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变化及作用
创伤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变化及作用

·492·
响神经再生的不同阶段[2],并且可能与学习、记忆、认 知等功能密切相关[3]。研究证实源自 SVZ 新生的前 体细胞沿头向迁移流( rostral migratory stream,RMS) 迁向 嗅 球,并 分 化 成 为 颗 粒 细 胞 ( GC) 和 球 旁 细 胞 ( PG) [4]。而成年海马神经发生则始于海马齿状回颗 粒下区,向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部迁移,分化成齿 状回颗粒细胞,并可向周围延伸整合入神经环路中,少 部分变成神经胶
( 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2. 河南医学科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3)
神经外科疾病中创伤性脑损伤发病率居高不下, 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随着近 20 年来国内外对神经系统更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神 经干细胞的发现,让人们对解决这一难题有了新的希 望。目前对于创伤后脑损伤应用神经干细胞作为治疗 措施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主要有两方面: ①体外干 细胞分离培养增殖后和( 或) 定向诱导分化后移植; ② 采取措施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诱导 其定向分化。与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相比,内源性神经 干细胞具有无免疫源性、无伦理学障碍、可自我更新、 多潜能分化、成瘤性低等优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创 伤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 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由此加深对原有疾病内在机制的 认识,同时也为干细胞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创伤性脑外伤的实验研究

320 2 四 川大 学华 西 医院神 经外科 100 )
【 要 】 目的 将 神 经 干 细 胞 ( C ) 植 于 大 鼠创 伤性 脑损 伤 部 位 , 察 NS s对创 伤 性 脑 损 伤 的 治 疗 作 用 。方 法 首 先进 摘 NS s 移 观 C
行 NS s的体外培养 , C 同时采用 52溴脱氧尿嘧啶( rU) —一 B d 标记 , 脑外伤模 型采用 自由落体撞击 大鼠左侧 大脑 皮质运动感 觉区来制
i c n e ( ] Am P t o , 9 5 1 7 9 1 n a cr J, J a h l1 9 , 4 } ~ 4
e 0 En l7 de N,Ch n R,En ri D. m a mbl a o d b o d e de Ha rs Hu n u ic lc r lo i
[ ] Ab Th rp u i p tn ilo e rtop i at r n e rl 1 3 eK. e a e t oe ta fn u or hcfco sa d n u a c
一 一
图 1 免 疫 荧 光 双 标 显示 B d 阳 性 MS s 移 至 缺 血 rU C迁 周边区( . 表达 B A) 并 DNF B ( 0 ) ( ) X4 0
组 NS 、 F E G AP和 Ga l e染色阳性细胞数要 多于对照组 .et nsi n染色在第 1周 时表 达最高, 而后逐 渐下降 。B d 阳性 细胞在损 伤灶 rU 中心区最 多, 在损伤灶 的远 隔部位也有少许发 现, T 而 uNE I染色则对照组 明显 比 N C 组 高. Ss 有统计 学意义( <O 0 ) P . 5 。结论 脑 外伤移植 NS s C 可以在损伤 区存活 、 殖及分化 . 增 并在损伤 的远 隔部位有 少许 N C 迁移、 Ss 分化 。N C 移植 有利于大鼠脑 自由落体 Ss
神经干细胞的发育与功能研究

神经干细胞的发育与功能研究神经干细胞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并且能够分化为多种神经元类型的细胞。
目前,神经干细胞的发育和功能研究成为了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这篇文章将从神经干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神经干细胞的发育1. 神经干细胞的来源和定位神经干细胞的发育始于胚胎期间的神经板。
在这个时期,神经干细胞被固定在胚胎神经管的周围。
此后,神经管扩张,神经干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脑室周围的不同类型的神经元。
在成年人的脑部,神经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神经干细胞区域(subventricular zone, SVZ)和海马区(hippocampal region)。
2. 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神经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神经元是最有研究价值的细胞类型。
神经元的形成需要多种转录因子和成长因子的参与。
神经干细胞通常经历神经前体细胞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细胞的发育被调控并受到调控因子的影响。
此外,神经干细胞还可以通过紧密衔接的细胞间通讯,从周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获取分化所需的环境因素。
3. 神经干细胞自我更新神经干细胞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我更新,并且可以长时间不分化。
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更新的神经干细胞可以长期存在于成年人脑组织中,并且能够产生新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这些发现表明,神经干细胞在维持成年人脑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神经干细胞的功能1. 神经干细胞的损伤修复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在损伤修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脑部损伤的情况下,神经干细胞会集中在受损区域,并且开始分化为缺损的细胞类型。
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发生(neurogenesis)。
研究表明,神经发生可以为移植细胞、脑出血、脑部肿瘤、脊髓损伤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2. 神经干细胞的调节作用除了神经发生以外,神经干细胞还可以通过影响周围细胞的发育和功能来发挥调节作用。
例如,神经干细胞可以通过分泌成长因子调节周围神经元的生长和形成。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与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基数水平。而凡,NG2阳性细胞的增殖与脱髓鞘和再髓鞘化过 程的时间相平行。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少突胶质细胞的再髓
鞘化一般在伤后14 d开始。伤后1个月大多数轴突已经再髓鞘
表达和过表达可以使纹状体Ⅸ的星璎胶质细胞系细胞向神经 元分化。而纹状体通常被认为没有神经元的生成[2“。分泌BD-
NF的成纤维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区明硅增加BrdU阳性的少 突胶质细胞的数鼍,但幼稚的脊髓祖细胞没有被观察到[2“。少
cells,ENSCs),ENSCs在损伤神经系
统lfI神经生成的过程Jf没有完会阐明。理想的状态是,ENSCs 在损伤后迅速增殖并到达损伤部位,而且它们必须分化为神经 元或再髓鞘化的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神经通路,恢复功能。 作者单位:第_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重庆市400037。作者简
介:张正#(1968一).男.Igl JII青川I县人.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
观察剑的神经生成很快就会消失,因为成熟神经元的标志物从 来没有被发现过【l“。即使在MCAO脑损伤模型中。迁移到脑
境的相互作用是f细胞研究领域的巨大挑战。研究的要点是 环境因素和内存阒子到底怎样调节增殖、迁移和分化。
3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活化
干的神经元只有0.2%可以分化为成熟神经元,说明将来的研
胞和骨髓r细胞。另外一监研究者开始注意到成年脊髓的内
源性于细胞存脊髓损伤后的反应,希望阐明内源性丁细胞在损 伤成年脊髓的神经形成和新生少突胶质细胞再髓鞘化的机理。 本文综述脊髓损伤后自然产生的内源性千细胞/祖细胞/前体 细胞的活化,增殖、迁移、分化和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1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生成策略 脊髓继发性损伤后.应开始神经再乍治疗.但足星型胶质 瘢痕足再乍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如果减轻或克服这些障碍, 就有希蠼恢复损伤F游功能。目前自|几种策略。第1种方式 是使用活化的乔噬细胞,扣:射在损伤部位町以减少损伤后抑制 因子的浓度。活化巨噬细胞的共表达标志物与放射性胶质细
神经干细胞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发 此 部 位 的神 经 干 细胞 向受 损 部 位 移 行 , 行 修 复 。研 究 表 进
明主 要 以 1 干 细 胞 为 主 , 在 修 复 过 程 中需 要 其 持 续 的活 型 且
化 l ] () 熟 的 神 经 细 胞 逆 向分 化 : 一 些 神 经 系 统 的病 5 。 2成 在
・
神 经 干 细 胞 对 创 伤 性 颅 脑 损 伤 治 疗 的 研 究 进 展
王 良伟 综 述 陶 进 校 审
安 徽 芜 湖 市 弋矶 山 医 院神 经外 科 芜湖 2 1 0 400
【 要 】 神 经 干 细 胞 (e rl tm cl NS s是 一 类 具 有 分 裂 潜 能 和 自我 更 新 能 力 的母 细 胞 , 不 同 的诱 导 情 况 下 可 以 摘 n ua se e , C ) l 在 分 化 成 不 同 的 神 经 细 胞 , 中包 括 神 经 元 细 胞 、 质 细 胞 、 突 胶 质 细 胞 等 , 经 干 细 胞 在 颅 脑 损 伤 的 研 究 中 有 了 很 大 的 进 其 胶 少 神 展 , 是 还 有 很 多 问 题 亟 待 解 决 , 文 主要 介 绍 神 经 干 细 胞 对 外 伤 性 颅 脑 损 伤 治 疗 的 研 究 进 展 , 讨 神 经 干 细 胞 在 治 疗 脑 外 但 本 探
区 域 进 行 修 复 。内 源 性 神 经 干 细 胞 来 源 包 括 静 息 状 态 下 的 神 经 干 细胞 被 激 活 和 成 熟 的 神 经 细 胞 逆 向 分 化 两 个 方 面 : ( ) 息 状 态 下 的 神 经 干 细 胞 被 激 活 : 经 干 细 胞 在 大 脑 中 1静 神
的 功 能修 复越 来 越 受人 重视 。 1 神 经 干 细 胞 定 义
内源性干细胞修复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千细胞的增殖及其影响因素
factor,N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ndothelium factor,bFGF)、干细胞因子(stem
inducible form of
growth factor,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
1.1脑损伤刺激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大量研 究表明脑损伤能够使内源性干细胞的数量增加,包 括大鼠双侧或单侧前脑短暂脑缺血、大鼠皮质局灶 缺血…、猴的半球缺血旧。等,均能观察到缺血损伤 后脑内增殖区新生细胞的数量明显提高,特别在缺 血后两周内,但其后新生细胞的数量逐渐回复正常。
。133・
化等)阳性前体细胞的数量。这些研究证明缺氧时 神经前体细胞EPO表达上调,EPO可以促进神经前 体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提示EPO可以增强卒中后的 神经增殖。 还有一个被证实与缺血损伤后神经增殖有关的 因子是iNOS[1 3|。成年大鼠MCAO损伤后同侧DG 区iNOS高水平表达。抑制iNOS的活性却不影响 其表达能够减少缺血后BrdU合成到干细胞中的水 平。用iNOS基因敲除鼠可以得到相同试验结果, 然而这些动物的梗死面积也明显减小。这个结果使 得判断细胞增殖的下降到底是缺乏iNOS所致还是 损伤减轻所致比较困难。但不管如何,这提示缺血 损伤后还有另一种机制影响着神经增殖。 Wnt蛋白¨41能够维持缺血后SVZ区内源性干 细胞的存活并刺激其增殖。凋亡前因子Bax¨纠是 影响干细胞存活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小鼠缺乏 Bax则脑外伤后干细胞增殖明显增加,并且它很有 可能是通过钾通道的Kv4家族起作用。 2脑损伤后内源性干细胞的迁移及其机制 2.1脑损伤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向损伤区迁移 脑
ehemoattractant
纹状体成熟中间神经元的标志物)。这些都说明纹 状体中有部分新生细胞发育成为具备该区域细胞相 应特征的成熟细胞。对于海马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 的结果。 上述研究证明了缺血后部分新生细胞能够发育 成为成熟的神经元,但这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这些 细胞进行更长时间的观察,因为这些细胞要和脑内 局域其他细胞形成功能联系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虽 然目前的研究集中于神经元的新生,有研究提示其 他类型的细胞也在损伤修复中起作用。对星形胶质 细胞在缺血损伤后的反应已有较多了解,而对少突 胶质细胞却知之甚少。有研究表明缺血损伤后2周 内可见梗死灶周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数量明显 增多,但这些细胞的作用却仍不明确。 影响分化的几种相关因素:脑损伤后内源性神 经干细胞的分化与环境密切相关,它们可以在神经 营养因子的控制下分化成一定种类的神经细胞。许 多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通过与神经干细胞上特异受体 的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促使细胞分化。脑梗死后可 诱导产生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脑损伤区壳聚糖载体中的存活与分化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脑损伤区壳聚糖载体中的存活与分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衣昕,毛伟峰,田美玲,秦建兵,金国华【摘要】目的:探讨移植的NSCs在大鼠脑损伤区壳聚糖载体中的存活、分化情况及其对TBI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低温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
将从鼠胚前脑中分离的NSCs扩增、标记BrdU。
Feeney法制备SD大鼠TBI模型,随机分为3组:损伤对照组清创后不做移植;NSCs+支架移植组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 移植;NSCs+支架+ NGF移植组行壳聚糖作载体的NSCs移植,并在其中加入NGF。
术后1、2、3个月行避暗回避和跳台试验。
脑切片行Nissl染色、BrdU与NF-200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结果:两移植组的认知功能在术后1、2、3个月较损伤对照组明显改善,含NGF 的移植组改善更加显著。
两移植组术后1、2、3个月在移植区均可见BrdU与NF-200免疫荧光双标细胞,含NGF移植组中的双标细胞数量多、胞体大、突起多且长。
结论:大鼠TBI后移植的外源性NSCs可以在脑损伤区壳聚糖载体中长期存活并向神经元分化,可以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NGF对其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壳聚糖;神经干细胞;移植;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urvival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ransplanted NSCs in the chitosan porous scaffold within the cerebral cortex lesion of rats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rats with TBI. Methods: The porous chitosan scaffold was made by Freezing-drying technique. The NSCs coming from rat fetal forebrain were labeled with BrdU. Sprague-Dawley(SD) rats’TBI models were made by Feeney’s method. The TBI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jury-control group, NSCs+scaffold group and NSCs+scaffold+NGF group. The rats were immediately debrided after injury, then NSCs combined with the chitosan porous scaffold were transplanted into injured cerebral cortex in NSCs+ scaffold group, NSCs combined with the chitosan porous scaffold and NGF were transplanted into injured cerebral cortex in NSCs+ scaffold +NGF group. Rats were tested for cognitive function using step-through and step-down test at 1, 2 and 3 months postop. Nissl staining and NF-200/BrdU double immunofluorescence were used for brain sections. Result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ognitive function was observed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two transplantinggroups, and the cognitive function improvement of rats in NSCs+scaffold+NGF group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rats in NSCs+scaffold group. NF-200 and BrdU double-labeled cells were detected in the transplantation zone of two transplanting groups at 1, 2 and 3 months postop. The number of BrdU and NF-200 double-labeled cells with more and longer processes in NSCs+scaffold+NGF group was more than that in NSCs+scaffold group. Conclusions: Transplanted NSCs can survive for long time and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s in the chitosan porous scaffold within the cerebral cortex lesion of rats with TBI,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rats. Ectogenic NGF can accelerate all these changes.[Key Words]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hitosan; Neur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Neuron; Nerve growth factor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以细胞丢失为主要特征的进行性退行性病变[1],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损伤后的再生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实验进展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实验进展刘吉星;侯博儒;杨文桢【摘要】神经干细胞(NSCs)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是一类具有永生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动物实验表明,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行NSCs移植治疗可改善受损的运动、感觉等神经的功能以及认知功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早期神经炎症和病情的进展.NSCs在TBI的治疗中应用前景广阔,但其作用机制复杂,仍面临着来源、增殖分化调控、安全性、神经环路重建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21)024【总页数】3页(P4426-4428)【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神经干细胞;动物模型;移植【作者】刘吉星;侯博儒;杨文桢【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兰州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兰州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是导致<45岁个体死亡的首要原因,并有着较高的致残率。
最近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TBI后致残率>20%[1]。
目前,对TBI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治疗主要是采用神经营养及神经康复,但由于TBI后受损神经元难以自我修复,且机体很难产生新的功能性神经元,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疗效。
在过去的30年中,人们建立TBI动物模型观察并分析TBI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以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TBI动物实验中被认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大部分在后续的Ⅱ、Ⅲ期临床试验中失败,由此需要重新考虑TBI的动物实验模型,并适时调整研究策略和治疗方法[2]。
近年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TBI逐渐成为热点之一,现对NSCs治疗TBI的实验进展予以综述。
1.1 液体冲击伤(fluid percussion injury,FPI)模型模型液压装置由有机玻璃管、钟摆打击装置、示波器以及压力传感器组成,有机玻璃管接活塞,另一端接打击管和压力传感器,管道内用37 ℃生理盐水密封,调整打击锤下落高度,撞击活塞推动液体前进,经打击管传导至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4-437X( 2012) 04-0492-03
河南医学研究
HENAN MEDICAL RESEARCH
Vol. 21 No. 4 December 2012
·综 述·
创伤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变化及作用 The changes and effects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1 脑内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正常分布、增殖、 分化及迁移
目前研究认为在成体脑内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eNSCs) 主要分布在侧脑室 的脑室下区( subventricular zone,SVZ) 和海马齿状回 颗粒下层( subgranular zone,SGZ) 。在体外已经从皮 层、纹状体、下丘脑、黑质和脊髓中分离出具有分化潜 能的神经前体细胞,由此推断这些区域的细胞 具 有 NSCs 潜能,但仍不能说其具有体内 NSCs 的功能[1]。 一般认为脑内广泛存在的 eNSCs 正常情况下多处于 静息状态,但 研 究 表 明 脑 内 存 在 持 续 的 神 经 增 殖、迁 移、分化及凋亡,而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动态地影
·492·
响神经再生的不同阶段[2],并且可能与学习、记忆、认 知等功能密切相关[3]。研究证实源自 SVZ 新生的前 体细胞沿头向迁移流( rostral migratory stream,RMS) 迁向 嗅 球,并 分 化 成 为 颗 粒 细 胞 ( GC) 和 球 旁 细 胞 ( PG) [4]。而成年海马神经发生则始于海马齿状回颗 粒下区,向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部迁移,分化成齿 状回颗粒细胞,并可向周围延伸整合入神经环路中,少 部分变成神经胶质[5]。
2 创伤性脑损伤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2. 1 创伤性脑损伤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 响 脑损伤后神经发生高于正常水平是内源性神经修 复的先决条件。研究证明脑损伤可以引起脑室下区、 海马齿状回颗粒层及损伤区周围的细胞增殖[6],而这 3 个区域的神经发生对神经修复可能起决定作用。接 下来本文将着重对这 3 个区域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的变 化进行探讨。已有研究表明创伤后损伤区的反应性细 胞如胶质细胞,免疫细胞等通过分泌多种因子 影 响 eNSCs 周围环境,华等: 创伤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变化及作用
·493·
后 6 周以上。 分析认为,这些研究结果不同可能与所选动物的
种属、月龄或损伤模型的不同有关。总的来说现阶段 的研究表明创伤性脑损伤可以激活 eNSCs 的增殖,但 是损伤激发的 eNSCs 来源、类型、以及不同区域在损 伤后开始增殖和持续的时间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 2 创伤性脑损伤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12-11-02; 修订日期: 2012-11-18 作者简介: 宗盛华 ( 1987 - ) ,男,河南汝州人,在读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 神经干细胞治疗创伤性脑损伤。 通讯作者: 关方霞( 1969 - ) ,女,博士,教授。E-mail: guanfangxia@ 126. com。
关于不同区域 eNSCs 开始增殖及持续的时间,不 同实验结果并不一致。Ramaswamy 等[8]发现在小鼠 CCI 模型 3 d 时受损皮层区就有神经细胞增殖现象, 这个时间太短不足以使来自 SVZ 和 SGZ 的神经前体 细胞迁移到损伤处,说明损伤区周围本身就有神经发 生。但是这些神经前体细胞是皮层原本存在的 eNSCs 还是有星型胶质细胞去分化而来的目前仍存在争议。 Sundholm[9]应用 BrdU 和 Dcx 双标示踪脑损伤后小鼠 的神经发生,发现在损伤后 15 d 的 SVZ 双阳性细胞数 并没有显著增加,而之前 Giongs 等[10]应用 PSA-NCAM 标记神经前体细胞,发现在损伤后 25 d 的 SVZ 阳性细 胞增加是有显著性意义的。Chen 等[11]研究发现神经 前体 细 胞 在 伤 后 28 d 恢 复 到 对 照 组 水 平,Urbach 等[12]发现脑损伤 后 神 经 前 体 细 胞 增 殖 可 持 续 至 损 伤
宗盛华1 ,杨 波1 ,关方霞2
( 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52; 2. 河南医学科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3)
神经外科疾病中创伤性脑损伤发病率居高不下, 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随着近 20 年来国内外对神经系统更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神 经干细胞的发现,让人们对解决这一难题有了新的希 望。目前对于创伤后脑损伤应用神经干细胞作为治疗 措施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主要有两方面: ①体外干 细胞分离培养增殖后和( 或) 定向诱导分化后移植; ② 采取措施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诱导 其定向分化。与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相比,内源性神经 干细胞具有无免疫源性、无伦理学障碍、可自我更新、 多潜能分化、成瘤性低等优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创 伤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 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由此加深对原有疾病内在机制的 认识,同时也为干细胞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被激活并迁移至损伤区 域,才能进一 步 替 代 受 损 神 经。 Goings[13] 等 研 究 证 实 脑损伤激发 SVZ 细胞增殖,并打破其沿 RMS 迁移的 稳定性,使部分神经前体细胞向损伤区迁移。而在对 缺血缺氧敏感的海马区,创伤激发的新生神经细胞可 能更多的替代该区创伤继发凋亡的神经元,从而对脑 损伤继发的认知、学习、记忆障碍起到修复作用,此外 也有部分新 生 细 胞 迁 往 损 伤 区 域[14]。 而 这 种 迁 移 可 能 是 由 多 种 趋 化 因 素 诱 导 的,如: 颤 蛋 白、 Shh、SDF-1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