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
浅析先秦“水”哲学思想

文章 编号 :0 9 9 4 (0 0 1一 1 8 0 10 — 1X2 1) 5 O7 1
先秦 时期 是 中 国传 统 哲学 发 展过 程 的奠 基 时期 ,同 时与雅 斯 贝尔斯 的 “ 轴心 时 代 ”吻合 。由于 社 会 的原 因, 一 时期 出现 了哲 学思 想 的繁 荣 , 这 百 家 争 鸣、 学派 林立 、思想 涌 现,为后 来 的 哲学 思 想发 展 奠 定 了基 础 。其 中 关 于 “ ” 的思 想 渊源 流 长,在 先 秦 的 诸 多 的 典 籍 中 都 有记 载 ,《 语 》 水 论 “ 子在 川上 日 : 逝者 如 斯夫 , 舍昼 夜 ”l( 1 ) 《 子 ・告子 》中 的 “ 不 _ P 3 , 孟 1 水 信无 分 与 东西 , 分 于 上下 乎 ” P3 ) 尚书 ・ 范 》“ 无 ( 5 《 2 洪 五行 ”中 “ 日 一 水, 曰 火, 曰木 , 日金, 日木 , 日润 下, 日炎 上, 日 曲直 …… ” 二 三 四 五 水 火 木 ( 1 6 这 些典 籍 中涉及 到关于 “ ” 的论 述, 在其 他一 些 典籍 中, 《 P3 ) 水 而 如 管 子 ・水地 》 店 楚 简 的 《 一 生 水 》 篇 ,则是 重 点 论 述 关 于 “ ”和 宇 ,郭 太 水 宙 万物 之 关 系 的 思 想 。
念 , 题, 命 思想 的认 识, 在这 里显 然有矛 盾 的。面 。但 是人类 认识 的发展 史, 二 其 中有 许 多 的社会 因素 , 史 因素 以及个 人 因素 起作 用, 以认为 是合 理的 。 历 可 《 子 ・ 地 》 篇 第 一 次 明确提 出 水 是万 物 本 原 的思 想 : 水 者 何 物 管 水 “ 也 ?万物之 本 原也, 生之宗 室也, 恶贤 不 肖愚俊 之所 产也 (18 , 就 诸 美 p 0 )也 是说水 是宇宙 万物 的本 原, 一切生物 的宗祖, 而且人 也是 由水所 生, 的美好 丑 人 恶贤 与 不 肖都 在水 的发 展变 化 中形成 。在 此处, 水上 升 到宇宙 万物 本原 的高 度, 是生成 宇 宙的 唯一元 素 。“ 故 具者何 也 ?万物 莫不 以生 , 是 唯知 其托者 能 为之 正 ” ( 1 8 , 么 是具 备一切 的东西 呢 ?它就 是 水 。万 物都 由水 来 P )什 0 生成 , 只有 知道 了万物 都依赖 于水 的人, 能正确 的说 明世界 。 水 ” 为生成 才 “ 作 宇宙万 物的唯 一元素, 唯一本 原, 需具备 一些必要 的条件才 可 以成立 , 还 比如 说 水作 为生成宇 宙万物 的本原, 与万物 是怎样联 系的 : 万物生成 之后, 水又是 怎样 的存 在与 起作 用 的, 管子 ・ 《 水地 》篇从 这两 方面 作 了论证 :地 者, 物之本 “ 万 原, 生之根 菀也 (18 , 经验 世界 中, 诸 p 0 )在 万物都 生长 在地上 , “ 而 水者 , 地 之血 气, 如筋 脉之 通流 者也 ” (1 8, 嘲 p 0) 和人 体 的血气 在经脉 中通流 一样 , 是 水 周流 于大地 上 的 。 样解 决 了水 与万 物怎样 联系 的困难 , 这 形成 了 “ 水一 地一万 物 ”的 思想 链条 , 万物 的生 长离 不开地 , 大地 的 “ 脉 ”就是水 。 经 1 3年 湖 北荆 门 郭店 楚墓 出土篇 名 为 《 一生 水 》 的道家 文 献 。其 9 9 太 中提 出了一套 系 统的 宇宙 生成论 。“ 太一 生水 , …是故 太一藏 于水 , … 得于 时 周而 又 始, 以己为 万物 母, 缺一 盈, 己为万物 经 (4 6 。这 里的 “ 一 以 p7 ) 太 ”就 是 老 子 所 说 的 “ ” 庄 子 ・天 下 》 篇称 述 老 聃 思 想 是 “以 本 道 ,《 为精 , 以物 为粗,以有 积 为不足 , 然独 与神 明 居 ” 建之 以无 常有, 淡 、“ 主之 以 太 一 ,以濡弱 谦 下 为表 ,以空虚 不毁 为 万 物 实 ” 以 “ 一 ”指 称 “ ” ,即 太 道 。 所 以太 一就具 有道 的特性 , 中最重 要 的便是视 之 不见 、搏 之不得 , 其 使我们 的 感 官所不 能感 知 的, 在逻辑 思维 中又 是可 以认识 的。在宇 宙生成 的系统 中, 但 水来 显现 太一 在宇宙 生成 系统 的功能 与属性 , 以 “ 一藏 于水, 于时周 而 所 太 得 又始 , 以己为万 物母 , 一缺 一盈, 以己为万 物经 ” (4 6 , p 7 ) 水成 为太一 的环境 与依 托, 同时也超越 了经 验世 界 的物 质形 态, 并在宇 宙生成 的系 统中水 的作用 至 关重 要, 非一 些 学者 认 为的 此处 的水 在 反辅 了太 一之 后 别无 它用 。“ 并 太 生水 , 反辅 太 一, 以成 天 。天反 辅太 一, 以成地 ”t( 4 6 , 水 是 是 [ p 7 ) 第一 个 q “ 一 ”在 时 间 和 空 间是 无 限 的 存在 ,而 第 三个 “ 一 ”是 水 辅助 后 的太 太 一 太 就 具有 了生 成天 地神 明阴阳 四时 的基 础, 以不 同于前 一 “ 一 ” 所 太 。如 果 说 第 一个 “ 一”从 宇 宙 本体 论 的角 度认 识 的话 ,那么 后 一 个 “ 一 ” 太 太 就 是从 宇宙本 原论 的角度 出发, 并且 这个 宇宙本 原 的形式就 是水, 生成宇 宙 是 万 物 的唯 一 本 原, 之 《 较 水地 》篇 的思 想 抽象 程 度 更 高,认识 更 高 明。
关于水的哲学

关于水的哲学收集一些智者们关于水的论述,这样就容易看出一种水的哲学。
老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孔子《易传》:天与水违行,讼。
君子以做事谋始。
故事: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孙子《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李小龙一个好的武术家就像水一样。
为什么?因为水是无形的。
因此,你抓不住它,也无法用拳头击伤它,所以像水一样柔软灵活吧。
清空你的思想。
无形无式,如水一般。
将水倒入杯中,它变成杯的形状。
将水倒入瓶中,它变成瓶的形状。
将水倒入茶壶中,它变成茶壶的形状。
水可静静流淌,亦可猛烈冲击。
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水的哲学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是『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
古人关于水的哲学

古人关于水的哲学
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中最珍贵的资源之一。
在古代,许多哲人都曾留下了与水相关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观点:孔子:“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意味着水的力量是无所不在的。
我们要善于利用水的力量,但也要警惕水的危险性。
庄子:“大泽之水,天下之显”,庄子通过大自然中的水来表现出天地万物的美妙和神奇。
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哲学。
道家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家思想中的“水”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通过不争不抢,宽容自然,达到自然的平衡。
佛家思想:“涓涓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佛家思想中的“水”是一种缓慢但持久的力量,通过不断积累,达到最终的胜利。
以上是一些古人关于水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虽然有些古老,但却至今仍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水的资源,善待大自然,追求自然的和谐。
- 1 -。
道家思想中的水哲学

道家思想中的水哲学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
怎么样善法呢?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却身处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其品格实在与“道”差不多了。
在道家学说里,水至善至柔。
水性绵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
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
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道又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无法讲出来的,但却可以观察、体会。
道存乎于天地万物之中,为天地万物之最终根据。
其中,尤其通过水得到最集中、最典型的呈现。
水的品格就是道的品格。
其一,道体广大,深广无边,无所不包,一同于水。
大道如水,泛滥周遍,无所不在。
老子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百川归海,天下归道。
其二,大道无形,充盈于天地之间。
抚之无坚,揽之不盈,恍兮忽兮,若有似无。
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凝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
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借助日光月光,还呈现为霓虹华晕。
水以不变呈万态,大道似水。
但至柔实为至刚,无所不胜。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柔弱与生相关联,坚强与死相关联。
生为真正的强,死为真正的弱。
由水而得柔,由柔而得生,老庄的哲学根本说来,是一种“崇生保生”的生存哲学。
于是由此更进一步,一系列的哲学信条以此为出发,被开发出来。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由天道的本性,推而及于人道。
人道由个人的处世信念,归结入于天下的治理。
以柔为刚,以退为进,以下为上,无为而无不为。
一句话,道法自然。
水无固形,随物赋形,不固执,不上扬,不恶争,任何屈曲不舒之域,它都可以善为存身,渗透之,充满之,无孔不入,而无声无臭。
水的智慧探究水在传统智慧与哲学中的意义

水的智慧探究水在传统智慧与哲学中的意义水,是世界上最为普遍、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它润泽着大地,滋养着万物生灵。
然而,水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也在传统智慧与哲学中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探究水在传统智慧与哲学中的意义,剖析水的智慧,带领读者走近那个神奇而又博大的水的世界。
首先,我们来看水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一词与“智慧”直接联系在一起,常用于形容睿智聪明。
例如,古圣人孔子曾说过:“人谓水至愿化器,忘其所以之愿,则能容十方。
”这句谚语意味着水具有永不满足的特质,正如聪明人始终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进步一样。
此外,水还具有柔韧和适应性。
在《道德经》中,老子将水与道进行比较,强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倡导人们像水一样柔和而不强求,此乃达到智慧之道。
其次,我们深入分析水在哲学思想中的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水是万物的起源。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四大元素构成,而水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提出的“水是自然界的基本元素”理论成为了后世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
同时,在古印度哲学中,水也被视为生命的象征。
乌梅什·查特鲁吉认为,水代表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反思水的属性,我们可以触及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智慧起源。
进一步,我们探索水在宗教文化中的意义。
在基督教圣经中,水被视为净化的象征,代表着新生和重生。
耶稣基督说:“凡口渴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
”这个比喻表明了水在宗教中传递智慧和洞察力的意义。
类似的,在佛教中,水是涵养生命和智慧的重要象征。
让我们想象一下湖水的平静和清澈,如同内心的智慧与平和,指引我们摆脱纷扰,追求真理。
最后,我们思索水在环境保护的智慧中的作用。
水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然而,我们却忽视了水的智慧。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和水源污染的严重,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
唯有通过勤俭用水、加强水污染治理等措施,我们才能保护水的智慧,使其恢复其应有的纯净与活力。
水是万物之源哲学观点

水是万物之源哲学观点
水是万物之源是一个常见的哲学观点。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这个观点被广泛接受,被认为是宇宙万物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为什么水被认为是万物之源的哲学原因,并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和艺术中的重要性。
首先,水是万物之源的观点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在古代,人们可以看到水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从大洋到小溪都离不开它。
水的存在也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
事实上,在许多文化中,水都与生命和死亡相关联。
在这些情况下,水是富有象征性的,同时它的重要性也在人们心中深深烙印。
其次,水作为万物之源的哲学观点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华文化中,水不仅仅是一件物质存在的事物,它还具有深层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水作为五行之一,代表着阴性和柔性的能量。
水流动的姿态也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生命的无限创造。
人们通过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刻地理解了生命和自然界的无限可能性。
此外,水作为万物之源的观点也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中广泛体现。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水是启蒙的一种象征。
诗人将水描述为宇宙的启蒙者,它从原始混沌的状态变为某种生命状态。
水还是一种反映情感和思维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传统画中,水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画家们通过各种手法表现出水的自然之美和它的神秘之处。
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水象

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水象水,是大自然中最为广泛的元素之一,也是先秦儒道哲学中常被引用的象征。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都对水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解读。
在儒家哲学中,水象征着柔和和包容。
孔子曾说:“君子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水的理解。
水具有柔和的特性,能够容纳万物,不争不斗,温润而利于生命的发展。
孔子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柔和而包容,以此来达到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只有放下争斗和竞争,追求和平与共荣,人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而在道家哲学中,水象征着无为而治和自然。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与孔子的表述几乎相同,但在道家中,更强调水的无为而治。
水自然而然地流淌,不强求,不争斗,不违背其本性。
道家认为,人们应当效法水的特质,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不抵抗、不反抗,以达到身心的平静与和谐。
水在先秦儒道哲学中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其流动性上。
水具有流动不息的特性,象征着变化与流转。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一切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流动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儒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和人伦道德,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进步。
而道家则更加强调宇宙和人生的变化,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去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水的流动性让先秦哲学家们认识到,只有顺应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总之,先秦儒家和道家都将水作为哲学思考的重要象征。
水象征着柔和包容、无为而治、自然与变化。
通过对水的理解和运用,儒家和道家提出了一种人生哲学,即追求和谐与平衡,顺应自然的道,不争斗、不追求功利,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境界。
这种哲学思想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

中国古代治水中的传统哲学理念及其应用【摘要】古代中国的治水意识深厚,融合了丰富的传统哲学理念。
水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水利工程中融入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体现了生命之源的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对水利工程的应用。
传统哲学理念在古代治水中扮演重要角色,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传统哲学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现代治水工程提供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传统哲学理念在古代治水中的应用,为我们探索古代文明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提供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古代中国、治水意识、传统哲学、水利工程、阴阳五行、生命之源、道德观念、重要性、古代治水经验、现代社会、启示、现代治水、意义。
1. 引言1.1 古代中国的治水意识古代中国的治水意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始终意识到水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水灾频繁,长江、黄河等大河泛滥成灾,给人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古代中国人开始探索治水的方法和理念。
从最初的简单堰塞和引水,逐渐演变为复杂的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
古人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治水就是保护生命,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们秉持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通过各种方法来防治水患,保护人民安居乐业。
在古代中国,治水不仅是一项具体的工程项目,更是一种哲学理念的体现。
人们相信自然界存在着阴阳五行的平衡,只有尊重并顺应这种平衡,才能使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
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深刻影响了古代治水的思想,人们认为只有品德端正,行为正直,才能得到自然的庇佑,水利工程才能得以成功建设和维护。
古代中国的治水意识融合了哲学、道德和工程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和方法。
1.2 传统哲学理念在治水中的应用在古代中国,治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因为水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古代中国人深谙水利工程中的哲学思想,他们运用阴阳五行的理念来设计和建造治水工程,以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古代中国人认为水是生命之源,这种思想对治水工程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水之哲学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文章解析了中国古代儒释道各派思想家关于水的哲学见解。
引申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亦需要学习水的各种品质,为我们人生导航。
标签:中国古代;水哲学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儒、释、道三家共同阐释了水的内蕴。
各家不同的思想融汇在“水”的意象中,形成了其内蕴的精髓。
而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一份水的情怀。
一、水是万物之本原
水无处不在,是世上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
万物之所以繁衍生息,充满生机与活力,靠的就是水的滋养哺育。
中国古代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而在范洪等人那里,水居“五行”之首。
在《管子·水地篇》中说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管仲认为水构成万物,万物靠水生长,人也是由水生成的,水“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1]P52。
水是物种起源的摇篮,百木争春,百花争艳、百鸟争鸣,都源于甘甜润泽的清净之水。
水让山有了灵性,让空气湿润清凉,让花草树木茁壮繁茂,更让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它不仅成就了伟大的生命,更成就了辉煌灿烂,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
二、“水”之阐述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水都有独特的见解。
孔子直接说到水的言论并不多,最有名、也最精彩的是他答弟子问时的一段话,《荀子·宥坐》中有,孔子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的意思是说:水么,给予所有生命而自己并无偏私、无所作为,好像德。
它流动向着低下的地方,桀鹜不驯难以束缚,但它的流动随弯就直、随物赋形必遵循一定的规律,好像义;它浩浩荡荡没有穷尽,好像道;如果有人掘开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随即回声应和,奔腾向前,奔赴下百丈深的山谷也不畏惧,这似乎是它的勇敢精神。
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满量器后不需要用刮板刮平,好像公正;它柔和地所有细微的地方都能到达,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地淘洗,便渐趋鲜美洁净,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万折而一定向东流去,表现出他的意志。
所以君子看见浩大流水一定要观赏它。
相对于孔子来说,老子最早把水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全面地论述,因而老
子的哲学又可称之为水的哲学。
张岱年先生指出,“道是老子本体论的最高范畴”。
老子的“上善若水”说最为有名。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2]P8。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在下,交友要像水那样亲和温柔,言语要像水那样真挚诚实,为政要像水那样清廉,办事要像水那样有条理,行为要像水那样伺机而动。
老子也在《道德经》中用了很多的语言来阐述水的“善”、“柔”、“不争”、“处下”等道理,从而更丰富了他的水哲学。
释家从另一方面对儒道两家作了补充,说:“大海不容死尸”。
就是说,水看上去不择物,不择地,实际上至净至纯,不容污垢。
水的本质洁净剔透。
禅感悟水的本质为“净”。
净则心空。
心中没有其他的事物,便毫无挂念,这就是忘我。
无物则静,静则空,空则明,明则智,智则无欲,无欲则刚。
禅的悟水之道便在这里。
因而我们也能从更深层次感悟到水的内涵——“净”、“空”、“明”。
这既是水的特质,同时也是水的品格。
禅家对水的体会丰富了水性,使水的意蕴更加丰满厚实了。
三、“水”之启示
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一份水的情怀。
学习水的诸多品质能让我们少走弯路,拥有更多的应对智慧,也能使我们在成长或是企业建设过程中冲破层层关卡,创造出非凡迷人的风景。
流动的水不管是清澈还是浑浊都是能够加以并合的,从而可以得出人在成长以及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去面对不同的挑战,承担不同的风险,而不是坐以去等待好的时机。
我们不管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得让自己有足够的勇气下定决心去学习去锻炼,一往直前,就好比是经济世道有好也有差,人生道路上有高潮有低谷,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现时该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等待与观望。
水在不同的器皿中是会呈现出方圆长短等不同形状的样貌的,不论我们怎样去摆置它,它都能给人们展现出最美妙的一面。
人也需要遵循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树立坚定的信心以度过逆境之时,展现更谦卑的学习态度以度顺境之势,这也就是水的精神,在各样的环境中能适度调控自己,学习不同的新事物,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给自己的人生定下不同阶段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实现它,不给自己设限,不为自己定型,如果我们能不断地去面对、去克服变化了的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改变,那终将有一番不同的成就。
水静置放着,一段时日后自然会发臭,因此俗语说,流水不腐。
人如果缺失了让自己不断去学习锻炼的热情和冲劲,那么他将一定会落在别人之后。
所以学习水不断流动的可贵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静止在某个固定的位置只会阻碍人的进步和发展。
学习是无止境可言的,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拼搏,给自己以方向,才有可能迎来辉煌的明天。
不论是对人还是对单位都是如此,人生或事业若不进迟早会往后退的,因此我们需要让自己有像水一样不停流动的精神,才不会导致存久即臭。
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雨水,冰雪,霜露等都是水存在的不同形态,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转化。
做人做事也就是同样的道理,无穷尽变化的人生或市场,会遇到不同的飞跃或坎坷。
我们可以想一想,有些人的事业做得那么成
功,有些人却一败涂地,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成功的秘诀到底在哪儿呢?关键是在于自己。
人生与市场都是变化的,没有穷尽的,需要人们不断去应变,去转弯,就好比下雨天时人们就会撑伞遮雨,企业在市场低迷不景气之时,就会相应地调整应对策略,这都是不断变化的。
事实上,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能,但消极的事人们往往都很放在心上。
因此,当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化无穷时,在面对变化无穷的环境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不变的是成功的定律,在面对各种不同的状况时我们都所应具备的是如何保持应对的弹性,找出应对的策略。
水流飞奔之处,水质一定特别好;瀑布的起点,因为水流非常湍急,所以水质一定是很清洁透彻的。
人生的成长也不能总那么细水长流,缓慢流动虽然不会导致水的质变,但却也不会澄澈,偶尔像湍急水流一般,呼啸而过,以强大的力量高速飞奔,才能产生出完成目标的巨大动力。
水能不断渗透、向四周扩散,滴水穿石,这是许多事物无法比拟的能力。
在人生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要不断地提升和跨越,收获才能源源不断。
四、结语
关于水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若人类缺水,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
同样地,在我们所经历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本身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造物主所创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其他事物能够代替我们的存在,我们如水般柔和,能应变,有冲劲,因而能冲破无数阻碍冲破多重难关,到达更远更深的滔滔大海!
【参考文献】
[1]李山.管子[M].中华书局.2009.
[2]道德经.[M]该书只注章号.安徽省人民出版社,1990.汉代督邮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