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碑石与文化第3讲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第四单元物以载文文字的记录和传承需要有载体,比如甲骨和青铜器。
但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文字载体还有简牍、缣帛、陶器、玉器、石器等。
在这一单元之中,我们将通过多样性的文字载体,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简牍,指的是古人写字用的竹片和木板,简牍在纸张发明之前是传播和承载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
战国中晚期湖北荆门包山楚简湖北省博物馆藏您现在看到的竹简实物是战国时期的竹简。
时隔千年,这些竹简的文字清晰可辨,这些丰富的墨书真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字隶变时期的真实而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字发展史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文字异形,这使得学者辨认春秋战国的古文工作也非常艰辛。
春秋战国的竹简上记录的内容主要有著作、器物清单、档案等等。
现在您看到的是陶文。
陶文是指刻划、钤印、书写在陶器的文字。
字数一般比较少,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吉祥语和时间等。
此类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很密切。
我们现在看到是降亭陶釜,属于战国时期三晋文物。
陶釜是古代的一种锅,降亭指的是地名。
成语釜底抽薪中的釜,本意就是指的这种器物。
小双桥朱书陶文降亭陶釜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晚期陶文西周陶文与陶器上的文字相类似的还有玺印文字,字数也较少。
玺和印是人们用来昭明信用的凭证。
印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传用。
这一时期的玺印的质地常见的以铜为主、其次是玉。
另外也有银、玛瑙等,甚至石器、陶器。
玺印按照印文内容可以分为官印、私印、成语印和图像印。
我们来看一下先秦玺印。
燕国印的形制与文字颇具特色,多数为长条形印面,有细长的柄,自名为“鍴”(duān),楚国印玺多阳文,不论方印、圆印,印面有边框,少数有界格。
在先秦时期玉石器也是一种文字载体,其中盟书最具代表性。
盟书也叫载书,多为玉石薄片制成。
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政治目的举行盟誓活动时,记录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7讲

仇士良(781年 - 843年), 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 兴宁)人,檀权揽政20余年, 横行不法,贪酷残暴,先后 杀二王、一妃、四宰相。
唐宣宗与仇士良家族
《汇编》大中055《仇氏(赠才人) 墓志》宣宗御制:
南安郡夫人赠才人姓仇 氏,爰自牧、香之后, 率多闻人,由本部疏封, 锡汤沐之邑,初以才貌, 选充后宫……以大中五 年五月十八日,殁于宫 中,时年廿四。呜戏! 尔生于华宗,被此显秩, 存有懿德,殁有殊荣, 可谓无恨于初终矣。
• 唐代以礼婚娉,模拟士族门第,得到 较普遍的接受。
• 明代:明代严禁宦官娶妻,违者剥皮 之刑,多临时伴侣,称之为“对食”、 “菜户”。
《万历野获编》卷6:内中宫人鲜 有无配偶者 (如魏忠贤——客氏)
宦官的家庭
《续集》大中078《李敬实墓志》:
宦官有礼聘的“妻”, 而且可以续娶。墓志不 见有“妾”。
唐代宫女
1-5品:皇帝嫔妃 6-9品:普通宫官 无品宫女:体力劳 动, “不识君王 到死时”。
唐代宫女墓葬
2008年西安西郊枣园地区发现 唐宫女公共墓地。即唐诗中的 “宫人斜”(野狐落),出土 七合墓志。
• 从铭文看宫女可分两 类,一类宫女从入宫 直至死亡,老死不得 出宫; • 第二类宫女似乎只能 侍奉一朝天子,待皇 帝死后,将会被辞配 于寺庙或尼姑庵中削 发为尼,即墓志中称 之为“亡宫尼”。
第七讲:宦官与宫女——碑石所见唐代的宫廷
唐代文物中的宦官形象 墓志所见唐代的宦官家庭 唐代宦官与政政治 碑石所见唐代的宫宫女
问题与思考
中国古代的宦官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
东汉造纸术蔡伦
明代航海家郑和
清 代 末 年 慈 禧 与 宦 官 的 合 影
帝制推翻时流落街头的末代宦官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1讲

• • • •
儒家石经 东汉刻《熹平石经》 唐《开成石经》 《清石经》
2013-5-14
• 谢谢观看
2013-5-14
• 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各领域 都表现出张扬恢弘的盛大气象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多宝塔感应碑》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 立,颜真卿书,藏 陕西碑林博物馆。
高285cm,宽 102cm。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唐德宗建中二年立, 吕秀岩书。 • 高279cm,宽99cm。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宋元明清:碑刻开始走下坡路
• 缺乏唐碑那样巍峨弘博的 气势和蓬勃向上的风采。 • 转向研究总结。“金石学 ”宋以后成为专门之学。
时代特质: (1)辽金元少数族文字碑。 (2)出现法帖碑。 (3)农田水利、契约乡规、 工商会馆等社会经济方面的 碑刻大量出现。
2013-5-14
一、汉代碑首一般为尖顶, 称为圭首碑。 圭是信物,符合礼法要求, 但不够美观。
二、唐代碑首多为圆首碑。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影响
三、虽为圆首,但是巧妙的 保留汉碑的特点,碑额仍为 圭形,中间缀一宝珠,遂为 定制。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晕
沿碑额所凿的三道弧形浅槽。 一、先秦碑石遗制。本为防止 绳索任意滑动,控制方向速度 所勒刻,后演化为装饰纹。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史学价值
• • • • •
补史之阙 正史涉及绝少的人群 女性群体 僧道等出家人群 宦官等特殊群体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文学价值
• 补诗文之阙 • 叶昌炽《语石》卷四《诗文 》又云:“大抵石刻诗篇, 颇有世所不恒见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第3课《柳子厚墓志铭》课件3

体会“士穷乃见节义”“文穷而后工”的哲 理。
一、简介背景 王叔文集团
唐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藩镇割据、宦 官专权,朋党相争,中央政权实力逐渐削 弱;吐蕃(bō)、回纥威胁唐边境。贞元二 十一年(公元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 力图改革朝政,提拔重用了一批拥护自己 又具有革新思想的人,如王叔文、王伓(pī) 等。当时柳宗元仅33岁,与王叔文交谊很 深,政治见解又一致,被王叔文提拔为礼 部员外郎,又团结了其他人,如:刘禹锡、 韩秦、韩晔、陈练、凌准、程异、韦执谊 等(加上柳宗元共八人)。
千人。
下——下达;“比”(去声)——达到 且——将近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 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 者,悉有法度可观。
都是著名文学家。二人齐名 (并列入“唐宋八大家”), 都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 者。但在政治上,二人属于不 同的政治派别。柳宗元是革新 的王叔文集团的重要成员。
教学目标:
1.了解墓主一生主要经历和事迹,理解有识 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和愤慨。 2.认识文章既重叙事、又重议论,两者相得 益彰地表现人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 特点。 3.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 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
“踔厉风发”——形容意气风发。 “踔厉”,跳跃的样子。“风发”, 象风一样地快。
“率常屈其座人”—— “率”,都。
“屈”的活用?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 誉之。
“争欲令出我门下”—— 句式? “令”,使,后省略宾语“之”,
代柳宗元“争欲令(之)我门下” “交口”—— 异口同声
部是当世的名人。
碑刻的种类、演变与书法的关系doc

碑刻的种类、演变以及与书法的关系■华人德一、碑刻的种类中国碑刻按种类分,大致有刻石、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石经、造像记及杂类等。
但是这样分类也只能就其大概,其形式、内容、功用方面往往有交叉。
如西晋和十六国、北朝时期,有些墓志就做成碑的形状,设置在墓室、墓道里。
造像记也有做成碑的形式,而称之造像碑。
四川等地的东汉崖墓,往往在墓室石壁上刻有题记,记年月、姓名、造墓大小、价值等。
简单的仅刻死者姓名。
形式是摩崖,而内容则近碑志。
以上所列各类碑刻,其所立或为纪功述德,垂之久远;或为标识冢墓,以示来昆;或为正定文字,启明后学;或为发愿祈祷,修福禳灾等,初无流传书法之意图。
而宋代及以后的刻帖,有木刻,有石刻,而以石刻占多数。
刻帖之动机是摹刻名人、书家的书迹,用以保存、传拓,化一身为千万,可作观赏、临习。
其所研究刻帖的学问称之为帖学。
帖学,一般不包括在传统的金石学中。
专门研究碑刻的学问称之为碑学,是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刻帖,不在碑刻种类之内。
二、各类碑刻的演变以及与书法的关系1、刻石立于宗庙、坟墓,刻有铭文的碑之实物,到东汉中期才大量出现。
后人于是将发现的新莽以前凡刻有文字之石称之为“刻石”。
“刻石”的名称来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天下,先后在沿海地区的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等地立石刻辞,以颂秦德。
这些在《史记》里有记载,都有“刻石”、“刻所立石”之称。
战国时秦国的《石鼓文》,金石文字学家唐兰就起名为《雍邑刻石》。
中山国有《公乘守丘刻石》。
秦代有《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西汉则有《群臣上醻刻石》、《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连云港界域刻石》。
新莽时有《居摄二坟坛刻石》、《莱子侯刻石》等。
也有如《鲁北陛石题字》、《霍去病墓石题字》、《杨量买山地记》、《鲁孝王陵塞石》等则以其形式、功用来命名。
这些石刻可归入杂类里面。
后世少数石刻也有称作“刻石”的,如高句丽《好太王碑》,它是一块高六米多,不规则立方柱体的巨石,石质粗糙有小孔,四面刻字,非碑的形制,故亦有称之为《广开土王纪功刻石》。
乾嘉学人书法视野中的唐碑——以翁方纲为考察对象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乾嘉学人书法视野中的唐碑—□ 席 乐冠,认为其集众家之所长。
他以虞世南与褚遂良为例,说“虞以浑融之,褚以润泽之,故曰合二家而为一欧阳也。
”⑥对于其他的几家,翁氏也做了高下之别,基本是以欧为首,虞、褚次之,颜再次,柳“未能当也”为最下。
为了突出欧书的正统性,翁方纲还以王羲之所代表的晋楷书为标的,认为虞与欧等同于兄弟,与晋楷关系最近;其次是褚,与欧相当于父子,关系远了一代;最后是颜柳,与欧“亲尽则不属矣”。
这样一个由王羲之到欧阳询、虞世南再到褚遂良最后是颜柳的发展脉络从翁方纲这里被建立起来。
二、淳古质厚——翁方纲的唐碑审美特质论翁方纲推崇欧体,以《化度寺碑》为欧体典范。
他在《苏斋唐碑选》的末尾说道:“要之唐楷以《化度》为第一”。
为此他不惜公开反对前辈书家王澍,就《九成宫醴泉铭》与《化度寺碑》孰为欧书第一的问题与其论战。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奉召所作,书写严谨,保存完好,残泐较少,显得清和秀润,王澍誉其有“朗畅”之风神。
《化度寺碑》风化较甚,笔画边缘模糊不清,有一种旷古之美,近于后人所说的“金石气”,翁方纲称之为“遒逸”。
针对二者美学内涵的不同,翁方纲专门写了《化度胜醴泉论》,首先申明前人都将《化度寺碑》的艺术高度置于《醴泉》之上,这是一个共识,同时列举了一系列文学、音乐、绘画方面的例子来说明“遒逸”的美学高度确实要超过“朗畅”。
⑦对王澍所说的《醴泉》之美在于“长庚芒角”,即笔笔分明的书写特征,翁方纲同样不能认可,他认为欧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含蓄蕴藉而非神采外露,他说:“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正不可不知此意。
”⑧这等同于公开向王澍发难。
最后,当这种分歧越来越大时,翁方纲甚至声色俱厉地直斥王澍对欧书一无所知,他说:篛林一生习欧书而不识《化度》,岂惟不识《化度》,抑并不识《醴泉》,岂惟不识《醴泉》,直不识欧书耳。
碑林博物馆讲解词

碑林博物馆讲解词各位游客,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1号考生王文博,我今天抽到的题目《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
来到碑林就来到了“书法艺术的故乡”。
碑林博物馆正式定名于1992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叫泮池。
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
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
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
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
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
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
旁边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
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
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现在就来到碑林了,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
《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
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
“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着作。
(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
唐代碑石与文化 第8讲

唐代科举概说 墓志所见几种特殊的科举 墓志所见唐代的进士科 唐代科举与朋党之争 问题与思考
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唐代官员的三种来源
一、门荫入仕:逐渐衰落。
二、杂色入流:数量最多, 但品秩底,升迁慢。
三、科举入仕:高级官吏。 (进士科)
唐代科举概说
� 分常举和制举。 � 常举:明经、进士、明律、 明字、明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进士科
• 唐前期进士占宰相总数比重
太宗 宰相总数 29 进士出身 2
•
高宗 41 9
武则天 40 20
玄宗(止开元22年) 27 18
唐后期进士占宰相总数比重
宪宗 宰相总数 29 进士出身 17
穆宗 14 9
敬宗 文宗 7 7 24 19
武宗 宣宗 15 12 23 20
懿宗 21 10
一、取解入京
《汇编》大中102《韩昶自为墓志铭》 • 昌黎韩昶,字存之,传在国史,生徐之符离,小名 曰符。幼而就学,性寡言笑,不为儿戏,不能暗记 书,至年长不能通诵得三五百字,为同学所笑。至 六七岁,未解把笔书字。即是性好文字,出言成 文,不同他人所为。张籍奇之,为授诗,时年十余 岁,日通一卷,籍大奇之,试授诗,童皆不及之。 能以所闻,曲问其义,籍往往不能答。受诗未通两 三卷,便自为诗。及年十一二,樊宗师大奇之。宗 师文学为人之师,文体与常人不同,昶读慕之。一 旦为文,宗师大奇。其文中字或出于经史之外,樊 读不能通。稍长,爱进士及第,见进士所为之文与 樊不同,遂改体就之,欲中其汇。年至二十五,及 第释褐,柳公公绰镇征辟之,试弘文馆校书郎。
三、考试(春闱)
【考试时间】:正月。“准式, 卯时付问头,酉时收策。”早 上5-7点 开 始,晚上5-7点。 后期,可通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 初 关 陇 集 团 对 山 东 士 族 的 打 压
关陇集团:“尚武”、“尚冠冕”。 ——(军事贵族或军功集团) 山东士族:“尚礼法”、“尚婚娅”。 ——(文化官僚阶层) 江南士族:“尚人物” ——(政治花瓶)
陈寅恪:首先提出“关陇集团” 的概念。
关 陇 集 团
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 为了改变劣势,把北方六 镇武将和关陇、河东豪族 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 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 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关陇军 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 为关陇集团。
李 金 墓 志 拓 片
《王媛墓志》:
士 族 多 聚 族 而 居
夫氏姓王氏,讳媛,字正一,太原晋阳人也。 周储庆灵,旧德光于百代;魏后定姓,高门冠 于四海。勋贤必复,史牒与能。夫人即后魏征 虏将军广业之五代孙也……夫人视养生侄,曲 成惠和,宗族佥衽以归仁,儿童易衣而莫辩。 咸通之岁,关辅阻饥……禄未充家,孤遗聚居, 稚孺盈抱。夫人于是劬劳自谦,推美分甘,至 乐融而且康,众心馁而无怨。……姻则惟亲, 皆山东素门,罕涉权右,亦夫人雅志也。
寒之家,屏弃不齿,而 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 。
——《十驾斋养新录· 群望》
“郡望”一词,是“郡” 与“望”的合称。“郡” 是行政区划,“望”是 名门望族 。如“清河张 氏”、“范阳卢氏”等。
刘知几: 近代史为王氏传,云琅 琊临沂人,为李氏传, 曰陇西成纪人之类是也。 非惟王、李二族久离本 居,亦自当时无此郡县, 皆是晋魏已前旧名号。
士族作为上层文化精英 阶层。宦和婚是士族存在 的支柱,其影响力之衰退 与经济优势的丧失并不完 全同步。
魏晋南朝士族同唐代士族 有很大差异,不能笼而言 之。
东 汉 曹 魏 : 士 族 萌 芽 形 成 期
萌芽(东汉) 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 地,经营庄园,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形成(曹魏、西晋) 曹魏政权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 标志。
山 东 士 族 之 冠 : 崔 氏
《新唐书· 崔珙传》: 其先博陵人。父 颋,官同州刺史, 生八子,皆有才, 世以拟汉荀氏八 龙……诸崔自咸通 后有名歴台阁藩镇 者数十人,天下推 士族之冠。
崔氏十房:郑州、鄢 陵、南祖、清河大 房、清河小房、曰 清河青州房、博陵 安平房、博陵大房、 博陵第二房、博陵 第三房。
政治上:士族代 代相传的政治特权 已经所剩无几。
唐代宰相369人,士族有 132人,其中81人是科举 出身。
唐 代 士 族 概 观
经济上,隋末战乱, 很多士族 “名虽 王仲荤:“(在唐代)魏 著于州闾”,但 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 “身未免于贫贱”。
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 还是不能低估的。”
政治上“一贯正确”:东西 魏支持宇文氏(清河崔氏曾 遭到致命打击);唐代河东 又为龙兴之地。
中唐著名宰相:裴度
河东裴氏在中国古代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61人、中书侍 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 人、刺史211 人、太守77人、七 品以上官3000余人。
南 朝 遗 绪 : 兰 陵 萧 氏
兰陵萧氏在唐朝的宰相有10人,其中齐梁一房即 占了8人,这一支可追溯昭明太子萧统。
“驼李” —— 后魏孝文 帝定四姓,陇西李氏大 姓,恐不入,星夜乘明 驼,倍程至洛 。时四姓 已定讫,故至今谓之驼 李。
房支 赵 郡 李 氏 西祖
宰相名 李栖筠、李吉甫、李 德裕 李峤、李绛、李珏 李敬玄、李日知、李 藩、李固言、李绅
总数 3
东祖 南祖
3 5
赵 郡 李 氏
陈寅恪:李唐皇族出自赵郡李氏的破落户。
人物:京兆韦氏宰相16人, 杜氏10人。 代表性人物:韦孝宽、杜如 晦、杜甫、杜佑、杜牧
中 古 最 兴 盛 的 士 族 : 裴 氏
人物:唐代有17名裴姓宰相, 位居诸士族之首。【裴寂、 裴炎、裴行俭、裴度】
曹魏时裴潜、裴徽、裴辑兄 弟被称为裴氏三祖。南北朝 河东裴氏称“三河领袖”, 西眷多仕于西凉,东眷多仕 于慕容氏,南来吴一支仕于 南齐。
范阳之本宗,乃自怆因, 依系于上谷,实太师之 始也。
——《汇编》大中〇二六
《卢荣墓志》:
墓 志 所 见 唐 人 之 门 第 观
君讳荣,望本幽州范阳郡。卢氏之先人,自承神农皇 帝之苗裔,太公之胤绪,因齐丁公之夫人生一子□□ 卢□分明,至晋之代,卢雄为尚书,出游南郊之上, 见清河崔皓之坟,化作一宅,卢雄至宿□日,出门回 顾始见,方知是墓。其妻后至三□外,送一孩子与卢 雄,封左丞相。此是鬼子卢得姓卢处。
贞观八年(634),下令修《氏族志》, 山东士族 “例降一等”。贞观十六年 《禁卖婚诏》。【关陇集团提升社会地 位】 高宗显庆四年(659),重修氏族志, 命名为《姓氏录》,并且下禁婚诏。 【武后政治新贵提升社会地位】
玄宗又一次修订,命为《姓系录》。 【拨乱反正】
《太平广记》卷184引 《国史纂异》: 高宗朝以太原王、范 阳卢、荥阳郑、清河 博陵二崔、赵郡陇西 二李等七姓,其族望, 耻与诸姓为婚,乃禁 其自相姻娶。于是不 敢复行婚礼,密装饰 其女以送夫家。
鼎盛期(东晋):王与马共天下
唐 代 五 代 : 文 化 士 族 的 兴 盛 与 衰 亡
经济上,均田制,脱离 了大土地所有制。地域上, 向两京迁移,脱离宗族乡 里。
对皇权依附性强,威胁 小,矛盾较弱。
崇尚门第之风盛行,社 会文化上受推崇,地位甚 至在皇亲显贵之上。
政治上,利用科举,很 大程度上维持了自己的门 第。
关陇集团的贵门, 包括李唐皇室在内, 祖先 都是没有文 化的胡人或胡化的 汉人。
李虎
独孤信
杨忠
宇文泰
李 独孤 昞 夫人
独孤 皇后
隋 文 帝
周 武 帝
独孤 周 皇后 明 帝
宇文 窦 夫人 毅
唐 窦 高 皇 祖 后 唐 太 宗
隋 炀 帝
杨 周 皇 宣 后 帝 周 静 帝
周隋唐帝室 亲属关系图
禁 婚 家 与 重 订 氏 族 志
唐代碑石与文化
武汉大学· 黄 楼
Contents
一、唐代士族概说
二、墓志所见的唐代士族
士 族 简 史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 世族、势族、世家、巨室、 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 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 的名门望族。 士族萌芽于东汉,形成于 魏晋,盛行于南北隋唐。
禁 婚 家
禁婚家:唐代前期,权势衰落的 世家旧族, 潜相聘娶,不与外家通 婚。为打压山东士族的社会地位, 提高朝廷尊望,李唐统治者多次 下诏禁止七姓四十四家相互通婚, 称为禁婚家。
李华《唐赠太子少师崔公神道碑》
禁 婚 家
神龙中申明旧诏,著之甲令,以五姓婚 媾,冠冕天下, 物恶太盛,禁相为姻. 陇西李宝之六子,太原王琼之四子,荥 阳郑温之三子,范阳卢子迁之四子,卢 辅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崔)元孙之二 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赵郡李楷之四子, 士望四十四人之后,同降明诏,斯可谓 美宗族人物而表冠冕矣
士 族 的 仕 宦
崔 温 之 墓 志 拓 片
崔 温 之 墓 志 局 部
于是劝课家僮,耕耘 薄业,虽力务进取, 而竟乏梯航,寻遇今 天官小宰从翁,宗党 之中,特达委任,以 公之行,累表上闻, 再授蔚州司马兼侍御 史,阶至通议大夫。
崔 氏 清 河 小 房 婚 姻 关 系 示 意 图
唐 代 士 族 的 婚 姻
夫人讳金,字如地,陇西成纪人也,后魏姑 臧穆侯承第二子司徒彦之八代孙。世保中和, 门称上族,轩盖相袭,开国承家……至德元 载,先公至自蜀,中外相依,一百八口。夫 人上承下抚,言行无怨。……,既寓荒服, 家素清贫,夫人有黄金数两,命货之,衣食 孤幼,财不入己,皆如此类。……家既窘乏, 依于季叔太傅,娣姒同居,甥侄皆在。夫人 亲之以德,未尝忿竞。 ——《汇编》贞元〇六二
——
东 晋 、 南 北 朝 : 鼎 盛 、 南 方 士 族 衰 落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 享特权,世代担任很 重要官职(九品中正 制) 经济:士族占有大量 土地和劳动力,自给 自足的庄园经济; (占田门荫客制)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 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崇尚清谈,占 据高级文官职位。
《 荥阳郑夫人墓志》 ……夫人性闲默澹重,不喜华饰,每亲戚会集,以一 出户犹登山涉江。在夫家凡十四年,于晨夕侍问,鲜 及庭砌,未尝出行。去家仅逾年,夫人之姊既寡,告 别淮海,以车舆召夫人,语分离。夫人辞曰:某闻 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门,今姊虽远诀,且束 于圣人之教,不得尽私爱,不敢往。其姊竟不能强。 遂就其家而诀去。牢年三十,在洛阳,尝于外有子, 既龅,夫人未之名,一旦为侍婢失语所漏,方甚愧恐。 夫人曰:久以君无男用,忧几成病,今则□□当贺, 奈何愧为?因以锦缬二幅赏侍儿能言。不弃隔我子于 外,蚤令知母恩。内此婢,遂收养之……夫人自为杨 氏妇凡十四年……夫人讳琼,字德润,荥阳人,当魏 孝文时,族氏为山东第一,显于时固矣。故高曾以上 不假繁载。王父官至河中□君讳侑,父为盐铁司、殿 中御史讳博古。外祖赵郡李公,为户部尚书讳峦。 ——《墓志汇编》会昌〇〇五
唐 代 的 五 姓 七 望
魏晋南北朝士族: 侨姓:王、谢、袁、萧 吴姓:朱、张、顾、陆 山东郡姓:王、崔、卢、李、郑 关中郡姓:韦、裴、柳、薛、杨、杜 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
唐代山东士族: 五姓:崔、卢、李、郑、王。 七望:清河、博陵二崔,范阳卢,赵郡、 陇西二李,荥阳郑,太原王。
兴盛原因:①文化传统 ②政治正确。较早归附 西魏、支持隋代周,融入关陇贵戚集团。
《新唐书.萧瑀传》赞:“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 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 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 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二、墓志所见之唐代士族
一、唐人非常重视郡望
墓 志 所 见 之 门 《张锋墓志): 第 钱大昕 : 是以薄清河之旧望,诮 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