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站点选址模型及实例
某轻轨车站的设计方案

某轻轨车站的设计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突出,轨道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选择。
设计一座合理、高效的轻轨车站,不仅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还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出行体验。
本文将从站点选址、建筑设计和功能布局等方面,探讨某轻轨车站的设计方案。
一、站点选址站点选址是轻轨车站设计的首要问题。
它的位置应考虑到市区人流聚集的地方和交通换乘的便利性。
某轻轨车站的选址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区,与多条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相接,方便市民从各个方向到达。
同时,站点旁边没有大型建筑物遮挡,站台可以充分接受自然光线,提供良好的观光视野,减少乘客的不安感。
二、建筑设计轻轨车站建筑设计要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
某轻轨车站的建筑设计以简约、现代化为主线,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力求打造一个人性化、舒适的候车空间。
1. 外观设计:车站外观采用现代风格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在保证建筑牢固的同时,还能很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精心设计的外墙艺术装饰,通过图案和抽象造型的应用,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2. 站厅设计:站厅是乘客进出车站的主要区域,因此在设计上应注重通风、采光和便利性。
某轻轨车站的站厅设有高大开敞的天窗,借助自然光线,减少照明能源的消耗。
站厅内设置有咨询台、自助售票机和便利店等服务设施,方便乘客获取信息和购买日常用品。
3. 站台设计:站台是乘客乘坐轻轨的主要区域,因此在设计上应考虑到乘客的舒适感和安全性。
某轻轨车站的站台宽敞明亮,设置有舒适的座椅和休息区域,供乘客休憩使用。
同时,为了增加安全性,站台设有防护栏和紧急疏散通道,保障乘客的安全出行。
三、功能布局某轻轨车站的功能布局合理,充分利用空间,提供多种服务,满足乘客的不同需求。
1. 车站出入口设置合理:为了方便市民的进出和换乘,某轻轨车站设置了多个出入口,分布在不同方向,减少拥堵和混乱。
每个出入口都配备自动扶梯和无障碍通道,方便残疾人和行李携带者的进出。
2. 车站内部设施完善:某轻轨车站内部设施齐全,包括洗手间、电动扶梯、自动售货机等,方便乘客的日常使用。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选址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选址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
因此,不可避免的给城市带来了拥堵、噪音、尾气等污染。
而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方便快捷、乘坐舒适、安全准时、环境污染少等优点,因此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了各个国家应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首选措施。
木文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优化为课题,旨在为轨道交通站点选取及线路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使得选择的方案能够在最短的路径上服务更多的区域、节省更多的费用成本,真正符合“以人为本、按需设置、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基木理念。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优化;站间距引言: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使用车辆固定在轨道上运行且主要用于城市客运交通的系统。
主要以电力为牵引动力,路权形式为基本隔离。
城市轨道交通按照其技术特性、运量以及服务区域可分为地铁、轻轨以及市域快线。
1.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相关影响因素分析1.1站点分布对相关因素的影响1.1.1对吸引客流影响根据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乘客出行调查反馈的抽样问询调查表可以看出:从出发点到地铁站的乘客中,步行到站乘客占60.71%,骑自行车到站的乘客占20.41%,乘公交到站乘客占16.31%,乘坐出租车到站乘客占2.57%,乘客下车后到达目的地情况与之类似。
1.1.2对乘客出行时间影响乘坐轨道交通完成一次出行的总时间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乘客从出发地到达轨道交通站厅时间以及乘客到站下车后达到目的地的时间;车站候车时间;乘车时间;(1)站点分布对候车时间影响。
对乘客而言,在站候车时间主要与其到达车站的时刻有关,若到达时刚好有一列车发出,则候车时间最长,为一个发车间隔时间。
由于乘客到达具有一定随机性,因此平均候车时间一般为发车间隔的一半。
对轨道交通来说,其发车间隔一般都很短,一般都是3—8分钟不等。
因此站点分布对候车时间影响不大。
(2)站点分布对乘车时间的影响。
若采用大站间距,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列车性能提高列车旅行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减少了站点密度,还能避免因列车频繁加减速以及停车带来的时间损失,从而缩短乘车时间。
关于青岛市黄岛区地铁站选址的分析评价模型

三、符号的说明
C1 :站点建设成本 C2 :带动经济效益 C3 :站址周边环境
C4 :环境保护 C5 :产业布局 C6 :施工风险 C7 :舒缓客流度 C8 :提高出行时间率 P 1 :瓦屋庄站 P2 :薛家港湾站 P3 :安子东站 P4 :安子站 P5 :天目山路站 P6 :矿大西路站 P7 :人民广场站 P8 :井冈山路站 P9 :黄岛汽车站总站站 P 10 :江山路站
0.4938,0.2354,0.0906,0.0750,0.0992,0.2757,0.6996,0.3340T
归一化后得到向 0.2144,0.1022,0.0393,0.0326,0.0431,0.119 7,0.3037,0.1450 下一步我们考虑矩阵 A 一致性检验,结合
根据我们在建造地铁站固定投资及地皮价格对建设成本的影响, 不同地点的房价如图二 所示:
图二: 站址周围房价水平
计算出不同选址的建站成本(房价仍是估算的,并非准确的) :
P 1 : 7000 8000 1.5 1 / 3 =11000(万) P 2 : 7000 8000 1.5 1 / 3 =11000(万) P3 : 7000 8000 1.5 1 / 3 =11000(万) P4 : 7000 8200 1.5 1 / 3 =11500(万) P5 : 7000 9000 1.5 1 / 3 =11500(万) P6 : 7000 10000 1.5 1 / 3 =12000(万) P7 : 7000 9000 1.5 1 / 3 =11500(万) P8 : 7000 10000 1.5 1 / 3 =12000(万) P9 : 7000 12000 1.5 1 / 3 =13000(万) P 10 : 7000 10000 1.5 1 / 3 =12000(万)
轨道交通走廊的TOD项目选址与开发模型

址方法,建立了一个均衡模型来表示居住地点的选择,以社
会福利最大化为定量指标;其次,提出了 2种序列优化算法,
与拟牛顿方法对比求解效果;最后,分析了模型中地价、租 金、供给敏感度参数对结果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张'鹏(1981-),男,硕士,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交通规划与管理& 谢秉磊(197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交通规划与管理&
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s Vol. 37,No. 7,2021
开发应用
微型电$%用2021年第37)第7期
文章编号!007-757X(2021)07-0182-04
轨道交通走廊的TOD项目选址与开发模型
张鸥鹏12,谢秉磊1 (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广东深圳518000; 2.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选择行为&与之前的TOD项目开发相关策略研究不同(例 如,Cervero和Day】8* ;Loo[9]),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轨 道交通走廊中TOD项目的最优设计问题,考虑TOD位置和 开发量的确定&但是以往研究没有考虑到:(1)TOD项目的 最佳位置和大小如何确定,开发的TOD项目投资回报率有 多高? 土地价格对最佳TOD项目的位置具有哪方面的影 响?(2)考虑开发多个TOD项目,如何进行最佳设计,确定 每个TOD项目的最佳尺寸&
通沿线TOD项目2开发地点和时间顺序;序列算法可以简化计算2同时得到与以往算法相同2结果;远离CBD 2 TOD项目
能够创造更多2社会福利°
关键词:出行者&交通走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U491
轨道交通站场与枢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位规划方案

❖中国站间距的规定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本)》 中提出”车站间距应参照城市道路布局和客流吸 引范围而定。在市中心区宜为1km左右,在市区 外围宜为2km左右。”
而在地下铁道设计规范中又规定“车站间的距离 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市区宜为1km左右,在 郊区不宜大于2km”。
分布 原则
4.换乘点最好为两 线交叉,以利于 分散换乘客流, 合理控制换乘站 规模,简化换乘 站客流组织,降 低工程施工难度, 节省工程造价,
5.换乘点应主要分 布于城市重点区 域,如中心区或 外围特大型客流 集散点。
14
改善换乘效果的途径及实例
改善换乘效果的途径及实例
路网规划 创造同站台换乘、结点换乘的机会
换乘方式的选择
任何换乘点的换乘方式都应以满足换乘客流功能需要为 第一位,同时还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1. 换乘点上两条线的修建顺序; 2. 换乘点上两条线路的交织形式和车站位置; 3.换乘点的换乘客流量和客流组织方式; 4.换乘点的线路和车站的结构形式、施工方法; 5.换乘点的周围地形条件、地质条件以及城市规划的地 面和地下空间开发要求等。
44
❖ 2)站台层布置需以车站上下行远期超高峰小时设计客流 量来计算站台宽度,根据线路走向及换乘要求确定站台 型式。根据车站需要布置设备或管理用房区。
❖ 3)车站出入口应设置于道路两边红线以外或城市广场周边, 需具有标志性或可识别性,以利于吸引客流、方便乘客。 有条件的出入口考虑地面人行过街的功能。出入口规模应 满足远期预测客流量的通过能力,并考虑与其他交通的换 乘和接驳大型公共建筑所引起的客流量。
19
通过改变换乘站布置改善换乘 -两条线路站台在不同垂直面上平行布置
项目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站位置设计

项目任务
• 1)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 能够初步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项目设 计。 2) 分析福州的轨道交通线路位置。 3) 分析福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位置。 4) 练习思考线路车站位置与客流的关系。
项目准备
• 单轨铁路是铁路的一种,特点是使用的轨 道只有一条,而非传统铁路的两条平衡路 轨。单轨铁路主要分成两类:悬挂式单轨 铁路和跨座式单轨铁路。
• 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市郊铁路线的衔接与 换乘 (1) 市郊铁路深入市区,在市区内形成贯通 线向外辐射。 • (2) 利用原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市郊列车 一般不深入市区,起点站在市区边沿,在 起点站车站与城市轨道交通及地面常规公 共交通工具进行换乘衔接。
• 4.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地面铁路车站的衔接 与换乘 5.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私人交通工具的衔接 与换乘 (1) 与机动车的衔接与换乘。 (2) 与自行车的衔接与换乘。
车站选址
车站设计
• (1) 车站站位应尽可能地靠近人口密集区和商业 区,最大限度地方便乘客出行。 (2) 车站的设计应尽可能地与物业开发相结合, 使土地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3) 车站具体位置大部分应设在地面交通道路的 交叉路口,如图1-6所示,同时还应考虑沿线居 民方便乘车、购物、上下班等,因此在居民集中 的社区、大型购物休闲地点附近、单位集中的地 带等也应多设置车站。 (4) 车站总体设计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如 与城市景观、地面建筑规划相协调。
世界上著名的单轨铁路
• ☆日本有六个城市有单轨铁路。当中东京 的单轨铁路年载客量超过一亿人次。 • ☆美国加州迪士尼乐园及佛罗里达州和路 迪士尼世界都建有单轨。每年载客量超过 五百万人次。 • ☆美国拉斯维加斯于2004年建成连接各赌 场及会议中心的单轨铁路。
轨道交通站点区位选择研究

轨道交通站点区位选择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轨道交通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建设一个高效合理的轨道交通系统时,站点的区位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轨道交通站点区位选择的研究。
一、引言轨道交通站点的区位选择对于城市的交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站点的选址不仅关乎乘客的出行效率,还涉及到城市规划、人流疏导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因此,合理选择站点的位置成为了轨道交通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站点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1. 人口分布和聚集地轨道交通站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人口的分布和聚集地。
站点应该布局在人口密集的区域,确保乘客方便快捷地抵达站点,并且能够有效地服务周边的商业中心、居民区和学校等。
2. 交通便捷度站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交通便捷度。
站点应该便于连接主要交通干线和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如公交车站、出租车站等。
同时,站点周边的交通设施也应该健全,包括配套的停车场、换乘设施等,以提高乘客的出行便利性。
3. 土地利用和规划站点的区位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和规划。
站点的选址应尽量避免对城市土地的浪费,同时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选择站点时,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利用已有的土地资源,以及如何与周边建筑和景观融合。
三、站点区位选择案例研究1. 上海地铁站点的区位选择上海地铁站点的区位选择以市中心为重心,延伸到城市的各个方向。
站点的选址遵循了“以人为本,便捷为标准”的原则,根据人口聚集、交通便捷度以及土地规划等因素进行评估。
通过对站点区位的科学选择,上海地铁系统能够有效地服务市民,缓解交通压力。
2. 东京地铁站点的区位选择东京地铁站点的区位选择以商业中心和办公区为重点,以满足上班族和商务人士的出行需求。
站点的选址一般集中在商业街、购物中心和大型公司的附近。
通过与周边的商业设施和办公楼接驳,东京地铁系统成为了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撑。
四、站点区位选择的未来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站点区位选择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地铁线路设计规划模型数学建模

地铁线路设计规划模型一、摘要二、问题重述某城市中心城区(如图1所示)规划修建地铁,要求从该中心城区任意一点出发,到最近的地铁站的直线距离不超过800米,试通过建立模型解决下列问题:(1)最少要建多少个地铁站?(2)按最少数量的地铁站分布,设计出最佳的地铁线路(要求不同的地铁线路换乘能互相到达)。
图1:某城市中心城区的简化图,其中AGCB 为梯形,DEFG 为矩形,坐标A(0.5,4.8), B(0, 2), BC=7.5, AG=3.5, DE=2.8, EF=7.3。
图中每单位长度表示实际距离3km 。
(0, 2) (0.5, 4.8)(7.5, 2) α α2.8(5.7491, 6.9864)2.998574110(11.4494, 2.4261)(9. 7003, 0.2397)三、名词和符号说明四、模型假设五、问题分析本题中规划的中心城区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所以地铁分布时不能简单的按规律建立。
我们设想的是先建造一种拥有最佳有效面积的地铁站点。
首先,我们利用微分的思想,以地铁站为圆心,800m为半径画圆再在圆画接多边形,希望最后能将两个圆接多边形重叠之后重叠的面积尽量少。
之后,我们又从化学原子排列规律中得到了另一种模型,从中我们再比较选出最佳的模型。
之后,我们利用CAD按比例画出题目的图与地铁站点阵进行比较,为了获取地铁站间的距离,我们用C语言编了一个程序计算出每个地铁站的距离矩阵,最后再利用Matlab 画出地铁站点图的最小生成树,从中得出最佳路线。
思路一:我们抛开这个城市的图形,以地铁站为圆心,800m为半径画圆,如图5-1。
图 5-1然后,为了使所有两个地铁站能无缝地接在一起,我们把这个图尽可能多地划分成接多边形。
如图(b )~(e )。
....图 5-2 图5-3 图 5-4 图 5-5这里,我们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要使接多边形能接在一起,接多边形的角度必须能整除360,n 边形角和为(2)180n -⨯,每个角为(2)180n n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站点选址模型学院:公路学院专业:交通运输工程姓名:曹旭东学号:2014221073指导教师:王永岗完成时间:2015年3月24日二〇一五年三月轨道交通站点选址模型1 研究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城市交通拥堵不堪、汽车尾气污染、噪音污染、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难题。
而轨道交通作为一种能够有效疏散客流量、运量大、方便快捷、乘坐舒适、安全准时、环境污染少等优点的交通运输体系,现已为国内外许多城市所认同,而且有利于解决交通拥堵、优化交通结构,所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出行难问题的必经之路。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城市公共客运体系的骨干,既能解决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又能促进大城市发展、引导大城市布局调整。
而发挥其客流集散功能首先是通过站点实现的。
绝大多数出行者是把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方便性作为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首要因素。
也就是说,轨道交通站点的布设方案将会对乘客的吸引范围、服务水平、系统的运营效率甚至城市的形态布局、路网结构等产生影响。
虽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高潮时期,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掌握了一些技术水平。
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与轨道交通建设相配套的规划设计、科研开发、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体系。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
有些城市把线路规划放在线网规划之前,这忽略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的适配关系,不利于处理轨道交通与其他方式间的关系。
2、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体系、规划方法等缺乏深入研究。
通常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主要采用了“四阶段法”,而此方法主要用于道路交通规划,因此并未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体系。
3、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一些研究并不到位,且大多数时候采用定性分析居多,而忽略了定量分析的重要性。
一些参数标定如:吸引区域、站点选址、站间距合理范围、线路比选等缺乏理论支撑,大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深。
4、对线路中站点布局方法及线路方案的选择过于简单化,对线路指标的评价研究不深,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给站点布设带来一定的困难。
2 研究意义针对以上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将关注点放在轨道交通站点的选址上。
因为,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区间线路之间的连接点,将线路与线路之间有效的连接起来,其在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将站点设置合理了,才能有效的疏散客流,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发挥一个轨道交通系统所应该具有的作用,从而增加城市居民的满意程度,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那就是能够吸引大量的客流,形成“廊道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并吸引各种商业形式朝其聚集,容易形成新的商业中心;反过来,商业中心的形成也能够增加客流量,为轨道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站点选址是线路规划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认真分析轨道交通站点选址的核心因素,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做到理论研究与实际建设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城市轨道车站分布影响因素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布设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能更加合理对轨道车站进行规划布局,有必要轨道车站选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城市规模、形态和土地使用布局城市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
人口规模决定了城市交通出行的总量,城市用地规模(面积)影响了居民出行时间和距离,即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的交通需求,也就影响到轨道交通的规模与车站分布。
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也是影响到轨道车站分布的因素。
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用地布局决定了居民出行的空间分布,也就决定了轨道线路的几何空间形态。
(2)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和其他交通方式的站点布局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骨干,但要成为城市大运量的通道还要与各种城市设施和交通工具紧密衔接,密切配合,并真正体现方便乘客、以人为本的原则。
轨道线路一般沿城市道路进行布设,道路网的格局将影响轨道线路的走向,而其他交通工具的站点作为轨道车站集散客流的场所,其布局也影响着轨道车站分布的规划。
同时,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又具有竞争性,要使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这也要求轨道交通车站的车站间距要大于常规共交的站点间距。
(3)客流特性和列车特性轨道交通的客流是动态流。
它在空间上表现为各条线路客流不均衡、上下行方向客流不均衡、线路断面客流分布不均衡、各车站乘降人数不均衡;在时间上表现为一日内、一周内客流不均衡,进出车站高峰小时出现时间与断面客流高峰小时时间通常不相同。
客流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影响着轨道车站分布,时间的不均衡主要影响着轨道交通的运力安排,高峰小时客流则是车站设备容量确定的基本依据。
列车特性主要包括车辆的长度、载客能力,列车的正常运行速度及加减速能力。
车辆的长度、载客能力决定车站长度和规模。
从列车特性发挥角度来说,站间距应使列车可以在车站间运行时发挥出速度优势,并且尽可能少的刹车。
(4)城市人文地理轨道车站的分布必须与国家的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等协调,避免与其发生冲突。
城市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限制轨道线路的走向、车站的选址和车站的建筑布局。
由于轨道交通采用的是全封闭设计,这样它对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分隔作用非常强。
在确定轨道车站布局时,要充分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利用那些天然分隔物(河流、山脉等),将轨道的走向、车站的选址与这些天然障碍物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减少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活动的分隔,这样才能使轨道交通建设的社会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
4 基于 Voronoi 图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选址模型Voronoi 图表述了自然界中宏观及微观物体之间通过距离的大小进行相互作用的普遍结构,很好的描述了平面上离散点集(相邻但不相连)之间的邻近关系以及其各自的影响区域等信息。
由于轨道交通线路相互交叉呈放射性网状结构,这时线路上所有的站点可达性基本相同,因此,居民在出行过程中倾向于选择距离最近的轨道站点。
根据这一原则,结合 Voronoi 图的特点,将其引入轨道站点来构建选址模型,争取采用最少的站点使站点的合理吸引覆盖范围达到最大。
4.1 Voronoi 图的特性分析Voronoi 图是由给定数量的数据样本(P i )点将给定平面(P )划分成几个相邻但不相交的子区域i 组成的,其中每个区域内都仅仅包含一个给定的数据样本点。
Voronoi 图上的样本数据点集{}()12P=P P P ,2m n R n ⊂≤<∞,,有以下特性:1、其中的任意两个样本数据点都不重叠,即()()P P ,1,i j i j i j n ≠≠≤≤2、其中任意四个样本数据点都不共圆3、子区域i 内的任意一点到其对应的样本数据点P i 的距离小于到P 中其他任何数据样本点的距离,即(){()()},,P <,P ,P ,P P i i j i j i j V x d x d x P i j =∈≠≠。
Voronoi 图通常是对每个样本数据点进行区域插值,采用边界内插法画出样本数据点中每两个相邻点连线之间的垂直平分线,此时线与线相互交叉会形成多个凸多边形,从而将大区域分割成若干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中均包含一个样本数据点,具体形状如图1所示。
图1 Voronoi 图在Voronoi 图的多种数学特性中间与轨道交通站点选址相关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空心圆特性由 Voronoi 图的基本形状,我们可以看出每个 Voronoi 顶点都是由三条Voronoi 边相交所形成的交点,若以任意一个顶点为圆心、以顶点与其对应的一个样本数据点的距离为半径做圆,则这个 Voronoi 顶点所对应的所有样本数据点(3个或更多)都在这个圆上,而在这个圆的内部却不包含任何给定的样本数据点,这时我们称这个圆是一个空心圆,在建立新的站点时,半径越大的空心圆顶点最易产生新的样本数据点,这就是Voronoi 的空心圆特性,如图2所示。
在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中,空心圆的区域没有站点说明在该区域的旅客运送能力较差,在设计规划中应该优先考虑加强这些地区的轨道交通站点的设置。
图2 最大空心圆特性2、与 D 三角网对偶将 Voronoi 图中有公共边的凸多边形内的样本数据点一一连接,会形成一组三角网,如图3所示,这个三角网被称作 Delaunay 三角网,其中每一个Voronoi 顶点 qi都是Delaunay 三角网中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每个 Voronoi 图都唯一对应一个 Delaunay 三角网,而且三角网的外边界构成了点集 P 的凸多边形的外壳。
如果将其中具有公共 Voronoi边的样本数据点相连,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规划图,这也为轨道交通选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3 Voronoi 图及其对偶 D 三角网3、最邻近特性Voronoi 图中每一个样本数据点都对应着唯一的一个凸多边形,落在这个凸多边形内的任一点与其对应的样本数据点的距离值相对于其他样本数据点来说都是最小的。
应用 Voronoi 多边形的这一性质,在进行轨道交通站点选址的时候,每一个站点的吸引范围都唯一的对应一个 Voronoi 多边形,凡是在这个多边形内的所有乘客到该站点的距离都是最近的。
4.2 基于Voronoi 图的选址分析4.2.1根据未有站建立新的站点(1)构建选址模型确定初始站点当一座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需要整体规划时,将整个城市根据地理坐标划定范围作为规划的区域,在根据该城市城区的划分选定初始区域后,以整个区域内最下边与最左边两个点的切线的交点为坐标原点,以此为基准建立平面坐标系,从而可以得到所有数据样本点的坐标。
由于在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的现阶段,政府为了鼓励大众采用轨道交通的方式出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一般对其的支持力度较大,对轨道交通的收益回收期要求较低,来推动轨道事业的发展。
所以轨道交通站点的选址模型从城市居民的角度出发,以居民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
具体模型如下所示:目标函数:()()122211min m nj i j i i ij j i s x p y q z η==⎡⎤=-+-⨯⨯⎢⎥⎣⎦∑∑ (1) 约束条件:min max i x p x ≤≤ (2) min max i y q y ≤≤ (3) min max j x x x ≤≤ (4) min max j y y y ≤≤ (5)10ij z ⎧=⎨⎩居民由第i 个居民集散点前往第j 个轨道交通站点居民不由第i 个居民集散点去第j 个轨道交通站点(6)11m ij j z ==∑ (7)其中: s ——居民由集散点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