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简史

合集下载

蜀文化的分类

蜀文化的分类

蜀文化的分类蜀文化是指中国四川地区的文化,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蜀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蜀文化可以分为多个分类,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类蜀文化1. 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之外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之一,位于四川广汉市境内。

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证明了当时这里已经具备了高度发展的青铜冶炼和玉器加工技术。

2.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距今4000年前至公元316年左右,在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古代文明。

该文化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包括现今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区。

其特点是以铁器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并形成了独特的冶铁技术和冶金工艺。

3. 蜀汉文化蜀汉文化是指公元221年至263年间,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蜀汉政权所创造出来的文化。

蜀汉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三国演义》、《蜀中通志》等。

二、地域类蜀文化1. 成都文化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成都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闻名于世。

该文化以川剧、火锅、茶文化等为代表。

2. 巴渝文化巴渝是指重庆市和四川省东南部山区一带,该地区因为地形险峻,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巴渝文化。

该文化以民间艺术和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如巫术、龙舟竞渡等。

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部,是全国最大的苗族和侗族聚居区之一。

该地区因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而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秘境”。

该地区的传统节日、手工艺、服饰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艺术类蜀文化1. 川剧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于四川地区。

该剧种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代表性的剧目包括《红灯记》、《二进宫》等。

2. 巴蜀画派巴蜀画派是指在中国古代画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画派,主要流行于唐至清时期。

该画派以写意花鸟为主,作品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文化辐射力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

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

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

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国蜀汉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

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

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南方丝绸之路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

《巴蜀文化概览》札记

《巴蜀文化概览》札记

《巴蜀文化概览》阅读随笔目录一、巴蜀文化概述 (2)1.1 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3)1.2 巴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4)二、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5)2.1 巴蜀文化的起源 (6)2.2 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 (7)三、巴蜀文学与艺术 (9)3.1 巴蜀文学的主要形式与特色 (11)3.2 巴蜀艺术的种类与特点 (12)四、巴蜀宗教与信仰 (13)4.1 巴蜀的主要宗教信仰 (14)4.2 巴蜀宗教文化的特色 (16)五、巴蜀民俗与风情 (17)5.1 巴蜀的民俗活动与习俗 (18)5.2 巴蜀的风土人情 (19)六、巴蜀历史文化名人 (21)6.1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与贡献 (22)6.2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与意义 (23)七、巴蜀文化与现代社会 (25)7.1 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6)7.2 如何传承与发扬巴蜀文化 (27)八、结语 (28)8.1 巴蜀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29)8.2 对巴蜀文化未来的展望 (31)一、巴蜀文化概述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巴蜀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巴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孕育了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的遗迹为我们揭示了巴蜀文化的初始面貌。

随着历史的演进,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巴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理环境、民族交融、历史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方面,巴蜀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宜人,这使得巴蜀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

民族交融方面,巴蜀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变迁方面,巴蜀地区历经多次战乱与迁徙,这使得巴蜀文化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得以不断革新与发展。

巴蜀文化简史

巴蜀文化简史

巴蜀文化简史“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

”巴蜀,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在今四川境内。

东部为巴,西部为蜀。

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

(一)传说关于巴蜀的传说不计其数,个人很喜欢下面这个:古时候,岷江上游的老龙王有一儿一女,儿子是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滔天洪水,妹妹龙女见了心里很难过,便趁夜到凌云山下开了一条百丈宽的缺口让水流走,哥哥发现了,把她关进山洞还派猛虎把守。

这山脚下有一个年轻猎人杜宇,得了神仙赐给的龙头拐杖,决心为民除害,经过艰苦搏斗,治服了恶龙、猛虎,救出龙女,结为夫妻,一起劈山引水,消除水患,杜宇教男人种田,龙妹教女人养蚕,蜀民过上太平日子。

他一心一意为了人民,也爱护人才,为了治水,请出鳖令来,并把王位让给了鳖令,但鳖令掌权后,一天天骄傲起来,不懂得体恤人民,百姓请出望帝杜宇来,去劝说鳖令。

鳖令不但不听,还以为望帝要争权,带领人马打他。

他只好回西山去,变成一只鸟儿,飞进宫去,成天高叫“民贵呀!民贵呀!”叫出血来,嘴都染红了(杜鹃鸟是红嘴)。

鳖令被感动了,改正了错误。

从此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杜宇成为巴蜀人心中永远的崇奉的英雄!(二)特点巴蜀文化孕育于四川盆地的巴山蜀水之中,盆地的地形是封闭的,这是大自然的地理特点。

倘若巴蜀先民囿于盆地的空间,脚不出盆,眼不出川,巴蜀文化就将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循环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就必然是一种落后的、毫无生气的文化。

可是,我们的先民从来就没有将自己封闭在盆地之中,为了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他们远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极为艰辛而执著的精神,开辟了一条条穿越盆地周边山地险阻的通道,与外界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不断吸收外地的先进文化,在汇纳百川的基础上,再加以发展创新。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德阳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中部,是川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蜀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深受德阳市民的影响和传承。

下面将为您介绍德阳巴蜀文化。

一、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巴蜀地区曾是巴国和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资源,为巴蜀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唐宋时期,巴蜀地区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和重要文化遗迹。

二、德阳巴蜀文化的特点1.建筑艺术:德阳地区有许多古代建筑,如柳泉寺、大观楼等,这些建筑体现了巴蜀文化的精髓。

建筑风格以酱油色砖墙、木结构和特色屋檐为主要特点,具有独特的巴蜀风格。

2.传统手工艺:德阳市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巴蜀剪纸、蜡染、竹编等。

其中,巴蜀剪纸是巴蜀地区的特色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代表了德阳人民创造力和艺术才能。

巴蜀剪纸以其精致的设计、细腻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3.音乐与舞蹈:巴蜀地区也以其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文化而著名。

巴蜀地区的土著音乐和舞蹈是川剧和巴蜀歌剧的重要源头,它们都融入了巴蜀地区特有的歌舞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舞蹈风格。

4.饮食文化:德阳市的巴蜀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川菜和巴蜀小吃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菜以其辣味、麻辣和丰富的口感而著名,如麻辣火锅、水煮鱼等。

巴蜀小吃则是德阳市民独特的食品创造,如豆花、肥肠粉、狗肉粉等,以其独特的风味而备受推崇。

5.文化艺术:德阳市还有许多文化艺术活动,如巴蜀书法、巴蜀绘画等。

巴蜀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诗意的墨迹和美妙的字体而闻名。

巴蜀绘画则是以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为主题,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广受赞誉。

三、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巴蜀文化,德阳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方面,德阳市政府通过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博物馆和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资源。

另一方面,德阳市注重巴蜀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开设巴蜀文化课程,组织巴蜀文化展览和表演,培养巴蜀文化的年轻传承人。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

巴文化中心位于达州和巴中地区。

在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和贵州北部开展活动。

八卦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包括:罗家坝遗址(四川宣汉县),城坝遗址(四川渠县)。

蜀族文化是由三个以德阳和成都地区为中心的古老部落融合而成的。

蜀文化的国家重点保护遗址包括:三星堆遗址(德阳县广汉市),金沙遗址(成都庆阳区)。

蜀国后来在西周成为封闭国家,包括四川西部,陕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巴基斯坦和蜀国的交融是在战国以后。

从商代到西周,黄河流域的蜀人与各族之间进行着文化交流。

商代晚期出土的陶器,如深腹豆形的器皿,高柄的豆子,小平底碗等,尽管具有地方特色,但在铜轭,铜锗和铜矛中普遍存在。

黄河流域。

西周至春秋时期出土的玉器与中原相同。

国四围攻巴蜀盆地的地势是“四个轿车之乡”,古代交通十分困难。

因此,李白叹了口气:“通往蜀之路的艰辛难爬”。

这种封闭的地形必将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的封闭性产生更大的影响。

但是正因为如此,它反过来激发了巴蜀祖先开放并努力改善自己的环境的决心和勇气。

结果,环境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巴蜀祖先的历史个性,这些祖先是封闭的,封闭的是开放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开放性和兼容性最终成为巴蜀文化的最大特征。

巴蜀文化与秦龙文化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是北部的秦岭。

然而,巴蜀族的祖先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一流的木板路技术,打破了盆地的封锁,克服了狭窄的封闭道路。

蜀王派出五位伟人,为迎接秦惠文国王送来的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扫清了道路,这是古代山间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木板路是巴蜀人的伟大发明。

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围之国”的封闭是通过“千里万里的木板路”实现开放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学家的愿景。

必须在每座山上清理道路,遇到水时必须建造桥梁。

为了突破封闭之路,古代蜀族祖先发明了栈道并出版了《若桥》。

若桥是一座索桥。

有很多类型。

仍然可以看到藏族地区的高架藤桥和网状藤桥,Min山的竹绳桥,云南西北部的网状条纹桥和都江堰的早期朱浦桥。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浅谈巴蜀文化【摘要】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有5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

同时巴蜀大地又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古到今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

不仅如此在许多文化领域,巴蜀文化都处在全国前列。

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形成自己的特色.【关键词】巴蜀、文化【正文】一、巴蜀文化简介1、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①并且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巴蜀地区的地理特点为巴蜀文化的形成起着作用。

由于四川盆地地形特殊,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所以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成为了巴蜀地区的对外交通要道。

盆地西部的流域,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

东部有长江山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

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

正是这样的地理特点,巴蜀先民自古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化与以下三方文化有明显的交流与兼容:一为荆楚文化,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诡浪漫;二是秦陇文化,注意综核名实,讲究耕战和商业;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礼,看重历史。

巴蜀文化繁荣发展历程

巴蜀文化繁荣发展历程

巴蜀文化繁荣发展历程巴蜀文化繁荣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蜀国时期。

蜀国建立于公元前316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战国之一。

蜀国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所以也被称为巴蜀地区。

在公元前316年至公元前263年的蜀国时期,巴蜀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增加,文化逐渐兴盛。

蜀国吸引了许多文化人才。

当时的蜀国政权致力于推动文化发展,鼓励文人学士进行文化创作和传播。

蜀国的儒家学派得到了重视和支持,儒家经典如《易经》、《尚书》等在这个时期得以广泛传播和研究。

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蜀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巴蜀地区成立了许多学府和文化机构,吸引了大批学者和艺术家前来学习和交流。

巴蜀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蜀地文化,这种文化融合了巴蜀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汉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蜀地文化在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蜀地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将蜀地的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蜀汉政权鼓励人民学习和传承蜀地文化的精髓。

此时,巴蜀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词人杜牧,书法家怀素等。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是巴蜀文化繁荣的高峰时期。

这个时期的蜀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发展迅速。

蜀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艺术和学术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

巴蜀地区的文化名人如诗人杜甫,画家顾恺之等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

蜀地的文化影响力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是蜀地文化的又一个昌盛时期。

当时的蜀地政权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了许多文化产业。

巴蜀地区的文人学士如陆游、黄庭坚等在这个时期的文化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蜀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包括诗词、书法、绘画等多个方面。

如今,巴蜀文化仍然在巴蜀地区保持着独特的传承和发展。

蜀地的文化名人和作品仍然在全国范围内享有广泛的影响力。

巴蜀地区也成为了中国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总之,巴蜀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繁荣和发展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蜀文化简史
“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


巴蜀,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在今四川境内。

东部为巴,西部为蜀。

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

(一)传说
关于巴蜀的传说不计其数,个人很喜欢下面这个:古时候,岷江上游的老龙王有一儿一女,儿子是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滔天洪水,妹妹龙女见了心里很难过,便趁夜到凌云山下开了一条百丈宽的缺口让水流走,哥哥发现了,把她关进山洞还派猛虎把守。

这山脚下有一个年轻猎人杜宇,得了神仙赐给的龙头拐杖,决心为民除害,经过艰苦搏斗,治服了恶龙、猛虎,救出龙女,结为夫妻,一起劈山引水,消除水患,杜宇教男人种田,龙妹教女人养蚕,蜀民过上太平日子。

他一心一意为了人民,也爱护人才,为了治水,请出鳖令来,并把王位让给了鳖令,但鳖令掌权后,一天天骄傲起来,不懂得体恤人民,百姓请出望帝杜宇来,去劝说鳖令。

鳖令不但不听,还以为望帝要争权,带领人马打他。

他只好回西山去,变成一只鸟儿,飞进宫去,成天高叫“民贵呀!民贵呀!”叫出血来,嘴都染红了(杜鹃鸟是
红嘴)。

鳖令被感动了,改正了错误。

从此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杜宇成为巴蜀人心中永远的崇奉的英雄!
(二)特点
巴蜀文化孕育于四川盆地的巴山蜀水之中,盆地的地形是封闭的,这是大自然的地理特点。

倘若巴蜀先民囿于盆地的空间,脚不出盆,眼不出川,巴蜀文化就将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循环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就必然是一种落后的、毫无生气的文化。

可是,我们的先民从来就没有将自己封闭在盆地之中,为了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他们远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极为艰辛而执著的精神,开辟了一条条穿越盆地周边山地险阻的通道,与外界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不断吸收外地的先进文化,在汇纳百川的基础上,再加以发展创新。

正是因为如此,巴蜀文化才可能迸发出耀眼的光辉。

所以,巴蜀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兼容。

文化的载体是人,特别在信息传递主要是由人来进行的古代,这一点尤为突出。

外地文化的大量传入,巴蜀文化的汇纳百川,其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几千年来多次的、大量的移民入川,是巴蜀先民在族源和血统关系上的大融合。

从这一种角度来说,巴蜀文化的主要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移民文化。

本来,任何一种大范围的地域文化都不可能是一个源头,都具有一定的多源融合的特点,但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突出而鲜明。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察,早在旧石器时代,盆地西部的富林文化就与华北的小石器文化有联系,盆地中部的铜梁文化则与贵州观音洞文化有联系。

到了新石器时代,这种多源文化的特征就更为明显,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例如以成都平原新石
器文化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和来自西北马家窑文化而又在本地发展的岷江上游文化,二者在川西地区交融汇合,就成为早期的蜀文化的重要来源。

到了高度发展的三星堆时期,在已发现的文物中,有来源于中原的高柄豆、陶盉、铜、铜尊、多种玉器,有直接来自印度洋的海贝与南国的象牙,还有可能来自中亚的金权杖与巨型铜面具、铜人像。

这是十分明显的多源兼容的成果。

广揽博收、汇纳百川的巴蜀文化的深层次反映是心理状态上的兼容。

巴蜀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由移民文化而表现出的兼容。

四川盆地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大舞台上,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交汇区,用最通俗的比喻,是一个十字口。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四川盆地必然成为东西南北各种文化因素交融的地区,必然形成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汇纳百川的文化特色。

今天最为中外人士所称道的、最富巴蜀特色的“川味正宗”,无过于著名的川菜、川酒与川戏。

若以川菜而论,早在汉代扬雄的《蜀都赋》中所列的饮食原材料,就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江东鲐鲍,陇西牛羊”等数十种,就已显出了兼容并收的特色。

正因为如此,才可能发展成为今天“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有三千多个品种的享誉全球的川菜。

若以川酒而论,在全国白酒王国中遥遥领先的川酒虽然源远流长,但浓香型大曲酒的制曲技术与生产工艺最初主要来自北方的陕西,而酱香型酒的生产技术则几乎全部取于南边的贵州。

正是吸收了这些外来的技术并加以消化发展,才会在巴山蜀水的优良自然环境中出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沱牌曲酒这“六朵金花”。

若以川戏论,川戏
是我国所有地方戏曲中唯一无二的五种声腔并存的地方戏曲。

虽然五腔并存,可又同用四川的方言,同用一套打击锣鼓伴奏,并有同一风格的表演程式。

“川味正宗”的这种特点,可谓最典型地反映了巴蜀文化的兼收并蓄而又能融汇创新、再有发展的特点。

(三)兴衰
1986年10月,在长江三峡北岸的巫山县大庙乡龙坪村龙骨坡,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其中
有带两颗臼齿的下頜骨一块、门齿三枚),经用古地磁法测定,距今万万年,这一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今天已被称为“巫山人”。

与巫山人同时出土的还有加工和使用过的骨器,有数十种哺乳动物化石。

巫山人是巴山蜀水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活动的见证。

盆地中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两百多处,可谓遍布各处,其时代大致在千年前至千年前之间,此时的巴蜀先民已经迈进了文明的大门,有着原始的农业、畜牧业与传统的渔猎经济,纺织与制陶成为手工业的主体,商品交换、贫富分化、原始宗教、聚居房屋等都已出现,巴蜀文化的序幕已经全面拉开。

举世闻名的广汉三星堆遗址,是早蜀文明的集中体现。

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

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晚的在商末周初。

夏末商初至商代后期,国家已经形成、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已经不低、对外交流的渠道早已通向远方。

这个与中原的殷商王朝同时存在的古蜀王国所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巴蜀文化第一个光辉的高峰到了战国时期,盆地中三星堆文明的光辉已经黯淡,巴王
国与蜀王国的实力都不强,而北边在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则日益强大。

巴蜀地区成为秦并天下的第一个目标。

秦并巴蜀,为巴蜀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敞开了大门,使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大量传入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之上,一跃而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

西汉之后,巴蜀地区在三国时属于蜀汉,举国之力基本投入对外作战,民力消耗很大。

从西晋时期开始,到隋统一全国,则内部战争不休、动荡不已,长期处于凋弊状态,是一个明显的停滞时期。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重新站到了全国的前列,重新获得“天府”之誉明代近三百年,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恢复,人口增加(其中包括大量移民入川),农桑兴旺,处处兴学明末清初长期的、大范围的、深度的破坏,使巴蜀地区在明代已有恢复的社会正常秩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四野荒芜、残垣遍地、文物尽毁,其残破程度,为我国几千年历史所罕见总之,从元初到清代中叶,这年来的漫长岁月,是巴蜀文化的长期衰退期。

昔日光辉不复存在,农工商贸让位他省,文苑艺坛一片沉寂。

清代末年,继日益强劲的复兴之风,巴蜀大地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充分表现了文化的全面复兴。

近代抗日战争爆发时,随着日军于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国民政府从南京撤至重庆,并将之定为"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

7年中,留下诸多遗迹、轶事,使陪都遗迹成为重庆今天独特的人文景观,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
一块奠基石。

当今的巴蜀是中国的科研和教育基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蜀文化生长、繁衍的温床,它不但造福于历史,而且造福于今天,还必将乘新时代之东风永远造福于明天,直至永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