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山记-徐迟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2篇徐迟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
其中,《黄山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将为大家分析和赏析徐迟的《黄山记》。
《黄山记》是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散文之旅。
这篇文章以徐迟的笔触描绘出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和自然奇观,同时也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徐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黄山的美丽之中。
文章中首先描述了登山的过程,徐迟用了很多形容词和比喻来形容山峰的高耸和云雾的缭绕,给人一种悬崖峭壁的感觉。
他还用色彩的描绘,将山的颜色和气氛真实地传达给读者。
徐迟写道:“黄山的山石给人以剧烈的冲击,一条条凿出的石级像攀爬向天空的巨龙,而你就在它的脚下,脚步微微颤抖,目不忍视。
”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登山过程中无所适从的压力和紧张。
其次,徐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表达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联系,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徐迟写道:“世界上的一切都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只有在这种风景中,你无法简单地区分对错。
”这样的表述说明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他认为我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够真正融入自然的美妙之中。
最后,徐迟通过对登山的描写和思考,传递了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
他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登山者之间的互助和友谊,他们共同面对山峰的挑战,相互鼓励和帮助,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羁绊和情谊。
徐迟写道:“所谓古道,就是人们在这里修整的。
你还记得那位年过四十的摄影记者吗?他告诉我认他的摄影有现代气息。
那个穿着农民服装的人,身上的土味比收费的道观还要重。
”这种对登山者之间小事情的呼应,表达着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总而言之,《黄山记》是徐迟的一篇优秀作品,通过对黄山景色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对自然的景色的描写,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篇文章无疑都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文学才华。
北师大版编号12黄山记_徐迟_北师大删节版适用

黄山云豹
格外赏赐:
• 摄身光
以上内容,从五方面表现了黄山之— —
想一想
• 在本部分,作者把大自然说成是一个大艺 术家,说黄山是它煞费心机的杰作,这是 什么修辞?起什么作用? • 更能突出黄山之奇,是人间仙境。 • 、“封山”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封山? 它是谁? 这表现黄山什么待点?
•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不肯 把胜境轻易给予人类’,它是大自然
•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的 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精读第二部分
• 五百级罗汉级表现 黄山什么特点? • 险
精读第二部分
• 一段公路,栏杆, 又说明什么? • 强调今天的登山道 路“化险为夷”。 • “直上,直上,直 上”用了什么修辞? • 反复
条 旁 鲫 狭 削 鱼 仄 壁 背 石 千 那 梁 仞 是 , 。 一 两
语言特色2:
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 来衬托云海,使云海变幻莫测、令人 神往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 语言特色3:
•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 例1、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 机,创造世界。 (拟人) • 例2、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露出 的身段翩然起舞。 (比喻、拟人)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既增加了文章 • 的内容,使所描写的景物更生动形象, 例3、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 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 (比喻)
概括本文的主题
•。 • 文章叙写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赞叹大 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表达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的热爱。 • 同时,作者通过古今对比,写出了登山之 容易,表现了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 能够将绝境变为公园。
徐迟黄山记阅读理解

徐迟黄山记阅读理解读徐迟的《黄山记》,就像是跟着一位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去游历黄山一样。
徐迟写黄山,那笔下的景色就像是一幅幅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他写黄山的峰,那峰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山包啊,就像一个个巨人,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威严。
有些峰笔直地插入云霄,那感觉就像一把把宝剑要把天空给刺破似的。
你要是站在山脚下往上看,哎呀,那不得仰得脖子都酸了,心里还一个劲儿地惊叹,这山怎么能长得这么高这么奇呢?他写黄山的云,那可真是一绝。
云在黄山就像是一群调皮的精灵,一会儿把山峰遮住,一会儿又散开,让山峰若隐若现。
这云啊,就像舞台上的幕布,一会儿拉开,让你看到舞台上精彩的表演——那壮丽的山峰,一会儿又拉上,给你制造点神秘感。
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你在看一场魔术表演,魔术师一会儿把东西变出来,一会儿又变没了。
这黄山的云啊,就有这样的本事,把黄山变得像仙境一样。
再说说黄山的石,那些石头的形状千奇百怪。
有的像猴子,蹲在那里望着远方,好像在等着什么人似的,这就是有名的猴子观海了。
你看那石头的神态,活脱脱就是一只机灵的猴子。
这黄山的石头就像大自然的雕刻作品,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要是让一个雕刻家来雕刻这些石头,那得花费多少心思和精力啊,可大自然就这么轻轻松松地造就了,这难道不神奇吗?徐迟在写黄山的时候,不仅仅是在描绘景色,他还把自己对黄山的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
你能感受到他那种对黄山的热爱,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一样。
他看到黄山的美,就想把这些美都告诉大家。
我们读的时候,也仿佛被他的这种热情感染了,恨不得马上就跑到黄山去,亲自感受一下这人间仙境。
从他的文章里,我们也能学到怎么去描写景色。
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说山高、云白、石怪。
得像他一样,把景色写活了。
比如说把峰比作巨人、宝剑,把云比作精灵、幕布,把石比作猴子。
这样一写,景色就好像有了生命,在读者的眼前动起来了。
这就好比我们做菜,不能只是把食材简单地放在一起煮熟就了事,得加各种调料,用心去烹饪,这样做出来的菜才色香味俱全。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黄山记》是明代文学家徐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经典之作。
这篇小说以徐迟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他在黄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示了他对黄山壮丽景色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黄山记》的赏析,一同感受徐迟的登山之旅给他带来的心灵震撼。
《黄山记》是一部描写黄山的游记,全文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黄山山川篇》、《黄山亭观篇》、《黄山人文篇》和《归来感慨篇》。
这四个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黄山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以及对这些景物的感悟。
首先,《黄山山川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徐迟对黄山山川之美的赞叹。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山的高耸峻峭、峰回路转的山峦,清澈见底的山泉和奇特的奇松怪石。
他通过欣赏山川之美,表达了自然景色对他的内心的触动和启示。
徐迟写道:“脚前走出寻常几十步,又有万里终南、丹穴休宁之感。
”这句话表达了他站在黄山之巅时,感受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妙感觉。
其次,《黄山亭观篇》则是通过描写黄山上的亭观建筑物,展示了徐迟对亭观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徐迟赞扬亭观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他认为亭观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自然的顺应和利用。
他写道:“秀丽之山穷年宴客,或许知天命,此信物也。
”徐迟通过亭观建筑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向往。
再次,《黄山人文篇》从徐迟和他的同伴的交谈与互动展开,展示了黄山背后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
他们在山巅畅谈人生,对历史传说和名人故事进行探讨,相互启发和激励。
这一篇章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人文景观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徐迟在这一部分写道:“闲愈久而废,自合正事何哉。
”他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描述,呼吁读者珍惜时间,追求真理和实践。
最后,《归来感慨篇》是徐迟离开黄山后的反思和感慨。
他回顾了整个登山之旅,总结了游览黄山所带给他的收获和感受。
他通过回忆和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徐迟写道:“平生之间未得之秘,寄之在斯。
徐迟《黄山记》赏析之欧阳与创编

徐迟《黄山记》赏析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
表现对象是黄山。
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采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
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
但是,管中窥豹的办法,毕竟是小角度,所能表达之景观和作者之胸襟有限。
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一种办法,和这种办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山河之壮丽。
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限,以铺开形容和陈述为主,也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赋”。
“赋”这一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以敷陈富丽的词汇为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赋体在汉代曾经是主流文体,这种文体,由于过分沉溺于场面的宏大和夸饰,以及华彩语言的排比,囿碍了思想情感的流畅,后世逐渐衰微。
但是,铺陈的手法并未就此而灭亡,只是减少了通篇过度的夸饰和铺张,而改为小幅度的排比。
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楼赋》,鲍照的《芜城赋》,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
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
他认为,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创作,赋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废弃是不公正的。
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运用赋体的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大全景。
故在文章开头,他说造物者,安排黄山胜境,是“大手笔”,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
《黄山记》,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黄山赋》。
当然,他没有直接照搬古代赋体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词语上的铺张,文章中对黄山重点景观的描绘,是在多方位的、富丽堂皇的形容中展开的。
先从黄山的山峰开始。
一落笔,就是一个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一千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登黄山记-徐迟

- 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 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精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 说”,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 主要写了哪四幅图? - 云海图 - 古松图 - 日出图 - 彩虹图 - 摄身光
• 能用四字短语分别形容这四幅图吗?
变化无定、千姿百态
矫健多姿、亭亭玉立
彩霞掩映、 无比绚丽
七彩鲜艳
摄身光
神奇美妙、光彩异常
• 云海图
• 古松图 • 日出图
变化无定、千姿百态
矫健多姿、亭亭玉立 彩霞掩映、无比绚丽 七彩鲜艳 神奇美妙、光彩异常
• 彩虹图
• 摄身光
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
叹作结,有何作用?
• 1.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 • 2.暗含“奇妙人间”之意,深化赞 美黄山的主题。
本文的主题
• 文章叙写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赞叹大 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表达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的热爱。 • 同时,作者通过古今对比,写出了登山之 容易,表现了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 能够将绝境变为公园。 • 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 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 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
黄山简介
• 传说轩辕黄帝曾经在这里修炼成仙,故名 “黄山”。 • 黄山位于安徽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 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 黄山风景区群山耸立,号称“七十二峰”。 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是黄山的三大主峰, 黄山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是动植物生长、繁 衍的好地方。
《登黄山记徐迟》课件

历史地位
《登黄山记徐迟》是徐迟的代 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散文 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 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散 文的里程碑。
该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 散文的成熟和崛起,对中国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徐迟的《登黄山记》以生动的文字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具有极高的艺术 价值。
徐迟在《登黄山记》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描绘的黄山景色栩栩如生,仿 佛就在眼前。此外,徐迟还通过对黄山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变化进行描绘,展现了黄山的多 样性和动态美。这些艺术特色使得《登黄山记》成为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独特的视角
作品不仅从宏观上描绘黄山的全貌,还从微观角度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展现出 黄山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语言风格赏析
语言优美
徐迟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使作品读起来流畅、自然,给人以美的 享受。
语言质朴
在描述黄山景色时,徐迟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准确地 传达出黄山的神韵和魅力。
06
作品赏析
主题赏析
主题明确
徐迟的《登黄山记》以黄山为背 景,通过描绘山川的壮丽景色和 自然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 的敬畏和热爱。
主题深度
作品不仅是对黄山景色的简单描 述,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 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 命的独特见解。
艺术手法赏析
生动的描绘
徐迟运用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描绘,将黄山的壮丽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 仿佛身临其境。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徐迟的《登黄山记》语言简练、 质朴,却能生动地展现黄山的美景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
黄山记

在黄山景区东南部,海拔1810 天都峰 在黄山景区东南部,海拔 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 米,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古称 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 “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天都峰 为第四纪冰川形成的角锋, 为第四纪冰川形成的角锋,峰顶平如 登峰造级”石刻, 掌,有“登峰造级”石刻,中有天然 石室,可容百人。峰头远眺云山相连, 石室,可容百人。峰头远眺云山相连, 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 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美 不胜收。 不胜收。
黄 山 记
徐 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徐迟( 徐迟(1914~1996)浙江省吴兴人。 ~ )浙江省吴兴人。 原名徐商寿。当代作家。 原名徐商寿。当代作家。《哥德巴赫猜 》《地质之光 地质之光》 想》《地质之光》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 他的作品被誉为“ 奖。他的作品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 诗篇” 诗篇”。
第一部分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 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 ”“奇 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 二特色,总领全文; 二特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 字展开;第四部分缘“ “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 最后, 这是何等的公园! 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 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 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 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 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 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 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 化了文章的主题。
北海层云
东海烟云
莲花峰观云海
天都莲花隔海望
霞光下的云海
黄山松
黄 山 松
小径崎岖
清凉山前观日出
记叙顺序: 记叙顺序: 第一、二部分有一个宏观的时间顺序: 第一、二部分有一个宏观的时间顺序:从混沌 初开、宇宙形成,到人类出现, 初开、宇宙形成,到人类出现,从史前时期直 至元明清。 至元明清。 三、四部分又有一个微观的时间顺序:从早晨 四部分又有一个微观的时间顺序: 出发去登山,到登上天都,在黄山顶上过夜; 出发去登山,到登上天都,在黄山顶上过夜; 又到第二天凌晨,在黄山之巅观日出, 又到第二天凌晨,在黄山之巅观日出,直至第 二天白天,见到摄身光奇景。 二天白天,见到摄身光奇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简介
• 传说轩辕黄帝曾经在这里修炼成仙,故名 “黄山”。 • 黄山位于安徽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黄山 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 黄山风景区群山耸立,号称“七十二峰”。 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是黄山的三大主峰, 黄山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是动植物生长、繁 衍的好地方。
天 都 峰
- 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不肯 把胜境轻易给予人类’,它是大自然。
- 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 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精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 说”,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
4.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 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 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 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 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
”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点出主
题。
精读第四部分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登黄山记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 徐霞客
五岳归来不看山
徐迟
黄山归来不看岳
了 解 作 者
• 徐迟(1914——1996) 浙江 吴兴人,当代著名作家、 诗人、报告文学家。
徐迟与数学家陈景润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 《地质之光》获全国优秀 报告文学奖。他的作品被 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 篇”。
• 彩虹图
• 摄身光
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
叹作结,有何作用?
• 1.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 • 2.暗含“奇妙人间”之意,深化赞 美黄山的主题。
本文的主题
• 文章叙写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赞叹大 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表达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的热爱。 • 同时,作者通过古今对比,写出了登山之 容易,表现了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 能够将绝境变为公园。 • 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 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 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
翡翠池
百丈泉
天池碧波
飞禽走兽
三宝鸟
黄山短尾 猴国家二 类保护动 物
云豹 国家 一类保护动 物
黄山云豹
格外赏赐:
摄身光
以上内容,从五方面表现了黄山之——
想一想
• 在本部分,作者把大自然说成是一个大艺 术家,说黄山是它煞费心机的杰作,这是 什么修辞?起什么作用? - 拟人,更能突出黄山之奇,是人间仙境。 • “封山”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封山?它 是谁? 这表现黄山什么待点?
• 主要写了哪四幅图? - 云海图 - 古松图 - 日出图 - 彩虹图 - 摄身光
• 能用四字短语分别形容这四幅图吗?
变化无定、千姿百态
矫健多姿、亭亭玉立
彩霞掩映、 无比绚丽
七彩鲜艳
摄身光
神奇美妙、光彩异常
• 云海图
• 古松图 • 日出图
变化无定、千姿百态
矫健多姿、亭亭玉立 彩霞掩映、无比绚丽 七彩鲜艳 神奇美妙、光彩异常
正音:
shà
煞费心机
cēn cī
前拥后簇
shū
cù
pán
龙蟠坡
qiān lìn
参差
琢凿
倏来倏去
yīn yūn
悭吝
piān
zhuó záo móu
氤氲
yīn
翩然起舞
zhě
凝眸
fǔ
喑呜变色
shè
褶皱
喘息甫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拾级而登
• 1、请概括课文每一个部分所讲的内容,
整 体 感 知
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 了黄山胜境。 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登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记作者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四部分:写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 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 文章的内容。
精读第三部分
1. 五百级罗汉级表 现黄山什么特点?
险
2. 一段公路,栏杆, 又说明什么? - 强调今天的登山道 路“化险为夷”。 3.“直上,直上,直 上”用了什么修辞? - 反复
条 旁狭 鲫 削仄 鱼 壁石 背 千梁 那 仞, 是 。两 一
精读第一部分
• 从哪几方面写黄山?
峰
云
植物
飞禽走兽 水
• 三十六大、小峰。
光 明 顶
天 都 峰
莲 花 峰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
• 绮丽多彩的霞光
•
雪浪滚滚的云海
名贵的松树
珍稀植物
天女花 国家三级保 护植物
杜 鹃 花
黄山灵芝
水
学以致用
仔细观察家乡的山水,写一篇 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