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碑石与文化第1讲
文化道在器中陕西国宝赏析——唐代碑刻《开成石经》(连载014)

文化道在器中陕西国宝赏析——唐代碑刻《开成石经》(连载014)【类别.碑刻】开成石经【唐 114块方石平均高217厘米宽97厘米】唐开成二年刻成,1087年迁入,现由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石经由114方石碑组成,楷书双面刻字,均自右至左,从上而下,每面纵列八段,每段三十七行,每行十字,共计228面,650252字;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孝经》以及《论语》等十二部儒学经书。
此碑文字迹清晰,笔划精致,便于抄写读诵,对于当时传播儒家学说起了积极的作用。
《开成石经》尔雅拓片石经是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经书文本,分“太学石经”和“释道石经”两大类。
“太学石经”又称“儒经”,自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经书均以口授传抄方式传授,造成经文章句上有不少错误。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大学士蔡邕(133~192年)等诸儒,请求订正儒学经书并且将内容刻石,供四方的儒生参详及摹写,以防人任意删改,得到汉灵帝(168~189年在位)诏准,首开刊刻石经记录,史称《熹平石经》。
此后,陆续有魏文帝《正始石经》、唐文宗《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广政石经》、北宋仁宗《嘉佑石经》、南宋高宗《南宋石经》及清《乾隆石经》刊刻过石经。
《开成石经》是唐太和四年(830年),时任翰林侍讲学士、工部侍郎郑覃向唐文宗李昂(827~840年在位)建议刊刻,并获得批准,由艾居晦、陈玠共同书写,耗时约七年,于开成二年(837年)刻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的七次刊刻石经至今只有《开成石经》和《乾隆石经》较为完整,分别存于西安碑林和北京孔庙,其余皆毁失殆尽。
《开成石经》拓片在中国古代,刊刻石经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
古代统治者将儒学经书刻石立碑,一是公布儒学经书范本,一切均已石碑上的文字为准。
由于手抄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讹误,如果哪个读书人对自己手中的儒书有疑问,可凭石碑仔细校对并改正过来。
西安碑林详细讲解

西安碑林详细讲解一、碑林历史西安碑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碑林。
自唐代起,西安碑林便开始逐步形成,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碑刻文物。
这些碑刻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后人研究历史、了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碑石种类西安碑林的碑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石碑、墓志、塔铭、摩崖石刻等。
其中,石碑是最常见的碑石,多以青石、石灰石等硬质石材制成,表面刻有文字或图案。
墓志则是一种埋在墓中的石刻,用以记载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塔铭则是刻在塔上的文字,用以记载寺庙或塔的历史和意义。
摩崖石刻则是刻在山崖或岩石上的文字或图案,多为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字和诗篇。
三、碑刻技艺碑刻技艺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主要涉及书法和雕刻两个方面。
在西安碑林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碑刻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技艺。
在雕刻方面,主要采用线雕、平雕、浮雕等技法,将文字和图案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书法方面,则涉及真、草、隶、篆等多种书体,展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四、书法艺术西安碑林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名家的墨宝,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
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如秦篆、汉隶、魏碑等。
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书法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五、文化价值西安碑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同时,碑林中的许多作品还涉及到古代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为后人研究这些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碑林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六、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加强了对碑林的维护和修缮,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碑林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碑林的价值。
【文甡赏石文集】隋唐时期的赏石文化

【文甡赏石文集】隋唐时期的赏石文化二、隋唐时期的赏石文化(公元581-907)隋文帝杨坚取北周而立隋,历三代37年而亡。
这一时期的赏石文化,主要体现在皇家御苑之中。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唐,至907年凡290年,开启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兴盛时代。
“中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唐代的赏石文化资料甚丰,主要来源于中晚唐。
唐代前期,由于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玄宗李隆基等人的文韬武略,展现出一派大唐盛世的景象。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至军阀刺杀宰相,宦官把持朝政。
“甘露寺之变”,宦官处死朝官千余人,文宗也被幽禁而死。
文人朝臣纷纷避祸,“隐”与“仕”成为纠葛的难题。
由白居易首创的“中隐”思想,使两者兼具,逐渐为士人普遍推崇。
晋王康《反招隐诗》有句:“小隐隐陵薮(山岭湖泽),大隐隐朝市。
”古来本无“中隐”思想。
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比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中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做即不问事又取俸禄的闲官。
唐女皇武则天即位后迁都洛阳,中宗李显复辟迁回长安,至此大唐两都制贯穿全唐。
东都洛阳保留着朝廷全套官员,平时却不用分管事务,又可认规避祸端,而且俸禄照发。
于是文人官员争往东都任“留司官”。
二是“中隐隐于园”。
园林是在城市“中隐”的憩所,文人士大夫甚至亲自参与园林规划设计。
在这种社会风尚影响下,士人私家园林兴盛起来。
据史载:“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东都者,号千有余所。
”中晚唐东都造园更是难以数计。
造园模拟山水,所需奇石甚巨,加以文人吟咏其间,赏石文化空前繁荣起来。
“山池院”与赏石唐朝首都长安的街区称“坊”,东都洛阳的街区称“里”。
唐太平公主园林“山池院”在长安兴道坊宅畔。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世界四大名碑)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世界四大名碑).
此碑是中外驰名的楷书碑石,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书法秀丽,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景教历史及其在中国唐代传播的情况以及中国古代与叙利亚、伊朗等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化意义
碑上有文字:“太宗文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人,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使西效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
” 这几句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波斯教,唐太宗降旨准许了他们的请求,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反映当时唐朝在文化上包容万象的气度和自信。
此外碑上还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
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中国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
碑文虽系波斯传教
.。
古石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石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古石文化的讲座,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古石文化的内涵讲座伊始,主讲人详细介绍了古石文化的内涵。
古石文化是指以石为载体,以石为工具,以石为象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包括石雕、石刻、石碑、石塔、石桥、石狮等众多形式。
古石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 历史悠久:古石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2. 地域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古石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3. 造型独特:古石文化在造型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既有古朴典雅的风格,又有巧夺天工的技艺。
4. 文化价值:古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等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二、古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讲座中,主讲人强调了古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石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破坏、人为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石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古石文化的认识,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2. 制定政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古石文化进行保护和修复。
3. 人才培养:加强古石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古石文化传承与发展水平。
4. 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石文化进行保护和修复。
三、古石文化的艺术价值古石文化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讲座中,主讲人重点介绍了古石文化的艺术价值:1. 石雕艺术:石雕是我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秦始皇兵马俑、云冈石窟等,都是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2. 石刻艺术:石刻艺术在我国古代书法、绘画、雕刻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
如《石门颂》、《九成宫醴泉铭》等,都是石刻艺术的瑰宝。
3. 石碑艺术:石碑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献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如《汉碑》、《唐碑》等,都是石碑艺术的典范。
唐代墓碑样式

唐代墓碑样式
唐代墓碑样式多种多样,是中国古代墓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墓碑普遍采用立碑的形式,有刻有文字和图案的表面。
唐代墓碑样式的丰富多样使人们对唐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唐代墓碑的样式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纵向墓碑多见于唐朝前期,它们通常比较高大,立于墓地的正中央。
这些墓碑上刻有墓主人的名称、生平事迹、家族谱系等详细信息。
横向墓碑则主要出现在唐朝中晚期,它们一般较矮小,常常横放在墓地前面。
横向墓碑的文字内容通常较为简洁,更加注重对墓主人美德或贡献的赞扬。
其次,唐代墓碑的文风丰富多样,文字优美流畅。
唐代文人对墓碑的刻字非常讲究,他们追求文字的艺术性和美感,因此墓碑上的字常常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同时,唐代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也非常注重对逝者的赞美和追思,以达到扬名立万世的目的。
另外,唐代墓碑样式上常常使用各种丰富的图案和装饰。
这些图案可以是花鸟、人物、动物等,它们生动形象,增添了墓碑的艺术魅力。
同时,唐代墓碑上的装饰也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情趣,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和审美体验。
总体而言,唐代墓碑样式丰富多样,不仅仅是一种墓葬标识,更是艺术的结晶。
它们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家族背景,还展示了唐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格。
对于后世的人们,了解唐代
墓碑样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唐代文化,并且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3讲

唐 初 关 陇 集 团 对 山 东 士 族 的 打 压
关陇集团:“尚武”、“尚冠冕”。 ——(军事贵族或军功集团) 山东士族:“尚礼法”、“尚婚娅”。 ——(文化官僚阶层) 江南士族:“尚人物” ——(政治花瓶)
陈寅恪:首先提出“关陇集团” 的概念。
关 陇 集 团
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 为了改变劣势,把北方六 镇武将和关陇、河东豪族 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 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 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关陇军 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 为关陇集团。
李 金 墓 志 拓 片
《王媛墓志》:
士 族 多 聚 族 而 居
夫氏姓王氏,讳媛,字正一,太原晋阳人也。 周储庆灵,旧德光于百代;魏后定姓,高门冠 于四海。勋贤必复,史牒与能。夫人即后魏征 虏将军广业之五代孙也……夫人视养生侄,曲 成惠和,宗族佥衽以归仁,儿童易衣而莫辩。 咸通之岁,关辅阻饥……禄未充家,孤遗聚居, 稚孺盈抱。夫人于是劬劳自谦,推美分甘,至 乐融而且康,众心馁而无怨。……姻则惟亲, 皆山东素门,罕涉权右,亦夫人雅志也。
寒之家,屏弃不齿,而 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 。
——《十驾斋养新录· 群望》
“郡望”一词,是“郡” 与“望”的合称。“郡” 是行政区划,“望”是 名门望族 。如“清河张 氏”、“范阳卢氏”等。
刘知几: 近代史为王氏传,云琅 琊临沂人,为李氏传, 曰陇西成纪人之类是也。 非惟王、李二族久离本 居,亦自当时无此郡县, 皆是晋魏已前旧名号。
士族作为上层文化精英 阶层。宦和婚是士族存在 的支柱,其影响力之衰退 与经济优势的丧失并不完 全同步。
魏晋南朝士族同唐代士族 有很大差异,不能笼而言 之。
东 汉 曹 魏 : 士 族 萌 芽 形 成 期
萌芽(东汉) 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 地,经营庄园,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形成(曹魏、西晋) 曹魏政权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 标志。
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

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金石学指的是对金属和石材的雕刻、铭刻以及研究的学科,而碑刻艺术则是通过刻在碑石上的文字和图案来表达人们思想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不仅在技艺上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在传承和发展上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唐代金石学的兴盛唐朝时期,金石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支持。
隋唐时期的王羲之作品《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是金石学的经典之作,成为后世书法艺术的楷模。
在这一时期,皇家设立了石工坊,专门负责雕刻碑石,金石学家也经常受到皇帝的赏识和接见。
二、唐代碑刻艺术的繁荣唐代的碑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法。
唐代碑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纪念名人而设立的墓志铭,另一类是为纪念历史事件而设立的石碑或石刻。
这些碑刻艺术作品以雄浑、刚健的笔触和铁石般的坚实感而著名。
例如,太宗时期的《北征碑》、高宗时期的《麟德碑》等,都展示了唐代碑刻艺术的独特风貌。
三、金石学与碑刻艺术的关系金石学和碑刻艺术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金石学为碑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技法和造型手法,为碑刻师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学习素材;而碑刻艺术则为金石学提供了实践平台,让金石学家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探索。
四、唐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的影响唐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以后的书法发展,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的金石学传统;而碑刻艺术作品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
同时,唐代金石学家的研究成果也为后世金石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范本。
总结: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在技艺和传承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金石学家和碑刻艺术家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为后代研究和传承金石学与碑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儒家石经 东汉刻《熹平石经》 唐《开成石经》 《清石经》
2013-5-14
• 谢谢观看
2013-5-14
• 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各领域 都表现出张扬恢弘的盛大气象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多宝塔感应碑》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 立,颜真卿书,藏 陕西碑林博物馆。
高285cm,宽 102cm。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唐德宗建中二年立, 吕秀岩书。 • 高279cm,宽99cm。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宋元明清:碑刻开始走下坡路
• 缺乏唐碑那样巍峨弘博的 气势和蓬勃向上的风采。 • 转向研究总结。“金石学 ”宋以后成为专门之学。
时代特质: (1)辽金元少数族文字碑。 (2)出现法帖碑。 (3)农田水利、契约乡规、 工商会馆等社会经济方面的 碑刻大量出现。
2013-5-14
一、汉代碑首一般为尖顶, 称为圭首碑。 圭是信物,符合礼法要求, 但不够美观。
二、唐代碑首多为圆首碑。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影响
三、虽为圆首,但是巧妙的 保留汉碑的特点,碑额仍为 圭形,中间缀一宝珠,遂为 定制。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晕
沿碑额所凿的三道弧形浅槽。 一、先秦碑石遗制。本为防止 绳索任意滑动,控制方向速度 所勒刻,后演化为装饰纹。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史学价值
• • • • •
补史之阙 正史涉及绝少的人群 女性群体 僧道等出家人群 宦官等特殊群体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文学价值
• 补诗文之阙 • 叶昌炽《语石》卷四《诗文 》又云:“大抵石刻诗篇, 颇有世所不恒见
2013-5-14
碑刻的文学价值
山西运城博物馆藏北朝造像碑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北魏《于仙瑶姬墓志》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唐代:碑刻的繁荣鼎盛时期 • 原因: • (1)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 (2)统治者提倡。 • 大量的丰碑巨制。 • (3)文化繁荣。 • 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制作精 美、空前绝后。 • 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等书 法大家多有碑石传世。
唐代碑石与文化
武汉大学· 黄 楼
第一讲:概说
教学目标
• 一、了解中国古 代碑刻的基本常 识。 • 二、透过碑刻了 解唐代历史社会 文化。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教学计划
概说(上) :碑刻文献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概说(下):碑刻的内容、制作、鉴别等 传承与转型——碑石所见唐代士族 “妻”与“妾”——碑石所见唐代婚姻家 庭 客居中国——碑石所见中外交流
• 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 是习用的方法,从《石鼓文》 到汉隶,到魏碑,到楷书、行 书、草书。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佛学、经学价值 • 佛经石经 • 北京房山石经 • 从隋朝到清初,刻石15000余 块 • 《房山石经题记汇编》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的起源
• • • • •
《说文》:碑,竖石也。 1、测日影,宫中之碑 2、拴牲口,庙中之碑 3、丧葬下棺,坟墓之碑 汉代:木碑——》石碑
• 原因: • 青铜器衰微,石刻铭文兴起。
河南繁城汉献帝庙《受禅表》碑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 《礼记· 檀弓下》:“ 公室视丰碑” • 郑玄注:“丰碑,斲 大木为之,形如石碑 ,於椁前后四角树之 ,穿中於间,为鹿卢 ,下棺以纤绕。” • 1986年陕西凤翔发掘 秦公一号大墓,发现 墓坑四角有树立的木 柱,上面有穿。
2013-5-14
• 碑与碣 • 碑:方形,有额,有座。 早期有穿,有晕。 • 碣:圆石,无额,无座。
• 唐制:五品以下官用碣, 圆首方趺;五品以上用碑 ,螭首龟趺 。 • 虽有差别,但自汉代即相 混用。
第一讲:概说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穿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首:圭首碑与圆首碑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地理分布
地区差异较大。与政治的中心地 位和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 一、陕西河南最多,尤以长安、 洛阳两地为最。 二、山东、河北、江浙次之。
三大碑林:西安碑林、昭陵碑林 、曲阜碑林。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石的形制与分类
• • • •
一、碑碣 二、墓志 三、摩崖石刻 四、经幢、石柱铭刻 五、造像、石刻画像 题记
• 二、补文学史之阙
• 《唐诗纪事》:之涣,并州人 ,与兄之咸、之贵皆有文,天 宝间人。 • 之涣卒于天宝元年二月十四日 ,享年五十五岁。之咸乃其堂 弟,
• 千唐志斋藏《王之涣墓志》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文字学价值
• 古文、篆、隶、楷 • 别体字,《广碑别字》收 入碑刻别体字字头3450余 ,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 料。
三要素:① 石质材料; ② 刻写雕镌手段: ③文字符号、图案、造像 等文化信息。 狭义:刻写有文字信息资料的石质载 体献。
文献: 记录有知识的信息的一切 载体
出土文献: 土陶文献 甲骨文献 金器文 献 简帛文献、 皮制文献 纸质文献 碑刻文献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先秦时期:碑刻的产生 一、殷商,石编磬乐器刻有 “永”“ 永余”“夭余”等字。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东汉《鲜于璜碑》
• 1973年天津出土 ,保持最好最完整 的汉碑。 • 高2.42米;宽0.81 米;厚0.12米 • 鲜于璜:北方大族 ,雁门太守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魏晋:禁私人刻碑
• 洼添庆文: • “碑系列”墓志,有志额 、内文、铭辞,形制等接 近汉碑。 • “志系列”墓志,形制异 于汉碑,内容多半无铭辞 、甚至无表题名。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 《新唐书· 刘叉传》: • 闻韩愈接天下士,步归之,作《冰柱 》、《雪车》二诗。后以争语不能下 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 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遂 行,归齐鲁,不知所终。 • 白居易为元稹作墓志铭,其家属付酬 70万,白居易却全捐给了香山寺。
刘禹锡《祭韩吏部文》: “三十余年,声名塞天 ……一字之价,辇金如 山。”
• 《宋书· 礼志》:东汉建 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 凋敝,下令不得厚葬, 又禁立碑。 • 原因:①经济凋敝。 • ②政治斗争的需要。影 响: • 墓碑从地上转到地下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三国《曹真残碑》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南北朝:碑刻持续发展时期 • 动荡、战争、灾害、苦难的时 代。 • 时代特质: • 一、佛教文化的传播,产生造 像记。 • 二、禁碑影响,墓志铭定型。
观看纪录片:《发现虞弘墓》
第一讲:概说
宦官与宫女——碑石所见宫廷生活 进士与朋党——碑石所见唐代科举 尚武与胡化——碑石所见河朔文化 书法与舞蹈——碑石所见的唐代艺术 佛教与道教——唐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第一讲:概说 研究对象
碑刻文献 广义:在碑碣、石壁上刻写文字、图 案、宗教造像等,赋予文化信息的石 质载体。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 起源: • (1)秦汉说:秦始皇陵出土墓 中陶文、秦汉刑徒墓砖。
• (2)魏晋说:曹魏、西晋禁碑 令影响。 • 墓碑——墓表、碑形墓志——墓 志,构成完整的发展链条。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 程序:
第一讲:概说
今仅发现少量刻石
原因:①西汉尚质,反对奢靡。 ②王莽磨毁说。南宋人:“新莽恶称 汉德,凡所在有石刻,皆令仆而磨 之。”
汉宣帝《鲁孝王五凤刻石》 隶书: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东汉:碑刻的奠基时期 • 原因: • ①经济繁荣,具备物质条件。 • ②独尊儒术,重孝,助长厚葬之风 。 • 特点: • 形体高大,镌刻精美。 • 代表作:《曹全碑》,《鲜于璜碑 》等。
二、周秦《石鼓文》 十个鼓形圆石,唐代发现,现藏故宫博 物院。 四言韵文。周宣王猎碣?秦国遗物? 三、秦国《诅楚文》 三块圆石,北宋发现,失传。 秦王谴责楚王熊相,请天神惩 罚楚师的祀神文。
2013-5-14
《墨子》:是以书之竹帛,镂之 金石,琢之盘盂。
第一讲:概说
西汉:无碑时代
欧阳修《集古录》:至后汉以后始有 碑文,欲求前汉时碑碣,卒不可得 。
• 明代天启三年出土, 现藏碑林博物馆。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唐高宗《英公李 碑》 清代叶昌炽《语石》评高 宗书法: 皆行书婉妙,家法相承, 宛然羲、献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
2013-5-14
墓志铭出土原貌
• 201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 考古所在西安航天产业 基地考古工地发掘的一 座宋代县官墓。 • 墓室东壁有一方形小龛 ,进深0.8米,其内放置 一盒石墓志。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座
龙生九子之六·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bi xi),形 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 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墓志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 的石刻。一份浓缩的个人档案。
早期墓志与碑类似,后形成自己 的固定形态。
一般由墓志和志盖两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