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文言断句、翻译

一.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加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⑴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接结果。
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资治通鉴》⑵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介词常放在句子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断句。
﹙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如: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威后的对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是“耶”字煞尾,它是表疑问的,故应用问号。
在第二个“曰”字后的引文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乎”句式,“岂”前应断开。
因此,全句可断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⑶借助成份断句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句子结构,“次”的主语是“诸葛亮”,补语是“渭滨”;“震动”的主语是“关中”;“惧”的主语是“魏明帝”,宾语是“晋宣王战”;“遣”的主语也是“魏明帝”,宾语是“辛毗”,而“辛毗”又是“为军师”的主语。
标点与文言文翻译方法

(6)“变”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 译。这往往用在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 难以解决时,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用修辞 或用典的地方,如《过秦论》中的“金城 千里”,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 城防”。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藩篱 (边防)、布衣(平民)、会猎(会战)、更衣(上 厕所)、山陵崩(死),这些词语如果照 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 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 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 上下贯通。
(6)并列词句带连词,连词前面不用顿(并列 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同、或、甚至、 尤其、直至、特别是、以及、还有、包括、 并且、或者 ”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如果有三个以上并列成分,连词只用在最后 两个并列成分之间。 ) a、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 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b、如果后天下雨,或者我突然有事,我就不能 到你那儿去了。
二、标点
1、顿号 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 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 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 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 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 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 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2、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 众乎?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 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调整 译例1:虽然想把汉当做名声,那实际上 过去,使译句畅达。
没有被授命,怎么事, 可实际上并没有接受汉室的命令,凭什 么能被大家信服呢?
3、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
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 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 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5)词语并列加语气, 要用逗号不用顿(带 有语气的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a.什么黄花呀,木耳呀,干笋呀,蘑菇呀,满满 的装了一篮。 b.院子里有黄瓜啊,茄子啊,豆角啊,很是“丰 盛”。
文言文翻译句子标点变化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曰:“学习之后,时常复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欢愉?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句点变化分析:1. 句子结构变化在原文中,“子曰”是句子的开头,表示孔子在说话。
而在翻译中,为了使句子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子曰”翻译为“孔子曰”,将主语提前,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2. 句子语气变化原文中的三个问句,分别表达了愉悦、欢愉和赞许的语气。
在翻译时,将这三个问句分别翻译为“岂不快乐”、“岂不欢愉”和“岂不是君子”,既保留了原句的语气,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 句子标点符号变化原文中使用了逗号和句号,而翻译时则根据现代汉语的标点规则进行了调整。
具体变化如下:(1)逗号变化原文中的逗号用于分隔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而时习之”和“不亦说乎?”两个部分。
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更加流畅,将逗号改为顿号。
(2)句号变化原文中的句号用于结束句子,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和“不亦君子乎?”两个部分。
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句号改为问号。
4. 句子增减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增减。
例如,在“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中,翻译时添加了“别人不了解自己”这一部分,使句子更加完整。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句子的标点变化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语气、标点符号和增减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对原文的进一步翻译和标点变化分析: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曰:“学习之后,时常复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欢愉?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1)原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逗号改为顿号,使句子更加通顺。
古代汉语 翻译与加标点

1、《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考译文一: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
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
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
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参考译文二: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问路。
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是鲁国孔丘吗?”“是。
“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
”子路再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
”“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
”“天下到处局势混乱,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政见不同的人(指孔子),还不如跟随避世的隐士呢(指自己)。
”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2、《苏代为燕说齐》(《战国策·燕策》)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古代汉语---古文标点与古文翻译

❖ 例一: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史记·留 侯世家》)
❖ 例二: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 例三: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孟
❖ 也:通常位于句中(表停顿)或句末(表判断。有 时与疑问代词配合使用,表疑问的判断)。使用逗 号(,)或句号(。)。
❖ 例一: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 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 例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 罕》)
❖ 例外: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 (《左传·僖三十年》)
纪》)
❖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
会注考证》)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
枚《黄生借书说》)
❖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 大满。
❖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 落大满。
❖ 通籍:指初作官,意谓朝中已有了名籍。
文言语言的形式特点
①对称性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 老弱。(《淮南子·览冥篇》)
②多虚词 ❖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
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文言文翻译与标点

那么 , 怎样对文言文进行标点
和翻译 ? 首先 要对 课 文进 行 通览 , 解 理 它 的大 意 是 什 么 。 一 遍 不 行 、 两 遍 、 遍不行 、 遍 , 前顾后 , 两 三 思 仔 细揣 摩 , 究 其 意 , 样 有 利 于 正 深 这
—
皮不存在了, 毛将往哪里
附着 。 当 “ ” 句 子 中表 示 偏 正 关 而 在
・
算, 能够守住 他们 的 国土 , 坚持正
2 .7 期 1.
教学研究
如何 有效发挥数 学教 师 的主导作 用
◆数扎桑
初 中 数 学新 教 材 的最 大 特 点 就 是 重 视 人 的 全 面 授, 要根 据 教学 内容创 设情 境 , 发学 生 的学 习热情 , 激 调 动 学 生学 习积 极 性 , 掘 学 生 的潜 能 , 励 学 生 大 挖 鼓
发展 , 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 系 ,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 意识和动手能力 , 培养学生学数学 、 用数学的意识 , 使
其 养成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 。 因此 , 大数 学教 师应 从 实 广 际 出发 , 充分 发 挥 主 导 作 用 , 分 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 积 充 极性 和 主动性 , 学生 真正 成为学 习 的主人 。 使
— —
译, 都应忠实原文 , 不能随意曲译 , 更不能容许错译 。碰到费解 的句
子, 应细 心 对待 , 照顾 前 后文 章 , 要
量衡单位 , 书句等 , 译文 中都可 以
保 留下来 , 另 翻译 。 不 次说 补 充 。就 是根 据 上下 文 , 把 意思 说完 整 。这 是 因 为 , 方 面 一 古 汉语 大 多数 是单 音词 , 现代 汉语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古書的翻譯
嚴复《天演論·譯例言》 :“譯事三難: 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不 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 達而外,求其爾雅。”
(一)準確地理解原文,並用規範的現代漢語 譯出來。例如:
射其右,斃於車中。(《左傳 成二年》)
譯文:又射他車右的人,那人死在車中。
按:譯文將“斃”譯為“死”誤。 “斃”在 古代有“倒下去”的義項。“斃”的本字本作 從 犬 敝 聲 的 獘 , 《 說 文 ·犬 部 》 訓 為 “ 頓 踣 也”。“頓踣”就是“一下子就倒下去”的意 思。斃是獘的異體字。
马融《长笛赋》“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 投。”投、逗古字通。
最早“句读”二字意义没有不同,分开讲 可以称为“句”,也可以称为“读”,后 人做区分,句意完整的句子称为“句”, 语意不完整的停顿称为“读”。
句,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句号,有 大中小之分;
读,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逗号。
二、分析句读的意义
能否正确分析句读,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文 义。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养猪大如山老鼠条条死 人才十分丑陋并无一双好手脚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人遥指杏花村。 無雞鴨可無魚肉可青菜蘿蔔不可少一文 錢不得(地主和长工的故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 涣《凉州词》)
古人句读使用并不普遍。《后汉书·班昭传》 “《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马融伏于阁下, 从昭受读。”
唐人李匡文“学识如何观点书”。
《禮記·學記》:“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 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 向也。”
顾炎武《日知录》:“句读之不通,而欲从事于 九丘(州)之书,真可谓千载笑端矣。”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第三节古书的标点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
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
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
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
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
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
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
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的翻译
一、古文翻译的标准
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 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1.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2.达(译文要通畅明白) 3.雅(译文要典雅优美)
❖ 二、古文翻译的方法
❖ (一)直译: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 译。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 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 对应。适合散文的翻译。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 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 《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 5.增(增译) ❖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对一些
简古的语句要补足和增加一些成分 。 ❖ 6.调(转译) ❖ 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
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 (二)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 去翻译。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 重新安排句子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争脱 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适合一 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二、古书标点的要求
❖ 1.字句必须能讲通 ❖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三、标点 Nhomakorabea文的方法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 如成者。(《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 语·乡党》)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古书的标点
一、何为句读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 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 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 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2.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 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 1.对(对译) ❖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意思与
之完全相同的现代的词语。 ❖ 2.换(换译) ❖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字面意思与之不
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3.留(保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一些古今相同和今 天已经消失的事物,以及一些专有名词,可尽量保留。 4.删(减译)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对一些不再 使用的句法结构和虚词,只要译文已表达清楚,可略去不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