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简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蜀文化简史

“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

巴蜀,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在今四川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

(一)传说

关于巴蜀的传说不计其数,个人很喜欢下面这个:古时候,岷江上游的老龙王有一儿一女,儿子是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滔天洪水,妹妹龙女见了心里很难过,便趁夜到凌云山下开了一条百丈宽的缺口让水流走,哥哥发现了,把她关进山洞还派猛虎把守。这山脚下有一个年轻猎人杜宇,得了神仙赐给的龙头拐杖,决心为民除害,经过艰苦搏斗,治服了恶龙、猛虎,救出龙女,结为夫妻,一起劈山引水,消除水患,杜宇教男人种田,龙妹教女人养蚕,蜀民过上太平日子。他一心一意为了人民,也爱护人才,为了治水,请出鳖令来,并把王位让给了鳖令,但鳖令掌权后,一天天骄傲起来,不懂得体恤人民,百姓请出望帝杜宇来,去劝说鳖令。鳖令不但不听,还以为望帝要争权,带领人马打他。他只好回西山去,变成一只鸟儿,飞进宫去,成天高叫“民贵呀!民贵呀!”叫出血来,嘴都染红了(杜鹃鸟是

红嘴)。鳖令被感动了,改正了错误。从此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杜宇成为巴蜀人心中永远的崇奉的英雄!

(二)特点

巴蜀文化孕育于四川盆地的巴山蜀水之中,盆地的地形是封闭的,这是大自然的地理特点。倘若巴蜀先民囿于盆地的空间,脚不出盆,眼不出川,巴蜀文化就将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循环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就必然是一种落后的、毫无生气的文化。可是,我们的先民从来就没有将自己封闭在盆地之中,为了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他们远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极为艰辛而执著的精神,开辟了一条条穿越盆地周边山地险阻的通道,与外界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不断吸收外地的先进文化,在汇纳百川的基础上,再加以发展创新。正是因为如此,巴蜀文化才可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辉。所以,巴蜀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兼容。文化的载体是人,特别在信息传递主要是由人来进行的古代,这一点尤为突出。外地文化的大量传入,巴蜀文化的汇纳百川,其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几千年来多次的、大量的移民入川,是巴蜀先民在族源和血统关系上的大融合。从这一种角度来说,巴蜀文化的主要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移民文化。本来,任何一种大范围的地域文化都不可能是一个源头,都具有一定的多源融合的特点,但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突出而鲜明。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察,早在旧石器时代,盆地西部的富林文化就与华北的小石器文化有联系,盆地中部的铜梁文化则与贵州观音洞文化有联系。到了新石器时代,这种多源文化的特征就更为明显,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例如以成都平原新石

器文化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和来自西北马家窑文化而又在本地发展的岷江上游文化,二者在川西地区交融汇合,就成为早期的蜀文化的重要来源。到了高度发展的三星堆时期,在已发现的文物中,有来源于中原的高柄豆、陶盉、铜、铜尊、多种玉器,有直接来自印度洋的海贝与南国的象牙,还有可能来自中亚的金权杖与巨型铜面具、铜人像。这是十分明显的多源兼容的成果。

广揽博收、汇纳百川的巴蜀文化的深层次反映是心理状态上的兼容。巴蜀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由移民文化而表现出的兼容。

四川盆地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大舞台上,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交汇区,用最通俗的比喻,是一个十字口。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四川盆地必然成为东西南北各种文化因素交融的地区,必然形成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汇纳百川的文化特色。今天最为中外人士所称道的、最富巴蜀特色的“川味正宗”,无过于著名的川菜、川酒与川戏。若以川菜而论,早在汉代扬雄的《蜀都赋》中所列的饮食原材料,就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江东鲐鲍,陇西牛羊”等数十种,就已显出了兼容并收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才可能发展成为今天“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有三千多个品种的享誉全球的川菜。若以川酒而论,在全国白酒王国中遥遥领先的川酒虽然源远流长,但浓香型大曲酒的制曲技术与生产工艺最初主要来自北方的陕西,而酱香型酒的生产技术则几乎全部取于南边的贵州。正是吸收了这些外来的技术并加以消化发展,才会在巴山蜀水的优良自然环境中出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沱牌曲酒这“六朵金花”。若以川戏论,川戏

是我国所有地方戏曲中唯一无二的五种声腔并存的地方戏曲。虽然五腔并存,可又同用四川的方言,同用一套打击锣鼓伴奏,并有同一风格的表演程式。“川味正宗”的这种特点,可谓最典型地反映了巴蜀文化的兼收并蓄而又能融汇创新、再有发展的特点。

(三)兴衰

1986年10月,在长江三峡北岸的巫山县大庙乡龙坪村龙骨坡,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其中

有带两颗臼齿的下頜骨一块、门齿三枚),经用古地磁法测定,距今万万年,这一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今天已被称为“巫山人”。与巫山人同时出土的还有加工和使用过的骨器,有数十种哺乳动物化石。巫山人是巴山蜀水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活动的见证。盆地中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两百多处,可谓遍布各处,其时代大致在千年前至千年前之间,此时的巴蜀先民已经迈进了文明的大门,有着原始的农业、畜牧业与传统的渔猎经济,纺织与制陶成为手工业的主体,商品交换、贫富分化、原始宗教、聚居房屋等都已出现,巴蜀文化的序幕已经全面拉开。

举世闻名的广汉三星堆遗址,是早蜀文明的集中体现。

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晚的在商末周初。夏末商初至商代后期,国家已经形成、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已经不低、对外交流的渠道早已通向远方。这个与中原的殷商王朝同时存在的古蜀王国所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巴蜀文化第一个光辉的高峰到了战国时期,盆地中三星堆文明的光辉已经黯淡,巴王

国与蜀王国的实力都不强,而北边在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则日益强大。巴蜀地区成为秦并天下的第一个目标。秦并巴蜀,为巴蜀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敞开了大门,使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大量传入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之上,一跃而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西汉之后,巴蜀地区在三国时属于蜀汉,举国之力基本投入对外作战,民力消耗很大。从西晋时期开始,到隋统一全国,则内部战争不休、动荡不已,长期处于凋弊状态,是一个明显的停滞时期。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重新站到了全国的前列,重新获得“天府”之誉明代近三百年,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恢复,人口增加(其中包括大量移民入川),农桑兴旺,处处兴学明末清初长期的、大范围的、深度的破坏,使巴蜀地区在明代已有恢复的社会正常秩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四野荒芜、残垣遍地、文物尽毁,其残破程度,为我国几千年历史所罕见总之,从元初到清代中叶,这年来的漫长岁月,是巴蜀文化的长期衰退期。昔日光辉不复存在,农工商贸让位他省,文苑艺坛一片沉寂。清代末年,继日益强劲的复兴之风,巴蜀大地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充分表现了文化的全面复兴。近代抗日战争爆发时,随着日军于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国民政府从南京撤至重庆,并将之定为"陪都",实为"战时首都"。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7年中,留下诸多遗迹、轶事,使陪都遗迹成为重庆今天独特的人文景观,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