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016
中医学课件: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 ) . 阴阳相互对立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矛盾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是对立矛盾的。2 . 阴阳相互制约 是 指 在 属 性 相 对 立 的 基 础 上 ,阴阳 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 相互约束。
( 二) . 阴阳相互依存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依存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皆相互依存, 意 即 阴 和 阳 任 何 一 方 都 不 能 脱 离 对 方 而 单 独 存 在 。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
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
三、辨证论治
1. 含义 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 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 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 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
(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轻宣温热煮无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 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 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
中医学哲学思想

第一节 元气论
1)气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由:气化
2)气的运动源于阴阳的相互作用。 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第一节 元气论
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说明人的整体性 说明生理和病理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4、相互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是处于 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 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如: 四季变化: 由冬至夏,寒 热—— “阴消阳长”; 由夏至冬,热 寒——“阳消阴长”
5、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可各自 向其相反方向转化,阴转化为阳,阳转 化为阴。如: 昼夜中,阴阳的转化: 昼 夜 昼 阳 阴 阳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
阳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内—外
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事物阴阳属性举例: 阳——天、大、昼、春夏、温热、光 亮、功能、活动、上升、向外、兴奋 阴——地、小、夜、秋冬、寒冷、晦 暗、物质、静止、下降、向内、抑制。
自然界典型的阳
自然界典型的阴
阴阳的特性(抽象性)
一、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 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如:天 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达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到
相
对
的
动
态
平
阴阳运动的形式
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为气。 2. 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3. 气的运动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1. 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 2. 气维持各部分,形成统一整体。 3. 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现出统一性。
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1)事物间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现象。 (2)气是感应中起中介性作用的物质。 (3)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三)气化与形气转化
1.概念 (1)气化: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万物的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阴阳的相互依存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互根
互用的关系。 互根——阴阳双方都以对方的存为自己存在的前
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相互资
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阳
体 表
上
左
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侧
中医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不仅是医学,而且还包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篇之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法。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医的经典理论《黄帝内经》,开篇之语不是阐述医学,而是讲明做人的道理,如何才能活的健康,活得长寿。
开篇之语用现代汉语解释大意就是:上古之人,饮食节制,劳作有道,符合自然规律,自然活得长寿。
今天的人,把酒当水,酒后行房,纵情色欲,声色犬马,物欲横流,违背规律,过了50岁就衰弱,自然就是寿命短暂。
中医的诊断之法“望闻问切”,也是具有哲学的含义,望:就是观察,查看整体。
闻:就是感知对方,也是感知事物的存在。
问:就是搞好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
切:就是自己动手进行实践。
中医的诊断方法也是符合“实事求是”的。
1、中医的整体原则。
《黄帝内经》这个起源于战国,后由多人增补而成的医学经典,是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尤其强调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阴阳五行说。
进一步阐明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认为“人”在自然界中适合周围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解释了人得各种疾病的起源和病因,这与现代的人们对养生和环境的好坏的理解,是有着共同的看法,只不过中国人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
2、中医的诊断是实践的。
众所周知,中医诊断是非实验的,这一度是西方医学信徒们攻击和嘲弄的关键。
但在中医成功的治疗效果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医的合理性。
合理什么呢?按照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用经验的可以解释。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一些人认为中医是经验的医学。
中医三大哲学思想

中医三大哲学思想中医三大哲学思想1泱泱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中,中医一直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2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三大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气一元论1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了气的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用于说明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起源与演化和各种自然现象,建立了以气为本原的宇宙观。
2气一元论渗透融汇到中医学,作为重要的认识论和思维方法,构建了人体之气的理论,用以阐释人的生命活动,形成健康观念和养生之道,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及自和规律,认识和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2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变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变化,形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阴阳学说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广泛应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
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是宇宙间各种事物普遍联系、协调平衡的基本规律。
中医学用以说明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以系统的观点阐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报告

中医哲学思想概述总结报告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类以及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整体观念以及治病以平衡为中心等。
首先,中医哲学思想强调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宇宙、自然、人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疾病方面,中医认为疾病是阴阳失衡所致,治疗就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其次,中医哲学思想中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之间相互克制、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和人体的动态平衡。
中医治疗中,通过调整五行关系来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气的观念是中医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原因。
中医还强调了人体气的运行和调节的重要性,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气的异常运行或失衡所致,通过调整人体气的运行来治疗疾病。
中医哲学思想还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不仅关注患者的症状,还注重分析病因、辨别病机,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最后,中医哲学思想的治疗理念是以平衡为中心。
中医认为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恢复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并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态等方面的因素来维持健康。
总之,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类以及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整体观念以及治病以平衡为中心等观念,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学的哲学观

中医学的哲学观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的哲学观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学的哲学观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以及“精气神”等理论。
这些理论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和世界的看法,揭示了中医学的深刻哲学思考和观察力,贯穿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全过程。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它反映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宏观层面深刻观察体质、性格、病理及疗法等方面的思想。
阴阳五行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无处不在,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阴阳五行理论将物质及现象分为阴阳两极和五行五种属性,通过这种分析思想,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疾病治疗中起到了极其宝贵的作用。
气血津液是中医学另一个基本的理论。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和质量与身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
气是代表人体呼吸与新陈代谢的能量,血是循环系统中成分繁多,承担物质运输与调节的流体,津液代表人体的体液和分泌物。
中医学认为利用适当的饮食、调理运动,以及电、磁等非药物治疗手段等,可以对气血津液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指人体通过神经和血管系统所联系的所谓穴位和通达路径。
中医学认为经络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组织、器官等内外各个部位。
经络是人体信息传输和调节的通道,持续不断地向身体内部和外部传递。
中医饮食也强调了“药食同源”的理念,即将食物视为医药,借助中草药疗效,将其具有调节人体气血的功能。
精气神是中医学认为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三元素”,它们合称为“三宝”。
其中的“精”代表生命的基础质量,包括遗传素质、体质和生命力等;其中的“气”指的是人体日常的活动能量,它来源于呼吸、饮食等过程,支撑人体的各种活动。
最后一个“神”指的是身体内心灵世界和情绪状态。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核心和精髓,如果能在保养过程中达到平衡,就能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两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攻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柔弱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的抽象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
(相对性表现为:阴阳的相互转化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相互矛盾,阴阳相互制约。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三、阴阳相互消长: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一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可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方式。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均可用阴阳划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运动变化;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存续的基本形式。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础。
阴阳失衡的表现形式:1、阴阳偏盛,特征“邪气盛,正气未伤”,属“实证”,阴盛则为寒实证,热盛则为实热证。
所谓,“阴盛则含,阳盛则热”。
2、阴阳偏衰,特征“正气虚弱”,属“虚证”,阴虚则为虚热证,阳虚则为虚寒证。
所谓,“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
3、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的结果。
4、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确立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阳盛者泻热,阴盛者散寒;阳虚者温阳,阴虚者滋阴。
2、归纳药物性能:四气(阴:寒、凉;阳:温、热);五味(阴:酸、苦、咸;阳:辛、甘);升降浮沉(阴:沉、降;阳:升、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阳:上 外 左 南 天 昼 春夏 温热 干 轻 清 明 ❖ 阴:下 内 右 北 地 夜 秋冬 寒凉 湿 重 浊 暗 ❖ 阳:化气 上升 运动 兴奋 亢进 ❖ 阴:成形 下降 静止 抑制 衰退
❖ 阴阳属性的特点
1.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不特指某一事物和 现象;必须满足相互关联又互相对立)
2.阴阳的普遍性
❖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构建中医学 医学体系的科学方法,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元气论
❖ 元气的主要内容 ❖ 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 元气的主要内容
1.元气论: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 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①气的概念: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 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气不仅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还 弥散于躯体个组织器官之间,周流不息,无 所不至。
❖ 说明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①机体的物质代谢全过程以及所有的机能活 动,都可视为气的运动变化,是气作用的结 果。
②气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为邪气
第二节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阳 上 体表 背 腑 四肢外侧 三阳经 督 气 皮肉 阴 下 体内 腹 脏 四肢内侧 三阴经 任 血 筋骨
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 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
❖ 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组织器官和气血津精 等具物质属性者属于阴;而由这些物质所发挥出的 机体功能则属于阳。机能活动(阳)的产生,要消耗 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 又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2.气的基本特征
①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 气的存在形式—有形(气的聚合状态)、无形(气的弥散状态)
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的运动取决于其自身内在的阴阳矛盾,而不是依赖外界的推动。
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 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互转化(高热);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对立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 个方面 。
1.阴阳相互矛盾(自然界一切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 都存在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如天地,上下)
2.阴阳相互制约(四季的变化,夏天之所以温热是 因为春夏阳气的上升抑制了秋冬寒凉之气))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 立双方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 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 亮的、积极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奋的。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 暗的、消极的、退守的、柔弱有形的、功能 抑制的
②元气论气是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
③可分为气、元气、精气
精气:精。一般泛指气,是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 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 共同构成本原。
元气:即原气。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 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标志。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出现阴阳 偏盛偏衰的结果。
1.阴阳偏盛:阳邪致病则多见阳盛伤津之热证(阳偏 盛);阴邪致病则多见阴盛伤阳之寒证(阴偏盛)。
2.阴阳偏衰: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则多致阳虚阴盛的 虚寒证(阳虚);阴精亏损不能制阳,则多致阴虚 阳亢的虚热证(阴虚)。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 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中医学基础
第2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 学习目标
牢记元气论、阴阳及五行的概念 说出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描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认知的概 括,并升华为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及其发 展的一般运动规律的学问。
❖ 阴阳依存
1.阴阳相互依存:(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与下)
2.阴阳相互为用 :阴阳具有相互资生、促进与助长 的关系(气与血存在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关系)
❖ 阴阳消长
1.阴阳的消长: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 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 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冬-夏,寒-热 -阴消阳长;夏-冬,热-寒-阳消阴长;量的变化 非质的改变)
3.阴阳互损:阴阳双方本来存在互根互用的关 系,一方亏虚或功能减退,不能资助另一方 或促进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 衰或功能减退。
3.气化和形气转化
①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化:是指气的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 致使发生量的多少的改变,即量变。
变:是指气的较为激进、剧烈、明显的运动, 致使发生质的改变即质变。
元气论对中医学中的影响
❖ 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①人的生命始于气聚,终于气散;通过气的运
动,人体生长发育,充满了生命活力;随着 气的运动的衰弱,人渐渐衰退趋老。 ②“天地合之,命之曰人。人之生死,全赖于 气”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就人体部位而言,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 四肢外侧属阳,四肢内侧属阴。按脏腑功能 特点分,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具体到每一 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 肾有肾阴、肾阳等,形成“阴中有阳,阳中 有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
2.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气-气血两虚-阳损及阴、 阴随阳消;血-气血两虚-阴损及阳、阳随阴消)
3.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 阴阳转化
一定条件下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阴阳对立的双 方,可以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