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李杜诗歌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杜诗在中国的古文学历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诚然,自古至今,无人可抹灭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超然地位。

杜诗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其“诗史”的称号当之无愧。

因此,笔者每次看到杜诗之后心动之余,对其中杜诗的主要风格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何为沉郁顿挫——沉郁顿挫的涵义1、“沉郁顿挫”一词的由来“沉郁”一词最早出于钟嵘的《诗品序》“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明。

”而沉郁顿挫显于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由此可见,“沉郁顿挫”也是杜甫对于自己诗风的看法之一,这也是被后人以“沉郁顿挫”评杜诗的原因之一。

2、沉郁顿挫小解何为“沉郁顿挫”?一时间,众说纷纭: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而陈延焯说曰:“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象外……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括》卷一)……自古至今,一代代大家对于“沉郁顿挫”的看法举不胜举,各有见解。

而笔者则偏于中规中矩的看法,如《辞海》中释义: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古人对于诗句锤炼大多比较严谨,杜甫于斟字酌词更是如此。

在《进雕赋表》中以“沉郁顿挫”评价自己诗文风格每字皆是其心血所化。

所谓“沉”,可见于语言厚重朴实,虽不张扬,但思想情感低沉到极致为扬而先抑;对于“郁”,可见于诗句表达的真挚含蓄,强烈的感情浓郁到极致而不发;而“顿”者,从字面上看指语句的停顿,而在杜诗中则不尽然,“顿”既有诗句表达之中的缓和之势,又有结构上的承上启下之用,其暗含搭建厬而薄发的间歇的过渡桥梁之意;至于“挫”字,虽有挫折转折之意,但有在杜诗之中又另有天地。

语文老师李杜诗歌风格

语文老师李杜诗歌风格

语文老师李杜诗歌风格语文老师浅谈李杜的诗歌风格隋唐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华夏大地南北分裂的历史局面,南北文化的交融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初唐前期,诗歌创作依旧受到齐梁诗风的影响,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

初唐后期,随着四杰登上诗坛,,突破了六朝宫廷诗风的旧格局。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盛唐时期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

礼拜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这主要表现在他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

他以古题写己怀的乐府诗极能体现其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情感,形成了李白抒情方式鲜明特点。

杜甫赞美李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李白自己也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以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除大气磅礴、雄奇浪漫的壮美风格外,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这主要体现在他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绝句里。

透过李白的诗,我们能够看到他的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他通过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形成了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这种豪放飘逸是李白灵魂的本质,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敬,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蔑视权贵的傲气、高标出世的洒脱、面对离情的磊落、呼洒声醉的旷达皆是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

韩愈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整、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为厚实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杜甫的诗歌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从以古体写时事进展到了以律诗写时事。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思想、情感与形式的融合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
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2.真挚感人: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关注人性和人情,善于通过
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3.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
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

4.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含蓄深远,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
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5.形象生动:杜甫的诗歌形象生动、刻画细致,常常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描绘
来表现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图。

6.继承与创新:杜甫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情感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李杜诗歌对比

李杜诗歌对比

二、李七言古诗之比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三、李杜的文学风格: 1、李白的“清雄飘逸”: 2、杜甫的“沉郁顿挫”: 论文摘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是思想上的承接和发扬者,是时代文化的充分体现者,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孕育和个人才性契合的产物,并且散见于他们的创作之中。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关键词:创作风格、七言古诗、清雄飘逸、沉郁顿挫
正文:
李白与杜甫在创作风格上都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曾说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表达了自己的述作之志。这种认识显然来自先秦和汉儒的文学理念。两个人也都反对一味地讲求绮丽靡艳。李白在《古风·其一》中曾说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乔象钟等学者根据李白这首诗而认为李白有复古倾向。李白确实受到了陈子昂的主张的影响,指出了“道丧”的现实情况,并且标举风雅汉魏,但是,李白并不是完全否定建安以后的文学。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看,李白明显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诗骚的影响有之,而元嘉永明的影响也有。李白的很多作品都曾对陶谢鲍庾等诗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杜甫也曾把李白比作“庾开府、鲍参军”。可见,李白并不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复古者。据罗

杜甫的简介和作品风格分析

杜甫的简介和作品风格分析

杜甫的简介和作品风格分析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和李白合称为“李杜”,被誉为“诗圣”。

其诗歌立意高远,文采翩翩,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时代感受,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生于唐代天宝八年(公元712年),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出生,家世虽然不显赫,但是母亲的文化和人格对他的影响很大。

后来,由于父亲做官而家境稍微好转,他得以自由学习文化。

然而,由于时代的愈发动荡,他从官到庶的身份转变,也令他的生活异常艰辛。

他曾辗转于川、陕、湖、鄂、豫等省,历经流亡和逐渐消沉。

最终,他于公元770年左右在陕西成纪县逝世。

终年五十八岁。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创作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杜甫的诗歌家族化特征非常明显。

他的作品不仅在题材与意向上有高度的自觉性,而且有一流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由于他的多个作品都涉及到他自己的经验,此种特点也增强了他的抒情性。

其次,杜甫的诗歌创作还表现出了他的时代属性。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用虔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表达出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时代感受,对于那个时代充满着深刻的批判和思考。

最后,杜甫的诗歌创作还表现出了他高超的诗歌艺术性。

他不仅具备在诗歌形式上的创新和实验,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完全受到了文学主义和哲学主义的影响,使其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杜甫的代表作品杜甫的代表作品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历史上的,另一个是文艺上的。

1、历史上的作品1)《望岳》:是杜甫的一首山水田园风光诗,描写了壮观的景象,表现了对祖国河山及巍峨的峰峦“顶天立地”的景观的赞美。

2)《春夜喜雨》: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

通过描述春夜中美丽自然的景色,表现了杜甫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3)《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田园风光诗。

“登高?未果,落日?汜水间”的诗句成为了杜甫诗篇中的招牌之一。

2、文艺上的作品1)《石壕吏》:是杜甫代表作之一,为颂扬军事指挥官某个身穿草鞋的士兵而写的一首叙事诗。

2)《三吏》:“三吏”是指杜甫在三个官职任上遇到的三位官吏,通过他们之间的情感和经历,表达了他对于当时中国民间和文人的领导困境的关切。

李杜诗歌的比较

李杜诗歌的比较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一、总的评价:地位和评价。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

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

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

(裴斐观点)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

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

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

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

本科毕业论文李杜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职称:论文提交日期:二О一一年十二月摘要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

本文试从他们的诗歌的共性和个性去比较他们的异同,从诗作的艺术特点、审美特点、创作风格等角度对李白、杜甫代表诗作的艺术风格进行论述和比较,为咱们加倍深切的学习和把握古典诗歌文化艺术特点,和宏扬国学文化精华起到辅助作用。

关键词:李白;杜甫;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目录1 引言 (3)2 李杜代表诗作创作风格比较 (3)2.1 李杜诗作创作的大体不同 (4)2.2 李杜诗作创作精神的比较 (6)2.3 李杜诗作追求理想的不同比较 (8)3 李杜诗作创作艺术特色比较 (10)3.1 李杜诗作创作环境比较 (10)李杜诗作在人性、社会、战争方面的价值观比较 (11)4 综述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作者简介 (15)1 引言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与杜甫,别离代表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顶峰。

李杜两人诗的风格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

任华论李白诗“文章有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太白的诗是清雄奔放的,而这种奔放表现出来的是不受世俗束缚的独立,是种傲世情怀,他的诗的情感抒发往往是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般暴发式的宣泄。

而杜甫的那么是“抑扬抑扬,一纵一收,看要暴发了,却又抑制下来。

抑制下来并非嘎但是止,而是转成暗潮,越加深沉,而且恍如无穷无尽。

[2]”这两种诗歌风格的形成,与诗人们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

李白是盛唐精神哺育出来的人,盛世精神给予他的是自我的确信。

多元文化的阻碍,使得他更注重个性的张扬。

他擅长西蜀,观峨嵋之连峰迭嶂,览三峡之奔湍走壑,宏伟的自然景观给诗人的是开阔的心境。

青年出蜀后,历览四海名山大川,故其想象天马行空,不可缚羁,这也养成了李白不受束缚的性格。

且李白受庄子自由独立思想阻碍较深,自有种仙风道骨。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xx、xx诗歌的艺术特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而李白、杜甫作为唐诗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对李、杜这样的伟大诗人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

对他们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亦是如此。

就杜李二人而言,二者虽然生活年代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却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诗歌艺术特色也存在差异。

李白是盛唐最有天赋的诗人,“豪放”、“飘逸”是古人谈论李白诗时最常用的词眼,它们和今天最爱用的“浪漫主义”、“富于想象”等文学批评术语一样,用在李白诗的评论上有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概括力。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的如实地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他的语言清新、豪放,不拘泥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他也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而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杜甫赢得“古今诗人第一”的地位有一半靠了他歌内容里对国家君主忠贞不渝的信念、始终如一的热爱以及对苦难百姓的怜悯。

不过,在中国诗史上杜甫赢得“诗圣”的桂冠却有一半要凭他在诗歌语言技巧的变革与创新。

毋庸置疑,他诗中感情的真挚和胸怀的博大是了不起的,很少有人能和他那样“时危思报主”与“一洗苍生忧”的拳拳之心相比,所以宋人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末尝忘君也欤”,“大抵哀元元之穷,愤盗贼之横……亦骚人之伦而风雅之亚也“。

一、从感情基调上比较:李白所体现的是一种奔放豪迈的美,所以他所折射出来的感情往往是一种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宛如黄河之水奔腾而下的气势磅礴,想象瞬息万变,驰骋于天地之间,穿梭古往今来,来去无踪。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诗人豪迈的情怀正是这样的影响了他的诗歌的表达瑰丽无比,奇特俊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科毕业报告
论文题目:简析李杜诗歌的艺术风格
姓名:史韫慧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0809
层次:高起专
学习中心:马鞍山学习中心
完成时间:2010年10 月19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简析李杜诗歌的艺术风格
中国诗歌的历史绵长悠远,在这多如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无论老幼,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俩一个是翩然出尘的“诗仙”,一个是忧国忧民的“诗史”,他们以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审视视角,不同的人生经历,书写出一篇篇传诵千古的优秀作品。

它们或浪漫奔放,或深沉凝重,或奇异瑰丽,或悲天悯人,或热烈,或愁苦,或清丽,或含蓄……
生活的时代背景造就风格。

李白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的大唐帝国除了经济的高度繁荣,文化也是多元的,文化的氛围空前自由,这就给李白的诗歌创作充分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好的土壤,少年李白出蜀,游历名山大川,无论是峨眉的峰峦叠翠还是庐山的雄奇险峻,大自然的神奇瑰丽给了李白宽广开阔的胸怀,他的笔下,恣意狂放,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夸张幻想,想像之奇,让人感觉有如神来之笔。

李白一生自恃才高,对于权贵不屑一顾,因此在政治上也经受不少打击,然而在他的诗中看不到颓废与落寞,看到的是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后的超脱,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虽然也在盛唐时期度过了青年时代,然而由于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的观念熏陶以及中年仕途上的屡受打击和生活上的艰难困苦,使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劳苦大众,同时他也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有许多深邃的思考。

这一切一切使得杜甫的诗中随处可见深沉的忧郁和思索,如果说李白的诗是奔流三千的瀑布,那么杜甫的诗就是百转千回的暗涌。

杜甫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这使他的诗中有不少“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仁民爱物之感,而到了晚年,亲身经历“安史之乱”,饱受流离之苦的杜甫也成了曾经让自己深刻同情的底层人民中的一员,诗人作品中此时反映出的沉郁顿挫和自身的命运多舛以及国家的深重灾难是紧密联系的。

老年的杜甫,居无定所,百病缠身,诗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也有忧国忧民感怀身世的悲天悯人,虽然穷困潦倒,心中所愿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个人性格的不同造就风格。

虽说李白一生都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然而他天性乐观豁达,对于自己饱受权贵排挤和仕途的不顺利,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超脱,流露于笔端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洒脱豪情,而杜甫由于个性使然,再加上一生仕途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坎坷,深重的忧虑感和悲悯成了他诗歌的主要基调。

题材的不同选择造就风格。

纵观李白的诗歌,大多是大自然雄奇瑰丽风光,有庐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滚滚长江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诸如此类的诗句比比皆是,因为自然的世界,无论是一花一木的妩媚,还是山水的奇绝,无论是四季的变化,还是田园的闲适,都能让人心胸开阔放松,乐观超脱,当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也有落寞时,也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哀叹。

李白的诗很多是观景有感,直抒胸臆,以抒情为主,即便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难得叙事的诗歌,仍然有许多抒情之句,主观色彩是非常浓厚的。

杜甫的视角却总是在观察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亲身经历都城长安遭到安禄山叛军的洗劫后,城池家园的残破与春天的到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把诗人面对国破时心中无穷的悲愤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是写出了诗人当时的痛苦与无奈。

在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中老妇人娓娓道来,字字血泪,如泣如诉,没有诗人的评价,没有诗人的控诉与批判,然而读者在叙事中却处处皆能找到诗人心中的愤慨。

杜甫是诗多为叙事,在叙事中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览无余,即使是被后世誉为“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轻快狂放也是在叙事中得以体现的。

创作意象造就的风格不同。

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

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
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

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

创作语言造就的风格不同。

李白诗歌是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不加雕饰。

杜甫诗歌语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

一个是“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一个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清新自然的语言脱口而出,毫无雕饰之处。

杜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吸取古人的长处,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有人说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他力求诗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最高境界。

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诗史”就是他能通过语言把民族矛盾以劳动人民的苦难表达出来。

并且诗歌的艺术性很强。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

李白诗歌飘逸俊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他们风格不同还表现在对同一事物描写流露的感情不同.对待它们的心境也不一样。

对山、对水、对月、对酒、对友情.他们的风格迥异同是登岳阳、游洞庭,李白是“铲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刹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杜甫是“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个是豪言壮语,把君山铲却,让洞庭水不受阻碍地流:另一个是感慨流涕,家人飘零,战争未息,国与家皆不稳。

对此痛哭流涕。

一个是飘逸豪放;一个是沉郁低沉。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拘泥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

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

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