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

合集下载

浅谈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

浅谈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

浅谈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余成志【期刊名称】《广东园林》【年(卷),期】2003(000)0S1【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园林是以山水园的特色而著称。

它是在山水创作的基础上,根据园景立意、构思和功能要求,因山就水布置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使之互相协调地,构成符合自然规律的环境空间,以回归自然,并展现高於自然的艺术境界。

山石和水体在园林中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恰好说明了造园中山与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一、假山在中国园林中的运用西方园林重雕塑,中国园林嗜假山。

每当我们游览中国园林,总会被形态各异的假山石峰所吸引。

无论是哪个省份,几乎凡有园林,必有山石。

可见假山叠石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从而成为中国园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有特点的艺术形象,确是中国园林一大创造。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众多的名山大川,这是造园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中国也是盛产石材的国家,造园家利用不同形式、色彩、纹理、质感的天然石,在园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崖、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再加上恰当的植物配置,增添了园林的山野趣味,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

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园林又有“城市山林”的别称。

这与山水画的“咫尺山林”的理论相同,以艺术再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

既然是以艺术再现,那么园林艺术...【总页数】3页(P)【作者】余成志【作者单位】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相关文献】1.风水学与叠山理水理论探析 [J], 王佳佳;蔡平2.叠山理水裁山得趣——以一堂复习课的建构过程为例 [J], 浦玲3.浅析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 [J], 燕清波4.庭园理景求精巧叠山理水循章法--江苏镇江国税局办公楼庭院环境设计与施工[J], 张瑞坤5.叠山理水裁山得趣——以一堂复习课的建构过程为例 [J], 浦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叠山理水作为中国园林的一种特色技巧,为园林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叠山理水是通过模拟山水景观的形态和特点,在园林中进行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山明水秀”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

叠山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叠山的目的是通过石块的堆叠和植物的布置,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山体景观。

叠山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石材和植物,合理安排山体的高低起伏,以及注意山体的比例和形状。

在叠山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的石材和植物,使山体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和质感,营造出独特的山水景观。

理水也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理水是通过挖掘和布置水池、水渠等水体,使其呈现出自然的流动和曲折的形态,以增加园林的动感和灵动性。

理水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水体和水源,合理安排水流的路径和速度,以及注意水体的深浅和宽窄。

在理水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水体和水景,使水流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和声音,为园林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叠山理水的技巧不仅包括叠山和理水的设计,还包括园林中其他元素的布置和组合。

例如,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和花卉来装饰山体和水体,使其更加美丽和生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石桥、亭台和廊榭等建筑物,为园林增添一些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小径、石阶和回廊等路径,引导游客在园林中游览和欣赏。

叠山理水的技巧在中国园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形式。

例如,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叠山理水技艺而闻名于世,扬州瘦西湖则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观而吸引了无数游客。

每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叠山理水作为其中的共同元素,使它们都具有了中国园林的魅力和韵味。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通过模拟山水景观的形态和特点,在园林中进行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山明水秀”的效果。

叠山理水的技巧包括叠山和理水的设计,以及园林中其他元素的布置和组合。

浅析岭南叠山理水园林造景手法--以佛山梁园为例

浅析岭南叠山理水园林造景手法--以佛山梁园为例

浅析岭南叠山理水园林造景手法----以佛山梁园为例作者:学号:学校: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10建筑2班指导老师:时间:201 年1 月30日摘要:通过对梁园园林怪石摆设和理水应用艺术手法的研究分析,依据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园主文化修养以及所处地理环境状况等因素对园林设计作了初步推断,以探讨古典私家园林叠山理水手法的根源和指导思想。

最后,突出梁园是用各种叠石造景和理水设计形成富有特色的私家园林。

关键词:私家园林,叠山理水,艺术手法,佛山梁园一、背景概述我国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其中私家园林主要以江南家园林为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崛起了一个融国内各地私家园林风格而又自成特色的园林派别——岭南私家园林。

岭南私家园林的主人多是外地辞官回乡之士或南迁的文人志士。

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较高,同时随着各地文化的广泛交流,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吸收了当时我国传统造园的一系列优点,充分利用岭南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佛山梁园作为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与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备、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加上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

二、梁园简介梁园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一体。

这种融入当地"聚族而居"习俗的造园手法,是最典型的岭南住宅园林。

宅第区不仅规模较大,而且布局整齐划一。

宅第是梁氏家族的居室,全部是三间两廊的建筑格局,这也是当时佛山民居中通用的建筑式样。

与江南园林不同,梁园的建筑与家居习俗有关。

岭南园林产生于民居建筑的庭园,在园林的布局上,大都以实用功能划分区域,以建筑为主,集宅第、宗祠、园林为一体。

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理水艺术解析

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理水艺术解析

2023年第02期现代园艺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理水艺术解析赵泽惠,张茜*(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我国古典园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独特且鲜明的民族风格。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造园成就的巅峰时期,江南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其中一些园林在今天仍然极具盛名。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水”元素是构成园林景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理水讲究“师法自然”,基础在于遵循自然水景的规律,模拟自然山水的形态,效法自然山水的意境,因地制宜,因借地势、山石、植物、建筑等一切自然界中的物体。

我国古典园林理水讲究“天人合一”,以艺术的手段,营造体现人格精神的意境,反映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

通过探析明清时期江南园林理水文化,以江南园林理水发展史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传承江南园林遗产美学观念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江南;理水;园林遗产古典园林是我国物质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1]。

明清时期,无论是设计作品、造园理念,还是建造工艺都达到了封建时期的巅峰水平,其所覆盖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

而在这场盛大的造园热潮中,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环太湖地区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其原因除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社会风气的转变,从明正德、嘉靖年间开始,江南地带文人辈出,学而优则仕的风气受到文人墨客们的广泛追捧,在他们的推动下,园林兴造之风日益盛行,这些都对江南地区的园林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叠山、理水、花木、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最基本的4个要素,其中,庭院理水在造园要素中占据着比较特殊的地位。

水元素的引入既丰富了园林文化,又承载着“智者乐水”“上善若水”等国人传统宇宙观。

不论是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方园林,还是以私家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凡是条件具备,必然要引水入园用以点缀园内空间。

江南地区水体众多,但大多都是零星的点状水源,而北方地区较为缺水,水体布局比较集中,主要以大型湖泊为主。

江南园林造园艺术

江南园林造园艺术

探析江南园林造园艺术摘要:江南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艺术成就,其造园艺术手法多样,形式丰富多彩,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

通过研究江南园林的布局、叠山、理水、借景和色彩运用等方面的造园艺术手法,分析其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实际运用,阐明江南园林的艺术性。

关键词:江南园林,造园艺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有着玲珑剔透、格调雅致的江南园艺,从而被举世公认为世界艺术之瑰宝。

江南园林主要指苏南、浙北地区的古代城镇私家园林,它一般建于城镇平地上,与住宅相连,在用地有限、缺乏镇山真水的环境中,通过写意的手法再现自然山水,把大自然的美景微缩平移到园内,追求空间爱你一书的变化,讲究细部的处理,巧于因借,风格素雅。

纵观保留至今的明清古典园林,可以将江南园林的造园基本手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江南传统园林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尤其与文人画家的意识形态相联系。

就山水画而言,画家所描绘的山水不同于真实的山水,是画家寄寓自己思想情感和思辩观念的产物,是具有意境美的艺术品。

例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

以其代表的刚健、有节、不畏严寒来寄托画者自我的情操和抱负。

又如苏州留园“揖峰轩”厅中正墙上开了三个尺幅窗(无心图),俨然挂了三个尺幅竹石图;“竹林小院”两旁的六角形小窗,收入窗外芭蕉竹石,俨然两幅门六角形的宫扇画面;网师园“殿春移”北面正墙上的画窗,和“竹外一技轩”两端尽头的窗框都是一样做;而拙政园从“批杷园”月洞门,可以远望“雪秀之蔚亭”;“梧竹幽居亭”四面有月洞,周围景色尽在环望中;扬州瘦西湖上构鱼台四面亭,四面也有月洞门,其中一个月门可以收玉亭桥画面,另一个月门可以收入白塔画面。

自古以来,中国画非常讲究情景交融,讲究以形传神,在作品中把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意境的表达上,将作品提高到更深的精神层面上。

江南私家园林理水艺术

江南私家园林理水艺术

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之理水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之理水Managing Water in Jiangnan ClassicalGardens Art摘要:自然风景中的江湖、溪涧、瀑布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是我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的来源。

古代匠师长期写仿自然,叠山理水,创造出自然式的风景园,并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和再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江南古典园林中,从江河湖海到涓滴细流,都有造园匠师们留下理水的痕迹。

无论在水的形式上,还是布置方式,还是与周边元素的关系上,江南古典园林的理水都散发着其无穷的艺术魅力。

Abstract:Natural landscape of ri vers and lakes, streams, waterfal ls, etc., with different forms an d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s ource of our water management pra ctices classical gardens. Ancient craftsmen write long imitation o f nature, stacked mountains and w ater, creating a natural style la ndscape garden, and the natural l andscape of generalization, abstr a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has ac cumulate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South classical gardens, from ri vers and lakes to trickle, garden ing craftsmen who have left trace s of water management. Whether in the for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water, or arrangement, or wi th the surrounding elements, Sout h Classical Gardens of treated water exudes its endless artistic c harm.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理水水的形式水景类型布置方式周边元素Key words: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Managing waterThe form of water The water type A rrangement The surrounding elements水是构成园林四大要素之一,也是最活跃的一种。

叠山理水是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

叠山理水是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

叠山理水是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叠山理水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核心技法之一,被视为中国造园的最基本手法。

它是通过移土、堆山和调整水流的方式来塑造园林景观,以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动态美的场景。

叠山,顾名思义就是将土地堆积成山的形状。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山岭是一种重要的元素,代表了自然中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

通过叠山手法,园林设计师可以创造出起伏的山峦,营造出仿佛山水画般的美景。

这些山峦可以用来隔断视线,增加私密性,也可以提供观景的平台,使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角度的景色。

同时,叠山还可以帮助园林保持平衡,调整地势,以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

理水则是调整水流的手法,它可以包括建造湖泊、溪流、瀑布等水景元素。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视为生命之源和财富的象征。

通过合理地布置水景元素,园林设计师可以打造出宜人的水景环境,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水的清凉和宁静。

同时,水流的流动也可以为园林增添一种动态美,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

叠山理水作为中国造园的基本手法,不仅仅是为了创造美丽的景观,更是为了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叠山理水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自然互动的过程,需要研究地理环境、地势特点和水文条件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叠山理水也与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

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叠山理水仍然被广泛应用。

不论是私家园林、公园还是景区,都可以看到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手法的影子。

通过叠山理水,园林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富有层次和内涵的景观,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叠山理水不仅是中国造园的基本手法,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浅析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浅析论文

1.摘要 (1)2.园林理水的文化含义 (1)3.园林理水艺术分析及类型 (1)3.1 艺术分析 (1)3.2 艺术类型 (1)4.园林的理水方式及理水原则 (1)4.1 理水方式 (2)4.2 理水原则 (2)5.结语 (3)致谢 (4)参考文献 (4)1 摘要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建造园林的基本要素,它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上有着深层含义。

中国古典园林里的理水作品充分体现了造园家们师法自然、追求园林意境的艺术匠心。

这对今天的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意境;原则;现代需要2 园林理水的文化含义理水即整理、梳理水系,指以各种不同的水型,配合山石、花木和建筑来组景,它是塑造园林空间的重要手段。

中国园林历来以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内在意境闻名于世,在造园过程中一直追求对自然山水的模仿、体验和欣赏,其中尤其重视历史环节。

水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上有着深层的含义。

在自然界,只有水能滋养万物、洗涤万物"同时具有自净能力,这正是至善之德的象征,所以古人用水比拟君子的崇高美德。

在苏州园林中常以具有“瘦、皱、透、漏”之美的太湖石筑山,结合不同艺术风格的理水手法,形成“高山流水”的高洁意境。

3 园林理水艺术分析及类型3.1 艺术分析原指中国传统园林的水景处理,今泛指各类园林中水景处理。

西方古典园林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甚至连水池都修建成规则的矩形、圆等,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在山水、建筑和植物的处理上,更加重视自然形态和意境的巧妙营造。

(1)水体处理自然界的水体千变万化,既有平远宽广的湖海,又有曲折潆洄的溪涧、飞流奔泻的瀑布、神秘莫测的深潭,这些水体都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为古典园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

在园林设计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变化不大,多以静态的水出现,如湖泊、池水、水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摘要:在自然风景中,山因水而幽,水依山乃活,二者往往相辅相成。

同样道理,人工山水园的叠山与理水也是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

水池一般都濒临着假山,或以水道弯曲而折入山坳,或由深涧破山腹而入于水池,或山峦拱伏而曲水潆流。

凡此种种,都合于“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

江南古典园林遵循自然之道,地形之势,叠山理水手法多变,适宜地形,彰显内涵,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髓,其手法源远流长,值得后世借鉴发扬。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叠石造山园林理水形式处理引言: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物被覆作为装点。

山水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再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这就是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之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这个特点在平地起造的江南人工山水园林的叠山﹑理水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江南地区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一般不大,这对园林的建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能否合理恰当地利用园林周围环境和天然资源,也是决定园林精致与否的客观条件。

大自然形态万千﹑变化多端,江南古典园林不可能在有限的地域空间﹑物质条件下对大自然原样照搬,而是有意地﹑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自然中的某已构成要素加以突出表现,在不悖于客观的条件下,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高度概括﹑典型化的人工自然。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绝对不是自然山水的复制品。

同绘画一样,基于自然﹑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

模拟的原则是忠于客观,但又不完全照搬,重在神韵﹑气质的相似而非单纯地具体形态的相像。

从江南古典园的动机或目的来看,不同的园林类型模拟的具体内容不同。

但总体而言,也无外乎是对自然界中的真山真水形态的描摹再现。

这里面又可分出叠山和理水两个不同的语支。

1 叠石造山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应,在人工山水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叠山便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历来造园都极为重视。

叠山造石作为一门造园艺术,在园林造景中非常重要。

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山体高大的体量和宏阔的气势,是人们对理想品格的赞美和向往。

所谓的“虚怀若谷”正是把人类宽大的心胸比作深邃旷达的山谷。

1.1 假山种类就叠山艺术和技术而言,手段越多越好。

但万变不离其宗,有假有真,做假成真,是江南园林叠山的创作宗旨。

从这些异彩纷呈的个体形象中仍可归纳出其中的一些共性和规律,再根据他们的共同点进行分类,江南园林中的假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1.1 写实性假山同古代绘画一样,园林中写实假山也是对客观物象的实际描述,其特点是强调物象的自然特性和本身气质的渲染。

受江南园林空间的限制,即便是写实假山也不会照搬不动的以真山的尺度营建构筑,而是对真山进行概括﹑提炼后的浓缩形式。

这类假山既有既有山的形态和气势,又有石的变化和趣味,山含石性,石在山中,雅俗共赏。

既有景可供静观,又能引人发思,把人的思维无限扩展到国外,有景,有境,这就是写实性假山的艺术所在。

例如,苏州环秀山庄内的假山石,为清代叠石名师戈欲良所作。

1.1.2 写意性假山写意是相对写实而言的,绘画中写意手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想要的意境。

由此可推知,写意性假山重在意象的表达而非自然界物象的摹写。

模仿真山具体形态,又要以传神为佳,借山石抒发情趣。

宋代山水画家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石有这样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江南古典园林的叠山手法正是把这种绘画理论应用到山石堆叠的形态上,创造出具有传情作用的山石景观。

扬州个园便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选用笋石﹑太湖石﹑褐黄石和宣石,分别叠成春夏秋冬四季山景,并且按春是开篇,夏为铺展,秋到高潮,冬作结尾的顺序,将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山水画理运用到个园假山叠石之中。

以山势﹑山石﹑山型的变化反映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过程,并把季相的变化所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感受通过对山体的构筑修饰表达出来,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拉近了人与山之间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有想象和品位的余地。

1.1.3 贴壁山贴壁山,也称峭壁山,是以墙壁嵌叠而成。

有的嵌于墙内,有的贴墙而筑,远远看去,犹如浮雕。

计成在《园冶》中说:“峭壁山者,靠壁理也。

借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就是说,山后的墙壁要白,石峰要峭,是要有纹理与平整、洁白的墙面形成对比,叠成山形后应按照古人绘画的审美要求,于山上植松柏、疏梅、修竹,使其更富古韵。

最好在山对面的墙上或建筑上开圆形漏窗,把山景收入窗内,从而构成一幅立体的图画。

以墙为背景,使山体有所依托,而不致形成突兀孤立的形象。

扬州何园的登楼贴壁山堪称其中的典范之作。

1.2 叠石手法叠石须先打坚固基础。

临水叠石须先打桩,上铺石板一层,再叠造石岸或绝壁。

叠造石峰、石洞,也应先将泥土夯实,铺以较宽基石,再自下而上次第叠造。

其手法有:1.2.1 石壁用湖石叠造的石壁,方式多样。

如用无洞灰青色石块叠成,石层略近水平,表面微有出进,远望凹陷处有阴影若洞状,苏州艺圃假山便是如此;如苏州怡园水池西北角上部,石面不作鼻隼形,也没有垂直凹槽,但在形体较大的石块上有若干小洞,风格较为雄浑;如苏州环秀山庄的石壁,主要模仿太湖石,涡洞相套的形状,涡中错杂各种大小洞,石面光滑,洞的边缘多数作圆角,比较自然,山的西南角石壁向外斜出,砌时将石卷做成斜涡形,承受上部壁体;如苏州环秀山庄东南角石壁,与山上枫树南侧,用垂直凹槽为主,与小洞相配合的方法,而凸起处高低不平;如苏州狮子林的石壁,既无皱与涡,而石洞较大,洞的边缘多作尖角,且有不少自壁面挑出的石块,或上翘,或下垂,奇矫零乱。

1.2.2 石洞在现存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石洞,不外两种。

一种是类似一般地洞穴,又有旱洞与水洞之分,通常多为一洞。

仅苏州恰隐园以水洞与旱洞相连,是唯一的孤例。

另一种是蜿蜒如隧道形状,在江南诸园中也较普遍,其中一部分则与第一种洞相结合使用。

苏州狮子林的假山洞,多属这一种。

1.2.3 谷江南园林中,唯苏州环秀山庄的谷,以峭壁夹持,如一线天,曲折幽静,有夹谷气氛。

苏州耦园东部假山也有一小段,称为“邃谷”,但两壁较低,只能以一般山道看待。

1.2.4 蹬道假山无论高低,其蹬道的起点两侧,每用竖石,一高大,一矮小,以产生对比作用。

竖石的形状,忌尖瘦,轮廓以浑厚为好。

蹬道转折处,其内转角用同样方法处理。

苏州留园中部假山,有一处用斜立的湖石,较为生动。

1.2.5 石峰石峰配置的地点,除罗列在山上外,厅前、院内、道侧及走廊旁,均可单置,或与其他湖石组合配置。

苏州的瑞云峰配置于小池中,周围以湖石假山组合和花木陪衬,能配合石的形状,发挥其特点。

留园的冠云峰,高耸如展,极嵌空瘦挺之妙,清秀阴柔浑朴;以其挺秀俊奇而冠于世;隔沼与鸳鸯厅相望,成为极好的对景,左右又有瑞云与岫云两峰陪衬作伴,是江南古典园林中峰石最为集中的一景。

1.2.6 土坡叠石土坡上置石,一为散置,见于苏州残存的遂园;二为组合屏立横列于坡上,留园西部土山是例证;三为不规则横列,虽斜正错杂,仍留意组合方式,以苏州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南侧和环秀山庄东北角为代表作品;四为苏州狮子林西侧土山上,建平行的石岸三层。

在园林的景观构成中,山和水的组合构成了园景的主要结构骨架,也可以说是江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今天造园中经常使用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等语言规范和郭熙的“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画论是同出一源的。

当代园林理论家陈从周先生关于园林山水的关系变化有自己的独到的解释:“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

山无泉而若有,水无石而意存,自然高下,山水仿佛其中。

”2 园林理水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

理水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传统手法之一,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水元素布置的平面布局,很难找到几个棱角分明、轴线明确的几何形水面。

看似圆形的,却又在池岸划出硬朗的直线;状如方形的,又有意无意地突出一角,总之,用一些特征明显的诸如三角形、方形圆形等清晰的概念作形容永远也不会恰当。

2.1 集中用水集中用水容易形成辽阔平静的水面,营造出烟波飘渺的气氛,使有限的空间获得开朗的感觉,一般适用于小庭院理水,弥补其空间狭小的不足。

集中的水域多位于园林的中心,建筑则沿池环列,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

至于水池的形状除个别的古代园林采用比较方正的几何形状外,其余多为不规则的形状。

这是避免过于方正的水面产生单调、空旷的感觉。

此外,不规则的池面与建筑之间能更多地提供一些空余空间栽植花木,叠山堆石,从而使得园林内容更为充盈、丰富。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鹤园、网师园、留园中部庭院、无锡寄畅园等江南名园均采用集中用水的格局。

2.2 分散用水分散用水则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块的水面划分为若干相互贯通而又独立的水面景观,这样因水的来去无源而产生变化无穷、隐约迷离的效果。

分散用水可以因水制宜,开阔的地方因势利导,配置山石亭台,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

相对狭窄的溪流,则能起到沟通连接的作用。

南京瞻园,苏州拙政园、怡园、狮子林,上海豫园等,这些实例都以蜿蜒屈曲的流水为框架营造出幽深的江南水乡庭院氛围。

2.3 活口与假山的配合要形成流动的溪水,在人工建筑的园林,特别是中、小型庭院内不易实现,但江南古典园林设计者却巧妙地利用各种假山石的不同形状,搭成曲折的流道,有时还在石旁栽植浓密的树木,造成幽深的自然山林环境。

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构筑奇巧,借助流水与山石的碰撞迂回,产生美妙动听的响声,犹如乐器弹奏之音。

苏州网师园东南角的小涧也是不错的山林涧水再现之景。

瀑布不但可见其形,还能听闻其声,最重要的是那种飞流直下、一落千里的气势和极为强烈的动感,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

苏州狮子林在问梅阁屋顶放置水柜,于下部垒石承接,以成三叠式瀑布。

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既能观赏到山中流水的大起大落之美。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江南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

否则就不免流于矫揉造作,犹如买椟还珠,徒具抽象的躯壳而失去风景式园林的灵魂了。

这是现今园林景观创作需要正视的问题,不应无病呻吟,过于强求。

参考文献:周维权《园林风景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史》邵忠《江南园林假山》王其钧《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