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评论》百年经典论文导读

合集下载

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研究述评.

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研究述评.

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研究述评.论文报告: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研究述评一、引言二、美国经济周期的发展历程及特点1.美国经济周期的起源2.美国经济周期的特点3.美国经济周期的演变三、美国经济周期中的稳定化措施1.货币政策2.财政政策3.结构性改革四、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措施的评价1.货币政策的优缺点2.财政政策的优缺点3.结构性改革对经济的影响五、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措施的案例分析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1990年代初的股市泡沫3.2001年的经济衰退4.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萧条5.1960年代的经济繁荣六、结论引言作为经济学家,经济周期的稳定化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美国经济的周期波动频率不断降低,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也趋于稳定。

这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本论文将围绕美国经济周期的稳定化问题展开研究,并对美国在经济周期波动时期采取的稳定化措施进行评价,最终分析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美国经济周期的发展历程及特点1.美国经济周期的起源美国经济周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萧条和经济衰退。

这些经济周期的起因都是由于生产过剩和金融危机等原因导致的。

这种经济周期的不稳定性,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逐渐得到了缓解,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以及生产技术不断创新等因素的作用。

2.美国经济周期的特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美国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周期波动频率降低:过去几十年,美国经济中的周期波动频率不断降低,经济周期的周期越来越长,经济危机的发生也越来越稀少。

(2)通货膨胀率稳定:近年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趋于稳定,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比较稳定,缺乏大幅度的通货膨胀。

(3)失业率稳定:经济周期频率降低以及就业稳定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导致失业率趋于稳定的两个主要因素。

3.美国经济周期的演变美国的经济周期在演变过程中,最初的周期都是和生产规模的波动相联系,后来和金融市场因素的波动相联系变得更为显著。

经济周期中段的美国经济特征与预期其它经济学论文

经济周期中段的美国经济特征与预期其它经济学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处于经济周期中段的美国经济的特征并据此作出预期。

主要结论是:近期,美国经济将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降低;通胀压力日益增大,但仍在可控之下。

美联储极有可能在6月份提升联邦基金利率25年基本点。

8月份是否继续加息,要视新的经济数据而定。

由于利率目标升到5.25~5.5%,将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所以美联储会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美国经济周期中段美国经济在2001年3~11月经历了自60年代以来的第七次衰退,此后进入增长周期。

2006年是该周期的第5年,正处于周期中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美国经济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典型的中期减速增长。

第二,由于经济表现和数据变动的方向复杂,非确定性因素增加,近期经济走势更加难以预期。

第三,经济走势和联储货币政策都更加依赖和敏感于新的数据,市场也变得更加敏感脆弱。

容易随新的经济数据而波动。

第四,相应地,对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也更难以预期。

本文对此作具体剖析。

一、2006年以来的美国经济特征(一)经济增长从这次经济周期的路径特征看:由于周期前的衰退时间短、幅度小,复苏也相应地具有时间短、幅度平缓的特征。

2004年gdp增长达到4.2%的峰值,2005年开始出现减速增长。

1.gdp 2006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年率在2005年第四季度仅增长1.7%的基础上强劲反弹达5.3%,高于历史趋势水平。

从增长成份看,以耐用品为主的消费者支出。

设备和软件等商业投资支出,出口起主导作用。

同期,公司税后利润达$15,950亿历史高点,在gdp中的占比也达8.9%历史高点。

在物价增长有限的条件下,公司主要从生产率增长获得利润增长动力。

2.商业支出2006年前5个月,工业产出、建筑支出增长率和采购经理指数(ism)等反映商业支出的主要指标有一个共同特征:波动频繁,幅度较大。

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商业部门的支出举棋不定。

3.消费者支出消费者收入和支出依然持续和稳定,但其中的住房销售,这个曾在本次经济周期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功臣,已是强弩之末。

浅谈美国经济政治

浅谈美国经济政治

成绩:论文题目:浅谈次贷危机后的美国经济政治以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课程名称:授课教师:院系:年级:学号:时间:浅谈次贷危机后的美国经济政治以及对中国的启示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百度百科2008年的次贷危机,由美国首发,几乎在一夜之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

这是继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又一次在美国爆发的世界性的经济灾难。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例子被“完美”地呈现。

美国为此次灾难的始作俑者,在经济方面自然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打击。

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的一种“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周期性规律。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当然,这与其存在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密不可分的。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以及竞争规律促进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需求的矛盾突显并日益加深。

美国史密斯商学院经济学家皮特.凯尔教授说:“银行业普遍关心平衡自己的资产负债水平,从而出现借贷紧缩甚至借贷枯竭,其必然后果就是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现在我们正在步入经济衰退期……”。

面对此次经济上的穷山恶水,世界各国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自是一片恐慌。

就美国而言,其经济一直在连年的财政赤字下运行,由流动性危机爆发(如2007年四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再到后来的股市崩盘,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Wachovia的存款业务可能被花旗银行收购等等,无不令美国政府忧心忡忡。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论人力资本投资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论人力资本投资
Nonhuman capital
人力资本
非人力资本
Labor capital Conventional capital Material capital Physical capital Labor force Competitive market Economic growth Inheritance taxation
舒尔茨十分关注农业发展的滞后、贫穷与工业的高生产率、 高收入水平之间的反差,将农业经济作为经济体的一部分去研 究,并将研究延伸至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舒尔茨系统地分析了教育投资对农业生产率以及经济发展影
响,并在1960年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
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 本”这一新的资本概念,对其后各类人力资本学说直到发展为 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较为完善的学科起到了深远影响。
观点四:关于社会和政策的九项建议
1)在税收政策上应该给人力资本给予优惠;
2)防止人人力资本的闲置和老化; 3)避免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人为的干扰; 4)完善人力资本市场,银行应积极主动地提供人力资本 所需的费用,鼓励私人和公共投资;
5)政府应承担人力资本投资的大部分费用,特别是资助
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开始探究传统经济学的不足。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在1953年和1956年的两次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难以
解释的现象:按照传统理论,美国这个世界上具有最昂贵劳 动力和最密集资本的国家,应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 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事实恰好相反,美国出口量最大的却 是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量最大的却是汽车、钢铁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20世纪60年代的物质资本投资收益 率为15%,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为20%; 20世纪70年代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3%和15%。可见,加大 人力资本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意义尤为重大。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目录上篇—-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案例1: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案例2:对房租的限制有利于解决住房问题吗?案例3:莫斯科歌剧院的票价。

案例4:美国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消费者理论案例1:为什么水要比钻石便宜?案例2:买“黄牛票”案例3:吉芬商品: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例外吗?案例4:利息所得税如何影响家庭储蓄?生产者理论案例1:美国啤酒行业的适者生存测试.案例2:“无花边费用"业务模式。

案例3:服装店的张老板是盈利了,还是亏损了?案例4:如何确定企业的最佳批量规模?市场结构理论案例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西方经济学中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案例2:企业的定价策略。

案例3:方便面市场竞争案例。

分配理论案例1:天津丑女“张静事件"及美国经济学家的调查报告.案例2:美国大型企业CEO的薪水报告。

案例3:华为的神话。

总体均衡与福利经济学案例1:经济学家的赌博。

案例2:苏联解体与其经济状况。

案例3:中国改革中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微观经济政策案例1:农村改革第一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案例2:沱江特大污染事故。

案例3:楼道安装防盗门的事件。

下篇——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案例1:部分国家的GDP比较。

案例2: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的比较。

案例3:“绿色GDP"警示中国经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案例1: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

案例2: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

案例3:石油危机与滞胀。

宏观经济政策(一)货币政策案例1:“治大国如烹小鲜”。

案例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货膨胀。

案例3: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内需,推动英国经济增长.案例4: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二)财政政策案例1:政府增加政治支出,大选因素刺激亚洲经济增长。

案例2:增税反而促进经济增长?—-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评析。

案例3: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问题(一)就业与失业理论案例1: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案例2:严峻的中国就业形势。

美国经济及QE3对全球经济影响论文

美国经济及QE3对全球经济影响论文

浅析美国经济及QE3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012年,全球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期。

美国也正经历自1933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全球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中国,像高速行驶的火车,经济连续十年高增长。

由此而引发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失调,工业技术进步缓慢,是此一轮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

继2010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fed),在以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的“金融危机”增发6000亿美元的货币量化宽松(简称qe2)之后,2012年美国经济因欧盟成员国一系列的债务危机影响,经济再度落入低谷。

尤其是美国制造业,制造业指数3年来首次跌破50,至49.7。

(见图1.1)此外,美国6月公布的零售数据已连续三个月下降,这是自08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连续下降。

(见图1.2)全球市场都增强了对fed推行新一轮货币量化宽松(简称qe3)的预期。

首先,如果推行qe3其货币发行量会有多大根据卡甘模型货币需求函数:mt-pt=-γ(ept+1-pt)其中mt是t期货币量的对数;pt是t期物价水平的对数(t期为2010年qe2),而γ是决定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率敏感度的参数。

mt-pt是实际货币余额的对数,而pt+1-pt是t期和t+1期(目前盛炒的qe3)之间的通货膨胀率(2010年qe2时美国的cpi为0.1%,截止5月美国的cpi为1.8%)。

如果通货膨胀上升1%,那么实际货币余额就减少γ%。

ept+1是预期的物价水平,实际货币余额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也就是说美联储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是2%现在低于2%说明预期的货币余额远远大于实际货币余额。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当π每增加1%那么失业率就相对减小1%(这个只是理论值,并且必须在cpi远小于正常cpi的时候,以此来看qe2的推出是起到效率最大化的。

美国的失业率从15%降低到了8.2%附近,通货膨胀率从0.1%上升到2.5%那么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应当是2.4:6.8,可能存在不精确。

《美国经济评论》20篇百年经典经济论文导读

《美国经济评论》20篇百年经典经济论文导读

《美国经济评论》20篇百年经典经济论文导读2014-09-13经济学茶座由美国经济学联合会主办的《美国经济评论》创刊于1911年,是在美国影响最大,也是世界知名遐迩的经济学期刊之一。

为纪念创刊100周年,期刊特邀了阿罗(K.J.Arrow)、伯恩黑姆(D.Bernheim)、费尔德斯坦(M.S.Feldstein)、麦克法登(D.L.McFadden)、波特巴(J.M.Poterba)与索洛(R.M.Solow)等六位著名经济学家,成立了“20篇最佳论文”评选委员会,在该刊100年来刊登的数千篇文章中,甄选出对经济学发展与实践产生深远、重大影响,且富有创造性的20篇最佳论文。

2011年第1期《美国经济评论》出版了百年纪念特刊,开辟了百年论坛专栏,并公布了中选结果。

膺选论文都名重一时,代表了每一时期经济学的最高学术水平,同时整体再现了百年来在经济学领域艰辛跋涉、不断探索的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了美国主流经济学的基本走向。

为了提选最具开创意义和积厚流广的论文,评委会首先使用了JSTOR (JournalStorage)系统的论文引用和查询数量作为参考指标进行初选。

其后,为避免因论文引用与查询数量指标的内在缺陷可能导致早期刊发的经济学家的文章被漏选或误选,评委会对若干著名经济学家的相关文章也给予了重点关注。

最后,评委会每个人以自己对于质量和重要性的判断为标准,从已选论文中再作遴选,授予20篇论文为百年最佳论文。

其中,12篇论文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独著或合著的经典论文。

现给出这20篇膺选最佳论文的导读,以飨读者,让读者感受这些经济学经典文献所蕴含的内在价值。

论文导读按文章发表先后顺序排列:《生产理论》(1982)C.W.柯布与P.H.道格拉斯著本文研究了1899-1922年间美国制造业的资本、劳动与产出的关系,分析了这一时期劳动与资本两类要素对产出的影响,首次提出并使用了此后以其名字命名的不变弹性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P=ALαKβ,式中,P、L、K分别为产量、劳动、资本,A、α、β为三个参数。

美国金融危机研究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研究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研究论文一、所谓战略家们构思的能享受不劳而获的长期稳定的“美梦路径图”1、“美梦路径图”的由来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年代,美国因为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国外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就已经面临了贸易赤字的问题。

然而,当时毕竟美元与黄金挂钩,使得美国在面临黄金储备流失的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其贸易逆差的问题,经常性地通过提高关税、实施贸易配额和美元贬值等方式来改善贸易条件。

但是,由于美国不愿意削减其消费效用和庞大的军费开资,仍然不能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在尼克松的时代,他宣布了黄金禁运,并脱离了美元金本位,进一步让美元贬值,以减少美元外债价值。

似乎在这个时候,美国人意识到可能已经发现了一条可以不劳而获地安享他人财富的路径,那就是对贸易逆差不必过于在意,通过增发美元,贸易顺差国家将不得已将美元外汇投资到美国,美国人可以安享财富而不必削减消费效用和军费开支。

到了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代,以东亚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让本国货币紧盯住美元,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赚取大量美元外汇。

由于没有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美国在货币发行量上得以以其贸易状况为标准过量发行美元。

美国之所以能够无视长期巨额逆差甚至故意制造逆差,原因在于他们相信:由于长期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贸易顺差国家对于这些美元外汇的处理上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只能将赚取的外汇重新投放美国,购买美国的各种证券及金融衍生品,把钱借给美国人消费,从而形成一种美元回流的状态。

故而,本文将该过程称为美国人之梦路径图,简称“美梦路径图”。

2、“美梦路径图”的全过程对于美国的赤字借贷循环,贸易顺差国家在处理美元外汇时面临的三条选择,如图1所示。

其中,对于贸易顺差国而言,第一条选择路径显然是不可取的,美国的战略家们显然也以这一点为假设而进行了下面博弈的设想。

第二条购买美国企业的选择也许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不会允许的确也没有允许贸易顺差国购买其关系未来经济制高点的相关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经济评论》百年经典论文导读《美国经济评论》百年经典论文导读2011-09-20 20:00:22| 分类:经济学|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美国经济评论》百年经典论文导读 由美国经济学联合会主办的《美国经济评论》创刊于1911年,距今整整100周年,是在美国影响最大,也是世界知名遐迩的经济学期刊之一。

为纪念创刊100周年,期刊特邀了阿罗(K.J.Arrow)、伯恩黑姆(D.Bernheim)、费尔德斯坦(M.S.Feldstein)、麦克法登(D.L.McFadden)、波特巴(J.M.Poterba)与索洛(R.M.Solow)等六位著名经济学家,成立了“20篇最佳论文”评选委员会,在该刊100年来刊登的数千篇文章中,甄选出对经济学发展与实践产生深远、重大影响,且富有创造性的20篇最佳论文。

2011年第1期《美国经济评论》出版了百年纪念特刊,开辟了百年论坛专栏,并公布了中选结果。

膺选论文都名重一时,代表了每一时期经济学的最高学术水平, 同时整体再现了百年来在经济学领域艰辛跋涉、不断探索的历史发展轨迹,反映了美国主流经济学的基本走向。

为了提选最具开创意义和积厚流广的论文,评委会首先使用了JSTOR(Journal Storage)系统的论文引用和查询数量作为参考指标进行初选。

其后,为避免因论文引用与查询数量指标的内在缺陷可能导致早期刊发的经济学家的文章被漏选或误选,评委会对若干著名经济学家的相关文章也给予了重点关注。

最后,评委会每个人以自己对于质量和重要性的判断为标准,从已选论文中再作遴选,授予20篇论文为百年最佳论文。

其中,12篇论文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独著或合著的经典论文。

现给出这20篇膺选最佳论文的导读,以飨读者,让读者感受这些经济学经典文献所蕴含的内在价值。

论文导读按文章发表先后顺序排列:1、《生产理论》(1928) C.W.柯布与P.H.道格拉斯著本文研究了1899-1922年间美国制造业的资本、劳动与产出的关系,分析了这一时期劳动与资本两类要素对产出的影响,首次提出并使用了此后以其名字命名的不变弹性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P=ALαKβ,式中,P、L、K分别为产量、劳动、资本,A、α、β为三个参数。

当α+β=1时,α、β分别表示劳动、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

该函数以其简单的形式描述了人们所关心的一些性质,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函数形式,被用于表示生产、效用函数以及理论与实证经济学其他方面。

他们用机器、工具、设备与建筑量测资本,制造业工人数表示劳动,经过对1899-1922年间有关经济资料的分析与估计,得到美国制造业以1899年为基准的不变价格的产量、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数据,并总结出生产函数:P=<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1.01L0.75K0.25,该函数表明这一期间的总产量中,劳动与资本所得的相对份额分别为75%与25%。

他还通过数理分析,探讨了该函数的基本性质。

2、《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1945)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本文主要阐述了经济体系的本质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他认为经济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中的知识利用问题。

知识分为两类:科学知识与原理;特定时间与地点的特殊情况的知识。

在经济活动中,众多参与者各自的经济活动产生了大量知识,分散在不同经济个体中。

知识的分散使经济计划成为必要。

哈耶克认为计划体制有三种,即中央计划、分散计划与介于二者之间的行业计划,即垄断,这些体制的效率取决于哪种体制能更充分利用知识。

由于知识障碍,中央计划当局不能做出有效决策,只有依靠分散计划才能保证特殊情况的知识迅速得到利用。

同时,社会经济问题总是唯一来自变化,分散计划也不能仅仅依据关于直接情况的有限知识做出决策,这又产生了如何传递别人信息的问题。

哈耶克认为分散信息通过价格机制传递,价格机制最显著的事实就是知识节约。

价格体系是信息传递的媒介,通过价格体系的传导作用,分工与资源协调利用成为可能。

价格制度是人们偶然发现的、未经理解就学会利用的体系,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设计出一种可以保留价格体系优点的替代体系。

哈耶克的信息分散论把理解经济知识建立在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之上,论证了经济自由和市场机制的客观性。

3、《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1955)西蒙·库兹涅茨著本文根据经验数据阐明了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他在分析说明经济发展早期(普鲁士)、经济发展后期(美国、英国、德国)及对比分析发展中与发达国家有限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不平等长期变动特征的“倒U型”假说: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收入不平等扩大,经短暂稳定时期后,在增长的后期不平等差距逐渐消失。

库兹涅兹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着使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储蓄和积累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储蓄又成为其获得更多收入的手段,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穷富两极分化;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而城市居民收入比农村更加不平等,经济增长必然引起分配差距拉大。

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出现了抑制不平等扩大的因素,如法律约束和国家政策干预、富裕阶层因低生育倾向而占总人口的比重降低、技术进步与新兴产业出现而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等。

因此,在上述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用图形表示即是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该结果成了众多发展经济学实证与理论分析的主题。

4、《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1958)莫迪利亚尼与M.H.米勒著本文采用无套利分析方法、建立新的理论框架阐述了资本结构、资本成本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回答了公司融资方式如何影响公司资本成本与投资行为这一公司财务的核心问题。

这也成为日后莫迪利亚尼与米勒分别于1985和199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基础。

MM理论认为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形下,资本成本是资本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而不是获得某种特殊资本来源的成本。

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企业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等假定条件下,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平均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无关,无论有无债务资本,公司价值等于公司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按其综合资本成本率进行折现的现值,其平均资本成本等于权益现金流的资本化率。

利用财务杠杆的公司,其股权资本成本随借入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例提高而增加。

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应当在投资收益大于或等于其资本成本时才进行投资。

同时,他们用无套利分析对此给予了证明,在假定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活动必然引起债券与股票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最终使套利机会消失,进而抵消财务杠杆作用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而达到投资均衡。

MM理论奠定了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金融经济学的基石,革命性地将企业财务目标转向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首创的无套利分析成为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5、《最优货币区理论》(1961)罗伯特·蒙代尔著20世纪60年代初,围绕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之间最优汇率制度选择问题,学者们争论不休。

蒙代尔在文章中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探讨了对经济区成员国而言,什么是其放弃主权国家货币、采用共同货币的最优区域问题。

蒙代尔提出应以生产要素流动性为准则,以地理区域而不是国家为单位来确定最优货币区。

他认为货币区就是要素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的地理区域。

当生产要素在每一区域内成员国之间能够完全流动,而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不流动时,要素自由流动的每个区域就可采用共同或单一货币,建立货币区,而货币区之间保持浮动汇率。

在货币区内通过劳动力要素流动就能纠正由需求转移造成的外部失衡,进而实现各成员国充分就业或价格稳定;而货币区之间的外部平衡通过汇率浮动就可自动实现,从而达到经济稳定,无任何区域产生通胀或失业,即只有在基于地理区域的货币区之间通过汇率浮动实行稳定经济的政策才有效。

在此基础上,蒙代尔进一步指出最优货币地理区域规模的选择需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平衡:一方面,货币区规模越小,区内要素流动性程度相对于区外越高,成员国就越易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以至于每个要素不流动的失业地区都应独立成区;另一方面,货币区规模越小,交易费用、投机冲击越大,货币幻觉假设越无效,以至于整个世界应采用单一货币,建立最大的货币区,最优货币区规模即是这两方面因素的均衡。

最后,他还分析了该理论在欧元起动30多年前欧洲国家的潜在应用。

6、《资本理论与投资行为》戴尔·乔根森著本文克服以往投资理论研究“重宏轻微”的缺陷,以新古典资本积累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企业投资行为分析框架。

他认为企业资本存量需求不同于资本投资需求,短期投资需求取决于滞后的资本存量需求的变化,资本存量需求决定于企业净值最大化,企业净值是净收益的现值。

通过考察企业的行为,乔根森首先给出了净值、总收益、直接税方程,并考虑融资成本与税收制度而引入资本使用者成本概念。

其次,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资本使用者成本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得出了新古典投资理论的最优资本存量方程:k*=γ pq/c其中,k、γ、p、q、c分别表示资本存量、资本产出弹性、产出价格、产量与资本使用者成本。

该式说明了企业的最优资本存量k取决于当期的产量、产出价格以及资本使用者成本。

利用资本存量函数进而可导出投资经济计量方程:It=w(L)[K*t-K*t-]其中,I、w为实际投资与滞后函数。

最后,乔根森还运用1948-1960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季度数据对其投资行为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最优资本存量函数已成为投资行为实证研究的标准方法,其资本的使用者成本被广泛运用于选择性税则影响的理论研究中。

7、《不确定性与医疗保健经济学》(1963)肯尼斯·阿罗著本文用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和语言,建立了医疗保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被视为卫生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阿罗认为医疗保健市场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等问题,医疗保健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市场失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