1957《春秋左传读本》)
❖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类。
常见虚词举例
❖ 例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 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论 语·公冶长》)
❖ 例二: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本》)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 (臧)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 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 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 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资治通鉴》卷
61)
❖ 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让部下将士和百姓 弃城逃命。无事:无须;没有必要。
❖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 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 仲舒之言也。
❖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 董仲舒之言也。(《资治通鉴》标点本)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
文言语言的形式特点
③节奏鲜明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
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
淹《岳阳楼记》)
断句不等于标点 断句正确不等于文义理解无误
❖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 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
❖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 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资治通鉴》,中华1956)
❖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 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
子》,朱谦之《老子校译》)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子·告子下》) ❖ 例四: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
记·项羽本纪》)
❖ 矣:位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有已然的时态意味。 已(而已、耳):表限止性陈述语气。均应用句号 (。)。“已”可作副词,应留意它是否位于动词 前;“耳”有实词用法,也应注意。
❖ 例一: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 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
纪》)
❖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
会注考证》)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
枚《黄生借书说》)
❖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 大满。
❖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 落大满。
❖ 通籍:指初作官,意谓朝中已有了名籍。
A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B 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 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 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
A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 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 表涕零,不知所言。
❖ 也:通常位于句中(表停顿)或句末(表判断。有 时与疑问代词配合使用,表疑问的判断)。使用逗 号(,)或句号(。)。
❖ 例一: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 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 例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 罕》)
❖ 例外: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 (《左传·僖三十年》)
古文标点的要求
❖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 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 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 右。”皆肘之,使立于后。(王伯祥《春秋左传读
❖ 例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逍遥游》)//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 王立王耶?(《战国策·齐策六》)
❖ 例三:曰:“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王 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史记·甘茂传》)
❖ 例四: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十七
年》)
❖ 乎、邪(耶)、与(欤)、为:位于句末,表疑问 语气。使用问号(?)。这几个句末疑问语气词都 有其他的用法,应留意。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 夫拜谒礼仪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论衡·非 韩》)
❖ 夫拜谒,礼仪之效,非益身之实也。
❖ 夫拜谒礼仪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诸子集成》
本)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 斩首亦如之
❖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 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146,中华
1956)
❖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 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 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 应注意语气词或连词等与语气词的连用,切勿在其 间断句。
❖ 例一: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大同》) ❖ 例二: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元》)
❖ 例三: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知不 足邪?意知而不能行邪?(《庄子·盗跖》)
❖ 例四: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 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 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史记·淮阴侯
❖ 夫:通常位于句首(句首语气词)或句末(句末感叹 语气词)。应在其前后断句。但因“夫”还有其他义 项,例如“丈夫”、“大夫”、“夫人”、“啬夫” 等,还可以做指示代词,所以应特别留意。
❖ 例一: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史记·留 侯世家》)
❖ 例二: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 例三: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孟
正确。
古籍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 ①简略 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 ①口头流传成书(如《易》) ❖ ②口耳相授流传(如《诗》)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 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 ①崇古之风②训诂之风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 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中华1977《文选》
本)
❖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
❖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 有病如成者
❖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 病如成者。
(《三国志·华佗传》,中华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