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黄山记》赏析
《黄山记》 知识清单

《黄山记》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原名徐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诗人、散文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文笔清新,在报告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文章背景《黄山记》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也反映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三、生字词1、煞费苦心(shà fèi kǔ xīn):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
2、悭吝(qiān lìn):吝啬;小气。
3、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
4、扑朔迷离(pū shuò mí lí):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看清真相。
四、文章结构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大自然的“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引出黄山胜境的难以寻觅。
第二部分:回顾了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突出了黄山的险峻和神秘。
第三部分:详细描绘了黄山的奇景,如云海、奇松、怪石等。
第四部分:描写了黄山的日出,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五、黄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其特点主要包括:1、奇松: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龙,有的像凤,有的像人,有的像物,令人叹为观止。
2、怪石:形态各异,如“猴子观海”“梦笔生花”等,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3、云海:波澜壮阔,变幻无穷,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4、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 42℃左右,水质清澈透明,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六、文章的写作手法1、对比手法作者将大自然对黄山的“封锁”与人类最终登上黄山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类的勇气和毅力。
2、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古人攀登黄山的艰难,烘托出黄山的险峻和神秘。
3、生动的描写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句子,如“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
”将云海比作“货物”,形象地写出了云海的厚重和流动感。
七、文章的主题1、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作者通过对黄山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徐迟《黄山记》课件PPT(30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容探究
③松影之阴,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 手可得。它光彩异常。它中间晶莹。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 镜圈内有面镜子。摄身光!摄身光!
作者在饱览黄山顶峰的奇谲幻景之后,与摄身光不期而遇。这种 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如明镜可显人形,本身就带有神奇和吉祥色 彩。这种近在咫尺的意外遭逢,让作者感受到强烈的奇异之美和无法 言喻的意外之喜,故此在形象地摹绘出摄身光的状貌之后,以两次直 白的感叹“摄身光”而表达美妙绝伦的感情。
整体感知
课文各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整体感知
课文各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大自然造就了黄山胜景的奇诡与险峻。 黄山险峻异常与攀登之难。 作者自身的攀登经历,较之前代登顶更为容易。 作者登顶后的所见所感,突出了山景的奇幻无穷。
整体感知
PART.2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
徐迟,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 镇人。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代表 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 《生命之树常绿》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 与《地质之光》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作品简介
徐 迟
黄山记
PART.1
课前分享
咏黄山
老舍
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 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 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 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
咏
黄
老山
舍
译文: 在这世间有着那么多美好的山水风景,
唯独黄山比华山略胜一筹。 云海波澜起伏的山峰好似岛屿, 忽然一阵风吹来了雨水,雨水的散落好似花朵一样。 层层叠叠的树木中,有蝉正在鸣叫, 在晴天山中的雾气上空,小鸟正在翩翩起舞。 各种奇异有趣的石头和松树,充满着诗情画意, 我在溪水边饮着丹砂,开始我的吟咏。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2篇徐迟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
其中,《黄山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将为大家分析和赏析徐迟的《黄山记》。
《黄山记》是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散文之旅。
这篇文章以徐迟的笔触描绘出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和自然奇观,同时也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徐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黄山的美丽之中。
文章中首先描述了登山的过程,徐迟用了很多形容词和比喻来形容山峰的高耸和云雾的缭绕,给人一种悬崖峭壁的感觉。
他还用色彩的描绘,将山的颜色和气氛真实地传达给读者。
徐迟写道:“黄山的山石给人以剧烈的冲击,一条条凿出的石级像攀爬向天空的巨龙,而你就在它的脚下,脚步微微颤抖,目不忍视。
”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登山过程中无所适从的压力和紧张。
其次,徐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表达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联系,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徐迟写道:“世界上的一切都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只有在这种风景中,你无法简单地区分对错。
”这样的表述说明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他认为我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够真正融入自然的美妙之中。
最后,徐迟通过对登山的描写和思考,传递了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
他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登山者之间的互助和友谊,他们共同面对山峰的挑战,相互鼓励和帮助,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羁绊和情谊。
徐迟写道:“所谓古道,就是人们在这里修整的。
你还记得那位年过四十的摄影记者吗?他告诉我认他的摄影有现代气息。
那个穿着农民服装的人,身上的土味比收费的道观还要重。
”这种对登山者之间小事情的呼应,表达着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总而言之,《黄山记》是徐迟的一篇优秀作品,通过对黄山景色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对自然的景色的描写,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篇文章无疑都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文学才华。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
表现对象是黄山。
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采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
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
但是,管中窥豹的办法,毕竟是小角度,所能表达之景观和作者之胸襟有限。
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一种办法,和这种办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山河之壮丽。
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限,以铺开形容和陈述为主,也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赋”。
“赋”这一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以敷陈富丽的词汇为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赋体在汉代曾经是主流文体,这种文体,由于过分沉溺于场面的宏大和夸饰,以及华彩语言的排比,囿碍了思想情感的流畅,后世逐渐衰微。
但是,铺陈的手法并未就此而灭亡,只是减少了通篇过度的夸饰和铺张,而改为小幅度的排比。
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楼赋》,鲍照的《芜城赋》,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
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
他认为,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创作,赋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废弃是不公正的。
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运用赋体的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大全景。
故在文章开头,他说造物者,安排黄山胜境,是“大手笔”,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
《黄山记》,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黄山赋》。
当然,他没有直接照搬古代赋体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词语上的铺张,文章中对黄山重点景观的描绘,是在多方位的、富丽堂皇的形容中展开的。
先从黄山的山峰开始。
一落笔,就是一个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一千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黄山记》是明代文学家徐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经典之作。
这篇小说以徐迟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他在黄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示了他对黄山壮丽景色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黄山记》的赏析,一同感受徐迟的登山之旅给他带来的心灵震撼。
《黄山记》是一部描写黄山的游记,全文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黄山山川篇》、《黄山亭观篇》、《黄山人文篇》和《归来感慨篇》。
这四个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黄山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以及对这些景物的感悟。
首先,《黄山山川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徐迟对黄山山川之美的赞叹。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山的高耸峻峭、峰回路转的山峦,清澈见底的山泉和奇特的奇松怪石。
他通过欣赏山川之美,表达了自然景色对他的内心的触动和启示。
徐迟写道:“脚前走出寻常几十步,又有万里终南、丹穴休宁之感。
”这句话表达了他站在黄山之巅时,感受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妙感觉。
其次,《黄山亭观篇》则是通过描写黄山上的亭观建筑物,展示了徐迟对亭观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徐迟赞扬亭观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他认为亭观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自然的顺应和利用。
他写道:“秀丽之山穷年宴客,或许知天命,此信物也。
”徐迟通过亭观建筑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向往。
再次,《黄山人文篇》从徐迟和他的同伴的交谈与互动展开,展示了黄山背后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
他们在山巅畅谈人生,对历史传说和名人故事进行探讨,相互启发和激励。
这一篇章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人文景观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徐迟在这一部分写道:“闲愈久而废,自合正事何哉。
”他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描述,呼吁读者珍惜时间,追求真理和实践。
最后,《归来感慨篇》是徐迟离开黄山后的反思和感慨。
他回顾了整个登山之旅,总结了游览黄山所带给他的收获和感受。
他通过回忆和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徐迟写道:“平生之间未得之秘,寄之在斯。
黄山记徐迟句子赏析

黄山记徐迟句子赏析1. 谁能帮我找一篇和徐迟写的黄山记能形成对比的描写黄山的作文游黄山记费伯雄山以黄名,志旧迹也。
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
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
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
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
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
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
一年之内,致各不同。
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
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吾为父老幸,吾为春申悲,因为黄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
君既往兮,山犹存兮。
谁终谁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
山得君兮,以成名兮。
谁显谁晦,山兮君兮?”游黄山记译文: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
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
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
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
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
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
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
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
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
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
【散文随笔】徐迟:黄山记

【散文随笔】徐迟:黄山记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
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名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
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
作为最高的奖励,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
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它封了山。
二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
以后又多少年,人才来到这里。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
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
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拨一八四○公尺的光明顶之傍,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
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
《黄山记》徐迟

《黄山记》徐迟一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
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名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
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
作为最高的奖励,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
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它封了山。
二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
以后又多少年,人才来到这里。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
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
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拨一八四○公尺的光明顶之傍,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
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迟《黄山记》赏析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
表现对象是黄山。
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采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
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
但是,管中窥豹的办法,毕竟是小角度,所能表达之景观和作者之胸襟有限。
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一种办法,和这种办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山河之壮丽。
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限,以铺开形容和陈述为主,也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赋”。
“赋”这一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以敷陈富丽的词汇为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赋体在汉代曾经是主流文体,这种文体,由于过分沉溺于场面的宏大和夸饰,以及华彩语言的排比,囿碍了思想情感的流畅,后世逐渐衰微。
但是,铺陈的手法并未就此而灭亡,只是减少了通篇过度的夸饰和铺张,而改为小幅度的排比。
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楼赋》,鲍照的《芜城赋》,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
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
他认为,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创作,赋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废弃是不公正的。
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运用赋体的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大全景。
故在文章开头,他说造物者,安排黄山胜境,是“大手笔”,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
《黄山记》,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黄山赋》。
当然,他没有直接照搬古代赋体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词语上的铺张,文章中对黄山重点景观的描绘,是在多方位的、富丽堂皇的形容中展开的。
先从黄山的山峰开始。
一落笔,就是一个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一千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这样的全景图,是一般游记作者回避的。
因为这样的地理统计数字,是很难有个人化的感性的。
接着,又是形状的全貌: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然后是颜色的总体概括: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概括而又繁复的描述,是很难讨好的。
但是,徐迟的冒险,并没有引起读者的烦腻。
原因在于,这里的铺张,并不是平面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徐迟不是把黄山当作现成的自然景观来加以描绘,而是以现代作家的想象,改造了古典的手法,虚拟出造物主有计划的安排。
徐迟的笔力就集中在精心结构的过程之中,这样就把空间的静止地形与地貌,变成时间的过程;同时也使地理的客观描述变成了主观感受和想象。
就连黄山的悬崖绝壁,道路艰难,也被他想象作是造物者有意“把通入人间胜境的道路全部切断”。
有意让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地形的介绍,而是领略创造(安排、布置)的匠心。
接下来写黄山的云,赋体的铺张就更为突出了: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有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这里很明显有赋体的铺张和夸饰,但是,又不完全像。
原因在于,在赋体里,铺张和夸饰,是整齐的排比句法,而在这里,则排比是局部的,在排比中(倏来倏去扑朔迷离、绮丽多彩、雪浪滚滚),又交织着错综(“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则是另一种句法)。
参差的句法在描述云海的文字中更为突出: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过场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文章以赋体的状物为务,但是,并不是对黄山的一切风物皆给以同样的笔墨,写得最为最为充分的,当是黄山之云雾。
作者对云雾的处理,办法相当奇特,不是一次以赋体之大笔浓墨写尽,而是,一次写完一种形态,为其它景观所吸引,忽略又感不足,又一次重新展示新的特质: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
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
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
几枝松,几观松人,溶出溶入。
对于景观的描绘,如果只有一副笔墨,就不能说是真正懂得赋体的三味,徐迟在这里表现了他把赋体当代化的才华。
光是写云雾,就有几副笔墨。
前面的云是远望山岭间的、浩淼的云;此处的云,是近察身边的云、精致的云。
前面的云,是宏观的,就云本身写云;此间的云,是在阳光中变幻,在雨脚中飘忽的,树和人在其中“溶出溶入”的云。
徐迟的词汇是丰富的,但是,不像刘白羽那样,习惯于用四字成语式的,他好像有意回避这样的现成的宿构,往往更加追求随意的,以即兴追随瞬息万变的云雾:这舞松之风更把云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
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散去了。
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方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
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波涛平静了,月色耀银。
这可以说是第三副笔墨了。
这里的笔墨不像形状那样追求色彩的对比,而是突出形态的变幻,集中在一切有形态的硕大的山峰,都因形态不稳定的云的变幻而发生反差极大的变幻。
文章从开头到这里,已经好几千字,不断表现变幻,用了这么多的词汇,但是,却没有重复、繁冗之感,关键就在于丰富。
不但是词汇的丰富,而且是观察角度的丰富,还有形态的、色彩的丰富。
而这一切,正是徐迟发挥了赋体的敷陈体物的功能的效果。
接下去,徐迟以相当的篇幅写到日出。
这时,他收敛起了宏观的视角,把个人的自我感觉调动了起来: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
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颗微粒。
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鲜红如此之鲜。
“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鲜红如此之鲜。
”这样的句子,奇就奇在作者的刹那心境上,从方法来说,和前面的写法,又别是一种境界。
接下去: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
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
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
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
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
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
这显然是在色彩的变幻和对比中做文章,全部力量都强调其强烈的光焰万丈。
除了最初和房间中的明暗的对比外,几乎全部是鲜艳的红色。
如果拿这些和前面写日出的经典散文相比,可能显不出优势。
至少在色彩上,多多少少有点单调之感。
幸而,徐迟不仅仅有相当的绘画修养。
(他曾经用非常内行的语言,写过常书鸿在敦煌的事迹)他似乎力图从听觉上表现日出的另一种美感:竹管齐鸣,山呼谷应。
风急了。
很可惜的是,这几笔,嘎然而止,又回到了视觉境界中去。
所写仍然以画图性的景观为主。
这样,美感就仍然在原来的平面上滑行。
虽然,接着作者又以赋体写高瞻远瞩的山景:“天都山突兀而立,如古代的将军。
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
”甚至用长江与之衬托:“远处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
”,仍然不见醒目,只是在最后出现了彩虹: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
七彩鲜艳,银海衬底。
彩虹并不远,它就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
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极远处,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
而云海之间,忽生宝光。
松影之阴,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
它光彩异常,它中间晶莹。
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
摄身光!摄身光!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全篇极胜富丽堂皇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景观,处处显得极致,处处又能峰回路转,用余光中的话来说就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
作者的才华每一步都受到一次极限的挑战,每一次又都逢凶化吉。
赋体文章,全靠腹笥之广、修养之深、词语积累之丰富。
徐迟这样反复渲染,一唱三叹,有如油画,多层油彩叠加。
这样的风格,也潜藏着风险,那就是堆砌。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大全景式的渲染赞叹之中,不时插入叙事:个人的好奇感和出行,和採药人、气象工作者的交谈等等。
虽然,在文章中,不见精彩,但,在构思上的作用,就是打破大全景式的渲染,以免其陷入单调。
要不然,全文连绵不断地描写、形容,会造成繁复,难免会令读者疲倦。
自古到今,山水游记就很为人们钟爱,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这些作品虽经千年风雨,却久传不衰。
究其原因,无非是文美情切。
而今人徐迟先生的《黄山记》,相比之下也毫不逊色。
文章辞采华美自不用说,尤其是立意、构思更令人叹绝,笔者读后幽思难忘,提笔写下此文与大家共享。
【明断暗续,独出机杼】黄山,历来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称。
它兼备泰山之“雄”,嵩山之“峻”,华山之“险”,庐山之“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天下。
历来文人墨客描写黄山的诗文甚多,其构思或是以行踪为线索,或是以时空为脉络,或是以画卷的幅始图终为顺序。
而《黄山记》的作者徐迟不落前人的窠臼,独出机杼,采用了明断暗续的结构。
如果按一般游记写法,开头总是以作者自己如何不畏险阻,而后最终登顶成功为线索。
然而作者却没有这样写,而是宕开笔墨,“异峰突起”,从“鸿蒙以后多少年”落笔,追述神话传说中的登山故事以及古人的登山历史,然后才按游山的路径转入自己登天都峰的记叙。
但是到第四部分,这种以游踪为线索的写法突然中断,改为按时间顺序,分为第一天观云雾,次日晨观日出,然后穿行于云海,最后在光明顶欢呼摄身光等四个部分来写,末尾以峭拔的两句赞语:“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收束全文。
这样,作者就把人类对自然的神往、追求——从开天第一圣人到当今的石工,前仆后继冒险攀登的事;以及自己视觉的“千姿百态”、“奇光异彩”;听觉的“笙管齐鸣”“山呼谷应”;感觉的“飘去浮来”、“载沉载浮”;还有那种怦然心动,欢呼雀跃的心灵感受都表现出来了。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
怎样做到“明断暗续”呢?刘熙载又说:“好比刺绣,抛鍼掷线,全靠眼光不走。
”所谓眼光不走,是指行文始终不离文章主旨,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明断”,正是由“黄山的景象美在奇”这一主旨“暗续”起来的。
刘熙载还说:(这)又好比驰马,“注坡蓦涧,全仗缰辔在手”。
所谓缰辔在手,是指部分之间的叙述线索表面“明断”,而却有一种内在线索把它“暗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