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空间表现》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形式分析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形式分析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08期摘要:东西方艺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彼此绘画构图取法不同。
中国人物画长卷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空间表现更自由,艺术表达更有厚度,能够产生空阔而深远的空间意象。
其虚实留白的处理方法和流动性的空间表达方式,体现了古人在绘画创作中对空间的理解与表现。
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空间;虚实留白一、散点透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二者绘画构图取法不同。
西方思维模式基于逻辑性、理性的分析与计算,在绘画方面追求三维的体积感与空间感,再现自然的人、事、物,重于求真写实。
散点透视法,是相对西方的焦点透视而言的。
散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画家的观察和创作,二是观者的观赏与感受。
在创作时,中国画家以多视点观察的方式探究自然进行绘画,在视点的移动和视角的变换过程中,画家可以自如地安排画面的构图和取景。
在画面不受视域影响的前提下,高度提炼所需的物象形象特征,将来自不同空间内的人、景放置于同一个平面之上,通过对虚实关系的协调处理画面空间。
如陈洪绶的《百寿图卷》《西园雅集图》,多视点的观察方式使其心中所“见”已超越了眼之所见,画面在远近深度的表现上借虚实、疏密关系的对比加以实现,超越光线、明暗的物理變化,也超越自然空间形态的认知和体悟。
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法的运用,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画面空间表现的自由性,“三远法”的使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特征。
“三远法”系宋代郭熙于《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画家将多视野观察下的感受综合绘制在一个画面中,以创造一个新的时空观。
如陈洪绶的《五泄山图轴》(图1),可仰观山巅之高,气势之雄,画面山石峥嵘,古木参天;画中的点景人物独坐其间,与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观者直观地感受到山的博大与威严,此为典型的“高远”。
又如陈洪绶的《松溪对弈图》(图2),山形复杂多变,蜿蜒曲折,层层叠障,相互掩映,使画面结构如画中的棋局一般错综复杂,意蕴深远。
幼儿绘画发展特点

幼儿绘画发展特点引言概述:幼儿绘画是幼儿时期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对于幼儿的综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是指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认知、感知和创造能力的特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
一、绘画的表现形式特点:1.1 幼儿绘画的形象性:幼儿绘画更加注重形象的表达,他们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理解。
1.2 幼儿绘画的简化性:幼儿在绘画时往往将事物简化为几何图形或者线条,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3 幼儿绘画的变形性: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事物进行一定的变形,这是他们对于事物特征的个性化表达。
二、绘画的色采运用特点:2.1 幼儿绘画的色采选择:幼儿在绘画时往往选择璀璨、明艳的颜色,以增加绘画作品的视觉效果。
2.2 幼儿绘画的色采运用方式:幼儿在绘画时往往使用大面积的色块,缺少细节的表现,更注重色采的整体效果。
2.3 幼儿绘画的色采表达能力:幼儿在绘画时,通过色采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感受和情感。
三、绘画的线条表现特点:3.1 幼儿绘画的线条选择:幼儿在绘画时往往使用简单的直线、曲线和弯曲线,以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轮廓和形状的认知。
3.2 幼儿绘画的线条运用方式:幼儿在绘画时往往使用重复的线条,以表达事物的运动和节奏感。
3.3 幼儿绘画的线条表现能力:幼儿在绘画时,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结构和比例的理解。
四、绘画的空间表现特点:4.1 幼儿绘画的空间感知:幼儿在绘画时往往表现出对于空间的感知能力,能够将事物的先后、上下、摆布关系表现出来。
4.2 幼儿绘画的空间透视:幼儿在绘画时往往使用近大远小的透视法,以表现出事物的远近关系。
4.3 幼儿绘画的空间构成:幼儿在绘画时往往通过线条和色采的运用来构成自己想要表达的空间形象。
五、绘画的创造力特点:5.1 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幼儿在绘画时往往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作品。
人美版九年级美术绘画的空间表现

平面 简洁 单纯
我们不能用二维空间解释三维空间表现的方法
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
通过长、宽、高三个维度的描绘来 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
1 焦点透视 西方传统画 2 45度斜投影法 中国传统绘画
焦点透视
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 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 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 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 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 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 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我是校园设计师 我为校园道路绘蓝图
学 习 与 应 用
要求:请同学们在道路两旁画上树木、教学楼 以及道路上的同学,天空的云等景象,所绘物 体要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
焦点透视 (西方典型代表作品)
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作品是如何 运用焦点透视知识表现空间的?
霍 贝 玛 《 林 荫 道 》
焦点透视源自于西方绘画,中国传统绘画 在空间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中国独特的透视观念
散点透视
仰
视
庐
山
平
高
图
视
(
中
国
俯
画 )
视
明 代
沈
周
散点透视法
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 在一个地方,也不受 视域的限制,而是根 据需要,移动立足点 进行观察。凡各个立 足点上所看到东西, 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 面,这种透视方法叫 做“散点透视”也叫 “移动视点”。中国 山水画都能表现“咫 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
3能理解空间表现对作品主题的作用,认识绘画空间表现 的意义,能用所学方法表现生活场景及解决生活问题
空间
什么是空间? 空间作为造型艺术的存在方式, 表现为长,宽,高。
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的研究

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的研究美术作品中的空间表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空间表现,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以人们不同角度去感受的世界。
优秀的空间表现可以让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艺术家所想要表现的情感和内涵。
因此,空间表现在美术创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的重要性、空间表现的类型以及空间表现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一、空间表现的重要性在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艺术家通过空间表现构建了作品的整体形式。
在二维作品中,艺术家通过视觉手段将画面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形成了平面上的空间感。
而在三维作品中,则需要通过对物体的形状和位置进行描述,来构建作品的空间形态。
这些美术元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整个作品的结构和表现力。
其次,空间表现还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价值。
通过运用不同的空间表现技法,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内涵和情感。
例如,通过色彩、构图、透视等手法,在画面上创造出深邃的空间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莫名的孤独和无法逃脱的束缚。
相反,创造出明快、开阔的空间感,则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最后,空间表现也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和审美价值。
空间的深度和比例是构建作品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创作中运用恰当的空间表现技法,可以创造出完美的视觉效果,引导观者进入作品所创造的空间世界,从而达到更好的美学效果。
二、空间表现的类型在美术创作中,空间表现具体有哪些类型呢?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空间表现类型:1.透视:是指通过画面上的透视线来创造出深度感和体积感。
透视分为线性透视和点透视两种。
线性透视将平面空间划分成不同的区域,通过视线和画面边缘的交点来确定物体的尺寸和位置。
点透视则将物体的位置和形状通过一个点来描述,通过视线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高低。
2.色彩: 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创造出空间感。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通过运用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对比,可以创造出空间深度感;在摄影作品中,通过运用光影的对比,可以创造出空间的明暗效果,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湘美版高中美术绘画第3课形的空间及质感课件(共29张PPT)

形体中的空间
空间指的是一种围合 。
三个面就可以在纸上围合成一个简单的空间。
空间以什么形式存在
空间以体积的形式存在.
画一画
画面中物体体积的形成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形状转折、起伏,前后的空间等因素。
形体结构的转折有时是方的,有时是圆的
线条是塑造体积的重要元素
中国线描
西方素描结构 人物像
焦 点 透 视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北宋)
透视也是塑造体积的重要元素
焦点透视 静止眼光,一个视点,表现幅 度有限度。
散点透视 多视点,不受空间限制,时空跨 度、表现幅度自由随意
《密得哈尼斯林阴道》(荷兰)梅思德 霍贝玛
《长江万里图》(局部)(中国画)(现代)张大千
《帷幔》 达芬奇
光影 是体积必不可少的条件
《密得哈尼斯林阴道》(荷兰)梅思德 霍贝玛
画面呈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散点透视
《长江万里图》(局部)(中国画)(现代)张大千
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
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 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 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 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 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 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二中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手持球面镜》版画 1935
埃舍尔 (1898-1972)荷兰艺术家
唤起观赏者无穷的遐想,现实中的不可 能在画面中变得合情合理。在这个不可能的 世界里充满了矛盾的空间,体现出艺术家不 同的审美观最终给我们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
素描 是光影表现的基本形式
素描光影关系主要包括二大部分:受光部:1、高光 2、淡灰面 背光部:1、 明暗交界线 2、 深灰面 3、反光 4、 投影
日本传统绘画的透视与空间表现技巧

日本传统绘画的透视与空间表现技巧日本传统绘画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著名。
其中,透视与空间表现技巧是日本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日本传统绘画中透视和空间表现的特点和技巧,以及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首先,日本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技巧与西方绘画有所不同。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主要通过线性透视来表现,即通过画面中的线条和线性关系来创造深度和空间感。
而日本传统绘画中,透视的表现更加自由和灵活。
传统绘画中常用的透视手法包括近景大、远景小的技巧,即通过将近景物体画得较大,远景物体画得较小来创造远近的感觉。
这种手法在日本传统绘画中被广泛运用,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其次,日本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技巧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日本传统绘画中,空间常常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
例如,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山脉的远近和高低。
通过使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艺术家能够创造出错落有致的山峦和深邃的山谷,使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此外,在传统绘画中,空间的表现还常常通过运用虚实对比来实现。
艺术家通过运用浓淡不一的色彩和线条,将实物和背景进行巧妙的结合,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除了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日本传统绘画中还常常运用负空间来表现空间感。
负空间是指画面中未被填充的空白部分。
在传统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巧妙地运用负空间来创造出虚实对比和空间感。
通过将实物和背景的负空间进行巧妙的组合和运用,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具有深度和立体感的画面。
这种空间表现技巧在日本传统绘画中被广泛运用,并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韵味。
日本传统绘画中的透视和空间表现技巧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表达。
通过透视和空间表现的技巧,艺术家能够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转化为艺术作品。
透视和空间表现技巧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能够给观者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
然而,随着现代绘画技术的发展和西方绘画的影响,日本传统绘画的透视和空间表现技巧逐渐受到冲击和改变。
美术中的空间表现技巧

美术中的空间表现技巧空间是美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它是展现物体、人物和场景三维感的关键。
空间表现技巧的使用能够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让观众感受到更多维度的美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空间表现技巧,希望能够对爱好美术和绘画的读者有所帮助。
1. 透视法透视法是指画面中物体在空间中重叠、大小不一或位置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透视法大致可以分为单点透视和双点透视两种。
在单点透视法中,物体的水平线条与透视线平行。
例如,当我们看向一个长方体时,其上下底面及垂直边线向消失点汇聚。
而在双点透视法中,物体的两侧与一条垂直于水平线的透视线相交。
这种透视法的造型会更加科幻感。
透视法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还能使人物和物体的位置关系更加准确。
2. 比例法比例法相当于把物体的大小和远近和空间的深度联系在一起。
画家可以通过掌握造型的比例关系,使画面具有更大的深度和空间感。
在画人物时,比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
人物的身高和体型与画面中的其他物体的大小和远近成比例关系。
画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头部、眼睛、手、脚等特征上,通过比例关系把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和有深度感。
3. 颜色法颜色可以让画面具有空间感和深度感。
找准物体在空间上的位置,就可以运用颜色把物体表现得更加真实和立体。
例如,画面中颜色更暗淡的物体可以被渲染成更暗色调,让观众感受到更深的立体感。
4. 重叠法不同物体之间重叠的关系可以让画面显得更加生动、真实和具有立体感。
画家应该通过重叠物体的大小和位置,把画面呈现出更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比如,在画树林时,应该注意树木之间的重叠关系,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和深度感。
5. 投影法投影法可以让画面中的阴影和光影呈现出更加真实的效果。
画家应该留意在阳光和灯光下,物体的投影和反射可以达到的细节,并注意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使画面具有更多的光影变化和深度感。
总体而言,空间表现是美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观众感受到三维美感的重要手段。
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表现

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表现一、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的含义中国山水画由景和地组成。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将山水画家们的知识沉淀、生产环境、成长经历、及其精神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中国山水画中,山水的含义与内涵非常宽泛,仔细斟酌中国山水画,就会发现其“可居、可望、可行、可游”,并且体现在不断流动和变化的宇宙。
观赏者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精神通过画家描绘的佳境排序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山水画相较于人物画出现的晚一些,探究发现,这主要是对空间的认识和表现的问题。
由于人物本身所占有的空间有限,中国古代传统人物画中大部分是没有背景的,并且人物容易得到合理的安排。
相较于古代人物画,中国传统山水画则是景深万里之遥,通过合理的比例来处理山水景物所占有的空间,绘成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描绘的是自然景物,在物质世界中一切都是立体的,空间是一种立体存在的形式,通过近大遠小、近实远虚的手法,来加强画面中空间感的表现。
在中国山水画构成的其中一种要素和形式表现的其中一种技法是空间感的营造,也是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审美的基本要求。
二、中国山水画空间结构的表现形式1、透视法表现画面空间中国传统山水画采用的是三点透视法,以视点的游动为基础形成一种画面空间,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法能够更大更广的表现在画面的场面上,能够更加自由的处理画面结构。
例如《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等。
例如:近高远低、近大远小、近深远浅、近实远虚等都是与焦点透视法有相似处的方面。
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下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郭熙的三远法由前而后,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的不间断地移动的一种游动视点透视观察法。
中国山水画中的透视与意境的联系密不可分,三远法与西方的透视法并不相同,三远法构成的艺术空间是诗意性的,而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擦去被遮挡和多余 的辅助线,我们就得到了 一个经过“切”和“挖” 的形体了。
游戏
亲身体验——互动交流
找出错误的形体
“大家来找错!看看谁的眼睛亮!”
视平线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深线 指向消 失点。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深线指 向消失点。
形体的对比
错误的形体
正确的形体
综合绘画
你们看这些作品,他们就是通过所学的知 识。对基本形体的“加、切、挖”而画出来 的这些奇特而复杂的形体作品。形体的“切、 挖、加”是十分有趣的。你们能画出比这些 更加出色的作品吗?能比他们更有想象力吗? 我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消失点
视平线
消失点
视平线
什么是对形体“加”
“加”的方法 步骤 先在画面中假设一个视平线,在上
面任意找一个消失点。(我们在进 行切、挖、加的时候都一定要根据 这个消失点来作画。)
消失点
视平线
先定视平线。 找个消失点。
横线平。 竖线直。
画一个视平线,在视平线上 任意找一点。画一个正方形, 把所有的纵深线指向消失点。
纵深线指向消失 点。
视平线
消失点
先定视平线。 找个消失点。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深线指向消 失点。
消失点
视平线
在这个形体上我 们不断添加另外 的立方体。
视平线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深线指向 消失点。
任意地添加立方体。
视平线
形成一组具有透视效 果的组合形体
视平线
擦去形体内部的线条, 保证所有的透视线都 消失在同一点上。
视平线 擦去形态内部线条
视平线
然后擦去所有的辅助线, 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被“切” 去两个角的形体了。
什么是对形体的“挖”
“挖、”的方法 步骤 则是对形体内部进行的镂空。
视平线
假设我们在同一形体上 “挖”一个镂空的三角形。
视平线
将三个点连接到消失点上。 就出现了一个三棱柱的镂 空透视。
视平线
先定视平线。 找个消失点。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深线指向消失点。
《多彩的学习生活》 绘画的空间表现
西宁十一中 张钧
找形体
同学们能不能在以下图片中找出哪些基 本形体构成了我们生活中所常见到的物
体?
由长方体、圆柱体等组成
由各种的长方体六棱柱半圆 等组成
由若干体立方体组合 而成的建筑物
形体的组合(加、切、挖)
什么叫做“视平线”? 什么叫做“消失点”?
最后我们得到一组立方 体奇特的形体,
什么是对形体的“切”
v “切”的方法、步骤: v “切”是在原来形体的边缘所进行的动
作
横线平。
竖线直。
纵横线指 向消失点。
画一个立方体,注意透视规 律,纵深线还是在消失在同 一点上。
擦去被形体遮挡的线条
视平线
用同样的方法,“切”去 另外的一个角,注意透视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