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空间与层次
空间与层次

比一比:同一建筑的透视特点有何不同?
1. 平行透视 庄重稳定
2. 成角透视:灵活多变
欣赏与探究一: P16属于哪种透视?有何特点和视觉美感?
观察的视点的不同带来不同的感受
•
我们生活中在观察很多物象时,观察的角度不同,给人带来的感受也是
• 空间中层次越丰富,空间感就越强。
• 这种层次不单单是形体上的简单重叠、遮 挡关系,有时颜色的纯度,明度的对比等 也会带来层次的效果。
二、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
也称大气透视: 是风景画的一种技巧。 随着物体向后逐渐消 退,颜色对比和明度 对比逐渐减弱。明亮 部分渐渐变暗,深色 部分渐渐变浅,直到 整个色彩对比成为一 个中性色调。
毕沙罗 法国 1830-1903
• 临流赋琴 南宋 夏圭
2. 线描的虚实表现空间与层次
透视的畸变——广角
• 适度的广角处理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使空间变得广阔,但是处 理不当也会造成画面的变形
空间与层次
透视
形体透视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色彩透视 冷暖、浓淡、强弱、虚实
视点 普通视点 地视点 高视点
• 透视在我们的课本中分为几种,其中最主 要、我们接触最多感受最多的就是形体透 视,通俗的讲就是近大远小。
• 掌握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对塑造画面的空 间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形 体透视。
形体透视——我们的校园
一、 形体透视(1点透视)与 空间层次 轮廓 光影 遮挡
灭点
视平线
消失线
• 以上是我们常见的一点透视
1. 投影的长短冷暖与空间形态
《干草垛》 油画 莫奈 法国 1840-1926
《第4课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观察和表现空间层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绘画任务:学生需以“家乡的小山村”为主题,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要求表现出山体的远近、高低、遮挡等空间关系,以及山村建筑、树木、小路等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2. 观察任务:学生需在课后选择一处自然景观,观察其空间层次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3. 讨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三、作业要求1. 绘画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主题,运用所学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绘画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明暗等表现手法,以突出空间层次感。
2. 观察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所选自然景观,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观察,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空间层次关系。
3. 讨论任务: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讨论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4. 提交时间:绘画任务和观察任务需在课堂结束前提交,讨论任务需在课后完成并提交小组总结报告。
四、作业评价1. 绘画作品评价:评价标准包括空间层次表现是否准确、线条和色彩运用是否得当、整体构图是否合理等。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2. 观察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空间层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
3. 讨论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总结的规律和技巧是否准确、全面,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需及时给予反馈,指出作业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 对于评价结果优秀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3. 对于评价结果不佳的学生,教师需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美术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空间与层次”的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包括透视原理、色彩运用等。
2. 观察练习:学生需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摆设,理解不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学生需选择一个物体进行素描,注意表现其与周围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在素描过程中,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通过线条的粗细、深浅变化以及色彩的搭配来表现空间与层次。
4. 创作构思:学生需根据所学的空间与层次知识,构思一幅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创作草图。
草图应包括对画面布局、色彩搭配、透视效果等元素的初步设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观察练习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准确把握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要求: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认真完成素描作品。
作品应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得当。
4. 创作构思要求:学生应根据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作出一幅具有自己特色的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作品。
作品应布局合理、色彩丰富、透视效果明显。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掌握程度;2. 观察练习的准确度;3. 素描实践的技巧运用和作品质量;4. 创作构思的原创性和实施可能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是本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具体包括:1. 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掌握程度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对学生的观察练习和素描实践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对学生的创作构思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作品构思,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具象绘画画面层次的归纳与分配研究

具象绘画画面层次的归纳与分配研究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空间变化是十分多样的,艺术家没有办法像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所说的那样去模仿、抄袭自然,因为艺术家能够掌握的层次区间肯定不及如此丰富、变化多端的自然界的层次区间,所以在写生创作时要用自己有限的层次去概括匹配无限的自然界的丰富层次,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对自然界无尽的层次进行有目的性的“归纳和分配”。
我们始终是去匹配自然界中的各种“关系”,然后再去“归纳”和“分配”的。
本文主要研究什么是层次的归纳和分配,以及他们的类型,在绘画过程中,一方面,在写生中主动归纳和分配画面各种层次,注意描绘关系。
另一方面,在描绘关系的过程中不要让对象的实际关系所局限,也根据自己预定的艺术追求,创造出有自己个性特征的画面。
本文拟用四章来论述“层次的归纳和分配”的问题,说明艺术创作中“归纳和分配”具体指的是什么,艺术家为了画面所要营造效果,而如何对画面进行归纳和分配的,最后得出对自己创作实践的影响。
本文绪论和章节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主要是选题的来源和文献综述;第一章分析什么是层次的“归纳”,从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冷暖几个方面进行作品分析;第二章分析什么是层次的“分配”,分配的多种类型,本文一共总结了六种,每一种类型作为一小节进而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分类分析;第三章中外水彩的层次的归纳和分配的分析;最后一章是前面章节的层次分析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并画出两幅作品,一幅风景作品,一幅人物作品。
艺术家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对感触空间客观事物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通过主观的归纳和分配,呈现在画面上。
我们前世的这么多大师前辈留下了如此可观的有关理论,绘画等各类实践的成果,有了这样的坦途捷径,是否我们更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而有所体悟呢。
艺术家放弃和摄影技术在实物再现上的斗争,通过对实物对象的归纳和分配来突出人的能动价值,希望对这次的研究,也对我平时的水彩风景写生创作带来启发。
色彩静物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色彩静物,顾名思义,是指以静物为描绘对象,运用色彩来表现其形态、质感、光影和氛围的一种绘画形式。
在我国,色彩静物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代的壁画到宋代的工笔画,再到明清的写意画,色彩静物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我多年的绘画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色彩静物带给我的艺术感悟和心灵触动。
以下是我对色彩静物的感悟心得体会。
二、色彩静物的艺术魅力1. 色彩的和谐之美色彩静物作品中的色彩搭配,是画家精心构思和运用的结果。
在画面中,色彩与色彩之间、色彩与背景之间、色彩与质感之间,都存在着和谐的关系。
这种和谐之美,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宁静。
例如,一幅以白色、蓝色和绿色为主题的色彩静物画,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2. 质感的细腻表现色彩静物绘画中,质感的表现至关重要。
画家通过色彩的深浅、明暗、冷暖等变化,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例如,一幅描绘陶瓷的静物画,画家会运用灰色调的渐变来表现陶瓷的细腻质感;一幅描绘水果的静物画,画家则会运用鲜艳的色彩对比来表现水果的鲜嫩质感。
3. 光影的灵动之美光影是色彩静物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画家通过光影的明暗、强弱、虚实等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画面中,光影的流动和变化,使色彩静物作品充满灵动之美。
例如,一幅描绘水面的静物画,画家会运用光影的反射和折射,来表现水面的波光粼粼。
4. 情感的真挚流露色彩静物作品中的情感,往往通过色彩、质感、光影等元素来体现。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真挚的情感。
这种情感真挚流露,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
三、色彩静物的创作技巧1. 观察与体验在创作色彩静物作品时,首先要学会观察和体验。
观察物体的形态、质感、光影等特征,体验色彩的变化和氛围。
只有深入了解和感受,才能在创作中准确地把握色彩和构图。
2. 构图与布局构图是色彩静物绘画的基础。
画家要根据物体的形态、质感、光影等特征,进行合理的构图和布局。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空间与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空间与层次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概念;2. 掌握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讲解和教材自学,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及表现手法。
2. 素材准备:收集与空间、层次相关的图片资料,如不同角度的建筑照片、风景画等。
3. 创作实践:学生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个人创意,创作一幅素描或色彩画作品。
作品需体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4. 作品说明:学生需为作品撰写一段简短的创作说明,阐述作品中如何表现空间与层次的。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理论学习要扎实,对空间与层次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2. 素材收集要丰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3. 创作实践要充分发挥个人创意,运用所学知识表现空间与层次;4. 作品要整洁、规范,色彩、线条运用得当;5. 作品说明要简明扼要,突出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技巧和思路。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掌握:评价学生对空间与层次概念的理解程度;2. 素材运用:评价学生素材收集的丰富程度及运用的合理性;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性及空间、层次的表现力;4. 作品规范:评价作品的整洁度、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是否规范;5. 作品说明:评价学生创作说明的简明性和表现思路的清晰度。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同学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在初中美术课程《空间与层次》中学习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加深对空间与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以北宋山水画空间观念看《千里江山图》中舟船的空间表达

以北宋山水画空间观念看《千里江山图》中舟船的空间表达【摘要】北宋山水画空间观念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在《千里江山图》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本文从舟船在画作中的位置和大小关系、透视效果、远近表现、空间层次感以及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对舟船在作品中的空间表达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看出空间观念对舟船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千里江山图》中,舟船的布局和透视效果使得作品中的空间感更加立体和丰富。
远近表现则进一步突出了山水景观的广阔和壮阔,呈现出深远的意境。
舟船的空间层次感和氛围营造也通过细致的描绘赋予作品以生动的情感和氛围。
综合上述内容可见,北宋山水画空间观念对舟船在《千里江山图》中的表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北宋山水画、空间观念、千里江山图、舟船、位置关系、大小关系、透视效果、远近表现、空间层次感、氛围营造。
1. 引言1.1 北宋山水画空间观念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北宋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空间观念对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北宋时期,山水画家们开始注重空间的表现和构建,通过画面中的山川河流、建筑和人物的安排,营造出一种虚实相间、远近相接的立体感。
这种空间观念不仅影响了山水画的构图和布局,也对画中各种元素如舟船的位置、大小、透视效果、远近表现、空间层次感和氛围营造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千里江山图》这幅大型山水画作品中,舟船作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其空间表达更是体现了北宋山水画空间观念的精髓。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重点探讨《千里江山图》中舟船的空间表现,以揭示空间观念对舟船的影响。
2. 正文2.1 千里江山图中舟船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在千里江山图中,舟船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是呈现空间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宋山水画追求的是“虚实结合、透视深远”的表现手法,通过布局舟船的位置和大小来创造虚实结合、远近转换的空间感。
在《千里江山图》中,舟船往往被放置在画面的前景或近景位置,尺寸较大、形态较清晰,从而突出其实在感和质感。
素描中的与空间感

素描中的与空间感素描是一种绘画技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线条和阴影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
在素描中,空间感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要素。
本文将探讨素描中如何准确表达和增强空间感的方法和技巧。
一、线条运用在素描中,线条是表达物体形态和空间感最基本的工具。
合理运用线条可以有效地营造立体感。
1. 空间定位线:在开始素描之前,可以用轻柔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和主要的体块,帮助我们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2. 断影线:通过使用粗重的线条来勾勒物体的阴影部分,可以将物体与背景分隔开来,增加物体的立体感。
3. 透视线:透视是创造立体感的重要手法之一。
通过绘制透视线,可以准确表达物体的远近和大小关系。
透视线的长度和角度要根据绘制物体的角度和位置进行调整。
二、明暗对比适当的明暗对比可以增强物体的体积感和立体感。
通过合理运用阴影和光线,我们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感。
1. 主光源和附光源:在素描中,我们需要确定主光源和附光源的位置,以确定物体的阴影和高光部分。
主光源通常在上方,附光源可以在物体的其他位置。
2. 高光和阴影:高光是物体受光最强烈的地方,通常位于凸出的部位。
通过描绘高光和阴影,可以突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形态。
三、层次感的表现在素描中,通过表现物体的层次感,可以增加视觉的深度和立体感。
1. 远近关系:运用透视原理,将远处的物体绘制得较小而模糊,近处的物体绘制得较大而清晰,可以表现出远近的空间关系。
2. 叠加和重叠:当物体重叠在一起时,我们可以通过合理描绘物体轮廓和阴影的叠加和重叠,增加物体间的距离和深度感。
3. 遮挡和穿透:通过描绘物体间的遮挡和穿透关系,可以增加物体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效果类似于立体画的3D效果。
四、透视的应用透视是表现空间感最常用的技巧之一。
在素描中,透视可以通过线条和阴影的运用来创造出具体的空间效果。
1. 单点透视:通过在同一个画面中使用一个消失点,可以创造出物体在远近处的收缩效果。
2. 双点透视:通过使用两个消失点,可以创造出立体物体的倾斜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质世界的空间
形体空间构成“三维空间”
即长、宽、高。在自然科学中,
空间是无限的。
物质空间
物象的三度体积为积量形 体,它占据一定空间,叫实空 间。积量形体与积量形体之间 的距离叫虚空间,如房间的容 量、杯子的容积、马路的宽阔、 树林的幽深等等。运动空间是 一种动态空间,表现运动过程 的美。
自然物象中实空间-虚空间-实空间-虚空间-以至无限
二、空间的视觉价值(2)
空间的无限体现在实体内外在的无限。如宏观世界的无限—宇宙
的无限:道路的延伸、天空的广漠,大山的连绵,城市的四通八达;
如微观的无限—物质内部结构的无限:质感的蓬松、衣服袍袖的宽松
和不踏实、一张脸的无限深入的可能性,现代显微技术使我们看到的
无穷;如精神空间的无限:海阔天空的联想、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间环境就是演出角色,需要画家根据画面的需要
去合理编排,让观众从你的画面内获取更多的信
息量。
Hale Waihona Puke 何正确的表达空间和拓展作品容量1、正确的表达三维物质形体(实空间)。 2、正确的表达物体的三维距离(虚空间)。 3、在静止的画面里寻找变化和动感,虚拟出时间
和声音。 4、要在合适的构成中推敲形的象征意义,增加联
人们敏感的神经中枢的细微触动或伟大思想;时间的无限:运动的连
续和生命的鲜活,动态的暗示,情节的发展。现代科技延伸了人们的
视野。视频录像可以记录动态的影像,通过视频录像,人们可以看到
黄山的全貌,可以追踪野兽在原野上的捕猎、昆虫在洞穴里的活动,
可以在太空俯视地球,也可以通过特殊的监测技术看到人体内脏的活
想因素的涵盖面。 组织空间和表达空间使绘画艺术中的一项重要
的任务,应该高度重视。
(一)、正确的表达三维物质形体(实空间)
1、比例的三度 一定量的形体占据 一定的空间。相对 的比例反映出相对 的空间 线性空间 平面空间 三度空间 积量形体的自身比
例 骨架形体的自身比
例 透视现象
积量形体的自身比例 骨架形体的自身比例 形体与形体的外部比例
动状况。
二、空间的视觉价值(3)
由于空间的无限可能,使“虚”
带有深不可测和不可捉摸之意,人们
可以在虚空世界里寄托自己的期待、
理想和抱负。在传统绘画里,虚更指
意蕴的深远。比如道家的太虚胜境、
佛陀的空灵世界。虚空现象比物质实
体更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的联想。虚
本身就有多种可能,如天堂、地狱、
黑暗、陷阱等。模糊的东西容易使人
“虚空”在视觉文化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虚并不意味着空,而是与人
本体联系的内容更为充实的东西。如一个杯子,实用部分并不是杯子实体,
而是中间的虚空部分。虚和实是相对存在的,没有虚就没有实,没有实就
没有虚。正如那个杯子,没有杯子四周的实体,中间的虚空也就不存在。 房子也是如此,墙壁和屋顶并不实用,实用的是用它们围绕出的空间。
虚空间
道家认为作为宇宙之本原的“道”是混沌的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 惚恍。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但这种 “惚恍”的道绝不是虚无的 ,在这里“有”与“无”实现了高度的 统一 ,为此 ,老子在《老子》十一章里有非常形象的说法 :“三十辐 , 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2、精神世界的空间
心理空间表现人对时空自由组合的美,是一种精神空间的美。
在人文科学中佛、道也宣称空间无限。
《老子》:“敦兮其 若朴,旷兮其若谷。”“大肚能容,容天 下难容之事。”
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部好的小说或一台叫好的戏剧,不是说他的文字有多少,
页面有多厚,舞台有多大,而是看他揭示的内涵有多深,是否能
间中探索更大的空间维次,使得作品的份量和信息量得以拓展,特
别是在精神空间的探究中付出更多的关注。
因此,对于画面本身的可见的绘画元素的组织和调度,研究如
何利用有限的物质空间演绎出更恢宏壮观、更加美仑美奂的感人至
深的优秀作品,是发挥架上绘画二维特性的唯一的出路。
二、空间的视觉价值
追求空间是生命的本能。花盆里栽不出大树,鸟儿喜欢自由自在的飞
透视现象
透视现象
是自然界的一
种客观现象。
现象。西方绘
画在自然科学
的推动下找到
了焦点透视的
方法。是绘画
中表现深度空
间的重要手段。
林荫道 霍贝玛 (荷兰)
中国的散点透视
中国的散点透视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二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各阶层在
城郊一带的种种活动。不仅内容丰富,笔法精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文献价
够打动人心。
3、画面空间
我们所说的绘画是一种平面的视觉艺术,它是一种线性空间,
它只有两度的维次。深度空间、运动空间(时间)和心理空间在绘
画的二维空间中是一种虚拟空间,它契合人的视觉经验而使人感觉
到艺术上的真实。在现代绘画艺术中,作为与雕塑、摄影、摄像等
现代媒体相区别的独立画种,画家们越来越注意到在有限的二维空
翔,人类千百年来追求自由的理想一直鼓舞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而奋斗。
只要有条件,人们都想住大房子,谁也不会垂青山西洪桐苏三监狱里的阴
暗潮湿、低矮和压抑。人们喜欢大自然,喜欢旅游,喜欢放飞,喜欢更高
和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空间的拓展手法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和追求,自然也可以用反衬的手法表现环境的压抑,以表达另一种构思。
绘画的空间与空间的意义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油画教研室 於平
一、空间的存在
现代科学证实,世界有无数度的维次。“维”是一 种度量,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几何平面即二维。在艺术 的时空层次中,一般将空间划为五维空间。这五维空 间是:线性空间、平面空间、深度空间、运动空间 (时间)和心理空间。维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上述空 间的“五维”分别是线性思维、平面思维、立体思维、 发展思维和“人择”思维。
遐想,向往和恐惧等。
这一切必然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多
思,也促使画家们更多的追求空间抽
象的意义。
躺着的女人体 (西班牙) 纳兰霍
三、空间的表达
空间的视觉价值为我们的画面的信息量带来
了无限的可能。处理好空间问题,可以使我们的
素描“更有看头”,更有意味。绘画作品正象是
一台戏,里面的点线面语言要素、形象道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