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doc
学校食物中毒预防和报告制度

学校食物中毒预防和报告制度学校食物中毒是指当学校食堂或者其他食品提供单位供应的食物被污染或者存放不当,导致师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事件。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报告制度,以确保师生的食品安全。
食物中毒的预防是关键,学校应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和操作规范,保证食品加工、烹饪、储存和配送过程的卫生安全。
为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食品供应管理制度。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食品供应管理部门,负责对食品供应单位进行审核和管理。
该部门应有监督检查的职能,监控食品质量和食品源头。
2.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学校食堂员工应定期接受食品安全培训,熟悉食品安全操作规程,了解食品中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提高从业人员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
3. 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
学校应明确食堂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责任,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度。
食堂负责人应对食品安全承担主体责任,并且要定期组织食品安全会议,听取员工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4. 强化食品采购检验。
学校应对食品供应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验收,确保供应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同时,学校还应定期抽样检测已采购的食品,确保食品没有受到污染。
5. 加强食堂环境卫生管理。
学校食堂应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和消毒,保持食堂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此外,食堂还应建立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制度,避免废弃物滋生细菌和致病因子。
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学校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紧急措施,确保师生的安全。
以下是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制度的建议:1. 紧急通报。
学校应设立紧急通报机制,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包括学校领导、卫生健康部门等。
通报应包括中毒人数、症状和可能的中毒原因。
2. 采取应急措施。
学校应迅速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对中毒人员的紧急救治、隔离可能的污染源、封存相关食品等。
3. 排查原因。
学校在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后,应立即展开调查工作,追溯食品的来源和供应链,并启动食品中毒事件报告制度。
学校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范文

学校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范文一、背景介绍食物中毒是指人或动物因食用了受污染的食品,引起中毒症状的一种疾病。
在学校中,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对于及时有效地应对食物中毒事件,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及时、有序的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对学校师生的伤害,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2. 原则:a. 快速反应:一旦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启动预案,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b. 综合协作: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应对食物中毒事件,确保应急措施的及时实施。
c. 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地向师生家长、社会公众等发布食物中毒事件情况,杜绝谣言传播,保障信息畅通。
d. 效果评估:食物中毒事件处理完成后,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完善应急处理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三、应急处理流程1. 接到报警和确认a. 学校保卫部门或学生报告食物中毒状况后,应尽快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络,核实事件的准确性和严重程度。
b. 根据情况,如果发现确实存在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启动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
2. 现场处理a. 保护现场安全:立即封锁事发地点,确保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
b. 确认患者:及时发现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患者,并将其隔离,防止病情传播。
3. 防止进一步中毒a. 停止食品供应:立即停止食品供应,包括餐厅和各个教室。
b. 保管证据:保存食品样本和原材料,以便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
c. 清理环境:彻底清洁食品加工和储存设施,确保下一次使用时的安全。
d. 发布警示:向学生、教职工和家长发出警示,告知食物中毒事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避免食用某些食品。
4. 医疗救治a. 确认患者身体状况:对受影响的人员进行身体状况的确认,尽快就医。
b. 救治和监测: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救治,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学校食物中毒预防和报告制度模版

学校食物中毒预防和报告制度模版引言: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或接触到被污染食品后,食品中的毒素或病原体引起的一种疾病。
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我校建立了食物中毒预防和报告制度,旨在及时发现和处理食物中毒事件,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
本制度旨在规范学校食物中毒预防和报告流程,并为学校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依据。
一、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在校园食堂、食品供应商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制定了以下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1. 严格食品供应商管理制度:确保食品供应商具备相关资质和证书,并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规标准进行经营。
2. 严格食品采购程序:建立规范的食品采购流程,确保采购的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并及时退回问题食品。
3. 定期食品安全培训:定期组织食堂工作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4. 加强食品存储和处理:严格按照食品存储和处理规范要求,做好食品的分类存放、储存温度控制和定期检查。
5. 定期食品中毒事故演练:定期组织食品中毒事故应急演练,提高相关人员的食品安全应对能力。
二、食物中毒的报告程序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需要按照以下报告程序进行:1. 监测和识别:食堂工作人员应在饭前检查食品的外观、气味和口感,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
2. 收集信息:及时收集食物中毒事件相关的信息,如就餐人数、就餐时间、食物名称和有关症状等。
3. 报告上级部门:立即将食物中毒事件上报校内相关部门或卫生监督部门,并提供详细的事件信息。
4. 隔离与防止扩散:一旦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停止相关食品的供应,并将患者隔离至医务室,并做好消毒工作。
5. 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食物中毒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
6. 调查和溯源:及时启动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工作,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食品源头的溯源调查。
7. 信息发布和通知:在确保食堂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向学生和家长通报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并提供相关防护措施和建议。
学校食物中毒预防和报告制度(三篇)

学校食物中毒预防和报告制度目录:一、引言二、食物中毒的定义和常见症状三、学校食物中毒预防制度3.1 食品采购和检验3.2 食品加工和储存3.3 厨房卫生管理3.4 食品安全培训四、学校食物中毒报告制度4.1 食物中毒的报告流程4.2 食物中毒的分析与调查五、学校食物中毒预防与报告制度的效果评估六、结论参考文献一、引言食物中毒是指人体吃进或吸入有毒物质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其中包括食物传染病、食物中毒性感染和食物中毒性中毒。
食物中毒在学校食堂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将会给师生的健康带来威胁,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伤亡事故。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校食物中毒预防和报告制度非常重要。
二、食物中毒的定义和常见症状食物中毒是指吞食有毒食物或食品中毒素导致人体中毒的疾病。
常见的食物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头痛、乏力等。
在学校食堂中,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包括食品污染、食品加工不当、食品储存和保存不当以及食品供应链管理不到位等。
三、学校食物中毒预防制度为了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学校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食物中毒预防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3.1 食品采购和检验学校食堂在进行食品采购时,应该选择合格的食品供应商,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采购食品时,可以要求食品供应商提供相关的质量证明或检验报告,以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此外,学校还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食品进行抽检和检验,确保食品的质量合格。
3.2 食品加工和储存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和储存环境应该符合卫生标准,确保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安全。
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卫生操作规程,严格控制食品的加工温度和时间,避免食品受到污染和变质。
食品储存时,应该按照食品的储存要求,确保食品的保质期和品质。
3.3 厨房卫生管理学校食堂的厨房卫生管理是防止食物中毒的重要环节。
食堂厨房应该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厨房的整洁和卫生。
厨房人员应该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和帽子,保持个人卫生。
中小学防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中小学防食物中毒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健康问题,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可能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保障学生们的健康与安全,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防食物中毒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能够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二、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2.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3.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裂体虫等;4.毒素污染:如霉菌产生的毒素、化学毒素等。
三、中小学防食物中毒应急预案的制定为了应对食物中毒事件,中小学应建立完善的防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具体预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责任部门明确:明确学校相关部门的责任范围及应急工作流程;2.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和分发管理制度;3.风险评估与监测:定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确保食品安全;4.应急处置流程:针对食物中毒事件的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流程;5.通知与沟通:确保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和家长,并与当地卫生部门保持沟通;6.事后处理与总结: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事后处理和总结,不断完善防食物中毒措施。
四、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与常规措施除了建立应急预案外,中小学还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和常规措施:1.食品安全教育: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意识;2.定期体检:定期对食堂厨师、食品供应商等人员进行健康体检;3.食品检测:对学校食堂供应的食品进行定期抽检,确保食品安全;4.加强卫生管理:加强食品加工环节和就餐环节的卫生管理,保持食品安全;5.应急培训:定期组织食物中毒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结语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事件,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建立健全的防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对中小学而言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全面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才能确保学生们的健康与安全。
希望中小学能够高度重视食物中毒事件的防范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学校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范文

学校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范文引言食物中毒是指通过食用受污染或有毒食物而引起的急性疾病。
在学校中,饮食安全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当发生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时,学校应迅速采取措施,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将提供一份学校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范文,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事件发生时应急措施1. 立即通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当发现学生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时,首先应立即通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包括校医、教导主任和食堂管理员等。
同时,适当地通知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做好沟通工作。
2. 隔离已感染人员和食品为了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蔓延,应将已感染的学生和带有食源疑点的食品进行隔离。
隔离感染者可以通过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对于食品,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封存好样本以供后续检测。
同时,食堂管理员应关闭食堂,清洗和消毒整个食堂环境。
3. 提供紧急治疗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学校应立即提供紧急治疗措施。
校医应迅速组织护士进行急救,并尽快将感染者转送至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4.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了追查食物中毒的原因,学校应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收集学生的饮食史和病例信息,结合食品的采购记录以及食堂的加工过程等,调查人员可以初步确定食物中毒的原因和范围。
二、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后的处理措施1. 停止使用受影响的食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确定受污染或有毒的食品后,学校应立即停止使用这些食品。
同时,还应查找并封存与这些食品有关的所有批次,以便进一步调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清洗和消毒食堂设施为了确保食堂环境的卫生,学校食堂管理员应立即清洗和消毒整个食堂设施。
这包括食品加工区域、餐具消毒设备、储存区域等。
3. 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这包括加强食品采购的质量管控,加强供应商的监督与合规检查,加强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卫生管理等。
4. 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是对学生健康的一次警示,学校应利用这次机会进行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
学校集体食物中毒应急预案(6篇)

学校集体食物中毒应急预案1. 事故背景概述: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系指在学校食堂或集体餐饮场合,因摄入食物而引发的多人急性疾病或中毒事件。
此类事件可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及教职员工的健康状态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校园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应急预案制定宗旨:为迅速、有效地应对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件,降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损失,本预案旨在全力保障学生与教职员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同时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3. 应急预案详细内容:(1)突发事件识别与报告:一旦发现有多名学生或教职员工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向学校保卫部门、卫生防疫部门等相关机构报告,并同步通知学校领导及保卫人员,以便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2)紧急处置措施:对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的患者进行初步救治,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其转送至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治疗。
同时,对涉事食品进行封存处理,并采集样本以备后续检测分析之用。
(3)沟通与协调: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及亲属前往医院探视并了解病情,同时保持与卫生、监督等部门的密切联系,共同调查食物来源及病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4)信息发布与引导:向全校师生通报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提醒大家加强个人饮食卫生意识,并维护校园秩序稳定,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4. 预案执行流程:在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学校管理部门需严格按照本预案的各项规定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确保救治及后续处理过程顺利进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5. 预案优化与完善:为持续提升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的应对能力,学校管理部门应定期总结应急演练及实际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预案进行适时调整和完善。
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等相关机构也应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协助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共同守护学校师生的健康安全与校园食品安全。
学校集体食物中毒应急预案(二)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被视为一种突发危机,因此,学校需制定相应的应急策略。
学校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范文(三篇)

学校食物中毒应急预案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学校食物中毒应急管理,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学校内的食堂、食品生产加工场所、食品销售点及其他与食品相关的场所。
第三条学校负责组织实施本预案,并配备相关物资、设备和人员。
第四条学校应定期组织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师生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条学校应与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及时获得食品安全信息。
第二章:应急准备第六条学校应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
第七条学校应建立有效的食品采购和供应管理制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第八条学校应储备充足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和试剂,并定期检测食品的安全指标。
第九条校医院应建立食物中毒急救专家队伍,配备必要的药品和急救设备。
第十条学校应建立食品中毒应急通讯体系,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及时传递。
第三章:应急响应第十一条一旦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应立即启动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第十二条学校应通知相关部门,包括卫生局、学校常务副校长办公室等,协助处理食物中毒事件。
第十三条学校负责人应组织应急小组,及时到场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四条应急小组应迅速展开应急处置工作,包括救治受害者、控制传播、封存食品等。
第十五条学校应及时通知师生员工,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醒大家注意饮食卫生。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十六条受害者救治:学校应立即将受害者送往学校医院进行救治,并通知附近的医疗机构做好准备。
第十七条事故现场:学校应在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场所,封存相关食品和原材料,并进行取证和调查。
第十八条食品回收:学校应立即召回相关食品,并进行逐一检测,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第十九条信息发布:学校应及时发布事故情况,以及应急处理措施和食品安全提示等信息,便于师生员工了解情况和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十条根据事故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并主动配合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五章:应急评估第二十一条学校应成立食物中毒应急评估组,对事故的成因、损失和影响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常见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主要包括: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误食有毒动植物(如毒蕈、桐油、蓖麻子、马桑果等)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而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如四季豆、马铃薯、生豆浆、河豚鱼等)引起的中毒。
学校常见食物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有:食品未烧熟、煮透;生熟食物没分开,导致交叉感染;食物过期变质;食堂从业人员因带菌污染食品;食用有毒、有害物质;食堂卫生管理不符合要求;饮用水被污染等。
一、如何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是食品本身无毒无害,储存方法得当,加工方法正确,处理过程无污染。
1.把好采购关
(1)不采购腐败变质的食品(如已酸败的油脂,霉变、生虫、污秽等不洁的食品),不采购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2)不采购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清、超过保质期限等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3)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进货验收制度,建立台账。
2.把好贮存关
(1)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
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2)食品贮存场所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
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
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或碱面食用。
(3)建立严格的食堂安全保卫措施。
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
厨房、食品加工间和仓库要注意上锁,防止投毒。
(4)储存食品要在5℃以下,生、熟食品分开储存。
3.把好加工关
(1)蔬菜加工前要用食品清洗剂(洗洁精)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一般要洗三遍,温水效果更好;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
水果宜洗净后削皮食用。
(2)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煮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3)食品在烹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若超过2个小时存放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4)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
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5)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6)烹调四季豆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
炒。
(7)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
这种马铃薯不宜炒吃,应煮、炖、红烧吃。
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其中的有毒物质。
(8)将豆浆彻底煮开后饮用,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煮沸5分钟左右。
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
4.做好食堂和饮水设施的卫生管理
(1)食堂必须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
(2)食堂要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设有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食品加工操作场所要保持清洁。
(3)每餐要对供应的食品成品留样。
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经清洗、消毒后的专用密闭容器内,每餐的各种凉菜应各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24小时以上,以备查验。
(4)食堂应遵守国家制定的操作规范及卫生要求,对公用餐具、容器、用具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第一步是用热水洗去食物残渣(水温以50℃~60℃为宜);第二步是温水清洗,去除残留油脂等(水温以30℃左右为宜);第三步是消毒,可采用物理法或者化学法杀灭餐具上的残留病原微生物(如病菌、病毒等);第四步是冲洗,即用清洁卫生的清水冲洗掉餐具上的残留药物;第五步是保洁,即将洗净消毒后的餐具、容器、用具移入保洁设施内备用,以防再污染。
(5)学校自备水源(为解决学校用水而建的水塔、蓄水池、水
井等给水设施)必须有卫生许可证,并定期请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水质检测。
(6)学校要建立自备水源卫生管理制度,包括水塔、蓄水池等二次供水设施的定期清洗制度,并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管理。
水源管理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体检,经体检合格者方能上岗。
(7)学校自备水源距离厕所、垃圾堆等污染源必须30米以上。
水源周围环境必须保持清洁卫生。
5.做好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
(1)学校每年必须组织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食堂管理人员每天要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晨检,发现食堂从业人员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要求其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3)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堂从业人员日常的卫生操作行为要进行指导和监督,食堂从业人员要做到: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要洗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6.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学校每年要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由于食用不洁食品或误食有毒、有害物质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二、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后如何应对
在学校食堂就餐的人员中有2例或2例以上在进食相同食物后短时间内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未进食的同学没有发病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是否为食物中毒,并采取以下措施:
(1)启动应急预案。
(2)联系卫生部门(医院)组织救治。
(3)追回已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中毒物品。
(4)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中毒食品和物品。
(5)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6)向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通报情况。
(7)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排查致病因素,对现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相关人员进行隔离。
(8)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
(9)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
(10)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求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帮助。
(11)学校在适当范围内通报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12)学校要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三次报告。
◎初次报告:事件发生2小时内向上述部门报告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中毒人数、发生中毒的可能原因等。
◎过程报告:事件处理过程中,及时向上述部门报告事件控制、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造成事故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措施等。
◎结果报告:事件结束后,及时向上述部门报告处理结果、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