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课件)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课件)

赏析: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注释: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诗意: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词语释义: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 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 却看:再看,还看。 却:还,再。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注释: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诗意: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词语释义: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 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 却看:再看,还看。 却:还,再。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小学语文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游园不值》课件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 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其学出于叶适,与真 德秀友善。诗属江湖诗派。有《四朝闻见录》《 靖逸小集》。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 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 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 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 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 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 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淡泊名利的人
小中见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红杏”一 词一语双关,喻园中主人闭门隐居,但他的美德 、名声在外。说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压抑 不住的。
前两句扫兴、惆怅之感 后两句欢快、喜悦之情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 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
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 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游园不值
古诗词诵读 小学语文·部编本·六年级下
目录1.创作背景源自3.古诗注释2.古诗译文
4.古诗赏析
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 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 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 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件(共33张PPT)

小 在当时传诵很广泛。代表诗作《寒食》
传 《章台柳》等。
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景物?
诗 句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 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理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解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 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 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诗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赏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析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自由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注意读准字音 迢(tiáo)皎(jiāo)纤(xiān)擢(zhuó) 札(zhá)杼(zhù)涕(tì)脉(mò)
古诗十九首 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
3.学习生字,掌握书写。
chuán(传奇)
传
sǎn(散装)
散
多
zhuàn(传记)
sàn(散步)
音
字
运 ①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一本人物传(zhuàn) 用 记,记述了贝多芬等人的传(chuán)奇故事。
②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散(sàn)步去超市, 买了一些散(sǎn)装米。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赏读古诗 理解诗意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768—835) 字仲初,唐代诗人, 世称王司马。王建的诗题材广泛,生活 诗 气息浓厚,思想深刻,语言通俗凝练, 人 富有民歌谣谚色彩,绝句清新婉约。著 小 有《王建诗集》《王司马集》。 传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 样的景色呢?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 古诗三首(课件)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对偶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边塞战场的景 色。用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显示了战场的清冷悲凉,含蓄地 表达出诗人征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何当“,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 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主人重视, 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 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 的雄心壮志。
写出了竹子扎根的艰难和顽强,挺立 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赞美之情顿出 突出表现了经历磨难后的岩竹身姿挺拔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 “尔”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竹子
破岩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
——不放松、立根还坚劲
突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出
天我们来学习这组诗中的第五首。
万( )奔腾 快( )加鞭
讲授新知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与“诗圣”杜 甫、 “诗仙”李白、 “诗佛” 王维齐名的唐代著 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太 守行》等。
字词识读
yān
sì
luò
燕山 似 金络脑
初读古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设问
这两句借马抒情,边塞是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 机会一展雄姿,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表现了诗人渴望被人赏识、 重用,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金络脑 马
托物言志
诗人
施展抱负
纵横大漠,快走踏清秋
突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出
主
旨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9 浣溪沙》优质课公开课课件省级比赛获奖课件

·
与诗词一生相伴 润泽生命底色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 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
宋·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⑴,余独不觉, 已而⑵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⑶,何妨吟啸⑷且徐行。 竹杖芒鞋⑸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⑹。 料峭⑺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⑻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⑼,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⑽。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背诵,9 浣溪沙》 优质课公开课课件省级比赛获奖课件
明 把月 不酒 今知 几 夕天问时 是上青有 何宫天 年阙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楚辞》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汉乐府《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⑴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⑵已而:过了一会儿 ⑶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⑷吟啸:放声吟咏 ⑸芒鞋:草鞋 ⑹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⑺料峭:微寒的样子 ⑻斜照:偏西的阳光 ⑼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⑽也无风雨也无晴:指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如生情故灭樯纶姿乔公时江千惊壁三边流淘大古念 梦︐ 华 应 国 ︒ 橹 巾 英 初 瑾 多 山 堆 涛拍 ︒ 国 ︐ 人 尽 江 奴 一发笑神 灰︐发嫁当少如雪岸乱周人物︐东 娇 尊︒我游 飞谈︒了年豪画︒︐石郎道︒千去 赤 还 人 ︐ ︐ 烟 笑 羽 ︐ ︐ 杰︒ ︐ 卷 穿 赤 是 故 古 ︐ 壁 生早多 间 扇 雄 小 遥想 一 起 空 ︐ 垒西 风 浪 怀 ︐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停顿。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jìnɡ 任尔/东西/南北/风。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 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 来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 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把竹拟人化
实写竹子,暗喻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实写竹子扎根, 暗喻人立场坚定
诗意:竹子抓住青 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 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 有用武之地。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 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 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 脑”属 贵重鞍 具,象 征马受 重用。
请你鉴赏一下!
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 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 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 种愤慨之情。
文章结构
马 诗
写景 抒情
月光下大漠如雪
燕山上弯月如钩 佩戴金络脑
驰骋沙场
主题归纳
《马诗》借马的形象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不被赏识,但又热切期望 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 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石 灰 吟 【明】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6-10首课件

33
便下襄阳向洛阳
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 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 杜甫有田园在这里。
2019/6/11
34
表明消息来 得突然,又极
为迅速
尽写悲喜交加, 酸甜共涌之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两个地名,表明相 隔数千里之远
是刚一听 到之意
首联: 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
2019/6/11
35
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 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2019/6/11
47
练一练
1.解释下列词语.
妻子: 妻子儿女. 纵酒: 纵情饮酒. 2.诗中哪个词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欣喜和迫切 还乡的心情.
2019/6/11
48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忽闻喜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书写了一个[喜]字.
2019/6/11
2
一、 郑燮其人
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7年,最
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当时潍县发生百年
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十日
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
即长路……”是当时的写照。他采取果断
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
粮,一面向上呈报;对于积粟之家,不分
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修筑城墙,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2019/6/11
23
注释
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剑门关以外。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 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2019/6/11
2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课件

优秀学生评选
阅读盛宴
评选出在背诵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颁发荣誉证书以示鼓励。
学生们齐聚一堂,一起阅读古诗 词,沉浸在美妙的诗意之中。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 词背诵》课件
欢迎来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课件!本课件将带领大家领略中 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并教授背诵技巧,让古诗词如春风般轻轻地进入你的内 心。
背诵古诗词的意义
1 文化传承
通过背诵古诗词,我们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
2 语言表达
背诵古诗词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的言辞更加优美、准确。
分段记忆将长诗分为段落,分 Nhomakorabea背诵,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减少遗漏。
反复操练
重复背诵,可以巩固记忆,让诗歌深入脑海,成为自己的财富。
教师点拨与评价
教师点拨 教师评价
通过听读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和背诵古诗词。
通过评价学生的背诵成果,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 程。
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背诵展示
学生们积极参与背诵,展示了出 色的表现和热爱古诗词的态度。
李清照
李清照是南宋最杰出的女词人之 一,她的词作婉约细腻,感人肺 腑。
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 治家,他的词作刚健豪放,意境 深远。
第三单元:古诗十九首
1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背诵策略与技巧
理解诗歌
通过理解诗歌的意境、词句的表达,可以更好地背诵并体会诗歌的美。
3 情感培养
古诗词流露出深情厚意,通过背诵,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诗人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注释1
黄四娘家园子里开满了美丽的花朵,
千朵万朵压枝低。 注释2
花儿把花枝都压低了。
留连戏蝶时时舞, 注释3
欢快的蝴蝶时时起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4
自在的黄莺恰恰啼叫。
诗意: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嬉闹的 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 婉转动人。
作品注释
• 选自《王右丞(chénɡ) 集笺(jiān) 注》 •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 空:空寂、空空荡荡。 • 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 月出:月亮出来。 •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 时:时而,偶尔。 • 桂花:木犀(xī) 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 惊:惊动,惊扰。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
和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 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来辞官。他反对腐朽的封建制 度,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 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839年,龚自珍辞官 后接眷属,在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 诗》。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 去了。 •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 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作伴也作: 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 “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译文: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 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 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 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 山涧中回。
对偶的认识:
红色字组 蓝色字组 黃色字组 绿色字组
人对夜 名词对名词 闲对静 动词对动词 桂花 对 春山
名词对名词 落对空
动词对动词
赏析、思想:
赏析: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 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 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 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花 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 托出春涧的幽静。
• 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 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 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 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 之常了。
• 却看:再看,还看。 • 却:还,再。 • 妻子:妻子和孩子。 •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
•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 川。也做剑南。
• 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 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 是安史判军的根据地。
•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 • 涕:眼泪。
•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 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 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 “愁何在”的快感。
思想、赏析:
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 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 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之 情。
注释:
石灰吟:石灰赞歌。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击:撞击。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好像;等闲: 平常,随便 清白:指高尚节操。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 开凿。 人间:人世间。
⑼便:就的意思。襄(xiānɡ)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 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 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 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 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诗意: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 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 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 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 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 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 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 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⑻“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 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 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 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 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阆(lánɡ) 、白二水合 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 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 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 在梓(zǐ) 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 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诗意及思想内容:
内容:《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 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 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 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 么风。
思想: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 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
精神。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 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 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 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 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 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 的七律名作。
诗意: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 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 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 洛阳的亲朋 好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我的心依然像 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
洁。这首送别诗实际上是表明诗 人高洁的品质。
4.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唐)
•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 , • 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 •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与下文“楚”为互文。
• 6.平明:清晨天刚亮。 • 7.客:在这指辛渐。 • 8.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
的山为楚山。
• 9.孤:独自,孤单一人。 • 10.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 12.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去,留下豆汁作羹。
•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 釜:锅。 • 燃:燃烧。 • 本:原本,本来。 • 煎:煎熬。 •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pī) 的不满。 • 泣:小声哭泣。 • 何:何必。
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 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 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 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 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 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 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 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 “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 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 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 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
词语释义: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 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 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 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 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 一样。 7、江畔:江边。
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思想: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 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
赏析: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 为了争夺太子的地位,二人反 目为仇。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釜 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釜下 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是同 根一体,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 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曹植 用这个比喻,指责曹丕对自己 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 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 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 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 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 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 人才。
赏析、思想: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 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 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 的风气。《己亥杂诗》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气恃 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才。”此诗揭露社,会,弊病,,抨,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 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表达了作者一种渴望社 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 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他们对死气沉沉的社会。砰然一 击,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 向勇。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 和个性解放。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夕。当时朝 政日非、边事日紧,而举国上下却“人心混 混”,用龚自珍自己的话说:朝廷无“才相”, 兵营无“才将”,学校无“才士”,田野无 “才农”,工场无“才工”,街市无“才商”, 甚至连“才偷”、“才盗”也没有。痛感于这 种“衰世”之际才乏人庸的情形,胸怀大志而 又无地施展的龚自珍只得仰天叹息,向苍天发 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的呼 吁,希望打破这种人材匮乏、万马齐喑”的局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