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20171103

合集下载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考研专业目录计划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考研专业目录计划

一报考条件:根据文件规定,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本次选拔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1.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遵守校纪校规,文明礼貌,未受到任何处分。

2.学历要求:具有本科专业对口,无重考,无重修记录,身心健康。

3.以综合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首先按各专业实考人数划定分数资格线,再按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4.综合考试成绩将在录取前公示7天,录取过程中,如果有排名在录取名额内的考生自愿放弃,在名额外的学生按顺序递补。

5.我校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比例由学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安排。

二报考事项:历年真题QQ在线咨询:363.916.816张老师,各相关专业成立考试小组,确定工作中的相关原则政策和办法研究重大事项;负责本学院考试工作的组织宣传事项和实施工作;完成报考成绩统计及综合排名汇总材料并上报填表。

1.各学院要先完成报考专业的成绩综合排名,根据名单确定考生的具体范围。

2.符合上述条件的参加综合考试,按照报考专业并提交书面申请材料审核。

3.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汇总名单后,将公示7天,期满后不再进行提示。

4.各相关专业按照考试科目的顺序依次进行。

5.考试成绩以书面通知形式发到学生本人。

三考试流程:1.参加初试并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填写相关表格,按规定时间提供自身研究潜能的材料,攻读大学阶段的研究计划、科研成果等。

2.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对考生料进行审阅符合报考条件的统计填表。

3.我校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以进一步安排加强系统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各种应用能力等。

具体比例由学校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安排。

四复习方略:1注重课本很多考生会安排各种各样的资料,其实关键要能保证你进行的系统性。

每个要点段落安排以真题为主,结构分析时间布局以精读的方式对重点章节相关要点,对课本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

昆明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要求及考核规定(修订)(研究生院学字〔2018〕42号)(1)

昆明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要求及考核规定(修订)(研究生院学字〔2018〕42号)(1)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文件研究生院学字〔2018〕42号昆明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要求及考核规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为保证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切实有效地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评价,确保专业实践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二条应用性和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第三条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应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提供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

第四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由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落实和实施。

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须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方案,对专业实践的内容、组织、管理和考核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并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和联络。

第三章实施方式第五条专业实践的实施方式应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二)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人才培养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三)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四)依托学校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或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第六条研究生应首选参加上述第(四)实践项目,确因条件限制,应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的统筹安排下,选择其它方式参加专业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院20171103

昆明理工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院20171103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本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

包含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材料学(080502)、材料加工工程(080503)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材料学(080502)、材料加工工程(080503)、珠宝首饰材料及加工(0805Z1)和材料表征与分析(0805Z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一、学科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序号研究方向名称1 凝固理论与先进成形技术2 塑性成形理论及新技术3 粉末冶金及粉体材料4 材料设计理论与计算材料学5 先进钢铁材料6 有色及稀贵金属材料7 新能源材料8 无机功能材料9 表面工程技术10 生物医用材料11 材料再循环技术12 珠宝首饰材料及加工13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二、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学时考核方式学期备注公共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36 考试 1必修5学分英语阅读 1 24 考试 1英语听说 1 24 考试 1学术交流英语 1 24 考试 1学科基础课材料加工数值模拟 2 36 考试 1必修不少于4学分金属凝固理论与新材料 2 36 考试 1高等材料物理 2 36 考试 1相变理论 2 36 考试 1表界面物理与化学 2 36 考试 1高等材料化学 2 36 考试 1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学时考核方式学期备注学科专业课材料强韧化理论与控制 2 36 考查 1根据不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选修至少6学分金属基复合材料 2 36 考查 1耐磨材料设计 2 36 考查 1非平衡凝固理论 2 36 考查 1计算材料学 2 36 考查 1半导体物理 2 36 考查 1介观物理 2 36 考查 1介电铁电物理学 2 36 考查 1生物材料物理基础 2 36 考查 1固体理论 2 36 考查 1材料先进塑性变形及其微结构表征 2 36 考查 1材料腐蚀学 2 36 考查 1涂层与表面改性技术 2 36 考查 1材料基因组工程 2 36 考查 1必修环节学术活动(创新创业教育) 1要求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讲座论坛10次以上,每次报告需提交单独的心得体会经导师签字后交学院研教办备案。

昆明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院20171103

昆明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院20171103

材料工程(085204)一、学科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序号研究方向名称1 液态成形与控制 2 塑性成形与控制技术3 粉末冶金与粉体材料4 材料加工过程模拟5 先进钢铁材料6 有色及稀贵金属材料7 新能源材料8 无机功能材料9 表面工程10 生物医用材料11 材料再循环12 材料工程管理13 珠宝首饰材料及加工14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学时考核方式学期备注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考试 1必选7学分自然辩证法 1 18 考试 2英语读写译 2 48 考试 1英语视听说 1 24 考试 1英语拓展 1 24 考试 2学科学位课数值分析 3 54 考试 1必选12学分材料分析测试技术 3 54 考试 1材料加工原理 2 36 考试 1无机材料工艺学 2 36 考试 1固态相变理论 2 36 考试 1学科专业课专业外语 1 24 考查 2 必选1学分材料先进塑性变形及其微结构表征 2 36 考查 2根据不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至少选修6学分材料磨损原理及耐磨材料 2 36 考查 2传输原理 2 36 考查 2金属凝固原理 2 36 考查 2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学期备注方式塑性力学 2 36 考查 2有限元原理及方法 2 36 考查 2材料物理 2 36 考查 2晶体缺陷与强度 2 36 考查 2废弃物资源化工程原理 2 36 考查 2材料加工新技术 2 36 考查 2模具成型优化设计原理与方法 2 36 考查 2表面工程学 2 36 考查 2材料腐蚀原理 2 36 考查 2材料表面与界面 2 36 考查 2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2 36 考查 2磁性材料与器件 2 36 考查 2复合材料设计 2 36 考查 2贵金属材料学 2 36 考查 2粉末冶金原理 2 36 考查 2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2 36 考查 2光电信息功能材料 2 36 考查 2光电子能谱 2 36 考查 2陶瓷烧结理论 2 36 考查 2功能陶瓷物理基础 2 36 考查 2溶液化学反应 2 36 考查 2首饰材料设计与加工工艺 2 36 考查 2宝石鉴定与评估 2 36 考查 2晶体生长 2 36 考查 2材料基因组工程 2 36 考查 2高等金属学 2 36 考查 2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 2 36 考查 2类别课程名称学分学时方式学期备注必修环节学术活动(含创新创业教育) 1要求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讲座论坛10次以上,每次报告需提交单独的心得体会经导师签字后交学院研教办备案。

1224:关于制定《昆明理工大学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1224:关于制定《昆明理工大学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关于修订与汇编《昆明理工大学2011版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经研究决定,开展2011版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汇编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修订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是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检查、绩效考核等的基础工作,是严格执行培养方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请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高质量地完成本项工作。

二、请各单位根据《昆明理工大学2011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对本单位所属的课程进行专题研究,明确课程的开设学院、主讲教师等,安排主讲教师填写“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表格(附件一),按时完成课程描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教材或讲义、参考文献(期刊、网站)、教学日历等内容的编写工作。

三、各单位在组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须特别注意根据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明确课程主讲教师,由主讲教师负责填写《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也就是由该主讲教师按时开设课程。

为加强课程的教学安排与管理,请各单位填写“昆明理工大学2011版研究生课程设置备案表”(附件二)。

四、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特别理由的,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的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开课时间等一律不得变更。

五、请各单位于12月24日前,将“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备案表”的电子版、纸质版(领导签字、加盖公章),上报研究生部培养办。

附件一: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附件二: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备案表研究生部2012年11月26日附件一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签名:学院主管领导签名:(学院公章)年月日年月日昆明理工大学2011版研究生课程设置备案表学院:注:此表一式两份,上报研究生部一份,学院研教办留存一份。

研究生部培养办制。

排版--昆明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04.01

排版--昆明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04.0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二〇一二年十二月昆明理工大学2012版培养方案编委会组成名单主 任:周 荣副主任:易健宏委 员:(按拼音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曹建新、樊 勇、戢晓峰、李 俊、李蓉涛、李 瑛、刘增力、刘志坚、罗 瑛、潘学军、桑秀丽、王 景、文淑惠、许 佳、杨大禹、曾粤兴、詹肇麟、张晓龙、张亚萍、张兆国、周常春主 编:束洪春副 主 编:陈扬建、宋 晶、李 俊责任编辑:杨 雯编 辑:林 峰、袁利群、李冬梅目 录第一部分 总则 (1)第二部分 学科方向及课程设置 (1)测绘工程(430116) (1)地质工程(430118) (4)矿业工程(430119) (8)安全工程(430125) (13)冶金工程(430106) (16)动力工程(430107) (19)材料工程(430105) (22)机械工程(430102) (26)工业工程(430137) (29)工业设计工程(430138) (32)建筑与土木工程(430114) (34)电子与通信工程(430109) (40)仪器仪表工程(430104) (42)控制工程(430111) (45)计算机技术(430112) (48)软件工程(430113) (50)电气工程(430108) (52)水利工程(430115) (54)化学工程(430117) (57)轻工技术与工程(430122) (60)生物工程(430139) (63)制药工程(430136) (66)环境工程(430130) (69)物流工程(430141) (71)项目管理(430140) (73)交通运输工程(430123) (75)农业工程(430128) (79)工程管理硕士(125600) (83)建筑学硕士(085100) (85)农业推广硕士(095112) (87)艺术学硕士(135108) (90)工商管理硕士(125100) (92)城乡规划学硕士(0833) (95)第一部分 总 则第一部分 总 则第一条 为主动适应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证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学校(研究生院)、学院(学科)、生产企业和导师各自的作用与优势,更好地调动各方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昆明理工大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昆明理工大学

门数和名称
公共 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座 课(必 修) 第一外语 英语
课程 代码
学 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3 54 1
考核 方式
考试
4 144 1、2 考试
备注
学科 基础 课(必 修)
数学 专业课
数理统计 现代设计方法 现代控制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
3 60 1 考试 031001 2 40 1 考试 031002 2 40 1 考试 031006 2 40 1 考试 031010 2 40 2 考试
的专业实践环节。 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依托学校与外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
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二)专业实践的考核 1.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学分为 6 学分。 2.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 3000 字的专业实践报告,提交导师或指导小组
补修 课
液压控制工程 流体密封技术 信息检索与利用
专业实践(必修)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设计
机电传动控制
031012 2 40 2 考查
031014 2 40 2 考查
242002 1 20 1 考查
要提交实践学习计
6
考查
划,撰写实践学习总 结报告,由实践学习
负责教师批阅
不 60
1
考查 以同等学力或跨专
(二)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典型应用案例分析和项目管理等形式。
(三)学位论文的送审、学位答辩及学位授予等参照《昆明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相 关条例执行。

昆明理工大学文件

昆明理工大学文件

昆明理工大学关于印发全日制研究生学业昆明理工大学文件昆理工大校学字〔2017〕44号奖学金评选及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各院、部、处、室、馆、中心及直属部门:《昆明理工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及管理办法(修订)》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7年7月6日昆明理工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及管理办法(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在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情况下更好地支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3〕219 号)及《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助学金管理三个暂行办法的通知》(云财教〔2013〕369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研究生是指我校纳入全省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

获得奖励的研究生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第三条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研究生的学业表现逐年评定,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条学校可根据经费筹措情况、收费标准、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因素,对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等级、标准及覆盖面做动态调整。

第二章参评条件及资格第五条昆明理工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适用于2017级及以后入学,学制内在籍在读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

单独命题考试录取考生、破格录取考生及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录取考生不参与新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

第六条参评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基本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高等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4.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第七条硕博连读学生根据当年所修课程的层次阶段确定身份参与学业奖学金的申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一、基本要求(一)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文件,是导师和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安排课堂教学和保证论文进程的基本依据。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立足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立足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充分反映当前国家及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全日制学术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和非全日制研究生3个培养体系。

同时培养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授权点,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生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要求等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和定位;同时培养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授权点,根据培养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方案,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

(三)具有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的学位点,按一级学科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没有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的学位点,按已有二级学科授权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学科方向、学制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必修环节及要求和学位论文工作要求等。

二、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掌握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较强的实际工作的能力。

3、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所从事学科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培养年限博士研究生。

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等非课程教学环节及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也在校内完成。

学习年限为3—8年,学制为3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

在校完成课程学习。

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学位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及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也在校内完成。

硕博连读研究生原则上不做硕士学位论文。

学习年限为5—7年,学制为5年。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在校完成课程学习,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等非课程教学环节以及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在校内完成。

年限为2—4年,学制为3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具备条件的学科,少量课程可以在研究生专业实践单位完成。

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在专业实践单位进行,但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必须在校内完成。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

学习年限为2—4年,学制为3年。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具备条件的学科,少量课程可以在研究生专业实践单位完成。

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在专业实践单位进行,但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必须在校内完成。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

学习年限为3-5年,学制为3年。

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达到提前毕业条件,允许提前半年毕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硕博连读研究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1)认真梳理学科核心知识体系,构建与培养目标和学位标准要求相适应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教学定位清晰,充分体现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统筹安排、科学衔接学士、硕士、博士不同教育层次,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不同培养类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课程设置应基本涵盖学科领域范畴,优化硕博连读的课程,硕士生阶段的课程要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博士生阶段的课程要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

(3)充分发挥我校“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和“非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案例库”等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的示范作用,各学科要明确并巩固核心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核心课程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重视专业学位案例教学课程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

(4)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国际合作课程,鼓励学院在培养方案中,特别是在博士的培养方案中,至少开设一门国际合作课程。

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中,通过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授课、引用国外优秀教材、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国际观念、视野和技能。

该课程应具有前沿性、开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

2、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按模块设置,分为全校公共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学科专业课模块和其他课程模块全校公共课模块。

全校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指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言课程。

学科基础课模块。

本学科研究生的统一必修课,指体现学科特征和学科应有知识结构的课程,含数学、物理、化学、管理、法学等类课程。

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设置。

为强化研究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此模块中加入学科前沿或研究方法专题。

学科前沿:提倡结合本学科的前沿,以系列专题讲座的方式安排前沿课程。

学科研究方法专题:以培养研究方法为目的,结合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和系列专题讲座的方式安排专题课程。

学科专业课模块。

按二级学科设置,是二级学科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课程,选修课指研究方向应该拓展的知识与技能,含跨学科方向的课程。

其他课程模块。

包括必修环节和补修课等。

3、学分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学分按课内授课学时计算,外语课24学时为一个学分,设计课(艺术类、建筑学类专业)36学时为一个学分,其他课程18学时为一个学分。

博士研究生的最低课程学分要求为16学分:其中公共课5学分,学科基础课不少于4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余为学科专业课。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最低课程学分要求为40学分:其中硕士阶段公共课7学分,博士阶段公共课5学分,硕士阶段学科基础课不少于11学分,博士阶段学科基础课不少于4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余为学科专业课。

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必修环节:学术活动1个学分(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求在读期间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活动,撰写个人学习心得,题目自定,字数不少于3000字,学院组织导师对研究生提交的学习心得评定考核成绩。

博士讲座1个学分,要求在读期间面向全校师生作2次与学科有关的学术讲座,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负责评定。

理、工、医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最低课程学分要求为28学分:其中公共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不少于11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余为学科专业课。

经、管、哲、法、艺类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最低课程学分要求为34学分:其中公共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不少于11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其余为学科专业课。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学术活动1个学分(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求在读期间参加6次以上的学术活动,撰写个人学习心得,题目自定,字数不少于3000字,学院组织导师对研究生提交的学习心得评定考核成绩。

实践环节1学分,可以通过学科发展动态研究、助教、助研和社会实践体现,由指导实践环节的教师评定。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最低课程学分要求为32学分:其中公共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不少于11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其余为学科专业课。

各类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分要求根据教指委的要求确定,可以在此最低学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本类别的具体情况规定课程学分总数。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专业实践环节6个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个学分(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求在读期间参加6次以上的学术活动,撰写个人学习心得,题目自定,字数不少于3000字,学院组织导师对研究生提交的学习心得评定考核成绩。

实践教学5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开展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1年。

专业实践可以采取集中统一安排,也可采取分段灵活安排。

在企业工作三年(含三年)以上的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可申请免修。

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低课程学分要求为45学分。

法律硕士(非法学本科)研究生按照国家教指委要求,总学分不得低于73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53学分、实践教学与训练学分不低于15学分、学位论文学分5学分;法律硕士(法学本科)研究生按照国家教指委要求,总学分不得低于5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34学分、实践教学与训练学分不低于15学分、学位论文学分5学分。

补修课:凡同等学历和跨学科考取我校的研究生,补修2-3门本学科本科或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四)课程管理全校性公共课和数学、物理、化学、文献检索、知识产权保护等学科基础科的开课和考核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

其他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补修课的开课和考核由各学院组织,研究生院检查。

公共课中“英语拓展”包括“英美文化”、“科技英语翻译”、“学术英语交流”、“古希腊罗马神话”等多门英语选修课,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其中一门,学分包含在公共课学分中。

必修环节中“学术活动”环节,建议各学院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开设3-4次逻辑类讲座、研究生论文写作类讲座及创新创业讲座。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博士生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学术学位硕士生应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根据行业、企业面临的共性关键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体现研究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掌握水平。

1、开题报告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按照《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规定》(试行)(研究生院院字[2013]3号)执行。

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论文选题作报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①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5~10年中的40~70篇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硕士生一般不少于40篇,博士生一般不少于70篇。

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文献综述的具体要求);②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手段和方法等;③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④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