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NOx的日变化曲线

合集下载

能见度与NOx、N〇2日变化关系分析研究

能见度与NOx、N〇2日变化关系分析研究

研究视界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2018年11期图1观测期间能见度与N02日变化趋势图2观测期间能见度与NOx 日变化趋势利用重庆大气超级站的Model 6000能见度传感器所 测的高时间分辨率的能见度资料,运用统计学分析了近五 年大气能见度的变化,并着重分析了观测期间的能见度变 化。

在讨论过程中,四季划分分别为:春季(3、4、5月);夏季 (6、7、8 月);秋季(9、10、11 月)和冬季(12、1、2 月)。

根据重庆市大气超级站2011~2015年五年能见度的 观测数据可知,五年的平均能见度为6120m ,其中2011年 为 5390m ,012 年为 4423m ,013 年为 7040m ,2014 年为 6119m ,2015年能见度最好为7632m 。

与2012年相比,最 近几年重庆市能见度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并且在2015年 达到7632m ,较2012年上升了 73%左右。

1能见度与NO x、N02日变化关系图1和2是重庆市主城区2014年观测期间NO2和 NOx 浓度日变化趋势图。

观测期间,NOx 的小时平均浓度为 76滋g/m 3,N 〇2的小时平均浓度为48滋g/m3。

图中可以发现 NOx 和NO2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并且在上午06:00至24:00 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能见度与NO2和NOx 都呈现明显的 负相关性,在上午10:00至下午16:00过程中,NO2和N O x 都出现骤降过程,这期间能见度也有很明显的上升过程, 并且在NO2和NOx 浓度降到最低值的时候,能见度达到最 高值。

此后由于下班高峰期,车流量增加,导致大气中的 NO2和NOx 浓度开始上升,能见度开始下降。

2能见度与PM i 0、PM 2.5、NO2& NOx 的相关性分析为了表示PM i 0、PM2.5、NO2及NOx 的浓度与大气能见度 的关系,将2014年的四个季度大气能见度的数据与各影 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了能见度与各影响因子的相作者筒介:李大年(1982,01-),男,重庆,副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自动监测。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

1.光化学烟雾定义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 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 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 烟雾。 二次污染物主要有: O 3、醛、 PAN(过氧乙酰 硝酸酯 ) 发生的地区: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大阪、 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德国等的城市。
自由基传递反应:
2O 2 RCHO hv RO 2 HO 2 CO HO 2 NO NO 2 HO O2 RO 2 NO NO 2 R CHO HO 2 O2 RC(O)O 2 NO NO 2 RO 2 CO 2
32
(二)、氮氧化物(NOX)的转化
1、NO的氧化 1)与O3 的反应: NO + O3→ NO2 + O2
NO能够迅速地与O3反应,所以在同一气团 中,NO与O3不能以显著的浓度同时共存。NO浓 度降到最低值之前,O3不可能积累,所以该反应 可控制O3浓度的峰值。
33
2)与RO2· 的反应:
RH + HO·→R·+ H2O R· + O2 → RO2· NO + RO2·→ NO2 + RO· RO· + O2 → R’CHO + HO2· NO + HO2·→ NO2 + HO· 研究HO· 与烃反应的意义: ①一个烃与HO· 反应的循环链中,有两个NO被氧化成NO2, 同时HO· 得到复原; ②该反应速度快,能与O3氧化反应竞争,从而导致O3积累。
光化学烟雾
3. 反应机理(简化): 碳氢化合物(丙烯)氧化生成具有活性的自由基:HO, HO2,
RO2等
NO2 hv NO O RCHO hv RCO H RH O R HO RH HO R H 2 O H O2 HO2 R O2 RO 2

空气中NOx 的测定

空气中NOx 的测定

)论文题目:校园空气中NO x 的测定姓名:院系专业:班级:09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目录目录 (I)摘要.................................................................................................................. I II Abstract ................................................................................................................ I II 一前言. (1)1.1 研究背景 (1)1.1.1 NO x的主要来源 (1)1.1.2 NO x的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1.2 NO x的研究进展 (2)1.2.1化学发光法 (2)1.2.2库伦原电池法 (2)1.2.3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2)1.3实验原理 (3)1.4选题依据 (3)二实验部分 (4)2.1实验仪器 (4)2.2实验药品和试剂 (4)2.3实验步骤 (5)2.3.1标准曲线的绘制 (5)2.3.2 样品的测定 (6)2.4数据处理 (6)三结果与讨论 (7)3.1标准曲线的绘制 (7)3.2采样及样品溶液的测定 (8)3.2.1 NO2一周的含量变化 (8)3.2.2 NO x一周的含量变化 (8)3.2.3 NO2含量的日平均浓度 (9)3.2.4 NO x含量的日平均浓度 (9)3.2.5实验数据分析 (10)3.3加标回收实验 (10)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摘要[目的]探索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校园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

[方法]NO2被吸收液吸收后,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其中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偶氮染料,根据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于540nm处比色测定。

光化学烟雾汇总

光化学烟雾汇总

光化学烟雾形成原理
碳氢化合物和NOx共存时,在紫外射线的作用下 会出现: (1)NO转化为NO2; (2)碳氢化合物氧化消耗; (3) O3及其他氧化剂(PAH、HCHO、HNO3) 等二次污染物的生成。
光化学烟雾形成原理
其中关键性反应是:
(1)NO2的光解导致O3的生成; (2)碳氢化合物如丙烯氧化生成了具有活性的 自由基,如HO,HO2,RO2等;
39
1、烷烃的反应
烷烃在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主要是与HO· 和O· 发 生氢摘除反应。 RH + HO·→ R·+ H2O RH + O·→ R·+ HO· ① ②
②式可以把它看做是消耗O· 的反应,而大气 中O· 主要来自O3的光解,所以换言之,通过②式 可得,烷基(特别是甲烷)可以不断消耗O· ,从 而导致臭氧层的破坏。
光化学烟雾的特征
•烟雾呈蓝色
•具有强氧化性
•降低大气能见度
•其刺激物浓度的高峰值在中午和午后 •污染区域往往在污染源的下风向几十到几百公里处
光化学烟雾
形成条件: (1) 氮氧化物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 (2) 大气湿度较低; (3) 很强的阳光辐射
2. 反应机理
日变化规律
烟雾组成成分
形成原理
光化学烟雾
3. 反应机理(简化): 碳氢化合物(丙烯)氧化生成具有活性的自由基:HO, HO2,
RO2等
NO2 hv NO O RCHO hv RCO H RH O R HO RH HO R H 2 O H O2 HO2 R O2 RO 2
HO NO 2 HNO 3
终止反应:
RC(O)O 2 NO 2 RC(O)O 2 NO 2 RC(O)O 2 NO 2 RC(O)O 2 NO 2

环境化学作业题解答解读

环境化学作业题解答解读

10
非甲烷烃:来源于煤、石油和植物等。非甲烷烃的种类很多,因来源而异。
天然来源:以植被最重要。植物体向大气释放的化合物达367种。乙烯是植 物散发的最简单有机化合物之一,许多植物都能产生乙烯,并释放进大气。 一般认为,植物散发的大多数烃类属于萜烯类化合物,是非甲烷烃中排放 量最大的一类化合物。 人为来源:汽油燃烧、焚烧、溶剂蒸发、石油蒸发和运输损耗、废弃物提 炼等。
14
19、论述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2)大气中NH3的 含量及其对酸性物质的中和性;(3)大气颗粒物的碱度及其缓冲能力; (4)天气形势的影响。
20、什么是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如何识别各种粒子模?
依据大气颗粒物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 结构:爱根(Aitken)核模(Dp<0.05μm)、积聚模(0.05μm<Dp <2μm)和粗粒子模(Dp>2μm)。 (1)爱根核模主要源于燃烧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 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由于其粒径小、数量多、表面积大而很 不稳定,易于相互碰撞结成大粒子而转入积聚模;也可在大气湍流扩散过 程中很快被其他物质或地面吸收而去除。 (2)积聚模主要由核模凝聚或通过热蒸汽冷凝再凝聚长大。这些粒子多 为二次污染物,其中硫酸盐占80%以上。它们在大气中不易由扩散或碰撞 而去除。积聚模与爱根核模的颗粒物合称细粒子。 (3)粗粒子模的粒子称为粗粒子,多由机械过程所产生的扬尘、液滴蒸 发、海盐溅沫、火山爆发和风沙等一次颗粒物所构成,因此它的组成与地 面土壤十分相近,主要靠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去除。
15、简述大气中S02氧化的几种途径。
(1)SO2气相氧化:SO2首先氧化成SO3,随后S03被水吸收成硫酸,形成 酸雨或硫酸烟雾。硫酸与大气中的NH4+等阳离子结合生成硫酸盐气溶胶。 ①S02的直接光氧化; ②SO2被自由基氧化。 (2)SO2液相氧化:大气中存在少量水和颗粒物。SO2可溶于大气中液体 水,也可被大气颗粒物吸附,并溶解在颗粒物表面所吸附的水中。于是SO2 便可发生液相反应。 ①S02液相平衡; ②O3对SO2氧化; ③H2O2对SO2氧化; ④金属离子对SO2液相氧化催化作用

氮氧化物热力型产生曲线

氮氧化物热力型产生曲线

氮氧化物热力型产生曲线
氮氧化物热力型产生曲线是指在燃烧过程中,氧化剂(空气)与
燃料反应生成氮氧化物(NOx)的产生趋势曲线。

一般来说,氮氧化物
的生成与燃料的种类、燃烧温度和压力有关。

其中,高温、富氧和高
压环境对氮氧化物的生成有着较大的影响。

氮氧化物热力型产生曲线可以用一条表示NOx生成随燃烧温度变
化的曲线来表示。

这条曲线一般以温度为横坐标,NOx生成量为纵坐标,展示了在燃烧过程中,NOx生成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曲线的特点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NOx生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一定温度以上变化趋势开始趋于平缓或饱和。

据此,可以通过控制燃烧温度来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量。

例如,
在工业生产和车辆尾气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低温燃烧和催化还原等
方法来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

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燃料的种类和使
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等碳氮分离的技术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绪论》部分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怎样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地球环境系统即为生物圈,生物圈有五大圈层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这五大圈层受到人类影响也就影响了整个地球环境系统例如:大气圈,人类的工业化,是的矿物质燃料使得co2 so2等气体大量进入大气中是的大气吸收的地面的长波辐射增多,形成保温层这就是我们说的温室效应生物圈:人类的砍伐,屠杀野生动物,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食物链的断裂或减少,是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受到影响造成灾害各种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减弱抗破坏力减弱土壤圈:树木的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人们盲目施肥造成土壤污染水圈:水的污染就不用说了岩石圈:人类活动的原因引发酸雨,溶洞腐蚀,砍伐造成风沙肆虐风化现象加剧而且五大圈层相辅相成,一个受到影响会引发其他的影响,进而造成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人类的活动最终的苦果还要人类自己承受2.你对于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何体会?(1)氧的循环:(2)碳的循环:(3)氮的循环(4)磷的循环(5)硫的循环(6)体会: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生命过程的主要营力。

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

氮氧化物日变化曲线

《环境化学实验》报告实验考核标准及得分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氮氧化物的具体种类及其来源。

2、掌握氮氧化物测定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方法。

3.绘制城市交通干线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

二、实验方案1、实验仪器: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2L/min、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多孔吸收玻管、比色管(两个)、移液管、洗耳球、比色皿、烧杯。

装置连接图见图1图1 实验装置图2、实验药品:氮氧化物吸收原液、蒸馏水、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3、实验原理:在测定氮氧化物时,先用三氧化铬将一氧化氮等低价氮氧化物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吸收在溶液中形成亚硝酸,与对氨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用比色法测定。

方法的检出限为0.01mg/L(按与吸光度0.01相应的亚硝酸盐含量计)。

限行范围为0.03-1.6mg/L。

当采样体积为6L时,氮氧化物(一二氧化氮计)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ug/m³。

盐酸萘乙二胺盐比色法的有关反应式如下:4、实验步骤:实验步骤简图:(1)氮氧化物的采集:向一支多孔吸收玻管中加入4mL氮氧化物吸收原液和1mL蒸馏水,接上大气采样器,置于椅子上,以每分钟0.2L流量抽取空气30min。

记录采样时间和地点,根据采样时间和流量,算出采样体积。

把一天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采样7次,分别为10:00~10:30、11:00~11:30、12:00~12:30、13:00~13:30、14:00~14:30、15:00~15:30、16:00~16:30。

(2)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100mg/L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5mL定容至100mL,再取7支比色管,按下表配制标准系列。

编 号0123456 NO2-标准溶液/mL0.000.50 1.00 1.50 2.00 2.50 3.00稀释后吸收原液/mL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水/mL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NO2-含量/μg0.00 2.50 5.007.5010.0012.5015.00标准溶液系列表1将各管摇匀,避免阳光直射,放置15 min,以蒸馏水为参比,用1cm比色皿,在54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均由实验测得,
将数据代入一下公式即可求得NO2的数据
求解得NOx的数据如下:
取样时间
接氧化管(A1)
吸收液空白测定(A0)
C(NOx)(mg/m3)
10:00
0.058
0.004
0.024976
11:00
0.037
0.004
0.015263
12:00
0.052
0.005
0.021738
13:00
0.037
0.012488
-0.0003
15:00
0.014338
0.016188
0.001206
16:00
0.020813
0.018501
-0.00151
17:00
0.023588
0.017576
-0.00392
分析:数值都非常小,有些值是负值,有可能是因为测量或仪器误差引起的。
NO的日变化曲线如下:
分析:可以看出在白天的时候,NO的变化曲线呈双峰的变化曲线,两个峰值时间点分别在12:00和15:00,两个谷值分别在11:00和13:00出现。
从数据栏可以看出:Intercept(常数)=0.00854,Slope(斜率)=0.90942,
而且数据的拟合度R2=0.99971,拟合程度非常好,方程的表达式为:
所以BS=1/ Slope=1.0996[ug/(ml*吸光度)]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标准状态下采样体积(V0)的计算:
已知:
所以有:
即V0=13.51L
空气中NOx的日变化曲线
实验第四小组
Windows用户
实验时间:9月4号
实验地点:南实验楼
本次实验通过一天不同时间段NO2和NOx的测量,绘制NO、NO2、NOx的日变化曲线,比较不同曲线峰值出现的时间点和差异性,分析曲线形成的原因以及NO、NO2、O3等光化学烟雾的转化规律,更好地理解实验数据,最后对实验的误差分析,总结实验过程。

(一)、
实验测得NO2—的标准序列数据如下:
标准曲线浓度(ug/mL)
NO2吸光度(ABS)
0
0.008
0.07
0.072
0.1
0.102
0.3
0.276
0.5
0.469
0.7
0.643
分析:数据在测吸光度的时候都加入了空白组的差值进行计算,数据真实可靠。
由专业作图软件Origin得到NO2—的标准曲线如下:
(二)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6个25 mL容量瓶,按下表制备标准系列。
表1NO2-的标准系列
瓶号
1
2
3
4
5
6
标准工作液,mL
NO2-含量,μg/mL
0
0
0.7
0.07
1.0
0.1
3.0
0.3
5.0
0.5
7.0
0.7
各瓶中,加入12.5mL显色液,再加水到刻度,混匀,放置15min。用10mm比色皿,在波长540nm处,以水作参比,测定各瓶溶液的吸光度,以NO2-含量(μg/mL)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直线的斜率。以斜率的倒数作为样品测定时的计算因子Bs[μg/(mL·吸光度)]。
六误差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测的实验数据较小,仪器和操作的误差都可能引起比较大的数据波动,最后导致NO有些值是负的,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整个实验的误差分析。
(一)本次实验所用的采样器并不能非常精准地保证流速在0.5L/min,很多时候流速都会变慢,需要不断的调整,这就导致不能非常准确地确定采样器两侧的采样流量是否相等,从而导致NO2和NOx测量的误差,最后导致NO数据的负值出现。所以我们在拿取样器取样的时候需要时刻关注气体流速的变化,尽量保证量的采样流量相等。
(二)采样器的氧化管,前段使用氧化剂塞紧的,而这可能会导致气流的不畅,最后使得NOx的采样流量变小,使得NOx的数值小于NO2,最后导致NO数据的负值出现。
(三)本次实验我们组的地点选在了南实验楼,这个地方绿树环绕,空气较为清新,所以可能会导致NO2和NOx整体数值偏小,使得结果变化不太明显。
(四)这次实验我们默认温度为30摄氏度,气压为101.25kpa,但是在整天的实验过程温度和气压是会变的,这将导致在计算过程中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的计算值出现误差,所以最好的是能够在取样的时候顺便测一下温度和气压,这样就能避免误差的出现。

(一)采样:
NOx:用一个内装5mL吸收液的普通型多孔玻板吸收管,进气口接上一个氧化管,并使管略微向下斜倾,以免潮湿空气将氧化剂弄湿,污染吸收管。以0.4L/min流量,避光采气30min。
NO2:不接氧化管,同上述NOx的采样步骤进行采样。
采样时间为8点到17点,逢整点采样,我们组的实验地点是在南实验楼。
二、实验
加深对环境中NOx的日变化趋势的理解及光化学烟雾的产生过程,掌握NOx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主要反应方程式为:
四、
仪器:
多孔玻板吸收管、空气采样器、具塞比色管、氧化管、分光光度计
试剂:
1.去离子水、吸收液、显色液、氧化剂、亚硝酸钠溶液标准溶液(由实验室准备)
2.标准使用液的配制:取上述标准溶液1mL至100mL容量瓶,并用水定容到刻度,即得2.50mg/L标准使用液。
(二)光化学烟雾
NO在大气中逐渐氧化成NO2,NO2可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气溶胶状的硝酸和硝酸盐颗粒,同时,NO与NO2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诸如O3和PAN等强氧化性物质而产生光化学烟雾。因此,NO与NO2是光化学烟雾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NOx对呼吸道和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共存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仅比单独NOx严重得多,而且大于各污染物的影响之和,即产生协同作用。大气中的NOx能与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NOx能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通过降水对水和土壤环境等造成危害。

NO2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及自动监测法。比色法一般是基于NO2-与芳香族胺反应生成偶氮染料。其中广泛采用格里斯—萨尔茨曼(Griess-Saltzman)法,是用盐酸萘乙二胺和对氨基苯磺酸溶液作吸收显色剂,NO2-与其反应生成玫瑰红色偶氮化合物,采用比色法进行定量。此方法灵敏、准确、操作简便、呈色稳定,固为国内外普遍采用。国内现用的方法主要为GB12372《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改进的Saltzman法》
可以猜想在10:00前,NO已经达到了峰值,因为10点前是老师上班的高峰期,有很多NO排放到了大气中,这时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推导得出NOx的变化情况是与NO一致的,即在10点前NOx也达到了峰值,但随着NO转化为NO2,以及NO2与自由基反应,NO和NOx逐渐减少,而NO2浓度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在11:00的时候,自由基与NO2的反应等于NO转化为NO2的反应时,NO2便达到峰值,随后NO2逐渐减少。11:00—12:00是老师们的下班高峰期,NO继续排入大气,开始了下一个周期,所以整个图像是一个双峰的趋势,但是12点后的情况较为复杂,分析的因素较多,不再赘述。
(三)样品测定
采样后,用水补充到采样前的吸收液体积,放置15min,。用10mm比色皿,在波长540nm处,以水作参比,测定各样品溶液的吸光度,装有氧化管的样品记为A1,不装氧化管的记为A2。
在每批样品测定的同时,用未采过样的吸收液按相同操作步骤作试剂空白的测定,记为A0。
若样品溶液吸光度超过测定范围,应用吸收液稀释后再测定,计算浓度时,要乘以样品溶液的稀释倍数。
一、概述
(一)
大气中氮氧化物(NOx)包括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氮和五氧化二氮,除二氧化氮以外,其他氮氧化物极不稳定,遇光、湿或热变成二氧化氮或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稳定又变成二氧化氮。因此大气污染化学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指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其主要来自天然过程,如生物源、闪电均可产生NOx。NOx的人为源绝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其中城市里的大量NO来自于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燃烧产物。
这个规律推测是建立在汽车尾气只在清晨大量NO排入大气的前提下设想的,当一天不同的时间段有NO排入大气,情况就会有所变化。

NO、NOx、NO2的日变化曲线如下:
由三条曲线最明显的特征是NOx和NO的变化在上午的时候浓度的变化情况极为相似,这和上面的推导是一致的,有了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来分析三条曲线变化的原因:
(五)除了太阳辐射、温度、气压、汽车尾气的影响外,有时会有风,微风拂过的时候,有可能会把马路上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带过来,或者将氮氧化物吹走,导致数据的波动。
八实验总结
这次实验通过测定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NO2和NOx的浓度,绘制出NO、NO2、NOx的日变化曲线,并通过光化学烟雾之间的化学反应,推导NO、NO2、NOx的日变化规律,再通过推导的结论成功解释NO、NO2、NOx日变化曲线的变化规律,最后分析了实验的误差,整个实验过程操作并不是很难,但是要注意的问题还是很多,需要非常仔细地做好每一步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13:00
0.046
0.006
0.018501
14:00
0.034
0.006
0.01295
15:00
0.037
0.006
0.014338
16:00
0.051
0.006
0.020813
17:00
0.059
0.008
0.023588
分析:测得的数据均偏小
NO2的日变化曲线如下:
分析:可以看出在白天的时候,NO2的变化曲线呈双峰的变化曲线,两个峰值时间点分别在11:00和13:00,两个谷值分别在12:00和14:00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