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标点

合集下载

古书标点

古书标点
1、句读
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句读就是断 句。
句和读最初无区别,句也称读,读也称句,连 起来说“句读”。季刚先生说:“连言‘句读’者, 乃复语而非有异义也。”《文心雕龙札记·章句》复 语,指复音词,即句读是同义复词。
唐代以后,句和读有所区分,在一句话说完了 的地方,在字旁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句。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所谓符合情理,就是指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 理相合,还要与上下文的情理相合。否则就会出现 问题。
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句子点破了,有 时似乎讲得通,但是与情理不合。二是没有把句子 点破,但对句子之间关系理解得不正确,因而标点 不对,也与情理不合。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 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 《礼记·檀弓上》
二是查误断
检查文中是否有不当断而误断的地方。
项藉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
项藉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三是查错点。
就是查找所标点的古文中,是否有用错的 标点符号。
审查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查不断
检查文中是否有当断而没断之处。古文很凝练, 常一二字或三四字一句。标点者常会把句子断得太 长,出现应断而未断之处。
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 ,而以
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左传·庄公三 十二年》
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 ,而
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齐豫章胡谐之,初为江州治中,太祖委任之。 以其家人傒语,音不正,乃遣宫内数人,至谐之家, 教其子女。二年,上问之:“卿家语音正未?”答 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惟不能正音,遂使宫 人顿傒语。”上大笑。
4、审查复核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 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簡編本對 賈誼《過秦論》 銷鋒鍉 銷鋒鍉, 賈誼《過秦論》“銷鋒鍉,鑄以為金人 十二”誤讀為“銷鋒鍉鑄, 十二”誤讀為“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 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 叢書·文選 本把這兩句點成一句: 文選》 叢書 文選》本把這兩句點成一句:“銷 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 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同樣也有失讀 之嫌。 之嫌。
古書的翻譯
嚴复《天演論 譯例言 譯例言》 譯事三難: 嚴复《天演論·譯例言》 :“譯事三難: 求其信已大難矣。 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不 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 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信 達而外,求其爾雅。 達而外,求其爾雅。”
(一)準確地理解原文,並用規範的現代漢語 準確地理解原文, 譯出來。例如: 譯出來。例如: 射其右,斃於車中。 成二年》 射其右,斃於車中。(《左傳 成二年》) 譯文:又射他車右的人,那人死在車中。 譯文:又射他車右的人,那人死在車中。 譯文將“ 譯為“ 按 : 譯文將 “ 斃 ” 譯為 “ 死 ” 誤 。 “ 斃 ” 在 古代有“倒下去”的義項。 古代有“倒下去”的義項。“斃”的本字本作 從犬敝聲的獘,《說文·犬部》訓為“頓踣 頓踣”就是“一下子就倒下去” 也”。“頓踣”就是“一下子就倒下去”的意 斃是獘的異體字。 思。斃是獘的異體字。 古文翻譯要特別注重古今詞義、句式上的差別。 古文翻譯要特別注重古今詞義、句式上的差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無雞鴨可無魚肉可青菜蘿卜不可少一文錢不得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古者有夔一足,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 一足乎? 孔子对曰: 不也,夔非一足也。 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 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 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 以其信也。人皆曰: 独此一,足矣。 夔非一足也, 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 一而足也。 哀公曰: 审而是,固足矣。 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

句句可以讲通。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

(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十八、古文今译1 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

“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 、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1 )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

(2 )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

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 )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 )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十九、古今语音的异同1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

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

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 、古韵和今韵的不同:(1 )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

(2 )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

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

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 、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

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

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标点问题
一、现代标点符号
标号表性质、作用。

如:。

?!,、;:
点号表停顿、语气。

如:—( ) 《》“”―. ?
二、古书句读
句读: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在字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称为“句”。

如果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合成句读。

句读只起断句作用,与现代标点符号不一样。

三、古文断句
虽然古书大多没有断句,但是古人很重视句读。

一般,断句没有错误,说明对文章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

影响正确标点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词汇;其次语法音韵;三是古代文化知识。

所以,要正确标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正确理解字义词义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项羽本纪》
黥布者,六安人也,姓英氏。

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受刑王。

”及壮,坐法。

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黥布列传》
(二)内容必须合乎情理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三)语法
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

《论衡》。

古书的标点,shangke

古书的标点,shangke

• 从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看 • 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 • 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 理 • 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 古代汉语符合。 •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 标点后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应该讲得 通 • 如果有讲不通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标 点不正确
• “时”和“来”今天读起来相差很远但在上 古它们都是“之”部字,它们是押韵的。 • 如果我们把标点改为“时乎时,不再来” 不但符合了古汉语音韵,而且能够使得蒯 通劝说韩信时候那种神情跃然纸上。
练习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乡 问马。 党》)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 (误):(汉景帝四年)秋,赦徒作阳陵者 死罪;欲腐者,许之。(中华书局版,标点 本《汉书》)
• 这里所说的“徒作阳陵者”指的是被罚去修筑汉景 帝的陵墓阳陵的一些囚徒、罪犯。 • 照这样的断句,意思就成了赦免那些被罚去修筑阳 陵的罪犯的死刑,对于愿意受宫刑的就允许他。
• 这样就有两个问题: • 第一、筑阳陵的罪犯是否都被判了死罪? • 第二,既然是赦免了他们的死罪,为什么他们又 自愿地受宫刑呢? • 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 所以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 “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 • 意思是说那些被罚劳役的人就全部赦免;原来被 判死罪的人,如果他们愿意受腐刑的话,也可以 免死,也就是允许他们用腐刑来代替死刑。
十 十 年 年 春 春 、 、 齐 齐 师 师 伐 伐 我〇 我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2、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 也。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 不可测也。


6、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1、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 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 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2、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 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 足,而见郦生。
1)指代第一人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2)指代第二人称 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3)指代第三人称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1、助动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被动。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南北朝以后,作副词,在动词前,表对我怎么 样。



5、齐威王问用兵孙子。 齐威王问用兵(于)孙子。


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 《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1、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 董仲舒之言也。《资治通鉴》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从董仲舒之言也。 2、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相 1、作一般副词用,表示互指。 1)表"互相"。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 相娱乐。 2)表"递相"。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一、句读与标点•我们今天看到有些重新出版的古籍,文中已经有了标点符号,那是经过现代人整理而加上的,其实还有大量未经整理的古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在读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时,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停顿一下,叫做断句。

•断句古人称为“句”,也称为“读(dòu)”或“逗”,合称为“句读(dòu)”或“句逗”。

•后来又有人将“句”与“读”加以分别,把语意完整处的停顿称为“句”,把语意未完整但需要换气处的停顿称为“读”。

•古代的书籍文章不但没有现在通行的一套标点符号,而且一般也没有句读的标志,整篇文章或全书字字相连,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可见“离经”就是指断句,也就是把一篇文章的层次句子分开。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

”一个小孩的老师主要就是给他讲书,并让他熟悉句读,可见古代从“童子”的时候就要进行句读的训练。

•为了备忘或再读时的方便,古人有时在自己读的书中加上句读标志,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或需要换气的地方,于其字旁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

•于是到了宋代就有了刻有句读的书籍刊行。

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说:“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

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句读经文而已。

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但加句读的书毕竟是少数。

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依然是不断句的。

句读与标点•句读只是起断句的作用,它与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并不相同。

标点符号不但能断句,而且能标出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

•为古文加上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叫做“古文标点”或“标点古文”,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句读这个步骤,而且要正确地标点,首先要做到正确地句读。

•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下面就《论语·子路》中的一章,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的句读与杨伯峻《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论语注疏》:子曰。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 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 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 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 地方叫做“读”。
2、句读溯源
西周永盂(1969年出土于陕西蓝田县) 厥率旧厥疆宋句し永拜稽首对扬天子休命。 秦简《南郡守腾文书》(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 梦县睡虎地)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②口耳相授流传
《易经》
《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 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 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 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报任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
渑池《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乡党》
土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左传· 昭公 十六年》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 秦始皇本纪》
汉王之败彭城西楚取太上皇吕氏为质《史记陈涉世家》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 离霜 江淹《别赋》
注意:断句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项藉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的标点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 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
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
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BACK)
2、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 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但要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必须了解古今词义异同。如: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 此句“曰” 、“也” 二处易断,难在“事” “犯”二字 上。如断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说是 “子路问别人一件事,有个君子告诉他,不要欺侮,去打他 吧!” 真是天方夜谭。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BACK)
C 、 句中习惯用语。 一是对话用“曰”字。但要注意一人之辞而用“曰”字。例如: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 梁惠王下》) 二是引文处断句。 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三注意从修辞章法上断句 如《劝学》《五蠹》等多用对比、排偶句,易于掌握。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
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 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 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 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 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
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
孔子曰:“来,吾语汝。我讳穷久矣, 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 也。”(《庄子.秋水》)

孔子周游到匡地,宋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 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弹琴诵读。子路入内见孔子说: "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来,我告诉 你!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不 能免除,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很久 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己死,而蔺相如病 〈笃〉,赵使廉颇将攻秦。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
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
断句的步骤: 1、统揽原文,了解大意 快速扫描,在统揽原文的基础上掌握大意 2、铅笔点断,不计符号 充分利用尾句 的语气词 ;韵文的韵尾;对句和古人的注疏等。 3、细查文意,选择符号 对疑难之处要仔细分析,根据文意选择符号。 4、通览全文,最后确定
4、怎样才能正确断句?
1、准确判断词与词的语法、逻辑关系(上管下,语 法分析)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 “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汝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 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庄子.秋水》) (穷,不得志。通,得志。) ①“ 曰” 叙述语,当断。 ②“来”和“吾” 不成句,当断。③“汝” 和“我” 不成句,当 断。 ④“我讳穷” 虽有主谓宾, 但与“久矣” 关系不清,故 当断。 ⑤“而不免命也” 易误为一 读,然“免命” 不辞,故当 断。 ⑥“求通……” 句与上同。
3、怎样给古书断句?
原则上说,一句话应当只有一种正确断句方法,但由于种 种原因,可能有多种断法。一是书有错简、衍漏,语义不清; 二是古语太简,语义含混;三是几种标点有正误之分,暂难证 明。 如《史记. 项羽本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 又不成。” 其中第一种是中华书局标点,第二种是北大《两汉文学史 参考资料》所点。“去” 字涉及到①“去” 字在司马迁时代为 何义?②“去” 由“离开”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义到“前 往”义何时转化?③司马迁本义是什么?④哪种点法更符合项 (BACK) 羽特点?
∧∨ 上下括号,删略号; レ 钩识号。一是相当于句读,二是 识记某一章句,三是平列重文名词的 间隔; 、 顿号,作用同“レ”。但此法未大 行。
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语绝处 谓之与,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 读。宋代则标“句、读”二字。如: 《礼记. 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 自 明诚读谓之教句 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 诚矣句 因此我们说,讲古书的句读,从 狭义上理解是与现代的标点符号很不 相同的。直到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 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才渐趋完善。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 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 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 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 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 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 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 “好啊,好啊!你能从琴声中听出别人的心意,所 想象的完全和我的心意相同。我哪里还能让我的琴 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古文标点
课外练习
P277——279 《论语》(三周内完成,下周课 堂检查一至五)
预习
第七章第二节 文言文的翻译
(BACK)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 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讲述了以诚为本的重要性,由秉性真诚而明
悟了天理,这叫作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内心 真诚,这叫作教化。真诚就会明白天理,明 白天理就会真诚。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 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讲述了以诚为本的重要性,由秉性真诚而明
悟了天理,这叫作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内心 真诚,这叫作教化。真诚就会明白天理,明 白天理就会真诚。
古文标点
课堂练习
1、 P289 《列子》(九) 2、 P279 《孟子》(一)
(BACK)
实则“事” 为动词“侍奉、对待”义。“犯”为“犯颜直 谏。”
2、注意句子中词语的语法位置
A 句首词___盖、夫、且夫;(语气词)是 时、昔夫、曩者、日者、现己、既而、向者、 俄而、方今、乃今;(时间副词)岂唯、然 且、然则、故夫、大抵、得无、何为、何以、 何乃、未尝、无乃;(复音虚词)请、窃、 忝;(谦敬副词) B 句尾词____也、邪、欤、与、乎、哉、 焉、耳、矣、兮、也夫、己焉哉、矣哉、云 尔、己乎(语气词)。此外还有语意句绝处, 如宾、谓、补语句尾。 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己死而蔺相如 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其中“长平”宾 语句尾,“死” 谓语句尾,“笃” 补语句 尾。
汉代有两个与句读有关的字:即“、”与“。”。《说文、 部》:“、,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段玉裁注说:“此于 六书为指事。”。
(BACK)
《说文。 部》:“ Z,钩识也。 ”段玉裁注说:“钩识者用 钩,表识其处也。褚先生补《滑稽传》,东方朔上书,凡用三千 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 乃Z字也。” 《说文》另有:“点,小黑也。” 即用小黑点断句。《隋书. 经籍志》:“有贾逵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刻。” 可见汉代已有标点 过的书,惜其末传。 汉代己有很多标点。《武威汉简》所见如下: □ 标于简端,相当于今本“记” 字; ○ 大圆点,作用同 (GO) “□” ; ●△ (中圆点、三角号)章句号; 小圆点,题目号。 〓 重文(异体字)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