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2. 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过程与方法:1. 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难点:1. 地球的椭球形状的理解和运用。
2. 地球大小的数据记忆和换算。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地图、地球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 预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关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回答相关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仪,标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地球基本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或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理环境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
3. 地球的地理位置:南北纬度、东西经度、坐标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理位置。
2. 难点:地球形状的理解,地球大小的记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图像和数据。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图像和数据。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演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点评。
4. 练习:学生完成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形状和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注意地球的形状、纬度和经度。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地球特征。
2. 活动二:制作地球模型学生分组,利用轻质材料如纸板、气球等制作地球模型。
通过制作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七、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口头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内容:学生对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粤教版 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材分析:“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起首章,而本节又是其中的起首节。
因此本课设想通过多媒体和充分利用章首页、设计动手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四、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五、教法建议1.地球的形状,学生已经知道,而且在卫星照片上一目了然。
因而教学的着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模拟和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史的教育。
2.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提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真的能证实地球是圆形吗?”(圆柱形、圆锥形也可以环绕而行,因而在地球上要证明地球的形状,还必须提出更多的论据。
)“你还知道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总之,采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并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3.在前一节课时可布置学生准备好一个球体(篮球等)和正方体(粉笔盒等),并每人折叠一只桅杆高高的小纸船,以便于在课堂动手实验。
介绍卫星照片除用于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之外,还可以结合可看到的海陆轮廓、云层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六、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七、教学案例: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仍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教学应充分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具体实例进行纠正和巩固。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对经纬度、地球仪等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3.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地球形状与大小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理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地球形状证据,如地平线的弯曲、船只的消失等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形状的关系。此作业旨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练习题包括:
-判断题: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与否?
-选择题:地球的基本参数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应用题:运用经纬度知识,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知识要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
3.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养学生熟练操作地球仪,进行地理观测和位置判断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球仪、卫星图片、动画演示等,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对比地球仪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球形特征。
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尝试学习快乐体验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设计
姓名:翟玉霞
单位: 泰安市泰山博文中学
邮箱:sdxtzzzyx@
时间:2012年4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课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设计】泰山博文中学翟玉霞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方法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材分析】
这节课需要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并不多,关键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因此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尝试学习,才能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重点】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难点】了解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快乐探究。
【教学对象分析】
对初一年级学生来说,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地理能力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记忆重要得多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地球形状与大小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形状与大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地球表面积、赤道半径、极半径等基本数据。
(3)理解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教学难点: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二)新课讲授1.地球的形状(1)教师展示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的形状。
(3)教师展示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形状的成因。
2.地球的大小(1)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赤道半径、极半径等基本数据。
(2)学生记录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教师展示地球形状对地球自转、地球上的气候、海洋洋流等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地球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实践活动1.教师发放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记录观察结果。
(五)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学生绘制地球形状示意图。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互动。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家校互动。
4.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地球的不规则椭圆体形状及地球大小数据。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教案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优秀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略有差异。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差异约为21千米。
1.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第二章:地球的大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平均海拔。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的平均海拔约为8,480米。
2.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平均海拔。
第三章:地球的自转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四章:地球的公转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4.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五章:地球的运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难点:地球椭球体的概念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图片等,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地球形状和大小。
3. 实验法:进行地球模型制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图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地球形状和大小。
4. 地球模型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6.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椭球体2. 赤道3. 极半径4. 赤道半径7. 课后作业:1. 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绘制地球仪,标注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
3.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八、教学拓展:1. 结合地理、天文等相关学科,拓展学生知识面。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目的:
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难点: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最终证明了地球是怎样的?
2、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最终得出什么结论?
3、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多少?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
四、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约5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
五、检测、点评。
1、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活动”,并让学生说出2个实验的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小结:在正方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头,再看到船身;在球体上
先看到小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
证明地球是圆的。
2、指名回答问题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作点评。
(通过“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卫星照片”进行说明。
得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3、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3,老师补充。
(赤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8、140千米)
4、老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七、检测: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经科学家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
2、赤道的长度是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