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与类型电影观念的不同
简述世界电影发展

简述世界电影发展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不无关系。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
它的诞生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的方式。
电影叙事形式经历了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以及卓别林的喜剧观念的发展。
他们对于电影早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电影业开始恢复。
为了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研究,富有创新精神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开始了积极的实验与探索。
1917年~1928年的十年间,产生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批重要的电影理论家和电影著作。
由此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有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从1917年~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印象派电影主张电影要根据人们最初的印象去真实的反映生活,反对形式主义。
印象派电影由路易德吕克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开创,以谢尔曼杜拉克、阿佩尔冈斯、让爱普斯坦等为代表人物,拍摄的代表作品主要为《流浪女》、《西班牙的节日》、《车轮》、《忠实的心》。
印象主义学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启发,他们开拓和扩展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
印象主义学派的影片,由于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叙事性,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依旧能够在商业系统中制作和发行。
相比印象派电影,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的作品则是极富有个性化的实验影片。
这些流派以不同的形式对电影默片的视觉表现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主要分为“纯电影”的美学实验、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实验以及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活跃于法国20年代的各种流派,对电影视觉语言的贡献都是无可估量的。
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实验精神对于当时,乃至现在的世界电影艺术家们都有着激励和鼓舞作用。
从1918年到有声电影的诞生,德国电影曾一度辉煌。
电影史复习资料.

一、卢米埃尔兄弟对电影的主要贡献?1、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卡布辛大街14号的大咖啡馆中,首次售票公映他们的影片,这一天不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2、卢米埃尔兄弟作品的内容更多地是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电影成为“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由此确立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3、不足50部的短片中,显示出电影所具有创造不同的表现手段、不同的叙事形式的可能性,为后来电影的样式开辟了道路。
A.新闻片《代表们登陆》B.纪录片《消防员》(四部)C.喜剧片《水浇园丁》D.旅行片《在美国拍摄的39个景象》(梅斯吉希拍摄)E.追逐片《假膝行人》4、拍摄方法上,使用了“长镜头”即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最为典型的是《火车进站》,在这部影片中物体与人物不同景别的视觉变化,形成了纵深的场面调度;并且在《消防员》中,不同角度、不同地点拍摄下来的消防队员救火、救人的情景形成一种“蒙太奇”形式,产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二、为什么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是一次辉煌的失败?(结合格里菲斯的叙事观念进行阐述)1、电影叙事形式:受到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将不同冲突的元素加以并列、积累,逐渐形成了他的电影叙事形式。
特别是《党同伐异》,将四个故事的叙事时空随意自如地加以组接的有胆识的实验,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结构的叙事形式。
2、电影叙事时间:格里菲斯在影片宏大的叙事时间的表现中,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使电影情节的构筑进入到电影寓意的阐释范畴,大大超越了影片实际叙事时间,扩大了影片叙事的心理时间。
《党同伐异》以雄心和魄力的段落所构成的巨幅画卷,以细腻、柔情的镜头所创造的“视觉交响乐”突出了党同伐异的残暴与仁爱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类文明史上善与恶的冲突。
3、电影叙事空间:《党同伐异》用于区别四个故事的主要方式是那些来自画面内部的人物、服装、布景等,叙事空间的造型效果和视觉信息,而不是依靠字幕或字幕衬底。
好莱坞经典励志电影《公民凯恩》剧情、影评

三一文库()〔好莱坞经典励志电影《公民凯恩》剧情、影评〕*篇一:《公民凯恩》电影赏析《公民凯恩》影评《公民凯恩》不仅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实验影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为人们所公认的创新之作和经典之作,被人们称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
这部电影是1941年出品;年仅25岁的奥尔逊.威尔斯编、导、演的处女之作。
影片描述了凯恩跌岩起伏的一生,这是一个特定的年代在一个简单的生活中发生的不简单的事情。
片中以“一条叙述线(现在时态,正序):从凯恩的死起,引出一系列调查访问的过程。
通过记者汤姆逊访问与凯恩有密切关系的几位知情者,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主人公凯恩的一生。
从而塑造出了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多面的、完整的人物形象。
由一个假悬念:玫瑰花蕾来引导。
另一条是内容线(过去时态,基本正序):先是纪录片式的总结和提出问题,然后由不同的受访人叙述出他从幼年、办报成功、第一次婚姻失败,到政治失败和第二次婚姻破裂的人生过程。
基本上是点状结构,但一生的脉络非常清晰。
是一部容量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影片。
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有许多分野,其中最显著的是对故事元素的处理。
《公民凯恩》不再是传统的顺序结构及单视点的封闭结构,而对故事作了倒叙式和开放式的处理。
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极力称赞这部电影,认为它把错综复杂的事物呈现在观众面前,却未把凯恩一生的含义完全点破,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点。
这部影片敢于运用长镜头,又善于运用景深镜头,加强了影片的总体感和立体感。
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使用景深镜头是镜头空间中纵深结构的不同关系来实现表意功能的。
本片有一个表现凯恩童年时代决定他人生转折的景深镜头:前景是塞切尔同凯恩母亲在屋里商谈财产委托事宜,后景是一扇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见小凯恩在雪地上嬉戏撤野的情景。
这个著名的景深镜头,既是一种客观的叙事,即对事实的描述,但前、后景中又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表现了财富对凯恩纯真心灵的侵蚀。
隐喻是本片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法,一方面来自于情节手段,如凯恩对苏珊演艺生涯的全力扶持,即预示着竞选失败后他对自己形象的重新塑造,另一方面又来自于镜头手段。
公民凯恩赏析

“美国人”的悲剧--《公民凯恩》赏析关键词:《公民凯恩》话语权的垄断多元化人物形象人物背后的隐喻色彩摘要:美国电影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作为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许多理论家言说的对象,但不少评论家只是关注其在形式上的革新和突破,而对影片的文化内涵言之甚少。
本文着重于从文化角度分析《公民凯恩》对美国电影的影响及贡献。
正文:1941年,一部既能总结四十年来的电影, 同时又与过去所做的一切截然不同的美国影片--《公民凯恩》诞生了。
这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5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
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纵深镜头、长镜头、电影中的电影、音响蒙太奇、带天花板的画面等技巧的使用,长久以来为人津津乐道,在此不多叙述。
要理解《公民凯恩》,不仅仅是把它当作技巧上的辉煌成就来崇拜,也要关注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改变世界的传媒帝国在任何国家,民众大都朴实善良,他们对于某一件事物的认知,都会被主流媒体引导,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媒体并没有像中国媒体一般充当政府的喉舌,其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甚至能左右政治社会。
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业,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进入发展时期。
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
1898年,爆发了美国――西班牙战争,这是“最无痛苦的一场战争”,它仅持续了几个月,美国人牺牲很少,却换来在广阔的古巴国土上插遍美国国旗的骄傲。
这是一次不义的战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赫斯特为主的美国报纸人制造战争气氛,煽动战争情绪造成的恶果。
赫斯特意识到战争这种充满激情的题材对报纸发行必然有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美国人的理想主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感,也利用了正在发展阶段的美国统治集团迫切需要扩张领土、扩大贸易和国外投资的愿望,极力在报纸上渲染西班牙对它占领下的古巴的暴行,以证明对西班牙宣战、匡扶正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电影史

电影史[填空题]1谈谈卢米埃尔与梅里爱对于电影的主要贡献。
参考答案:卢米埃尔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
作品的内容,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从卢米埃尔的影片中人们了解到,电影可以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
卢米埃尔的作品大致分为: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政治、文化、新闻实录;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
在形式上,卢米埃尔的影片,大都是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的,这恰是我们今天通常使用的“长镜头”拍摄方法。
卢米埃尔的绝大多数影片都是在纪录着周围世界的运动,他无意让“活动电影”成为一种叙事艺术。
然而,卢米埃尔的“电影机的镜头是向世界开放的”电影观念,为我们研究电影美学奠定了更为广阔的、更为科学的基础。
[填空题]2《火车大劫案》分镜头记录。
参考答案:《火车大劫案》共分13段,每一段都是由一个镜头拍摄下来的完整事件中的一部分。
第一个镜头:火车站电报室内景。
两名强盗闯进来,逼迫电报员给火车发信号,窗外景深处火车速度渐渐放慢,强盗又将电报员捆绑起来。
鲍特在这个镜头中以景深镜头的视觉线索交代出——强盗与电报员、电报员与火车以及强盗与火车之间的多种层面上的相互关系,使画面内部的信息量和视觉空间表层结构的叙事形式均得以递增和强化。
第二个镜头:火车从画右至画左位于画面中央,而强盗从画左走向画右悄悄地溜上火车。
在画面中,一个由木条形成的“×”宇图形,极为醒目地吸引了观众的视线。
“这个镜头把动作同情节联在一起,把紧张同画幅结构联在一起”。
以微妙的运动方式、以抽象的视觉暗示,展开了有秩序地叙事。
”第八个镜头,摄影机固定在一个极为巧妙的位置上,在表现强盗冲下斜坡逃跑的时候,出现了摇拍、俯拍和仰拍等不同视角的变化。
突出了户外拍摄的运动效果和环境特征。
在电影史上被誉为“山谷中的美丽场面”。
好莱坞类型电影

三、黑泽明(1910-1998)战后日本最有才华的导演,也是使日本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人物。
其标志是《罗生门》,1951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黑泽明战后最初几年的电影,主要拍摄以下三种类型影片:文学改编电影、社会问题片和历史剧。
他在这些电影中,向典型的日本电影人展现了他对电影技巧多元化的处理。
《罗生门》(1950):为黑泽明的标志性作品。
12世纪的京都,一个僧人、一个樵夫和一个农夫在罗生门避雨,他们谈起了一桩丑闻:一个强盗杀死了一名武士并且强奸了他的妻子。
简单的人物关系:强盗、武士、女子真砂三个人的故事。
但是作者试图透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剖析人性。
关于欲望的故事:农夫窥探别人秘密的欲望;武士对“宝藏”的欲望;强盗对女人的欲望;樵夫对物质的欲望;女人希望男人为自己决斗、控制男性的欲望;……关于自我谎言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将自己扮演成自己想像中的人,为了达成这一点,又把对方描述成自己所需要的性格。
多襄丸:为心爱的女人与勇猛的武士决斗二十三回(多襄丸)/贪恋女色的采花大盗(樵夫)。
真砂:刚烈的真砂(多襄丸)/哀婉的真砂(僧人),二者大相径庭。
武士:为宝藏不顾自己的女人(多襄丸)/不堪屈辱而自杀(借女巫之口)。
一个故事却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立场导致了故事的不同版本。
一,关于影片的主题影片中的四人各执一词,真假莫辨。
以致僧人感叹“人生无常”,对人性充满悲哀之感。
对《罗生门》的主题,传统观念解释为意欲表现人性的迷失与复苏,而现代观念则认为在于揭示人性的难以沟通与人性的相互信任。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黑泽明对这些人物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是从具体环境出发来理解的,因此它成为一部具有典型“实验”色彩的作品。
表现人性是黑泽明电影的一贯主题,他擅长在各种情境中运用典型的形象揭示人性中蕴藏的善与恶,以及善恶交织的状况,最后表现对美好人性的肯定。
这部一篇中有3/4的叙述充满着令人压抑、灰暗、忐忑不安的气氛,最后却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叙述调子意外地明亮乐观起来,这一“突转”手法的运用,黑泽明不时按照情节本身的逻辑发展而结构的,而是刻意加入的,是一种主观立场叙事的结果。
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25岁时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成名作,也是世界电影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它获得第十四届(1941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剧本奖,在美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既然要作对比说区别,首先需要我们明确的就是“类型电影”的观念。
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
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是它的影片制作特点。
众所周知,在好莱坞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类型电影有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和音乐歌舞片。
它们强调影片故事情节取胜,人物关系从属于情节关系。
其经典叙事注重强调故事的客观化,从而呈现一个基本客观的故事。
然而,《公民凯恩》可以说是颠覆了以上的既有固定程式,开创了属于奥逊威尔斯独有的“纯电影时代”。
符号学学者罗伯特斯格勒斯说过,“一部创作的好的电影需要解释,而一部创作的好的小说只需要理解”。
《公民凯恩》与当时的好莱坞环境与电影背景来讲,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完全反好莱坞梦幻色彩而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一部典型的“叫好不叫座”的影片。
因而评论家们又把威尔斯称为“好莱坞的陌生人”和“叛逆者”。
可有一个现象我们无法忽视:越是精辟的真理,越是在时间的磨练与洗礼之后得以显露璀璨光芒。
《公民凯恩》正是如此。
我想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分析。
影片一开始,导演用了几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告诉观众---有个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名叫“玫瑰花蕾”的谜。
随后紧接着抛给大家一个长达8分半钟、由125个镜头组成的新闻纪录“片中片”来粗略介绍大人物的一生。
这种手法是我头一次接触的,乍看之下还有点懵---这是演的哪一出?! 不过之后细想一下,无论是让我们看“片中片”,还是年轻记者汤姆生去赛切尔纪念馆中查阅已故银行家赛切尔的回忆录手稿,都避免了反复采访的雷同,同时又都符合凯恩的身份,这种多角度、多侧面以及轮回式的现代叙事结构,使得有关凯恩的多种南辕北辙相互矛盾的说法都有所归属和依附,更多的是引发所有观众对凯恩这一人物的深入思考,试图一探究竟的挖掘心理。
浅析电影《公民凯恩》对好莱坞电影的突破

浅析电影《公民凯恩》对好莱坞电影的突破【内容摘要】电影《公民凯恩》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它打破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和叙事模式。
本文将具体从叙事模式、拍摄技巧和镜头运用等几方面来浅析该片对好莱坞电影的突破。
【关键词】叙事模式拍摄技巧镜头在影片的开头,出现凯恩的官邸和大门,以及“禁止入内”的字样,配合上宏大而骇人的音乐,像是将观众导入一个悬疑片或侦探片;而到了接下来的场景里,像新闻纪实片一样介绍了凯恩这个人物;当新闻记者们谈论“玫瑰花蕾”,汤普森开始调查凯恩的一生的时候,又像是进入了传记片;到了苏珊演唱歌剧的那些蒙太奇镜头中,观众似乎看到了歌舞片的表现手法……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根本无法用经典好莱坞的类型去框定这部电影,它运用了好莱坞诸多类型片的元素,将好莱坞的模式首先从类型上完全模糊了。
从当凯恩当着好友李仑德及会计师伯恩斯坦写下“办报宣言”后,他们三人必须面对自己只是一份发行量才两万多小报的现实,而他们的对手《记事报》却有着接近50万的发行量。
如何超越对手?这样的过程在电影中是最难表现的,它的诀窍是不能罗嗦,但又不能太笼统。
第一个镜头:凯恩三人在自己报社的窗子后,玻璃上印有“《咨询报》发行量26000”的字样。
玻璃上还叠现出街上行人匆匆而过的情形。
第二个镜头:他们三人站在玻璃窗前,窗上写着“《记事报》发行量495,000”的字样。
原来,这回他们来到对手的报社门外,看着橱窗里的一张照片。
那是该报花了20年招募来的九名王牌记者和编辑。
第三个镜头:该照片的特写。
伯恩斯坦说:“有这些人,提高发行量就不难了。
”凯恩认同。
照片出现微妙变化,清晰度增加。
凯恩说:“六年前,我看了一张照片,那是全世界最棒的报人。
我好像是一个站在糖果店门前的孩子。
六年后的今晚,我得到了我的糖果,全部的糖果。
”凯恩步入画面,原来那是拍照的场面,显示那九名报人已全部跳槽到凯恩的地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凯恩》与“类型电影”观念的区别
所谓“类型电影”,是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所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
在20年代末,美国类型电影:西部片、喜剧片、强盗片、恐怖片、歌舞片和战争片等,已经初具规模。
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发展进入黄金年代。
类型规范了影片的叙事时空和形式技巧,而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
类型电影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影片创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制片人为他指定的影片类型的基本规定,即:
1、首先,类型电影具有自己较为固定的主题(武侠电影的惩恶扬善,爱情电影对美好爱情的赞颂)
2、其次,类型片中的人物角色和人物关系基本也是模式化的,这些人物类型基本也是符号化、定型化的(侠客、警察、牛仔)
3、再次,同类型片中的叙事结构也是模式话的(西部片中的秩序的和谐与打破再回到和谐)
4、最后,在影像风格方面,较典型和成熟的类型电影在视听形式方面也是模式化的(西部片中的喀斯特、陡峭的山谷,一望无际的荒漠)
从整体上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仍隶属于戏剧性的叙事模式。
类型片强调故事情节取胜,人物关系也属于情节关系。
但是《公民凯恩》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上是较复杂的。
在影片开始时巧妙地从那部由汤姆逊制作的有关报业大王凯恩的纪录片“前进中的新闻”,开始进入影片的叙事。
此后,影片通过汤姆逊寻找凯恩的
遗物—玫瑰花蕾,以及通过赛切尔、伯恩斯坦、李兰、苏珊以及雷蒙分别对凯恩的回忆和叙述,最终形成了凯恩这个剧中人物形象,同时也完成了电影本文的叙事。
这就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线性叙述完全不同,不属于类型电影的任何一种。
关于影片的主题,由于结构方式和风格手法的表现,也使得影片的主题变得丰富和复杂。
影片既深刻、严肃地进行了社会性的批判,又具有超现实的风趣与机警。
《公民凯恩》一片中的矛盾,就是整个美国社会矛盾的回响,像这个国家一样,影片中的主人公在一个漂移不定、令人神魂颠倒的悬念中保持着矛盾。
可以说《公民凯恩》是关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冲突,这在以往的好莱坞类型电影中是没有过的。
在拍摄技巧方面,《公民凯恩》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奥逊威尔斯运用大景深、仰拍和阴影逆光等许多摄影技巧,其效果是成功的,并且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摄影风格相比,具有革命性和灵动性。
《公民凯恩》在影片叙事结构、主题、镜头运用、人物形象等方面,几乎都与好莱坞的类型电影观念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区别。
纯电影化的《公民凯恩》也因此成为世界电影首屈一指的经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