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注释赏析【唐】刘禹锡
古诗西塞山怀古赏析

古诗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吊古抚今,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西塞山怀古⑴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翻译】: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赏析】:《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阅读训练】: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唐诗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西塞山怀古》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而且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古诗文《西塞山怀古》赏析

古诗文《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唐朝: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及注释【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标签唐诗三百首、咏史怀古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与赏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原文与赏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题为怀古,而旨在鉴今。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途经西塞山时即景骋怀,油然兴感,于是吟成这首在当时便号为“绝唱”的七言律诗。
据《鉴诫录》载,“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同会乐天舍,各赋《西塞山怀古》。
刘诗先成。
白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麟角,何用!’三公乃遂罢作。
”尽管前人已辨其妄,但由这一传说本身,却不难看出这首诗曾怎样令人叹为观止。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是长江中游的军事要塞之一,形势险要。
三国时,东吴曾以之为江防前线,恃险固守。
但吴主孙皓于此设置的拦江铁锁,并没能挡住晋军的凌厉攻势。
这是诗的前四句所描述的史实,也是作者“怀古”的具体内容。
但平实的史料一经攫入作者纵横捭阖的诗笔,顿时化为生动而遒炼的形象。
一、二两句以晋军的浩大声势反衬东吴的衰飒气运,见出战争双方的强弱不侔。
王濬,时任晋益州刺史。
据《晋书》本传,晋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
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 “楼船”,指此。
“下益州”;是说王濬率师由益州沿江而下,直发金陵。
“金陵”,为东吴都城。
其后,东晋及宋、齐、梁、陈亦建都于此,故有“六朝故都”之称。
“王气”,指关乎国运的祥瑞之气。
古人相信望气之术,以为帝王所在之地有“王气”缭绕,国兴则气盛,国亡则气收。
这里,“王气黯然收”,意谓东吴国运告终,败亡之象昭然可见。
益州与金陵远隔千里,但在作者艺术地再现当年的战局时,其空间距离却被压缩到最小限度:一“下”即“收”,何其速也!这样措辞,不仅揭出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给人两地近在咫尺、二事桴鼓相应之感。
三、四两句专就东吴方面着笔。
东吴曾以铁锁横截江面,“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企图借此负隅顽抗。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五篇)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五篇)第一篇:《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1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文解释】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词语解释】金陵:今江苏南京。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诗文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
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西塞山怀古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代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及注释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创作背景这首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三国诗词《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

三国诗词《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国诗词《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导语】:西晋楼船下益州①,金陵王气黯然收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
原文欣赏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读jùn),晋益州刺史。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 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 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 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王濬率船队从武昌 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荻(读dí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这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 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 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拼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 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伐, 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 以阻挡王濬的楼船。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 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举降幡”投降。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这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 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往事”二字,包蕴深 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 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 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 是次,忧当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 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 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 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 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 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 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 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 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 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还有对 唐王朝没落的悲伤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谢谢大家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
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 年),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 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 全面进攻。当时身为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船造好 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 金陵,接受了吴主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 只截取了王濬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 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下”与“收”二字,连 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濬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 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对译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