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影像检查对照研究
颞颌关节张口闭口位摄影方法

颞颌关节的平片检查方法
颞颌关节的x线拍片方法,患者俯卧于检查床,被检测颞颌关节紧贴着检查床的台面,头部略向前下方倾斜,使得头部的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呈15度角,冠状面与台面形成75度角。
听眶线与胶片的前缘垂直,头颅两侧固定,使得头颅保持不动。
x线中心线,是对准外耳孔,向足侧倾斜15度,通过被检侧的颞颌关节射入检查床中心。
患者先张口,保持不动,曝光一次,再让患者闭口保持不动,曝光一次,一定要做开口位和闭口位两次摄片。
必要时,还可以再摄对侧以对比。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MR详细评估及病例分析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MR详细评估及病例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指累及咀嚼肌和(或)颞下颌关节,并具有下颌运动异常、疼痛、弹响、杂音及咀嚼问题等临床表现。
发生人群:20-40 岁,女性>男性;普通人群中 70% 的人至少患有 TMD 的症状之一,但仅有 5% 的人就医。
目前TMD 诊断通常要参考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TMD 常表现为关节结构紊乱、骨关节病、关节炎症、周围软组织损伤等,MRI 的软组织分辨率高,且具有多参数、多序列及任意角度成像等特点,目前是临床常用的颞下颌关节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No.1颞下颌关节盘评估1. 关节盘形态评估:①正常情况下,关节盘在闭口位为倒置「S」型,张口位「领结」型;②关节盘各带最大厚度,前带 2 mm,中间带 1.1 mm,后带 2.8 mm;③常见关节盘形态学包括双凹型,双平面型,类圆型,折叠型。
不同颞下颌关节盘形态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图像(A)双凹型,(B)双平面型,(C)类圆型,(D)折叠型。
2. 关节盘位置评估:①按照移位的方向分为前移位、后移位、内侧移位及外侧移位,以前移最为多见。
②斜矢状位上髁突 12 点钟方向垂线前后夹角与关节盘后带后缘的切线超过10°为关节盘移位。
闭合口位的椎间盘后带必须放置在下颌髁状突轴的水平面(或内侧10°扇形红线)。
③斜冠状位上经过髁突内外极长轴做直线,经髁突、关节盘外缘和内缘分别做垂线,关节盘外缘超过髁突外侧缘则为关节盘外侧移位,关节盘内缘超过髁突内侧缘则为关节盘内侧移位。
关节盘(红实线)位于髁突上缘(蓝虚线)经髁突外缘和内缘(b,d)、关节盘外缘和内缘(c,e)分别做垂线。
关节盘的外侧和内侧位移。
A图:关节盘外缘(红线)膨出超过下髁突外缘(蓝线),为外侧移位。
B图:关节盘内缘(红线)膨出超过下髁突内缘(蓝线),为内侧移位。
分析1.5T核磁共振对早期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效果

分析1.5T核磁共振对早期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效果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采取1.5T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采取1.5T 核磁共振诊断的结果,分析患者诊断关节盘移位情况。
结果:1.5T核磁共振诊断结果显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均有所不同,一侧可复一侧不可复性前移位13例;单/双侧可复性前移位14例;单/双侧不可复性前移位22例等情况。
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采取1.5T核磁共振对于早期颞颌关节的关节盘移位等情况有较好的诊断结果。
建议临床广泛应用1.5T核磁共振诊断早期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是临床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的临床表现以关节弹响、疼痛、张嘴受限、头疼等症状为主[1]。
核磁共振是临床诊断早期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常用方式,具有无辐射、分辨率高等优势。
不仅如此,核磁共振还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的关节结构,对关节盘的形态和位置有准确的判断。
有研究指出[2],1.5T核磁共振对早期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检查准确率较高。
基于此,本次试验选择本院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5T核磁共振的检查效果进行验证,具体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18例,女性38例,年龄在17~69岁,平均年龄(41.21±7.58)岁。
针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P>0.05)。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诊断标准:患者出现关节区疼痛或关节周关节运动受限、张口困难、关节弹响等症状、伴有颞部疼痛、头晕等症状。
1.2检测方法磁共振成像检查:所选用的仪器设备为Signa-HDxT-1.5T MRI扫描仪(美国通用电气GE医疗系统公司)。
太赞了!颞下颌关节的解剖,内附MR图谱

太赞了!颞下颌关节的解剖,内附MR图谱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又称下颌关节,为颅骨的滑膜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
其关节面表面覆盖的是纤维软骨。
颞下颌关节外侧面
关节囊松弛,上方附着于下颌窝和关节结节的周围,下方附着于下颌颈,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
关节囊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盘呈椭圆形,上面如鞍状,前凹后凸,与关节结节和下颌窝的形状相对应。
关节盘的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
关节囊的前份较薄弱,下颌关节易向前脱位。
闭口
颞下颌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必须同时运动。
下颌骨可作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和侧方运动:
•上提、下降运动:发生在下关节腔;
•前进、后退运动:发生在上关节腔;
•侧方运动:一侧的下颌头对关节盘作旋转运动;
•前进运动:对侧的下颌头和关节盘一起对关节窝作前进运动。
张口:下颌骨下降并伴有向前的运动。
故大张口时,下颌骨体降向下后方,而下颌头随同关节盘滑至关节结节下方。
如果张口过大且关节囊过分松弛时,下颌头可滑至关节结节前方而不能退回关节窝,造成下颌关节脱位。
手法复位时,必须先将下颌骨拉向下,超过关节结节,再将下颌骨向后推,才能将下颌头纳回下颌窝内。
闭口:下颌骨上提并伴下颌头和关节盘一起滑回关节窝的运动。
微开口
转动为主
大开口
既有转动又有滑动
颞下颌关节内侧面
颞下颌关节的MR解剖。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 X 线诊断实习标准及评分

实习八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X线诊断【实习用品】正常许勒位及经咽侧位片、正常颞下颌关节上腔及下腔造影教学片、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片、颞下颌关节疾病教学片。
【实习内容】1.颞下颌关节常用检查方法及正常图像(1)许勒位片(2)髁状突经咽侧位片(3)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片(4)关节造影片(5)磁共振图像2.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X线诊断(1)平片X线诊断(2)颞下颌关节造影X线诊断(3)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要点3.颞下颌关节强直的X线诊断(骨性强直、纤维性强直)【实习报告与评定】一、评定内容1.评定学生对许勒位片正常X线影像的掌握;2.评定学生对骨关节病X线诊断的掌握;3.评定学生对可复性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上腔造影X线诊断的掌握;4.评定学生对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X线诊断的掌握。
二、实习报告1.描绘许勒位片线条图,并在图上标出下列正常解剖结构:髁突、关节窝、关节结节、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内外耳孔、颞骨岩部、乳突蜂房(20%),见附图8-1。
图8-1 许勒位片2. 描述经咽侧位片正常X线表现(20%),见附图8-2。
图8-2经咽侧位片3. 描述骨关节病影像学表现,与图2为同一患者,10年后复查(20%),见附图8-3a及附图8-3b。
图8-3a骨关节病图8-3b 骨关节病4. 绘图说明关节盘可复性和不可复性前移位的造影图像特点(20%)5.描述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的X线表现(20%),见附图8-4。
图8-4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学生姓名: 评分: 班级: 教师签字: 日期:。
颞下颌关节活动度增大影像诊断标准

颞下颌关节活动度增大是一种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疾病,其影像诊断标准对医生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影像诊断标准的定义、特征、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标准和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定义颞下颌关节活动度增大是指颞下颌关节在功能性活动中的活动度超出了正常范围,表现为颞下颌关节的过度蜡刀(disc sliding)和过度前方位(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在口张及侧向移动过程中有“咔哒”声,严重时可出现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
二、特征1. 临床表现颞下颌关节活动度增大的患者常表现为颞下颌关节疼痛、张口受限、颜面肌紧张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 影像学表现颞下颌关节活动度增大的患者,在相关影像学检查中常可表现为颞下颌关节盘的前移、后移、蜡刀状移动等特征,需要借助影像学手段准确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1. X线检查X线检查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可以用于判断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形态、骨性病变等情况。
2. MRI检查MRI检查是目前较为常用和准确的颞下颌关节影像学检查手段,其可以显示颞下颌关节盘的位置、形态、韧带、软骨等结构,对颞下颌关节活动度增大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标准目前对于颞下颌关节活动度增大的诊断标准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综合判断。
一般诊断标准包括:①颞下颌关节疼痛;②口张受限;③颞下颌关节影像学检查显示颞下颌关节盘的前移、后移、蜡刀状移动等特征。
五、临床意义颞下颌关节活动度增大可能会导致颞下颌关节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及早发现和诊断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及时治疗,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颞下颌关节活动度增大的影像诊断标准对于该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相关专家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完善颞下颌关节活动度增大的影像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可靠的诊断依据,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颞下颌关节相关角度测量的磁共振影像分析

Ma ) , 后角 ( P o s t e r i o r a n g l e , P a ) 及 阿尔法角 ( a ) , 径线包括髁线 , 颈线 , 下 颌 骨 髁 突 线 等 。结 果 正 常 组 及 病 例 组 Aa 角,
Ma 角 , P a 角及 a 角分为 ( 9 5 . 0 3 8 ±3 . 3 7 9 ) 。 ( 8 8 . 6 ~9 9 。 4 ) 。 , ( 1 0 1 . 0 3 1 ±3 . 6 0 7 ) 。 ( 9 7 。 5 ~1 0 8 . 3 ) 。 ; ( 5 6 . 3 8 1 - _ + - 4 . 3 6 6 ) 。 ( 4 9 . 6
振 影 像 价 值 其 中病 例 组 : 男 5例 , 女1 1 例, 年龄分别为 : 病例 组年龄 1 8 ~4 2岁 , 平均 年龄( 2 6 . 9 4 ±5 . 2 5 ) 岁, 正 常 组年龄 1 9 ~3 8岁 , 平均 年龄 ( 2 8 . 1 3 ±6 . 1 7 ) 岁, 测量 角度包括 前角 ( An t e r i o r a n g l e ,A a ), 中间角 ( I n t e r me d i a t e a n g l e ,
医学影像学杂志 2 0 1 3年 第 2 3卷 第 4期 J Me d I ma g i n g Vo 1 . 2 3 No . 4 2 0 1 3
颞 下颌 关 节相 关 角 度 测量 的磁共 振 影 像分 析
胡卫 东 , 申云 霞 , 杨立明 , 王 秀荣 , 梁 冰 , 王桂 芳。
角, P a 角间 P值<o . 0 5 ,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结 论 病 临 床 诊 断 提 供 了较 为 可 靠 的依 据 。
颞 下 颌 关 节多 角 度 测 量 有 助 于 颞 下颌 关 节 紊 乱 病 影 像 学 诊 断 , 同 时 为 该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X线诊断(附34例报告)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X线诊断(附34例报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在颞下颌关节疾病中最为常见,X线检查可以为临床诊断确诊提供影像学支持。
本文搜集典型34例X线检查阳性的病例,就其X线表现进行分析,总结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34例中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19~54岁,平均39岁。
病程4月~20年不等。
双侧发病21例。
临床表现32例有颞下颌关节活动弹响或破碎音,25例开闭口关节酸痛,14例下颌僵硬活动受限,6例伴有耳内耳周痛,3例有颈肩痛,4例下颌欠对称,2例伴有习惯性下颌脱位。
1.2方法全部病例初诊常规拍摄颞下颌关节张闭口许氏位,并加照健侧对比。
投照条件:管电压65 kV,管电流100 mA,曝光时间0.3 s。
必要时行体层摄影或髁状突经咽、经颌位片。
2结果2.1颞下颌关节关节间隙改变共24例其中关节前间隙增宽,后间隙变窄或者消失,髁状突后移状态者14例。
关节前间隙变窄,后间隙增宽,髁状突呈前移位状态5例。
关节间隙普遍变窄,髁状突呈上移位状态3例。
关节间隙普遍增宽,髁状突呈下移位状态2例。
2.2颞下颌关节面改变18例其中关节面模糊8例,X线表现为颞下颌关节面显示不清晰。
关节面破坏10例,X线显示关节面毛糙不规则,负重区域不光滑。
2.3髁状突骨质改变共15例其中髁状突硬化10例,X线表现为骨皮质不均匀增厚或散在斑点样钙化。
髁状突骨质增生6例,X线表现为髁突前缘唇样增生。
髁状突前斜面破坏6例,X线表现为骨皮质缘消失,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侵蚀和破坏。
髁状突囊样变4例,X线表现为皮质下小囊性低密度区,可有硬化边。
髁状突短小2例。
2.4关节窝改变共11例其中关节结节硬化7例。
关节窝硬化3例。
关节窝浅平宽大1例,呈典型的鸭舌帽型。
2.5髁状突运动度变化10例颞下颌关节活动受限9例,X线表现为张口许氏位髁状突运动度相对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