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一与中国艺术学

张道一与中国艺术学
张道一与中国艺术学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1.04.021

张道一与中国艺术学

高云龙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100年前德国的德索(Max Dessoir)在其《美学与一般艺术学》这部论著中正式将美学与艺术学分开研究。然而,历经百年的沧桑岁月,其最终学科制度的形成却是在我们中国确立,而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的张道一先生为中国艺术学的建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张道一;艺术学;中国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11)04-0076-03

应母校东南大学的邀请,笔者于2010年11月26日至28日出席了在南京四牌楼东南大学举办的“全国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暨庆贺张道一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先生数十年来呕心沥血为我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的已成名成家、有的已身居高位,可以说是桃李天下。我工作虽在西南边陲,但应大会组委会要求需提交有关议题之文。作为张先生门下弟子,想起多年来在先生身边承泽吾师无量之恩情,不胜感慨万千。面对恩师,我如仰望昆仑之巍峨,虽极力抬头也仰瞻不及其山脚葱茏树石之寸貌,仅能尽我所知择其要而略述一、二。

在2010年4月,获悉国务院学科目录调整工作组会议将艺术学科升级为独立门类,将它从原先的文学门类中单列出来,专家论证会通过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划分其下属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与设计学、戏剧戏曲学、广播影视学等五个一级学科。这一消息确实是令人振奋,中国的“艺术学”历经艰难终于花开结果。溯源历史上最先提出“艺术学”应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是德国的菲特莱(Conrad Fiedler)于1867年,他在论文《论造型艺术作品的评价》(Uber die Beurteilung von Werken der Bilden den Kunst)中提出了倡议,但这仅是播下种子,真正长出芽来是1906年,德索(Max Dessoir)在其《美学与一般艺术学》(Aesthetik und allgemeine Kunstwissenschaft)这部论著中正式将美学与艺术学分开研究,并根据两者的研究领域及对象的差异分别探讨各自不同的问题。然而,经历百年的沧桑岁月,其最终学科制度的形成却是在我们中国确立,而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的张道一先生为中国艺术学的建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据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池瑜教授在《张道一艺术学思想研究》中记载:“90年代初,张道一先生在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有关会议上,呼吁将美术史论改为美术学,为建立美术学学科立下了功劳”。接着,他又指出“在将美术史论改为美术学及创立艺术学学科的过程中,张先生凭他的学术影响和地位做了大量工作。在美术学的建立中,有一些从事美术史的老专家及老画家不大理解,认为西方只有音乐学和美术史,没有美术学。”[1](P8)但张先生对于美术学的认识则是:“既包括了美术的一般原理和各专业理论,美术的一般发展史和各专业史,也包括了美术作品的评论和鉴赏,美术的美学特征和中外古今的比较,以及美术技巧的研究和美术教育等。”[2]经过张先生再三力争和劝导,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的其他一些成员终于达成共识,在第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会议上,通过了美术史论改为美术学这一议案。虽说仅是一字之改,但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跨越,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美术领域中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严重脱节的矛盾,扭转了以往艺术理论在实践面前始终处于软弱无力的尴尬局面,统一了学界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对美术学这门学科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共识。因此,它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

67

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整合美术分支使学科趋向合理更具科学性,其学术研究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包括了中外美术史论,还揽括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书法、摄影等技法研究以及民间美术和美术理论研究等各个领城。张先生认为:“美术学作为艺术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涵盖了视觉造型创作与美术史论研究的广泛领域,是艺术学领域的支柱学科之一,在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

对于中国艺术学的建设,张先生不辞辛苦并身体力行,极力呼吁国家早日设立艺术学学科。1994年6月,中国南京的东南大学筹备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艺术学系,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对艺术进行整合研究。先生看到我国长期以来,学者多是偏重于某一专业,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仅就部门艺术的研究来说,有的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综观全局,对于音乐、美术、戏剧与戏曲等的整体研究不多,形成了“敲锣卖糖,各干一行”的局面。先生心中希望能够改变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艺术教育结构不谐调的状况,包括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艺、轻研究等现象,这致使我国高等教育艺术理论的研究远远脱节于艺术实践,在整个艺术界的思想形态上对“艺术学”学科的认识也大相迳庭。在这种情况下,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弊端:“在技艺性的训练上成绩最大,都是侧重于创作、设计、表演、演奏的教学,一般所开设的史论课,多是为前者增加知识和修养。虽然有少数几所学院设立了有关美术、音乐史论的系科,也只是分别进行。对于艺术的客观考察,整体研究,综合地探讨它的共性和规律,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进行配列设施,在艺术教学中则一直阙如。”[4]于是,先生决然创建我国高等教育的“艺术学”学科,并冲破重重困难率先在我国六朝古都南京城下的东南大学创立。听先生说,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留学德国时曾是德索(1867-1947)的学生,他回国后,于1926年至1928年在中央大学(现在的东南大学)曾经开设了“艺术学”课,归属于哲学系,遗憾的是并未建立艺术学科,这可能与宗白华先生一生所追求的美学研究有关系。

对于在东南大学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艺术学”系,可能还有另外的缘由。“那就是它还是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祥地。1906年李瑞清在此特设‘图画手工科’,把手工课与国画、洋画并列于艺术教育的几个专业方向。”[5]可能是因为上个世纪初,当时培养学生的方向主要致力于手工制作的技能方面,这可以说东南大学在以往的艺术教育的传统上多少有其历史渊源的存在。可见张先生对当年的校长李瑞清的办学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其推行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风格多少是有关联。

张先生肩负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1994年6月9日成立的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则与当年的“图画手工科”迥然不同,主要倾向于综合性的艺术学教育,将高等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技艺两个方向同步施行,在大力培养艺术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也不忽略培养实技工艺的专业人才,这是一个超越历史性的高校办学层次及艺术教育的高台阶上升。张先生说:“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进行艺术学研究,设在综合性大学中更有利于发展。他可以与其他多种人文科学相互影响,也可以与自然科学沟通。由于艺术学的研究带有综合的性质,又属于人文科学的理论范畴,在科研、教学和培养人才方面,艺术学系与艺术院校便形成了自然的分工,并产生互补的关系,无疑对于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将会起着积极的作用。”从中可见先生是将艺术学教育作为一门综合的人文科学来实施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中,这是何等的韬略!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觉悟!从此之后,东南大学的艺术学系是一个以研究艺术科学为主的教学单位,也是中国第一个从人文科学的高度对艺术进行整体研究的系科。“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的诞生,填补了这一空白,她将标志着中国高等学校中艺术学科的建立。”[6]张先生为了进一步加速推动中国的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创办了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的基础上又特意设立了“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排除万难出版并主编丛刊《艺术学研究》丛书,积极奔走且充分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海内外的学术地位,促成艺术学与美学连衡,先生与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联合商定,将原先张先生主编的《艺术学研究》丛刊改为《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由中华美学学会和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共同主办,并由汝信先生与张先生共同任主编。按照先生的话叫作”一下一上”,是将美学请下来,到中国的艺术实践中来,然后再上去,上到哲学中去,同时也使艺术进入人文科学。“美学从书斋中走出,下到艺术中来,既为艺术增添了活力,也为自身补充了营养。我国的艺术学还处在初建阶段,特别需要美学从艺术的实践中托起,使其步步升高,健康地成长起来。”[7]可以说这是先生大智大勇的高瞻远瞩,为了使苦心经营的“艺术学”学科凭借发展得比较

77

成熟的“美学”根基,顺流由“哲学”的通道可以直接融入人文科学。

张先生招募国内艺术人才整合与扩充师资力量的同时,以东南大学艺术学系为中国未来艺术学科振兴之基地,依照先生的心愿及对今后的预见,我国高校不仅要建立艺术学,还应该要建立与西方人不同的中国艺术学。先生说:“回首看我们国家,论实践的广度、深度、高度,哪一点都不比西方国家差,体现在对艺术的认识和美学思想上,也是很高的,但缺乏系统的研究,作为‘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却很晚。因此,‘中国的艺术学’不但要建立起来,还要进入世界之林。中国的艺术学应该是中国人研究的艺术学。虽然同是理论,甚至研究的是同一个问题,中国人所表述的方法同西方人是不会一样的,甚至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说到底,还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8]何为“中国艺术学”?先生在《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中指出:“‘中国艺术学’在字面上可作以下的解释:中国的艺术学;中国人所研究的艺术学;中国艺术之学。”“理论家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要寻找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个性是单一的、特殊的,共性是类属的、一般的。表现在艺术上,每个艺术家的创造都应有鲜明的个性,然而理论家所努力以求的则是无数个个性之中的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如果我们通过对中国艺术的审视,总结和归纳出中国艺术的共性和各自的个性,则不仅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展现出中国特色,同时,也能够以其共性同西方艺术的共性相比较,甚至相综合,以构建成为更为完备的美学和艺术学。”先生以其超人的睿智,先知先觉似地指明未来中国艺术学发展的方向。先生满怀对吾中华民族一腔热血之赤胆忠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盈盈深情地告诫我们:“这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个民族要能像巨人般地站起来,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思维是不行的。”[9]中国高等教育艺术学科之奇葩,根植于我国扬子江边自古繁华的秦淮烟花帝王之地,江南都会四季风物滋润着这片丰饶秀丽的土壤,先生以复兴中华民族艺术教育为己任,夜以继日无私忘我地耕耘。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终于在1998年,获取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艺术学博士点,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这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我国高等教育就迈入了全面精心培养艺术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的轨道,张道一先生为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空前的历史性突出贡献。历史将铭记这位“是红烛就得烧尽,既吐丝何虑作茧”①的中国当代艺术学的奠基人。

最后,让我引用我国艺术学研究的著名学者陈池瑜教授的一段话来作本文的结尾,这是陈教授在10年前参加东南大学艺术学系主办的“世纪之交中国艺术研讨会”后所作的《张道一艺术学思想研究》中的一段评述:“张先生对于艺术学学科建设具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他现在虽已年过花甲,但仍为艺术学学科建设呼号奔走,并克服重重困难出版《艺术学研究》、《美学与艺术学研究》丛刊及主编《艺术学研究》丛书,领导艺术学系和艺术学研究所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工作,主办高层次的艺术学研讨会议,指导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每一项工作都要耗去先生极大的精力,可以说先生将自已的生命和心血都灌注在艺术学学科上了,这是为艺术界和学术界尤为敬佩的。他的艺术学思想及他为艺术学学科建设忘我工作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对我们艺术学研究后学来说,必将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池瑜.张道一艺术学思想研究[A].张道一研究[C].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2]张道一.跛者不踊———谈美术史论研究中的倾向[J].江苏画刊,1990,(12).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张道一.应该建立“艺术学”[J].艺术学研究论丛.

[5]徐飚.学术为公、学理图明———张道一艺术学科建设思想大略[A].张道一研究[C].济南:山东美术

出版社,2000.

[6]张道一.艺术学研究(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7][8][9]张道一.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J].文艺研究,1997,(4).

(责任编辑杜娟)

87①张道一诗词《述怀》中的句子,其中有“劳劳亭前非送客,莫愁湖上空荡船。有心种桃李,有闲品酸甜。”《述怀》为张先生病中所作,时

1992年3月5日,于金陵。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考研真题整理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考研真题整理 各位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专业的考研参考书,方便大家准备考研,希望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一、选择题 1.B 2.D 3.C 4.A 5.C 6.B 7.A 8.C 9.A 10.C 11.D 12.B 13.A 14.C 二、填空题 15.主体情感客体物象16.自然人文17.唐18.莫奈雷诺阿马蒂斯19.旋律20.人体动作表情构图造型 21.综合与多样演员行动矛盾冲突22.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23.整合移情变形 三、简答题 24.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有多种,但最主要有下列三种: (1)审美认知功能。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 (2)审美教育功能。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认识、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深刻变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艺术可以“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使其获得精神享受与审美愉悦。 25.(1)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是艺术家从事创作和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

一。 (2)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在审美心理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3)审美想像与联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像力,二者可以相互交叉融合。 26.艺术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境交融、虚实相生,能蕴含、昭示深刻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统一。它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情和意,“情中景”“景中情”融合一体。 虚拟演播室技术:是在传统色键抠像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三维图形技术和视频合成技术,根据摄像机的位置与参数,使三维虚拟场景的透视关系与前景保持一致,经过色键合成后,使得前景中的主持人看起来完全浸尽于计算机所产生的三维虚拟场景中,而且能在其中运动,从而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感很强的电视演播室效果。拟演播室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它的实质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使人物与虚拟背景能够同步变化,从而实现两者天衣无缝的融合,以获得完美的合成画面。虚拟演播室是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制作工具,虚拟演播室技术包括色键技术、计算机虚拟场景设计和蓝背景技术、灯光技术和摄像机跟踪技术等。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以优秀电视剧为主要播出内容的专业频道,于1996年1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难度分析、报考比例、录取人数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考试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复习资料--育明考博历年真题参考书解析 复习资料导师信息 内部资料模拟练习

一、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考试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招生目录(育明考博辅导中心)(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育明考博备考解析: 1、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5年有13个研究方向13位导师招生,2016年有12个研究方向12位导师招生,其中1-5方向为戏剧戏曲学,6-10方向为电影学,11-12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每年的招生人数在9-13人之间。每位导师的的研究方向不同,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课二的考试内容也有所不同。 2、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10:1-15:1左右(竞争较激烈),最终录取的学生专业课分数都较高,所以复习中要注重专业课的复习。 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针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二、普通招考报考条件及准备材料要求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的要求及办法,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二)报名程序及提交材料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一、艺术学专业(1301L1) 本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创作和理论兼能的中西艺术研究人才。本专业包含的研究方向有: 1、外国美术史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从史前到21世纪外国美术的发展、流变,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画家、艺术流派及创作理论、创作方法。 导师徐庆平教授,1946年出生于北京。巴黎大学美术学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西方美术史研究,中国书画研究、中外美术比较研究。主要教授课程:西方美术史,书法和篆刻。主要著作和译著有:《光荣属于希腊》(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卢浮宫美术馆》(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世界十大博物馆系列》(总审校,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奔腾尺幅间》(编著,百花出版社,2000年版)、《西方艺术史》(译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名人传记?莫奈》(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版)、《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东方美术史》(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人性和神性——西方美术历程》(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曾应邀赴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欧美亚洲各国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收藏。 2、中国美术史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自魏晋至现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流变,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画家、艺术流派及创作理论、创作方法。 导师陈传席教授,1950年9月1日生,1980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攻读史论专业,198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年9月至1985年任职安徽省文化厅期间,曾组织中国美术界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组织全国36家博物馆精品联展,在国际美术界产生巨大影响。1986—1987年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1987年9月回国,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1993年3月任教授,2000年任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古典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从事艺术史和文学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美术历史和理论研究、艺术美学研究、艺术批评、中国画技法实践等,近年来更着力于佛教艺术研究。主要教授课程:中国美术史专题、美学主文献研读等课程。主要研究成果:《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中国绘画美学史》、《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和大家》、《陈传席文集》(九卷)、《悔晚斋臆语》等3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绘画作品被收入《中国绘画年鉴》。 导师付阳华副教授,先后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02年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1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授课: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国书画鉴藏、20世纪中国绘画等。研究领域为中国绘画史中的风格流派、画家、作品、题材演变以及地域美术研究,绘画鉴藏和画论研究。有多篇文章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中国书画》、香港《新亚论丛》等,有著作《赵孟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明遗民画家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元四家》(合著,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并编著有《中国绘画经典(明清部分)》(人民美术出版社),参和撰写《东方美术史》等教材。任《北京美术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明清两编主编,获北京市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艺术类一等奖,教育部第6届高等院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导师马躏非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2001年于天津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得艺术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2013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授课:外国美术史、名作分析等课程。近年来有多篇论文发表于《美苑》、《中国书画》、《台湾辅仁大学学报》等,出版著作《董其昌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参和撰写《人性和神性——西方美术历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等教材。 3、中国书法理论和实践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流变,书法史上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及其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书法艺术创作的理论、方法等。 导师郑晓华教授,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美术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艺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入选“全国第二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九届全国青联委员。主要研究领域:艺术史论、书法理论、书法创作。主要教授课程:原著选读、经典碑帖研究、创作研究、书法和篆刻。主要研究成果:《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书谱》(中华书局,2012年版)。《艺路鸿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艺术概论》(台湾五南图书公司,2010年版)。《颜筋柳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书法史话》(合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书法艺术欣赏》(台湾五南图书公司,2001年版)。《翰逸神飞--书法艺术的历史和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 4、中外美术比较研究 本方向主要关注“在全球化”语境中,破除“西方中心论”,进行中国美术同外国美术(包括东西方)的比较研究。包括中外美术的发展、交流研究,方法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画家、艺术流派及创作方法、艺术思潮等的研究。 导师王文娟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外美术比较研究方向)。2013年—2014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1、

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_王永健

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30日/第003版 理论评论 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2014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永健杨晓华 费孝通先生晚年反复阐述了“文化自觉”的命题,他期待知识界能够“放眼世界”,在广阔的比较视野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自知之明”,研究其来历、形成、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自主地适应新环境、选择新文化。日前,在费孝通先生这一思想的启发下,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艺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2014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艺术人类学领域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艺术人类学理论”“非遗理论与个案”“舞蹈美学与舞蹈人类学”“造型艺术”“民俗与表演艺术”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王文章莅临大会并讲话。 以新的理论视野,促动文化自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以景德镇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案例,提出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新的文化资源的问题,即“从文化遗产到人文资源”的理论命题。她认为,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我们建构着今天的社会,也帮助我们看到通往人类社会的未来之路。如果人类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地方性的现代文化之路,和地方性的独特的现代社会运行模式。在人类的知识系统已经世界化了的今天,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互动,将会是人类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在人类学的立场上重新讨论了中国“器”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应该由器物出发考察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以及与器物相关的时间观、空间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宇宙观,追寻当代人类学学术理论积累和转换之路,重新链接以往被割裂的“器”与“道”关系的知识脉络,重视在现实场景中器物对于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的再生产。 复旦大学长江学者教授纳日碧力戈以格尔茨理论的反思作为讨论的起点。他认为:艺术生活是普世与特殊相统一的过程,艺术不仅仅是“走表”的娱乐,它还是诗学创造和和睦共生的“大道”,能够通过形物体验、精神升华和美韵交流,把普世与特殊中和起来,达到生存交互性和互属性。深入生活,体验生存,这是避免极端普世主义与极端特殊主义的不二选择。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立新对于一种非延续性工艺再生产的研究,体现出费孝通先生所论文化上的生与死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与死,一种生物死亡了不可能复活,而一种传统文化消失了当有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土壤时会重新生发、再生,这也为完善非遗保护理论和方式提供了现实依据。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通过对如何合理正确面对及处理艺术人类学中“本土化”这一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立足本土并不意味着单纯的以自我的文化眼光看待问题,而是以一种更为兼容并蓄的开阔视野从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广角鸟瞰自身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艺术人类学真正的“本土化”。就此,他提出以下三点:一是在重视对中国艺术与中国经验深入研究同时,还应该有大批专家对其他国家、民族的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应该有全球比较的意识,重视对人类艺术相互关系的研究;三是顺应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规律,将学术研究版图由原始艺术、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拓展到当代艺术以及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领域。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剧与影视学 戏曲美学 考研参考书 考研真题 笔记资料经验 考研辅导

1/12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412389424.html, 1【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招生目录、招生人数、导师信息【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复试情况、复试方案、流程及复试内容 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我院结合2014年招生计划,确定了进入复试考生的基本分数(详见下表)。国家下达我院的硕士生招生计划人数:学术型硕士84人,专业型硕士35人。参加我院复试的人数为155人,复试比例1︰1.30。 【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的程序、方式、时间 1、外国语听力以笔试方式测试,时间为15分钟;口语以口试方式测试,时间为5分钟。 2、专业复试以面试方式进行,考生在已出的10道专业题中抽取2道题目进行回答,同时回答复试导师的提问,时间约为20分钟。 3、综合素质考核以笔试和面试方式进行,笔试时间为30分钟;面试分专业进行,时间为5分钟左右。 4、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文艺理论、阅读与写作。考试形式一律采取笔试,每门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导师考试科目_05戏曲美学贾志刚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 ④823戏曲史论

2/12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412389424.html, 2【育明教育提示】复试成绩的评定标准及录取要求 1、外国语听力和口语综合评分满分为100分,听力40分,口语60分。该项考核按10%的比例计入复试总成绩。 2、专业面试满分100分,评分标准为2个专业题,每题30分,共60分;复试小组的现场提问为40分。该项考核按90%的比例计入复试总成绩。 3、复试总成绩的计算方法: 复试总成绩=外国语听力和口语得分×10%﹢专业面试得分×90% 复试总成绩不及格(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同等学力加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但不及格(60分以下)者不予录取。 5、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评定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该项考核不作量化计入复试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成绩基本要求(学术类) 报考专业总分外国语 思想政治理论 专业一、专业二单科成绩文艺学(050101)35055 83艺术学理论(130100)32534 51音乐与舞蹈学(130200)32534 51戏剧与影视学(130300)32534 51美术学(130400)32534 51美术设计(1304Z1)325 3451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习题全北京大学精品课

一、先秦文学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思考题: 一、《尚书》天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是什么? 二、《易经》在以象达意方面有什么特征? 第二章《诗三百》和屈原的诗 思考题: 一、《诗三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主要意义何在? 二、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实质是什么? 第三章叙事文 思考题: 一、比较《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同特质,并由此检讨学术史上有关《左氏春秋》的认识有什么偏颇。 二、为什么我们必须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中把握《左氏春秋》的性质? 第四章说理文 思考题: 一、把《论语》论说“仁”的片断全部找出来编在一起,由此研讨“仁”的内涵以及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的得失。 二、由《论语》和《孟子》来看孔子和孟子两个形象的特点及其差异。 三、《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跟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何本质上的异同? 四、怎样区分《韩非子》的寓言和故事?《韩非子》寓言的特色是什么? 二、秦汉文学 第一章汉赋 思考题: 1.为什么赋这一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 2.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第二章汉代散文 思考题:

1.为什么汉初会是一个散文家活跃的时期? 2.《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汉乐府诗 思考题: 1.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 第四章汉代的五言诗 思考题: 1.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2.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思考题 1、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魏晋文学与南朝文学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与变迁之处。 3、三曹父子个性、思想与文风之比较。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氏之前山水诗创作的情况。 9、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谢朓与永明诗人群体。 11、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2、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8-11-23T16:27:23.47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作者:平锋 [导读]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非西方社会,艺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而艺术学或美学本位的研究更注重形式、风格,并常用西方的美学观点去看待非西方的艺术形式,重在审美。 平锋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南宁530022 摘要: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存在两种路径。在人类学本位的研究路径中,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非西方社会,艺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而艺术学或美学本位的研究更注重形式、风格,并常用西方的美学观点去看待非西方的艺术形式,重在审美。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艺术;美学 基金项目:广西艺术学院博士科研项目“当代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反思性研究”(项目编号:BS201403) 艺术人类学乃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人类社会艺术现象、活动、作品进行研究的学科领域。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艺术人类学的价值得以凸显,学科发展快速,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然而,艺术人类学的体系建设并不充分,相对统一的学科范式尚未确立。 一、历史与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艺术人类学在西方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相关论著也越来越多,仅是冠以“艺术人类学”的专著即不少。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Art)、澳大利亚学者霍德华·墨菲(Howard Morphy)和摩尔根·帕金斯(Morgan Perkins)合编的《艺术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Art)、日本学者中沢新一的《艺术人类学》。但是,这些研究因限于个案阐发而少有理论建树。 在国内,随着美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对艺术的讨论也成了热点,美学本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也由此展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相关论著也多了起来。例如,易中天的《艺术人类学》、王建民的《艺术人类学新论》、项阳的《山西乐户》、傅谨的《台州戏班子》、方李莉的《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自此每年都举办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两种路径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艺术人类学研究呈现两种不同研究取向——审美艺术还原和社会文化还原。前者以对艺术样态的发展演进考释及审美多样性与一致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论辩为主旨;后者则主要关注非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将其置入具体族群社会文化生活场景之中进行观察与描述,作为阐释研究对象社会文化的一种视角和一个事象来解读。[1]这就是艺术人类学的两种路径:艺术本位或美学本位的研究与人类学本位的研究。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也不同。随着人的认识的发展,艺术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从高雅艺术到通俗艺术、民间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但现实中的艺术观念主要是西方中心的。 人类学是兼具科学与人文色彩的学科。虽然文化人类学具有人文性的一面,但人类学一直主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并以整体观、文化相对观来审察研究对象。在人类学家眼里,艺术并非独立存在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是与社会结构、功能,亲属制度、祭祀礼仪等存在有机联系。在小型社会中,表演艺术与祭祀礼仪更是常常交融在一起。人类学家因为关注这些族群的社会组织结构与功能,继而关注具有象征意义的祭祀礼仪,从祭祀礼仪中窥探艺术。在西方社会,曾普遍认为非西方社会的艺术总是和宗教有关,这无疑很偏颇。人类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行比较,来扩展对艺术的认知,对被遮蔽的知识进行“祛魅”,进而打破西方社会对非西方社会对非西方社会的认识偏见。 另一方面,在以艺术为本体或美学为本位的研究路径中,人类学成为了借用的视角和套用的概念,常缺乏实在的人类学方法和理论的观照与运用。或是关于艺术概念的形而上的美学讨论,或是具体艺术类型形而下的审美分析。例如,在有关音乐主题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或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国内该方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和该领域的著作仍注重的是音乐本体研究,常常是借用西方乐理来分析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这无疑是一种削足适履或舍本逐末的行为,本质上是西方音乐学或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而非艺术人类学或民族音乐学的研究。 三、总结与反思 马利亚特·韦斯特曼(Mariet Westermann)指出:“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艺术,更多地是‘艺术对象’而非‘艺术作品’,通常是西方原初意义上的,即拉丁文ars所代表的艺术,其意:由最有价值的技巧制作而成……在任何社会中,艺术品的功能都不会完全沦为实用,艺术的力量仍在审美领域……美学并不仅限于那种完全是西方的标准所认可的对美的鉴赏,即康德意义上的无利害、具有理论普遍性的对美的鉴赏,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视觉属性。”[2]归纳之,作为艺术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艺术具有如下几点特征:一、艺术不是单独的艺术作品,而是包含有价值的技术的艺术对象。二、艺术仍是审美的。虽然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并不能否认艺术的审美属性。三、艺术乃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西方艺术家常常关注艺术的形式不同,人类学家更关注艺术背后的精神及文化意义,常将艺术看作是传递信息、表达文化和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3] 然而,真正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就是要用他者的眼光去“欣赏”特定的艺术,以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观与美学观。 参考文献: [1]洪颖.19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J].思想战线,2006(6).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剧与影视学 电影理论 考研参考书 考研真题 笔记资料经验 考研辅导

1/13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412389424.html, 1【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招生目录、招生人数、导师信息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主要导师考试科目 _18电影理论 贾磊磊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19港台电影研究赵卫防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0文学原著改编李清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1影像叙事研究孙承健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2中国电影史丁亚平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3中国电影史高小健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4当代电视剧研究许靖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_25电视剧编剧张宏森教授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_26电视批评贾磊磊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2/13【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412389424.html, 2【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复试情况、复试方案、流程及复试内容 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我院结合2014年招生计划,确定了进入复试考生的基本分数(详见下表)。国家下达我院的硕士生招生计划人数:学术型硕士84人,专业型硕士35人。参加我院复试的人数为155人,复试比例1︰1.30。 【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的程序、方式、时间 1、外国语听力以笔试方式测试,时间为15分钟;口语以口试方式测试,时间为5分钟。 2、专业复试以面试方式进行,考生在已出的10道专业题中抽取2道题目进行回答,同时回答复试导师的提问,时间约为20分钟。 3、综合素质考核以笔试和面试方式进行,笔试时间为30分钟;面试分专业进行,时间为5分钟左右。 4、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文艺理论、阅读与写作。考试形式一律采取笔试,每门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_27国外电视理论研究潘源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 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 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 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 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徐向昱)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帮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识,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演进的主要脉络,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和赏析能力。同时,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更加深刻地领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底蕴和精神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向心力。 本课程除了指定的文学史教材外,还会要求阅读相当数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学生在课外通过对大量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common sen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proficiently, grasp the main course of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interpret and appreciate classic writers' work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a broad cultural perspective,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spiritual charm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 national pride and patriotism. In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history textbooks, this course also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Through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outside class,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esthetic ability and cultural literacy. - 9 -

艺术人类学

如何重新认识中国的本土资源——艺术人类学视角 费孝通先生在他晚年的时候,曾讲道“中西方文化的大辩论迟早是要到来的。”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三次大的碰撞,第一次是在清末时期。当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强行让中国加入到世界体系时,李鸿章惊呼,“中国正在面临一个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当时的中国人手足无措,但那时候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还有一点点自信,所以提出“中体西用”,即保持国体不动,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用为我所用的口号。第二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个时候的中国人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们不彻底的改变我们的文化,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于是,有了“五四运动”的时,也有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甚至有人提出了要“全盘西化”口号。第三次就是今天,面对全球化又是一个对中国人“三千年所未有的大变局”,我们除了能够提出与国际接轨的口号,是否还能有点什么新的思考?包括在这新一轮的“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背景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又应该有何作为? 艺术是人心灵的东西,我们艺术家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去学习西方,但是老百姓审美观念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对艺术的认识也是如此,要改变也不容易,他们未必会跟着艺术家走。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民众看不懂,在民众的心灵里引不起共鸣,因为这样的一些表现形式并不产生于中国的文化语境,所以完全照搬肯定不行。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人类心智的一致性,使不同国家的人能相互理解,也能产生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但在人类学里也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文化相对论”。这个文化相对论是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重要武器,因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化,我们就会认识到各个不同族民的文化传统都是值得尊重的,都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一个健康的生物圈必须要保持生物基因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构成了生命互动的链条,这样的链条一旦被打断,整个的生物圈就有可能崩溃。人类的文化也一样,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智慧和经验,只有不同的经验和智慧的互动,人类未来的发展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西方的文化固然先进,西方的艺术也非常前卫,但毕竞那是西方人的道路。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有没有足以支撑自己创作的哲学思想?我们中国文化能不能成为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一元?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费孝通先生晚年曾提出了一个“文化自觉”的理念,他说,所谓的“文化自觉”,就是要把自己文化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知道自己文化的历史与特征,要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名”,自知之明的目的就是面临整个社会转型的时候,可以做到自主转型,掌握文化发展的自主性。但是到了今天,当中国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更好的时候,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我们可以跟西方面对面对话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开始拥有文化上的自主性和原创性,如果仍然没有,就是“文化自觉”不够。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什么地方,中国文化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应该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新的文化和政治再生产的资源。面对这些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当代艺术能不能也来一个艺术式的文化自觉,在学习西方的同时,重新审视一下中国人的艺术思想和审美特征。把中国的艺术传统讲清楚,找到中西艺术之间的差别,然后才能在中国式的当代艺术创作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当代艺术的概念基本来自于西方,但西方的艺术概念能不能完全涵盖中国的艺术概念?这是值得讨论的。如“视觉艺术”这一词语已在美术界广为流行,西方欣赏造型艺术,主要是讲究视觉上的冲击和张力以及形式感等,因此可以用视觉来囊括所有的造型艺术。但这一概念却很难

中国人民大学设计艺术学介绍

设计艺术学 本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包含的研究方向有: 1、视觉传达:本专业旨在培养在平面设计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国外现代平面设计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设计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从事研究和教学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学生在校研究涉及视觉传达设计等广泛领域。 导师祝东平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硕士,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装潢设计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由清华大学派赴韩国访问研究一年。北京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6年以来作品参加国际国内展览并多次获奖。发表专业文章多篇。编写有《现代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招贴设计》、《书籍设计》及设计作品集等。 导师吴文越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硕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在读博士。2001年赴丹麦学习平面设计。主题“为了年青人”邮票设计成为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发行邮票。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整体设计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电子出版物提名奖,200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计算机系列丛书《黑魔方》获中国之星设计大赛整体视觉形象设计金奖,2010年获得大韩产业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特别功劳奖,及其他设计类奖项。并为国内多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相关项目案例策划、设计。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教师。主要文章《ABCD不等于东南西北》、《中国设计思维: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民族立场》发表于光明日报。著有《企业视觉形象创意设计》,《我的第一次》(有关设计经历的第一次)等。 导师郑晓红副教授,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硕士。现为日本染织设计家协会(TDA)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趋势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作品曾在Japan Pleats Competition、东京服装节、国际丹南现代艺术展、SIBORI国际艺术展等诸多国际大展获奖,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专著《郑晓红纤维艺术作品集》(黄河出版集团出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视觉传达设计、异构媒体关联设计研究、色彩数据化应用设计、色彩与品牌战略、商业环境色彩设计、城市景观色彩规划,色彩与形象设计、色彩趋势分析等方向等。讲授课程包括视觉品牌策划、视觉营销、色彩战略、异构媒体设计应用等。 2、跨媒介艺术研究 跨媒介艺术(Intermedia /Mixed Media)泛指“非单一媒介”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中媒介的感知范围涉及视觉、听觉、触觉,媒介的物理维度涉及二维、三维、时间与空间。跨媒介艺术作品可根据创作的需要将不同的媒介在不同的维度中进行有机的组合。 跨媒介艺术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由早期的综合媒介绘画一直发展到今日当代艺术中的多媒体影像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互动艺术等,其跨媒介的表现形式包括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声音艺术、现场艺术等,这其中有表演与影像的结合、声音与装置的组合、摄影与实物的组合、绘画与摄影的组合、多重影像在空间中的组合等。在数字媒介与网络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介的因素使得跨媒介艺术形式具有了更广阔的可探索空间,其中,与以往艺术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艺术观众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媒介的一部分参与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之中。 媒介间的平等使得任何一种单一媒介都有可能在其自身传统的基础上与其他媒介发生横向的有机结合,并在维度上扩大单一媒介的表现空间。因此,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雕塑或是摄影、视频以及肢体表演都有可能在一个新的维度中形成一种具有探索性的跨媒介艺术形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导师介绍

电影学著名导师 李少白,男,1931年生,安徽省太和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1951年开始发表影评,1957年成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专职电影理论研究人员。1963年与人合作完成出版《中国电影发展史》。1973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主持创建电影研究所和电影电视研究室;创办《电影文化》(《当代电影》前身)杂志和《影视文化》丛刊;首建研究生部电影系,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其教材和学术著作,1991年结集为《电影历史及理论》出版。其后的学术著作有《影心探赜》、《影史榷略》等。另有旧体诗词选集《灵府轨迹》问世。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第一、二、三届初审会成员,首批通讯评议成员等。 贾磊磊,男, 1955年生,北京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博士。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亚洲电影研究会会员。 2002 年任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办的“灿烂的中华文明”网站《中国电影艺术》主编。《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主编之一。著有《电影语言学导论》、《武之舞 -- 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银幕上的意义--电影的观赏与阐释》、《中国武侠电影史》、《影像的传播》。 丁亚平,男,1961年5月生,研究员。先后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研究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是国内培养的首届电影学博士。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传记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等职。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还曾先后担任第二十届、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2003、2004)、中国视协春节文艺晚会及春节特别节目评委(2005、2006)。先后获各类奖项多次,出版有个人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等10种,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电影丛书》、《电视丛书》、《艺术馆》丛书等多种,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 章柏青,男,1943年4月生,浙江萧山人。曾任中国电影公司宣传处副处长,《电影画报》、《中国银幕》杂志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数字动漫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理事、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兼任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著有《电影观众学》、《中国电影·电视》,论文集《电影与观众论稿》。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影视学科主编。同时担任主编的有《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大众影评长编》、《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艺术词典》等著作。论文《现实·历史·人》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 高小健,男,1955年12月生,汉族,北京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影视所中国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