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精品)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失母之“恨”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a、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不懂?b、这一自然段讲什么?2、再读第二自然段,看能不能把这一自然段读成一个字?3、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你看到了这个“恨”字?4、通过理解、对比、总结出“恨”最确切。
5、又一次读这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失母之“恨”。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一)异国思乡——品“糊”字1、为什么作者凄凉会少了而甜蜜多了?2、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作者的心是否也跟着静了下来?哪一个词告诉我们?3、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4、体会一个“糊”字。
(二)触景生情1、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会高兴得不得了?2、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3、作者看到房东太太这样,他的心会想些什么?4、请你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些什么写下来。
5、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
6、串这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四、梦中寻母1、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
2、哪一个字注定季羡林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
3、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与反思(1)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
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3、感情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
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31篇)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31篇)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精选31篇)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篇1《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因为本文语言富于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
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个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了补白的方式进行拓展式教学,比如时代背景的补白,对关键词语补白,向文后延深补白等方式。
教学本文,我先请学生谈谈对季老先生的了解,随后我作了补充:季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学家,精通12国语言,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校长,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提起季老先生,我们看到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
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个课前导入,让学生对季羡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便于课文的理解。
随后,我请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对两位母亲感情的段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首尾呼应,文章中间部分具体写了对两位母亲怀着怎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作者首先写了对亲生母亲的怀念。
教学本段,我紧紧围绕着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一问题展开。
学生主要结合两句话谈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学生联系上下文谈到作者六岁离开母亲,很少呆在母亲身边,再加上母亲只活了四十多岁,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绞。
为了加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学生交流后,我出示了以下资料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5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题、走近作者、文章结构赏析、赏析第2段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
教学步骤:一、①解题:题目有双重含义:二、②母亲话题引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
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的母亲。
)③走进作者:学生答:三、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思考: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就是:结构分明,层次清晰:① 按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学生讨论):(板书)1、亲生母亲敬意、爱慕(开篇点题,奠定情感)祖国母亲失母之痛2、怀念异国思乡3、怀念两位母亲(呼应开头,再次扣题)②欣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式(插入点评龙诗羽的作文《我是一棵小草》)③教师简要小结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提倡作文直接入题,结尾点题扣题。
四、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
学生思考讨论: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清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①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a:“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寝不安席”的理解: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此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或: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大全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大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学习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亲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2)懂得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学习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2)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不正确、不流利的地方进行指导。
3.理解课文(1)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4.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识记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识记情况,对易错字进行讲解。
5.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6.课堂小结(2)教育学生要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四、作业设计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2.摘录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强。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
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
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
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
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由于多年没教高年级了,而这一本书又是新教材里的一篇新课文,在上课过程中总感到反差很大。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会慢慢好起来。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过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这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可以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接受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
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
因此,文章特别“散”。
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
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的感情!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优秀6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两课时课时一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一、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解题。
1、教师板题,学生读题2、学生查字典解释“怀念”(怀念:思念)。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文,教师板书下列词语: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2、学生认读上面的这些生难字词,然后在文中全圈出这些字词,再读读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
三、围绕课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生略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全文的理解用“怀念母亲”说一个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课题,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敬意:尊敬的心意。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爱慕:喜爱倾慕。
幕:依恋;思念。
4、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五、作业1、熟读课文,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练习册3、缩写下列句子。
1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附板书:6怀念母亲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生我的母亲祖国母亲课时二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过程一、学生读课题后复习上街课所学。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体会作者借助日记、散文等形式表达情感的方法。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理解作者怀念母亲的复杂情感,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理解课文。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营造氛围,引出课题。
2、提问:同学们,当听到这首歌时,你们想到了什么?(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精读课文1、学习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对生身母亲怀念的语句,做好批注。
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如“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痛苦和思念。
2、学习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自读课文中关于作者对祖国母亲怀念的段落。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对祖国母亲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小组讨论,交流感受。
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3、比较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引导学生比较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念之情的异同。
总结: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感情都是真挚而深沉的,只是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爱?(五)总结全文1、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教材解读《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我觉得,此文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理解“奔丧、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可见一斑、怅望灰天”8个词语。
2、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领悟怀念的背后是作者对母亲的敬与爱。
3、凭借阅读经验找到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并从中体会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教学重难点从关键词句中体会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教学过程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对于这篇文章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
谁为我们来介绍一下。
出示课件资料。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
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北京大学教授,他精通12国语言,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3、季羡林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许多文章里都说到了故乡、母亲,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魂牵梦萦的人!课题中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
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1、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阅读要求(课件)a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b课文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2、学生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
(1)认读词语,指名读词。
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让我们想象作者的心情来读读这些词语。
(2)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断吗?(3)课文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较深的印象?你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一说吗?把你印象深刻的内容说给同桌听一听。
作者就是通过一个个片段,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表达对母亲、对祖国的思念。
课文中的哪段概括了这个意思。
齐读第一段。
(课件出示)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板书两个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带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再读句子。
三、品读对生母的怀念这节课我们先来感受作者对生母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你能从文中哪一段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出示第二段)(一)学习第二段,感受怀念1、自读第二段,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理解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为什么我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说说。
(1)”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抓住词语谈体会。
(2)补充资料:“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再次感受失去母亲的悲痛,读好句子。
(3)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说说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4)“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作者仅仅是因为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吗?还想到了什么?补充材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谈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母亲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我,可是还没等我有报答的机会就已经走了。
所以这怎能不让作者感到悔恨呢?(5)对于作者来说,在他的国学理念中尽孝是做人的基本,他觉得自己在母亲生前没有好好地尽孝,这就是不孝!是灵魂不全的人。
对他来讲这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恨,是一种无尽的恨,是终身的恨!让我们带着作者的悔恨来读读课文。
(二)学习日记,感受怀念是啊,只要一想到母亲,作者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即使几年之后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德国留学,这么远的距离也没有割断他对母亲的思念。
从他的那篇日记中我们就能感受到。
出示日记1、读日记,作者看到了什么?2、房东太太的神情有什么变化,找找心情变化的词语。
(高兴的不得了、沮丧)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当他听说自己的儿子今天回家,她高兴的不得了。
她高兴成了什么样子?她会为儿子的回来做哪些准备?文中是省略号,你能把省略的内容说出来吗?4、然而,这个儿子却没有回家,房东太太是那么沮丧。
也许他的儿子不知道也看不到母亲的等待,而此时谁看到了?他不但看到了(眼前外国母亲的等待,更看到了他以前看不到的自己母亲当年的等待)出示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师读)移情写话:写一段景,再写母亲的思念;写一段景,再写季羡林的思念。
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儿子的归来呢?这边的同学可以拿起笔来写一写。
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才明白,自己的母亲曾有过多么痛苦地等待,他又有怎样的话要对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说?请这边的同学拿起笔来,写一写季羡林此时最想说的话。
母子俩穿越时空进行对话。
5、朗读体会。
6、理解“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四、回应全文——升华情感2001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
”(摘自《真情季羡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年幼时,还是年长时,作者只要一想到自己的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整整八十年。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照应开头。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怀念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季羡林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一、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主干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然后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段,并说说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的两位“母亲”,分别是谁?有怎样的感情?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和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眷恋。
三、借助资料补充,体会作者情感。
初读课文,觉得课文感情平平,同时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怀念生身母亲”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了季羡林怀念母亲所写的《永久的悔》中的片段,结合重点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来展开教学。
一开始,在介绍季羡林后,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话: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我深情地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当时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楚之中;而后理解作者痛苦的另一层意思,在学生粗粗交流之后,再出示补充相关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再通过朗读重点句时,我发现学生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作者为不能尽孝而愧疚。
不足之处:1、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交流面不够广,应该让学生广泛的说一说,而不是局限于一、两个人,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来达到这个效果。
2、说话练习,房东太太为儿子准备什么?学生说的角度应该换一下,还是从小孩的角度去说更贴近实际。
3、写话练习,形式是好的但由于学生的体验无法达到作者的深度,所以造成写话的厚度不能与作者相比,还不如就不断的读,达到以读促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