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计校正简易方法
温度计校准方法

温度计校准方法1、目的:确保温度计精度2、范围:适用数显温度计、玻璃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精度校准。
3、校准方法3.1校准周期:数显和玻璃温度计6个月、双金属温度计1年3.2校准条件:20±5℃3.3校准用标准器:恒温炉、F200数显温度计3.4外观检查:3.4.1开机时显示屏幕应清晰,电池电量应充足。
3.4.2探头应无损伤、凹痕、氧化锈蚀及其它附着物。
3.4.3玻璃温度计的玻璃棒及毛细管粗细应均匀笔直,感温泡和玻璃棒无裂痕,液柱无断节和气泡。
3.5精度检查:3.5.1可根据现场适用范围选择50℃、100℃、150℃、200℃等测量点(至少3个点)。
3.5.2让恒温炉开机半小时以上,达到设定温度直至温度变化小于0.1℃/min3.5.3将被检探头及F200数显温度计探头分别插入相匹配的恒温炉孔内,要使探头全部插入孔内,待显示稳定分别读取温度计和F200数显温度计的显示值。
3.5.4玻璃温度计浸没深度不小于75mm,双金属温度计感温泡应全浸。
3.5.5校准时观察玻璃温度计液柱不得中断、倒流,上升时不得有显见停滞或跳跃现象,下降时不得在壁管上有液滴或挂色,双金属温度计升温时指针平稳,无跳动、卡住等现象。
3.5.6待温度稳定后分别读取标准值与被测值,读数视线应与刻度线垂直。
3.5.7若示值超差,应对显示器和探头单独校准。
3.6允许误差:3.6.1热电偶热电阻允许误差:±(设定值×0.5%+0.5)℃,必要时可根据说明书或实际要求。
下表是热电偶及热电阻允许误差,必要时可作依据。
(t为设定值)3.6.2玻璃温度计允许误差:3.6.3双金属温度计允许误差=精度等级%×F.S,必要时参照其说明书上之要求。
3.7注意事项:3.7.1感温头要防止冲、撞。
3.7.2保管时应注意通风干燥和无腐蚀环境中。
3.7.3不用时,尽量取出电池,以防电池漏液腐蚀仪表。
3.7.4温度高时应防止烫伤,表头勿近水。
温度计校准方法

温度计是一种用于测量温度的仪器,但是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差,因此需要进行校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温度计校准方法:
比较法:将需要校准的温度计与已知准确的参考温度计同时浸入在同一个恒温槽中,等待两个温度计的温度稳定后,记录两个温度计的温度值,并计算出温度计的误差。
冰点法:将需要校准的温度计放入混合有冰和水的容器中,等待温度稳定后,记录温度计的读数,这个温度就是冰点温度,然后将温度计放入沸水中,等待温度稳定后,记录温度计的读数,这个温度就是沸点温度,通过这两个温度可以计算出温度计的误差。
熔点法:将需要校准的温度计放入已知熔点的物质中,等待温度稳定后,记录温度计的读数,这个温度就是物质的熔点温度,通过与物质的熔点温度比较可以计算出温度计的误差。
电桥法:将需要校准的温度计与标准电阻串联连接在一起,然后在恒定电流下测量电压值,通过计算电阻值来确定温度计的误差。
无论采用哪种校准方法,都需要在温度稳定后进行记录和计算,校准时要注意保持测量的环境和条件的稳定性,以确保校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手持温度计校准方法

手持温度计校准方法说实话手持温度计校准这个事儿,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试过好多种方法呢。
最开始我就是按照那种老经验,把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里,我想着这肯定能校准了呗。
我就找了个干净的杯子,放满冰块,再倒点水进去,然后把温度计插进去。
可我犯了个错误,我没有等它温度稳定就开始读数了,结果自然是不准的。
后来我又试了一次,我就耐心地等啊等,就像等一个慢性子的朋友出门一样,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动了才读数,这时候的读数要是接近0℃那温度计在低温这端就可能是准的。
那高温端怎么办呢?我有一次想在开水里校准。
我把水煮开后就把温度计放进去,但是啊,我用的是那种玻璃温度计,一下子放进去温差太大,温度计差点就炸了,可把我吓了一跳。
后来我才知道不能这么鲁莽。
对于高温校准,比较好的办法是找个差不多40 - 50℃的温水,比如说把烧开的水和凉水混合,再把温度计放进去,等待液柱稳定后看读数。
要是和实际温度偏差太大就得调整。
不过怎么调整我也不是特别确定。
对于一些电子手持温度计,有些是有校准按钮的,但是具体怎么操作我还得再研究研究。
还有一点得说的就是,在使用温度计之前,一定要检查一下温度计的外观,就像检查一个战士有没有带齐装备一样。
要是温度计有破损或者刻度不清楚的地方,那校准了可能也没用。
我有个温度计就是刻度被磨得有点看不清了,校准的时候根本不准确。
再有就是,每次从一个环境换到另一个环境使用温度计的时候,最好是先让温度计在那个环境里待上一小会儿再用,就比如从冷的地方拿到热的地方,先让它适应适应。
我折腾这手持温度计校准这么久啊,最大的心得就是得有耐心,校准可不能心急,一步一步按正确的方法来,这样才能尽量校准准确。
体温表校准流程

体温表校准流程
1.在使用新体温计前或定期消毒体温计后应对体温计进行核对,以检查其准确性。
2.方法: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试好的40℃以下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视。
凡误差在0.2℃以上或玻璃管有裂隙者,不能再使用,合格体温计用纱布擦干,放入容器内备用。
水银体温计消毒方法
将体温计先浸泡于消毒液容器内,5分钟后取出,冲洗;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容器内30分钟取出;用冷开水冲洗;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存放在清洁盒内备用。
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校正

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校正一、熔点的测定熔点是指物质在常压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是物质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熔点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主要介绍三种测定方法。
1. 熔点管法熔点管法是测定物质熔点的最常见方法。
它利用熔点管在熔化时形成的熔滴的温度来测定熔点。
具体步骤如下:(1) 取一根熔点管,将其中的熔点物质填入管子中,将管末封口。
(2) 用电炉或酒精灯加热,当物质熔化时,即形成一个熔滴,记录温度。
(3) 对同一样物质进行反复测试,记录下多次测定的熔点。
(4) 取多次测定结果的平均数作为该样品的熔点结果。
熔点管法适用于大多数物质的熔点测定,但仪器精度较低,只适合对熔点变化较大的物质进行测试。
2. 差热分析法差热分析法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测定熔点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样品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的变化来确定熔点。
具体步骤如下:(1) 取适量的样品,放入差热分析仪器中。
(2) 在一定的加热速率下,通过记录样品吸放热量与温度的变化曲线来确定其熔点。
差热分析法测定熔点准确度更高,且可以借助差热曲线得到样品的热性质,适用于高精度的熔点测定。
3. 热像仪法热像仪法是测定熔点的高端方法,主要适用于较难测量的深色或均匀稀薄的样品。
具体步骤如下:(1) 将样品放在热像仪检测台上。
(2) 加热样品,并通过热像仪拍摄其温度分布,得到温度分布图像。
(3) 通过分析图像中物质的熔化区域,得到样品熔点。
热像仪法测定熔点非常准确,但是设备比较昂贵,一般只用于熔点变化较小或样品难测的情况下。
二、温度计校正温度计是温度测量不可或缺的仪器,但是由于温度计自身精度以及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偏差。
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温度计校正以确保温度的准确性。
主要的温度计校正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电极校正法电极校正法是通过电极测电势来校准温度计。
通常使用铂电极或镍铬电极进行校准,具体步骤如下:(1) 将电极插入容器底部,电极与参比电极的距离应适当。
温度计校正简易方法

温度计校正简易方法:水银温度计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水银具有热导率大,比热容小,膨胀系数均匀,在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内,体积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直线关系,同时不润湿玻璃、不透明而便于读数等优点,因而水银温度计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较准确并且测量范围大的温度计。
然而,当温度计受热后,水银球体积会有暂时的改变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原来体积。
由于玻璃毛细管很细,因而水银球体积的微小改变都会引起读数的较大误差。
对于长期使用的温度计,玻璃毛细管也会发生变形而导致刻度不准。
另外温度计有全浸式和半浸式两种,全浸式温度计的刻度是在温度计的水银柱全部均匀受热的情况下刻出来的,但在测量时,往往是仅有部分水银柱受热,因而露出的水银柱温度就较全部受热时低。
这些在准确测量中都应予以校正。
(1)温度计读数的校正将一支辅助温度计靠在测量温度计的露出部分,其水银球位于露出水银柱的中间,测量露出部分的平均温度,校正值Δt按式下式计算,即:Δt = 0.00016 h (t体- t环)式中:0.00016一水银对玻璃的相对膨胀系数;h—露出水银柱的高度(以温度差值表示);t体一体系的温度(由测量温度计测出);t环一环境温度,即水银柱露出部分的平均温度(由辅助温度计测出)。
校正后的真实温度为:t真= t体+ Δt例如测得某液体的t体=183℃,其液面在温度计的29℃上,则h = 183 -29 =154,而t环= 64℃,则Δt =0.00016×154×(183℃-64℃)=2.9℃故该液体的真实温度为:t(真) = 183℃+ 2.9℃= 185.9℃由此可见,体系的温度越高,校正值越大。
在300℃时,其校正值可达10℃左右。
半浸式温度计,在水银球上端不远处有一标志线,测量时只要将线下部分放入待测体系中,便无需进行露出部分的校正。
(2)温度计刻度的校正温度计刻度的校正通常用两种方法:A.以纯的有机化合物的熔点为标准来校正。
温度计的校正

温度计的校正温度计是常用的测温工具,因其读数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引起误差,故要获得准确的温度数据,就必须对所用温度计进行校正。
1.温度计读数的校正普通温度计的刻度是在温度计全部均匀受热的情况下刻出来的。
但我们在测定温度时常仅将温度计的一部分插入热液中,有一段水银线露在液面外,这样测定的温度比温度计全部浸入液体中所得的结果偏低。
因此,要准确测定温度,就必须对外露的水银线造成的误差进行校正。
读数的校正,可按照下式求出水银线的校正值:Δt=kn(t1-t2) (2 6)式中:Δt--外露段水银线的校正值,单位为℃;t1--温度计测得的读数值,单位为℃;t2--露出待测系统外水银柱的有效温度,单位为℃(用另一支辅助温度计测定,将这支温度计的水银球紧贴于露出液面的一段水银线的中央);n--温度计的水银线外露段的度数,单位为℃;k--水银和玻璃膨胀系数的差。
普通玻璃在不同温度下的k值为:t=0-150℃时,k=0.000158;t=200℃时,k=0.000159;t=250℃时,k=0.000161;t=300℃时,k=0.000164。
例如:浴液面在温度计的30℃外测定的熔点为190℃(t1),则外露段为190℃-30℃=160℃,这样辅助温度计水银球应放在160℃×1/2十30℃=110℃处。
测得t2=65℃,熔点为190℃,则k=0.000159;故照上式则可求出:Δt=0.000159×160℃×(190℃-65℃)=3.18≈3.2℃。
所以,校正后熔点应为190℃十3.2℃=193.2℃。
2.温度计刻度的校正市售的温度计,其刻度可能不准,在使用过程中,周期性的加热和冷却,也会导致温度计零点的变动,而影响测定的结果,因此也要进行校正,这种校正称为温度计刻度的校正。
若进行温度计刻度的校正,则不必再作读数的校正。
温度计刻度的校正通常有两种方法:(1)以纯的有机化合物的熔点为标准选择数种已知熔点的纯有机物,用该温度计测定它们的熔点,以实测的熔点温度作纵坐标,实测熔点与已知物熔点的差值为横坐标,画出校正曲线图。
水银体温计校准流程

水银体温计校准流程水银体温计是常见的一种测量体温的工具,但是由于长期使用或者不慎摔落等原因,水银体温计有可能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因此,定期对水银体温计进行校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水银体温计的校准流程。
一、准备工作1. 准备一个已经校准过且准确的温度计作为参照;2. 将被测的水银体温计放置在室温下静置片刻,确保温度计内的水银完全回落到底部;3. 准备一只干净的纸巾或棉签,用于清洁温度计。
二、校准步骤1. 清洁温度计:用纸巾或棉签轻轻擦拭温度计的外壳和温度刻度,确保表面干净无尘;2. 调整温度计:将被测的水银体温计与参照温度计放置在同一位置,确保两者暴露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中;3. 观察温度计读数:等待一段时间,直到两个温度计的温度稳定。
然后观察两个温度计的读数;4. 记录温度差:将两个温度计的读数进行比较,记录它们之间的温度差;5. 修正温度计读数:根据记录的温度差,调整被测的水银体温计的读数。
如果被测的水银体温计的读数高于参照温度计的读数,应该减去温度差;如果被测的水银体温计的读数低于参照温度计的读数,应该加上温度差;6. 重复校准:如果水银体温计的读数修正后仍然与参照温度计的读数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重复以上步骤,直到两者的读数接近。
三、注意事项1. 在校准水银体温计之前,要确保参照温度计的准确性;2. 在进行温度读数比较时,应该保持眼平水平,以避免视角误差;3. 在调整温度计读数时,应该小心操作,避免对温度计造成损坏;4. 在校准过程中,应该避免将温度计暴露在明火或其他高温环境下,以免影响校准结果;5. 校准后的水银体温计应该妥善保管,并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的校准流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水银体温计的准确性。
定期校准水银体温计可以确保它们在测量体温时给出准确可靠的结果。
在使用水银体温计时,我们应该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摔落或受到其他损坏,以保证其长期使用的准确性。
同时,当水银体温计出现损坏或读数异常时,应该及时更换或进行修理,以确保体温的准确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计校正简易方法
水银温度计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水银具有热导率大,比热容小,膨胀系数均匀,在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内,体积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直线关系,同时不润湿玻璃、不透明而便于读数等优点,因而水银温度计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较准确并且测量范围大的温度计。
然而,当温度计受热后,水银球体积会有暂时的改变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原来体积。
由于玻璃毛细管很细,因而水银球体积的微小改变都会引起读数的较大误差。
对于长期使用的温度计,玻璃毛细管也会发生变形而导致刻度不准。
另外温度计有全浸式和半浸式两种,全浸式温度计的刻度是在温度计的水银柱全部均匀受热的情况下刻出来的,但在测量时,往往是仅有部分水银柱受热,因而露出的水银柱温度就较全部受热时低。
这些在准确测量中都应予以校正。
(1)温度计读数的校正
将一支辅助温度计靠在测量温度计的露出部分,其水银球位于露出水银柱的中间,测量露出部分的平均温度,校正值△按式下式计算,即:
△t = 0.00016 h (体-t 环)
式中:0.00016一水银对玻璃的相对膨胀系数;
h—露出水银柱的高度(以温度差值表示);
t 体一体系的温度(由测量温度计测出);
t 环一环境温度,即水银柱露出部分的平均温度(由辅助温度计测出)。
校正后的真实温度为:t真二t体+ △t
例如测得某液体的t体=183C,其液面在温度计的29C上,则h = 183 -29
= 154,而t环二64C,贝卩
△t =0.00016 X 154 E (18©)=29C
故该液体的真实温度为:t(真)二183C + 29C = 1859C
由此可见,体系的温度越高,校正值越大。
在300 C时,其校正值可达10C 左右。
半浸式温度计,在水银球上端不远处有一标志线,测量时只要将线下部分放入待测体系中,便无需进行露出部分的校正。
(2)温度计刻度的校正
温度计刻度的校正通常用两种方法:
A. 以纯的有机化合物的熔点为标准来校正。
其步骤为:选用数种已知熔点的纯有机物,用该温度计测定它们的熔点,以实测熔点温度作纵坐标,实测熔点与已知熔点的差值为横坐标,画出校正曲线,这样凡是用这只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均可在曲线找到校正数值。
B. 与标准温度比较来校正。
其步骤为:将标准温度计与待校正的温度计平行放在热溶液中,缓慢均匀加热,每隔5C分别记录两只温度计读数,求出偏差值从
△ t待校正的温度计的温度-标准温度计的温度
以待校正的温度计的温度作纵坐标,△为横坐标,画出校正曲线,这样凡
是用这只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均可由曲线找到校正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