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碑石与文化 第1讲
古代中国的纪念碑与石刻艺术

古代中国的纪念碑与石刻艺术古代中国的纪念碑与石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厚而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些古老、庄严的石碑,一方面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另一方面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更是人们对过往伟人和事件的纪念。
首先,古代中国纪念碑与石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纪念碑的记录。
东周时期,鄯善城就有一块石碑,据说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留下的,它成为了后来“鄯善石经”流派的标志。
而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帝王功绩的宣传与纪念的需要,纪念碑与石刻艺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著名的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中最显著的纪念物,它们数量众多、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另外,东汉时期出现的“伊阙”,是一种高大的建筑形式,常用来纪念功绩卓著的君主或重要事件。
可以说,在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上,纪念碑与石刻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纪念碑与石刻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些古代文化遗产不仅是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
纪念碑和石刻以文字和图案的形式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例如,建于唐代的“大相国寺石刻”,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完整文献,以铭文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石版报纸”。
此外,著名的北魏石窟、五代十国时期的岳州楼等,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重要代表。
它们通过精美的工艺和瑰丽的内容,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形态。
这些石刻艺术作品不仅是历史的宝藏,也是人们认识古代文化与社会的窗口。
古代中国的纪念碑与石刻艺术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对过往伟人和事件的纪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众多纪念碑和石刻记录了各种英雄事迹、历史事件和重大成就。
例如,东汉时期建造的岳阳楼石刻,是为了纪念岳飞对抗外敌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历史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而在秦兵马俑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纪念秦始皇和他统一六国的事迹的石雕。
这种纪念碑和石刻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过去的英雄事迹和重要事件,更好地传承并继承这些历史文化。
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碑林博物馆导游词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林博物馆导游词篇1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
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由孔庙和碑石陈列室、石刻艺术室组成,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
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
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文庙就是孔庙,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
大家已经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
请大家看这个牌坊,它叫太和元气坊。
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进入孔庙应先经过太和元气坊,但因为太和元气坊的南面是城墙,不便人们出入,所以在东西两面开了供人们出入的礼门和义路。
中间有座是半圆形的池子。
这就是泮池。
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
接着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
门额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
有三门,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其他人员出入的。
戟门,又称仪门,是进入孔庙的第三道门。
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好了,关于孔庙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
现在请大家随我看两件国宝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现立于戟门内的左右两侧。
唐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
此钟重约6吨,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
钟身最顶端蹲有蒲牢,传说它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善鸣,所以伏于钟顶。
钟上铭文共292个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以及钟的铸造经过。
唐山碑刻选介 第1辑 -回复

唐山碑刻选介第1辑-回复主题:唐山碑刻选介引言:唐山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碑刻遗存。
这些古老的碑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本文将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唐山碑刻,进行一一介绍和解读。
第一节:青山石刻青山石刻是唐山地区最著名的碑刻之一。
它位于唐山市区南部的青山山庄内,由220多块碑刻组成。
这些碑刻大多刻有唐代诗文和字画,其中包括了许多李白和杜甫的诗作。
青山石刻雕刻精细,字迹清晰,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才华和唐山地区的文化底蕴。
这些碑刻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和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节:古北水泊碑刻古北水泊是唐山地区另一个重要的碑刻集聚地。
它位于唐山市北部的古北水镇,距离市区约50公里。
这里保存着大量唐代的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观音寺石刻。
观音寺石刻始建于唐代,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
石刻上刻有大量佛像和佛经文献,展示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繁荣。
此外,古北水泊还保存了一些唐代墓碑和神道碑,记录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高陵石经高陵石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套钱铜版印刷物,出土于唐高陵皇陵墓地。
石经共有三卷,记载了佛经初期的《般舟三昧耶严经》和《五佛般明广灭罪障经》等。
石经上刻有生动形象的佛像和精细的字体,充分展示了唐代印刷技术的高超水准。
高陵石经的出土,对于研究唐代的印刷技术、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白马寺碑林白马寺位于唐山市区北部,是中国最早的佛教禅宗寺院之一。
它建于唐朝初年,兴盛于唐代初中期。
白马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碑刻,现已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碑林。
这些碑刻以佛经和名僧的铭文为主要内容,包括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其中最著名的是玄奘塔碑,记载了唐代大唐西域取经的故事,对于研究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唐山地区的碑刻遗存丰富多样,包含了唐代诗文、佛教文化和印刷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青山石刻、古北水泊碑刻、高陵石经和白马寺碑林的介绍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
乾嘉学人书法视野中的唐碑——以翁方纲为考察对象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乾嘉学人书法视野中的唐碑—□ 席 乐冠,认为其集众家之所长。
他以虞世南与褚遂良为例,说“虞以浑融之,褚以润泽之,故曰合二家而为一欧阳也。
”⑥对于其他的几家,翁氏也做了高下之别,基本是以欧为首,虞、褚次之,颜再次,柳“未能当也”为最下。
为了突出欧书的正统性,翁方纲还以王羲之所代表的晋楷书为标的,认为虞与欧等同于兄弟,与晋楷关系最近;其次是褚,与欧相当于父子,关系远了一代;最后是颜柳,与欧“亲尽则不属矣”。
这样一个由王羲之到欧阳询、虞世南再到褚遂良最后是颜柳的发展脉络从翁方纲这里被建立起来。
二、淳古质厚——翁方纲的唐碑审美特质论翁方纲推崇欧体,以《化度寺碑》为欧体典范。
他在《苏斋唐碑选》的末尾说道:“要之唐楷以《化度》为第一”。
为此他不惜公开反对前辈书家王澍,就《九成宫醴泉铭》与《化度寺碑》孰为欧书第一的问题与其论战。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奉召所作,书写严谨,保存完好,残泐较少,显得清和秀润,王澍誉其有“朗畅”之风神。
《化度寺碑》风化较甚,笔画边缘模糊不清,有一种旷古之美,近于后人所说的“金石气”,翁方纲称之为“遒逸”。
针对二者美学内涵的不同,翁方纲专门写了《化度胜醴泉论》,首先申明前人都将《化度寺碑》的艺术高度置于《醴泉》之上,这是一个共识,同时列举了一系列文学、音乐、绘画方面的例子来说明“遒逸”的美学高度确实要超过“朗畅”。
⑦对王澍所说的《醴泉》之美在于“长庚芒角”,即笔笔分明的书写特征,翁方纲同样不能认可,他认为欧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含蓄蕴藉而非神采外露,他说:“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正不可不知此意。
”⑧这等同于公开向王澍发难。
最后,当这种分歧越来越大时,翁方纲甚至声色俱厉地直斥王澍对欧书一无所知,他说:篛林一生习欧书而不识《化度》,岂惟不识《化度》,抑并不识《醴泉》,岂惟不识《醴泉》,直不识欧书耳。
碑林讲解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
非常高兴能为大家讲解碑林。
(4部分)1、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前后分为孔庙、碑林、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
碑林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起来的。
孔庙又称文庙,是封建社会专门祭祀孔子的地方。
西安孔庙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
眼前这座木牌坊叫“太和元气坊”,“太和”指阴阳两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之本源,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
“太和元气坊”东西两面供人们出入的门分别叫“义路”和“礼门”,为供君子出入之门。
牌坊南面外墙的“孔庙”二字为清末书画家刘晖所写。
牌坊前两个扇形的水池,最早建于元代,叫“泮池”。
古代礼制中,天子之学叫辟雍,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的水池称泮池。
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泮池前的这道门叫棂星门,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
在古代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工作人员走东门。
进入棂星门,道路两旁各立有两个八棱形的石柱,它叫“华表”。
天安门前的华表属于等级最高的一种形式,上面有盘龙,象征着天子,而我们眼前华表上的动物叫做牴祪(dǐguǐ),也叫做望天犼,是一种祥瑞之兽。
下来我们该经过戟门,这座门建于明代,是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员整理衣冠、熟悉仪规之用,故又叫仪门。
穿过戟门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陈列着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东边的叫做景云钟,是因为它铸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每年新年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西边的是大夏石马。
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创立。
这匹石马是从西安查家寨他的儿子赫连璝(guī)墓旁移来的。
在博物馆中轴线上,我们能看到左右对称排列六座亭子,叫御碑亭。
因为每座碑亭里都立有一方清代皇帝所御笔书写的碑,碑文内容主要以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为主。
道路两侧有东西两庑,原来是用来供奉孔子72贤士像的,现在为博物馆临时展厅。
古代的碑文化

古代的碑文化
古代的碑文化
陈永坤
古代的墓碑可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宝库,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利用它;文学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历史上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都是千古名文,传诵至今。
又如洛阳北邙山出土的大批魏墓碑,为后世许多书法家所珍视、研习,遂自成一派,称“魏碑”体。
至于出自历代大书法家手笔的墓碑,更是价值连城。
有些墓碑雕刻精细、装饰华美,又成为古代雕塑、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墓碑刚刚出现之时,却绝无“艺术性”,不过是古人下葬时维系棺绳的木桩。
据考古学家推测,由于下葬时用木桩不如用石桩结实,于是石桩就代替了圆木。
后来有人在石桩上刻上墓主人的姓名、籍贯,便于记忆,墓碑也就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了专门记载墓主人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特殊装饰品了。
墓碑立在地表,难免日晒雨淋颓圮,于是又有人想出新办法,把墓碑埋在地下,以保永久。
这便是墓志的由来。
从此,墓碑一分为二,碑表立在墓上,志铭埋在墓中。
墓碑的兴起,诱发了王公贵族、达官显宦们“流芳千古”的欲念。
于是,代写碑文的行当逐渐吃香起来。
某些文人专靠为人写碑文而大赚其钱,墓碑上的阿谀溢美之辞便大获“丰收”了。
汉代大文豪蔡邕是文学史上有名的碑文大师,他曾说过这样几句真心话:“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惭于色矣!”写了一辈子碑文,末了,只有一个《郭泰碑》“无惭于色”,可见这位蔡先生的碑文,绝大多数是“马屁文章”。
墓碑文化 . 与墓碑相关的组成

熙和文化建设之---
墓碑文化拾遗(十)
墓碑文化.与墓碑相关的组成
(1)墓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碣,特立之石。
”“碣”为孤立的一块巨石。
从碣的本意来讲,有标榜、标识的作用。
(2)墓阙
墓阙,西汉已出现,是树立在墓前的一种标志性建筑。
由仿效“用来登高望远”的门阙而来。
阙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对称的二阙无论形状,还是大小都完全相同。
一般高4 至6 米,大多由石块垒砌而成,由阙顶、阙身和阙基三部分组成。
阙身上往往有分层雕刻的各种浮雕画像或铭辞。
比较著名的如雅安《高颐阙》(建安十四年,209)。
(3)神道柱和神道碑
神道柱是华表形状的圆形柱子,成双成对地树立在墓前神道两侧,用来标识神道的位置。
神道碑,立于神道两侧相互对立之碑。
比较著名的如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4)墓志
墓志又叫“埋铭”、“葬志”等,是封建社会重要的附葬品,随棺埋在墓穴中。
记载死者生平事迹、卒年、葬期,一般多采用石、砖,少数亦有铁铸品、陶瓷品。
(5)墓表
墓表实际上与前面提到的神道柱和墓志有同类之属,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比较著名的如《吕他墓表》(后秦弘始四年,403)。
(6)墓塔和塔铭
“塔”在中国简称“浮屠”或“浮图”,是一种古印度佛教建筑形式,最初专门用来埋存佛祖的骨灰、舍利、牙、发等遗体的,成为佛教徒崇拜的对象。
一般墓塔正面都有塔额,上刻铭文,称为“塔铭”,又名“塔下铭”、“灵塔铭”、“身塔铭”等。
塔铭的文体、内容及埋设目的均与世俗墓碑相近。
图说西安碑林(珍藏版)碑石(秦—盛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珍品
字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秦盛唐
碑林
专业性
刻石
熹平
西安碑 林珍藏
版
历史
艺术
墓志
周易
图说
碑
朱元昊
石经
曹全碑
法师
司马芳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专业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面展示西安碑林九百 多年历史珍藏的图书,内容涉及碑林现存古代建筑及所藏数百座碑石和数十件石刻艺术珍品,详尽诠释了文物背 后的历史故事,以及隐藏其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卷主要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秦—盛唐时期的碑刻珍 品。
2
道因法师碑
3
集王羲之书圣 教序碑
4
高铙苗墓志
5
窦师纶墓志
武思元墓志
美原神泉诗序 碑
1
兴福寺残碑
2
御史台精舍碑
3
佛堂铭
4
杨执一墓志
5
大智禅师碑
1
隆阐法师碑
2
石台孝经
3
颜真卿名碑
4
朱元昊墓志
5
南川县主墓志
断千字文
肚痛帖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图说西安碑林(珍藏版)碑石(秦—盛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晖福寺碑
司马芳碑
元桢墓志
1
鸳鸯七志斋藏 石
2
赵超宗墓志
3
元晖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