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学期我们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就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历史证明,由于“左”倾错误,单纯的照搬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的打击。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民总结经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必然性。丁俊平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发展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毛泽东虽然没有像“实事求是”一词那样给予明确的界定,但他阐明了它的基本含义。他认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归结起来,毛泽东的观点就是: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就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使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表述,其核心或本质,就是后来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这主要有两大过程:一是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二是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真正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从而做到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很好的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

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四、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其关键是创新。毛泽东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所谓“中国的特点”,即“中国实际”,包括“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显然,“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鲜明地指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马克思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另一方面,就是“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说,“我们反对主观主义,是为着提高理论,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他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形成新的理论。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另一方面要使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化,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部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同时期不同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革命、以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心的生产力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不断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些理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而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曾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反复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干部,只有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历史任务。

第二,注重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规律。规律都是隐藏在现象中的,任何规律的发现和掌握都是经过不断地对现象进行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得到的。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国情,把握中国革命不同于别国革命的特殊性、特殊规律,把握不同革命阶段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三,要坚强理论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指

导中国的实际,既要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通过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只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地位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要求的。毛泽东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只有“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因此,要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而且要通过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的双重内涵,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更要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