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明初政制架构

明初政制架构摘要:1.明初政制架构概述2.明初政治体制的特点3.明初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4.明初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5.明初政制架构的影响正文:【明初政制架构概述】明初政制架构是指明朝建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结构。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政制架构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明初政制架构以皇帝为中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体系。
【明初政治体制的特点】明初政治体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皇帝的权威,如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东厂等特务机构,以确保皇权的稳定。
2.严密的官僚体系:明初政府建立了严密的官僚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经过严格选拔和任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官僚队伍。
3.重视法治:明初政府重视法治,制定了《大明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4.防范权臣:明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范权臣专权,如设立内阁、限制宦官权力等,以保证政治权力的平衡。
【明初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明初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绝对的决策权和行政权。
2.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负责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参与决策。
3.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对皇帝和内阁负责。
4.都督府:主要负责军事事务,统领全国军队。
5.东厂:特务机构,负责维护皇权,打击政治反对派。
【明初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明初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级:1.省: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省,每个省设有巡抚、提督等官员,负责全省政务。
2.府:省下设府,府设知府等官员,负责本地区的政务。
3.州:府下设州,州设知州等官员,负责本地区的政务。
4.县:州下设县,县设知县等官员,负责本地区的政务。
【明初政制架构的影响】明初政制架构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史

洪武祖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创新制,成为其子孙奉行不易的“祖制”。
内容有1.中央集权制度明初承袭元政治制度。
在中央设中书行省制,由左右丞相统领六部处理全国政务。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统管地方军政。
因中书省、行省职权较大,明太祖逐步限制他们的权力。
这些调整是明统治者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的改革,目的是集权于君主,确保明长治久安。
2.法律明太祖命大臣依《唐律》制《大明律》,对不能援引《大明律》处理官民犯罪的“法外用刑”案件,制定《大诰》三编,要求臣民学习掌握。
后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整,洪武三十年《大明律诰》修订完成。
3.对女主、宦官专权的防范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诫,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
复著令典,对宦官控制也很严。
具体说,有以下措施:(1)设置宦官不及百人。
(2)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戴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
(3)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敕诸司不得与文移往来。
(4)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
4.经济建立户籍和赋役制度,奖励开荒、实行屯田和兴修水利,工商业政策和发行大明宝钞。
综上,朱元璋制定各方面的制度,把他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他颁《皇明祖训条章》于中外,要求他的继承者必须沿革遵行,“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
胡蓝之狱: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 余人。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朱元璋对明朝建立有功的将领论功行赏,加封进爵。
随着时间推移,明太祖君臣之间逐渐出现了权力争夺。
胡惟庸培植自己的势力,外收集军马。
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进贡,胡惟庸等隐瞒未通报,被宫中太监知道并告知明太祖,朱元璋加以追究,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被伏诛。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点。
一、皇权的集权化明代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消除了其他势力的威胁,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
他将自己定为太上皇,行使至尊无上的权力。
在朱元璋统治后期,明成祖继续加强了皇权的集中,通过政治制度、加强监察等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在明代皇权集中的同时,宗室、豪强、地方势力的力量被削弱。
二、乡试制度的实行明代推行了乡试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乡试是每年在各地举行的一次考试,考生需通过乡试才能参加更高级的会试和殿试。
乡试的推行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官员选拔中,打破了过去世袭地主士大夫家族的垄断,提高了社会流动性。
三、科举制度的延续明朝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它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明代的科举制度严格而复杂,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制度在明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官员的选拔标准更加科学,考试内容更加全面。
科举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了政府的稳定运行。
四、农业经济的繁荣明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明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振农业,减轻农民的负担,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提高了灌溉效率,增加了农田面积。
此外,明代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封建土地,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的繁荣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明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比较明显。
明初,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确立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并通过法律手段限制不同阶层之间的通婚和交流。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在明代后期更加严重,官僚地主阶级的地位和特权进一步加强,使得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六、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繁荣明代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明代,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阶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研究——关于朱元璋时期的政治社会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研究——关于朱元璋时期的政治社会学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明初是由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14世纪末创立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朱元璋时期的政治合法性是当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明代以及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结构、政治思想、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态,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演变和革新,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方向:1.政治合法性的内涵及其形成:明初政治合法性的内涵是指朱元璋的统治被认为是合法的、合理的、合情的,并广泛得到人民的支持。
这一合法性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支撑了朱元璋的合法统治?本研究将从治平年间开始,通过对明初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的分析,阐述其整体脉络与发展演变情况,具体探讨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内涵和形成过程。
2.朱元璋治理理念及其实践:朱元璋的统治思想和治理理念对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研究朱元璋的统治思想和治理理念,如何反映历史上的政治实践、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态?如何分析其统治思想和治理理念与明初政治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从历史文献资料、政治文件、秘闻等角度透彻探讨。
3.社会生态和文化环境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明初政治合法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环境。
社会生态和文化环境对朱元璋及其政治合法性构成的影响又是何种关系?如何解决紧张的社会矛盾、和缓地推进政治改革,从而推进长期稳定的统治?本研究将从社会历史、文化、思想等多角度来思考。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本研究将采用历史文献、政治文件、生活秘闻、实证调查、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首先,收集、整理明初相关历史文献以及文件资料,结合生活秘闻、家庭传承谈话、民间故事等历史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总结朱元璋政治合法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其次,根据现实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深入探讨和分析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因素,构建政治社会学分析框架,进行综合研究和深入探讨;然后,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历史时期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呈现其深远的学术价值,探讨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最后,进行实证验证,验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推动其学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明

惟庸非叛也,乃积疑成狱。——谈迁
二、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 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 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人情 爱其子,必甚于兄弟之子;安享万全之富贵者,必不侥幸万 一之富贵。善长与惟庸,犹子之亲耳,于陛下则亲子女也。 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尚主纳妃而已矣, 宁复有加于今日?且善长岂不知天下之不可幸取?当元之际, 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嗣,能保首领者几何 人哉?善长胡乃身见之,而以率倦之年身蹈之也! ——王国用《代李善长辨冤疏》(解缙起草)
二、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从胡惟庸被杀以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方便武器。凡是心怀怨 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险性的官员、大族地主,都陆续被罗织为胡 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治阶级矛盾的发展为发展,随时扩 大,……发展为串通李善长谋反,把淮西集团的主要力量完全摧毁。最后是蓝玉 案,连淮西集团中的军事贵族也大部分消灭了。 ——吴晗《朱元璋传》
古之为士者,以登仕为荣,以罢职为辱。今之为士者,以溷迹 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以鞭笞 捶楚为寻常之辱。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网罗捃摭,务无 余逸。有司敦迫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 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洎乎居官,一有差跌,苟 免诛戮,则必在屯田工役之科。 ……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 少矣,而犯者相踵。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 既废,人不自励,而为善者怠也。 ——叶伯巨 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建不为君用之法,所 谓取之尽锱铢,置朋奸倚法之条,所谓用之如泥沙。……为善 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 ——解缙
简述明初朱元璋重典治国的主要法制措施

简述明初朱元璋重典治国的主要法制措施朱元璋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帝,也是唯一一位由农民出身的皇帝。
他生于饿殍遍地的淮右地区,长于战乱频仍的军队,在自己的努力之下,终于建立起了一个恢宏富丽的明王朝,但是他从一个放牛娃最终成为皇帝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容易。
可以说他经历过生死边缘,也曾经感受过世态炎凉。
由此,他深知民间疾苦,很小就懂得了民贵君轻的道理。
重典治国的主要法制措施包括:①用严刑峻法统治百姓②禁止贪污受贿③加强中央集权④废除宰相等等这些法律条文非常严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痛恨。
然而,朱元璋在《大诰》中强调的官逼民反,也令人深思。
朱元璋颁布的《大诰》中甚至还提出,如果村民被逼迫进行反抗活动,造反者要杀头。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极其痛恨,而这种法制所带来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明初统治时间二十多年,政治清明,吏治比较清廉,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虽然朱元璋在《大诰》中强调“吾治天下,事不出吾掌握之内,而何惧之有?”,但是仍然不能摆脱官逼民反的命运。
历史上农民起义就多次发生,比如刘邦、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
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明初的法律太宽松,导致了官吏腐败和官逼民反。
中央集权加强,相应的地方权利就变小,地方官员的贪污受贿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当然这种强制性也只是表面上的,古代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手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无论是什么官员都要服从皇帝的命令。
地方官员在遇到贪污受贿,或是平定叛乱的时候,也需要请示皇帝才能进行,否则他将被视为“专擅”。
这种制度也促使了官僚机构越来越庞大。
到了明朝后期,东林党人争相邀宠献媚,朝政日益腐化。
而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如果不实行严刑峻法,单靠教化,则难以根绝贪官污吏,因此王夫之提出了一整套的反腐防贪的策略,其中“重典治吏”的理念更是影响了一大批志士仁人。
然而,王夫之的重典治吏也没能挽救明王朝的覆灭。
一个帝国的兴衰本来就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一个治理不善的帝国终究逃不过衰落的命运。
明朝的政治与文化发展

明朝的政治与文化发展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之一。
明朝从建立初期的重视军事与政治稳定,到晚期的注重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在政治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政治与文化两个方面,探讨明朝的发展与繁荣。
一、政治方面明朝在政治方面十分稳定,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明初,太祖朱元璋重用平定天下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将领,打造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军政体制。
其中以三公九卿制度为代表,将各地区的文武官员统一起来,有利于太祖朱元璋的集权。
其次,太祖朱元璋和他的继任者们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制定了许多条法律和制度,如《大明律》、《大明一统志》等,使这个朝代在民间秩序、社会安定等方面不断得到加强。
明朝还实行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从而为朝廷提供了更多的优秀官员,有利于政治的稳定。
明朝的政治稳定,不仅得益于其完整的政治体制和科举制度,也与其注重军事有关。
明初,太祖朱元璋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从而控制了军队,避免了因军队混乱而导致的政局动荡。
同时,明朝在对外战争中也十分强大,对于外来侵略有着很强的威慑力。
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统治稳定,这是明朝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文化方面明朝的文化发展,得益于其稳定的政治局面。
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明朝的文化繁荣得以快速发展。
在明朝时期,文学、绘画和科技等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文学方面,明朝时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西游记》以一个神仙取经的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的世界;《红楼梦》则是一部以贾宝玉为中心,描写了一个虚构的贵族世家内斗的小说。
这些小说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文学造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在绘画方面,明朝以山水画为代表的绘画风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明初政制架构

明初政制架构(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明初政制的形成背景二、明初政制的主要特点三、明初政制的具体架构四、明初政制的影响与评价正文一、明初政制的形成背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始于 1368 年,终于 1644 年。
明初政制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形成背景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首先,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次,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多年的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经验,为明初政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后,明初政制还受到了宋、辽、金等前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二、明初政制的主要特点明初政制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中央集权:明初政制强调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军事、财政等权力均集中于中央政府,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统治的顺利进行。
2.皇权至上:明初政制强调皇帝的绝对权威,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大权。
3.三权分立:明初政制实行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保证国家政治的稳定。
4.科举制度:明初政制继续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保证政治制度的正常运作。
三、明初政制的具体架构明初政制的具体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皇帝:国家最高统治者,总揽大权,决策国家大事。
2.内阁:皇帝的秘书班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参与国家决策。
3.吏部:负责全国官员的选拔、任免、考核等工作。
4.户部:负责全国财政、户籍、土地等事务。
5.礼部:负责全国教育、文化、宗教等事务。
6.兵部: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统领全国军队。
7.刑部:负责全国司法、刑罚等事务。
8.工部:负责全国工程建设、水利等事务。
四、明初政制的影响与评价明初政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明朝的政治基础,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明初政制对后世政治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清朝的政治制度就是在明初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然而,明初政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中央集权过于强化,导致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受限;皇权至上,容易导致皇帝专制,政治腐败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 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 一级机构。
皇 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内阁,又 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
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监察机构——督察院 洪武十三年(1380),罢御史台,洪武十 五年,置督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下 设道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官”, 共一百六、七十人,又被称为“言官”。 喉舌之司——通政使司 掌收内外章奏,沟通内廷与外廷的联系。
明朝的建立
“小明王”与“大明皇帝”
1363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确立了其在南方的霸 主地位。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1366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 号。
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 定。
明朝的建立
“小明王”与“大明皇帝”
1367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陈 纲纪,救济斯民”为号,发动北伐。 1368年正月,朱元璋则应天府称帝,国号“大 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 攻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永乐政局 削藩 永乐十九年(1421), 迁都北京,原京师更 名为南京,作为陪都。
明 成 祖
五次亲征,打败瓦剌、 鞑靼,巩固了北方边 境。
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永乐大典》 保存了明初以前的各类文 献,共22877卷,目前仅 存810卷。
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像
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 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宰相 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
《太祖实录》卷一一七 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 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 大乱,深为可戒”。 《明史》卷二《太祖本纪》 “奏事毋关白中书省”。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基本史料
《明史》:332卷,二十四史之一。比较全面 地概述了明代的历史。 《大明会典》:分类记载明代各种典章制度及 其变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大明一统志》:记载明前期全国地理方面的 情况。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基本史料
明代的野史笔记数量相 当庞大,涉及方方面面, 许多重要史料可以弥补 正史和其他史著的不足。 野史笔记的史料价值差 距很大。 谢国桢 《明清笔记谈丛》
明朝的建立
“小明王”与“大明皇帝”
1351年,颖州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部下为卒,提 升很快,并成为郭子兴的女婿。 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是年,郭子兴病 亡,小明王命朱元璋任元帅。 1356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 京),继续尊小明王之正朔,行“高筑墙、广积 粮、缓称王”之策略,发展生产,积蓄力量。
明初的制度建设
《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
《大明律》有相当多的 内容沿袭唐律,但对直 接危害国家统治的谋反 贼盗以及重大经济犯罪, 其量刑重于唐代。后人 评价《大明律》的特点 是“轻其轻罪,重其重 罪”。 清 薛允升 撰
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靖难之役 明初分封诸子,各拥军队,承担镇守要害、 抵御边患等任务,同时也造成了诸王权势过 大的隐患。在诸王中,燕王朱棣长期统兵作 战,势力最强。 1398年,明太祖死,其孙即位,是为建文帝。 着手削弱诸王权力。1399年,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 役”。1402年,叛军攻克京师,建文帝失踪。 朱棣称帝,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 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 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 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 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 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一、明朝的建立 二、明初的制度建设 三、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基本史料
《明实录》:3045卷。实录主要利用档案删润而 成,按照年月日记载每一皇帝在位期间的军国大 事,是明代基本史实最完整、最系统的原始材料。 《国榷》:明末清初谈迁撰,共108卷。以实录 为主,参考其他材料编成,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明通鉴》:清夏燮撰,96卷。详略得体。
明初的制度建设
王天有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明初的制度建设
科举制度
明代规定获得府、州、 县学的生员资格后才能 参加科举,将官办学校 与科举密切结合。正式 考试三年一次,分为三 级。
殿
试
进↑士
会 乡
生
试 试
员
举↑人
明初的制度建设
《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
《大诰》是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 法规,分四部分,236条。《大诰》充分 反映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因为过 于严酷,《大诰》在洪武以后基本不再行 用。 洪武政治中所体现的君主绝对独裁的制度 和观念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初的制度建设
军事制度
《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五军都督府》 明“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 „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 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
将不专军、军不私将。作战时军队临时调集, 事毕各归戍所,军士与统领军队的将帅没有 长期隶属关系 。
明初的制度建设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 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 (xie)抗,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 明代中央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分权,目的是互相牵 制,彼此制约,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省 府 布政使司 州 县
民政、财政
省
都指挥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
军政
监察、司法
三司互不统属,同对朝廷负责。
明初的制度建设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
明初的制度建设
军事制度
卫、所制度 一般5600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千 户所;每千户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10 百户所。 卫所军士皆另立军籍,称军户。以军屯为经 济支柱。 卫所制有唐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