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
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
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南翼”)。
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
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
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
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原因和调控对策

区县组成 , 1个 区县 。2O 年,都市经济 区 、渝西经 共 9 O3
济区和三峡经济 区的人均 G P的标 准差 为 57 元 ,加权 D 23 变异系数为 O54 .8 ,加权 变异 系数也 略高 于全 国东 、中、 西三个地 带水平 。20 03年都市经济 区与渝西 经济 区的绝 对差异为 88 ,相对差异为 23 倍 ;渝西经济区与三 82元 .1
重庆 市共 有区县 4 ,在反映县 际经济差异 的主要 o个 指标 方面 ,首先 ,全市 县际两极差 异很 突出。20 03年全 市人均 G P最高的渝 中区达 257元 ,最低 的是酉 阳县 D 51 仅为 1 7 ,两者的绝对 差异高达 2 50元 ,相对差异 97元 r 34
由原重庆 市除都市经济区以外的其余 区县构成 ,共 1 个 2
重庆 市是 我 国西部 唯一 的直辖 市 ,也 是人 口最多 、 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由于 自然地理环 境、交通区位条 件 区县总体差异也相 当大 。2 0 年 全市区县人均 G P的标 03 D 准差为 68 元 ,反映区域 总体相对 差异的加权变 异系数 0O 为 O76 ,而 同年全 国 3 个 省市 人 均 G P的标 准差 为 .15 1 D 86 元 ,加权 变异 系数 为 O67 13 .2 。重 庆 区县人 均 G P的 D 标准差低于全 国 ,但加权 变异系数 高于全 国水平 ,说 明 重庆在 总体经济发展水 平 比较低 的情况下 出现了很大 的
标 ,因而本文 主要依 据这一 指标 研究重庆市 的区域经 济
差异。区域经 济差 异可 以为绝对差异 和相对差异 ,衡 量 区域差异 的统 计指标也 可分为绝对差异指标 和相对差异 指标 。我们根据 l 庆市统计 年鉴>提供 的数 据计算 了 = 重 重庆 市 区县 和三个 经 济 区人 均 G P的标准差 、变异 系 D
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学校: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专业:经济系班级:2007级金融(3)班学生姓名:刘明森指导老师:袁培生摘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而坚持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和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其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够为西部其他地区有一个更好的示范作用。
本文以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为主题,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性和重庆“一圈两翼”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差异,分析了其经济差异的原因并根据三大经济区的特点阐述了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重庆市区域差异协调发展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性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同步均衡发展起来的,当一个地方由点发展到面,从而具有强大吸引大量资金、原材料、人力的时候,此地的经济必然会超越其他无吸附能力地方,而随这样循环发展,就必然产生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均受到了战争严重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在战后把经济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尤其值得—提的就是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渐渐成为主导。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想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优势互补。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地区性的经济发展差异也越来越大,纵观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1.历史原因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但区域资源禀赋和区域社会经济基础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大国。
各个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以及过去的社会经济政策也影响其发展的现状和速度。
历史差异可以说是由于区位差异而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的一种积淀,这种差异是长期形成的,很难一朝一夕加以改变。
自古以来,我国各朝各代大都以中部平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这也促成了我国中部地区的繁荣和富庶。
重庆市区域经济增长失调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第二 产业 占 G P的 比重% D
4.5 22
第 三产业 占 G P的比重% D
4.9 59
圈
渝东北 渝东 南
2 .o 6 o 2 .4 6 6
3.5 45 3. 1 55
3.5 94 3.6 7 8
注: 数据 来源于{ 05 20 年重庆统计年鉴》 并经作者计算获得
(-)“ 圈两 翼 ” - 一 区域经 济增 长绝对 和相 对失 调现 状分 析 以人均 国 内生产 总值作 为测度 区域经 济增 长差 异 的主 体指标 , 用标 准差 ( ) s 和变 异 系数 ( 分 别衡 V)
维普资讯
重庆师 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 0 8年第 1期
重 庆 市 区域 经 济 增 长 失 调 的现 状 、 因及 对 策 成
杜 家
廷
邓 正
琦
王
仁
发
( 重庆师范大 学
经 济与管理 学院 , 重庆
404 ) 0 07
摘 要 : 目前 , 重庆 市“ 圈两翼”区域经 济增长 出现 了明显 差异 , 现 出一种失调 的趋 势。本文从 “ 圈 一 表 一 两翼” 区域经 济增 长失调 的现状 出发 , 区域经 济增 长失调 的原 因进行 深入 剖析 , 对 并构 建相应 的 区域 经济增 长 协调机 制 , 对促进重庆 市“ 圈两翼” 一 经济 协调增 长具有重要 现 实意义。
G P 亿元 ) D(
1 9 .8 65 6
人均 G P 元 ) D(
15 9 1 37 .7
工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均工农业 总产 值 ( ) 人 元
2 2 .6 7 5 5 13 3 O 5 2 .O
重庆市城乡发展水平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消费差距 ;统筹城 乡发展 ;对策
一
、
引 言
( 三 ) 城 乡教 育 和就 业上 的差 距
重庆是典型 的 “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 的城 乡二元结构 。这种结构造 成城 乡居 民贫 富差距加剧 ,严重影响重庆经济的发展。在探索统筹 城乡 发展 的实践 中,重庆取得 了初步成效 ,但依然存在很 多问题 。作为 全国 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之一 ,重庆为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 式的 需要 ,将 承担更大 的责任 。 二 、重 庆 城 乡 经济 差 距 的现 状 分 析 重庆地 区发展差异很大 ,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查 询重 庆历年统计数据 的基础 上 ,了解重 庆城 乡经济 差距 的现状 和存 在 的问 题 ,进而 为找出解决统筹城 乡发展的路径提出建议。 ( 一 )收入 、消费差距加剧 1 .城 乡居 民人 均 收入 差 距 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最直 接同时也 是最终 的反 映是居 民的收入水 平。 从 1 9 8 9—2 0 1 1年 的 2 3年 间 ,重 庆城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配 收 入 和农 村 居 民人 均纯收人比较的基本睛况见表 1( 省略) 。通过对表 1的分析可得结论 : 重庆 城镇居 民的可支配 收入任 何一 年都 高于农 村居 民 的人 均 纯收 入 。从 2 3年 来 的人 均 收 入 的数 据 分 析 ,农 村 居 民人 均 纯 收 入 从 1 9 8 9年 的5 1 O . 0 9元上升到 2 0 1 1 年的6 4 8 0 . 4 1 元 ,增加到原来的 1 2 . 7倍 ,年均 增 加额为 2 5 9 . 5 8元 。而 重 庆 城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配 收入 由 1 9 8 9年 的 1 4 4 8 . 9 8元上升到 2 0 1 1年的 2 1 9 5 4 . 9 7元 ,增加 了 1 5 . 1 5倍 ,年 平 均增 加额 为 8 9 1 . 5 6元 。 2 . 城 乡 居 民 消 费差 距 ①重庆城乡居民人 均消费支 出水平绝对差距的变化 。城镇居 民的人 均消费支出的绝对数由 1 9 8 9年的 1 3 8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 6元上 升到 2 0 1 t年 的 1 4 9 7 4 . 4 9 元 ,农村 居 民的 消费 水平 也 由 1 9 8 9年 的 4 6 3 . 4 7元 上 升到 2 0 1 1年 的 4 5 0 2 . 0 6元 ,而 且 从 1 9 8 9年 到 2 0 1 1年 城 镇 居 民 的人 均 消 费 支 出 水 平 都 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从 支出 的绝对 差距来 看 ,由 1 9 8 9年相 差的 9 1 9 . 1 9元上升到 2 0 1 1 年的1 0 4 7 2 . 4 3元 。 ②城乡消费水平相对差距 呈增 大的发展趋势 。城乡消费 支出水平相 对差距 由 1 9 8 9年 的 2 . 9 8倍 扩 大 到 2 0 1 1年 的 3 . 3 3倍 ,说 明 直 辖 以 来 , 重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进一步加剧 。不过最近两年 ,城 乡消费 比例 有所下降 ,但总体来说 ,农民的消费水平 在绝对数量上远远 落后于城镇 居 民消 费 水 平 。 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从恩格尔系 数来看 ,重庆 市城镇 居 民明显 低 于农村 居 民。2 0 0 2 — 2 0 1 1 年 ,重庆市城镇 居民恩格尔 系数均低 于4 0 % ,说明从 2 0 0 2年起重 庆城镇居 民生活水平 已步人富裕阶段。2 0 0 0年 以来 ,农村居民恩格尔 系 数都在 5 O _5 9 %之间 ,说明农 村居 民生 活处 于勉强 度 日阶段。2 0 0 9— 2 0 1 1年 ,农村居民恩格 尔系数在 4 0— 5 0 %之 间,说 明农 村 已经 步入小 康生活 阶段 。虽然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总的变动趋势 是缩小 ,但重庆城 乡居 民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却十分明显。2 0 1 1 年重庆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 数相 当于 1 9 9 7年城镇 居民的恩格 尔系数 ,说 明重庆市农 村居 民生活水 平大致落后城 1 4年 。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一)

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问题及思考(一)摘要:重庆存在显著的高于全国水平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重庆经济发展,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展过程呈二元性,行政体制调整、工业扩张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加剧了二元性。
加快二元经济的转换,应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重庆经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1重庆市经济结构现状及二元特征从历史上看,解放前重庆市的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发展,解放后一方面在“三线”建设时期,由于行政因素移植了大批工业,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国家工业基地的基础,机械、化工、冶金、食品和纺织工业实力较强,交通机械、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常规兵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重庆市地缘辽阔,广大的丘陵山区存在大量的传统农业经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重庆直辖后,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典型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特征日显突出。
1.1传统农业比重较大且发展滞后(1)在产值结构方面,重庆市传统农业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大,且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为36.8%,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1995年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为25.9%,仍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重庆市农业产值比重下降较慢,始终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讲,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其相对规模应缩小、产值比重应下降。
1997年,重庆直辖后,农业产值比重才较快与全国水平接近,2001年时只高出全国1.47个百分点,但自身比重仍高达15.23%,2004年占GDP的比重为16.2%。
(2)从就业结构来看,农业就业劳动力转移缓慢、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重庆市就业人员在农业部门的占77.1%,比全国高6.6个百分点,1997年占57.2%,比全国高7.3个百分点,2000年占53.4%,仍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
重庆市区域经济调整与发展分析

重庆市区域经济调整与发展分析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一直扮演着经济中心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重庆市的区域经济调整和发展也日趋复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产业转型与升级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重庆市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色明显的特点。
传统的重化工业、钢铁、电力等行业逐步向高端制造业、新材料、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例如,重庆市南岸区的重庆榨菜、重庆毛血旺等民族特色食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已然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名片”。
而在服务业方面,重庆市的金融、会展、旅游等领域也正在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的新动力。
其中,重庆市金融中心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未来将会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的进驻和投资。
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日益加快。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重庆市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
例如,在山区和贫困地区,政府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农村旅游”等项目,引导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
同时,城乡统筹也成为了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正是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仅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城市经济体系。
三、政策扶持与创新发展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的引导和创新发展,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能够促进各项财政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的支持,鼓励和培育新型企业和创新团队。
例如,针对IT企业,政府推出了“IT领军人才计划”,通过资金扶持、物资支持和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实现创新和转型。
总体而言,重庆市区域经济的调整和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基础,也具备了很多发展的机遇和前景。
通过深入分析当地的经济特点和潜力,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城市化进程和政策扶持,可以让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在未来更好地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协调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014-02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符合市场经济中效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经济加速发展的推动器,另一方面,它会加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特点,将协调发展理论落实到重庆市具体的综合决策、经济发展、市政规划与城乡建设中,是值得决策者与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文主要从2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符合市场经济中效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是经济加速发展的推动器,另一方面,它会加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学术界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两种可选模式,一是均衡发展模式,即要求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以及整个地区范围内的每个区域,实现均衡性增长;二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对这种不均衡进行适度的调控,以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此模式己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
重庆市作为一个特大的复合型城市,探讨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差异情况,正确把握其经济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其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特点,将协调发展理论落实到重庆市具体的综合决策、经济发展、市政规划与城乡建设中,是值得决策者与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根据重庆9大主城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说明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结合不同的地区类型,从区位与自然条件、吸引资金的能力等因素出发,分析重庆市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摘要:本文以人均GDP为基本评价指标,运用衡量区域经济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区域的经济差异的现状以及从1997—2003年差异变化的特征,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经济差异调控对策
重庆市是我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也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原有发展基础的差异等因素的作用,重庆市域内部存在着巨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了基本市情。
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点以及调控对策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特征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一般需要选择某一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测算。
由于资料收集的限制,本文主要依据人均GDP研究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异。
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了重庆市区县和三个经济区人均GDP 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极值比率,可发现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县际经济差异悬殊
重庆市共有区县40个,在反映县际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市县际两极差异很突出。
2003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区达25517元,最低的是酉阳县仅为1977元,两者的绝对差异高达23540元,相对差异(极值比率)高达12.91倍,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43115元,极值比率为12.97。
重庆区县两极绝对差异低于全国,但相对差异接近全国水平。
其次,区县总体差异也相当大。
2003年全市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6080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165,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两个指标分别为8163元和0.627。
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低于全国,但加权变异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重庆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的相对差异。
2、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地带性差异显著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
按照重庆直辖以前的行政区划,可将重庆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带。
西部为直辖前的小重庆市,东部则为原涪陵、万县、黔江三地市。
重庆西部地区面积不到全市的30%,人口约占全市的一半,但2003年GDP占全市的比例达70.9%,而东部仅占29.1%;西部地区人均GDP达10086元,而东部仅4228元。
重庆市经济重心明显向西部地区倾斜。
其次,三大经济区差异显著。
重庆市的“十五”规划进一步根据经济地理特点将市域划分为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都市经济圈包括重庆市主城区再加上近郊的渝北区、巴南区9个区;渝西经济区主要由原重庆市除都市经济区以外的12个区县构成;三峡经济区主要由原涪、万、黔三地的绝大部分区县组成,共19个区县。
2003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区和三峡经济区的人均GDP的标准差为5273元,加权变异系数为0.584,加权变异系数也略高于全国东、中、西三个地带水平。
2003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句的绝对差异为8882元,相对差异为2.31倍;渝西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绝对差异为2660元,相对差异为1.59倍;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的绝对差异达11542元,相对差异达3.68倍。
重庆三个地区的经济差异明显,其中尤其以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差异最显著。
3、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圈层分布格局
根据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还可将重庆所辖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
第一圈层,人均GDP 指数高于全市平均值的1.5倍,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除双桥外,其余皆属于重庆市主城区。
该圈层是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2.7%和12.6%,但创造了全市33.6%的GDP,为
全市经济核心区。
第二圈层,指数在0.75—1.5之间,包括涪陵区、巴南区、渝北区、江津市、壁山县、长寿区、永川市、合川市、铜梁县、南川市、万盛区、大足县、万州区、綦江县、武隆县15个区县市,除万州、武隆之外,其余均围绕主城区连片分布。
该圈层区位与交通条件较好,工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市的36.7%和44.8%,GDP 占全市的43.9%。
第三圈层,指数在0.75以下,包括荣昌县、黔江区、潼南县、垫江县、梁平县、丰都县、开县、石柱县、忠县、秀山县、彭水县、巫山县、城口县、云阳县、巫溪县、西阳县17个县,除荣昌、潼南属于渝西地区外,其余15个县在渝东地区连片分布。
该圈层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61.1%和42.6%,但GDP仅占全市的22.5%。
重庆市三个圈层的人均GDP由内向外递减,内、中、外层人均GDP分别为19125元、7047元和3800元,人均GDP之比分别为5.03:1.86:1(以外层为1),人均GDP随着与主城区距离增加而递减。
另外同一圈层内部的区县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呈现出这一特点。
例如,第二圈层的万州、綦江低于更接近于主城区的巴南、渝北等区县;处于第三圈层最边缘的巫溪、酉阳、城口等县也低于第三圈层的其他区县。
重庆市区县发展水平成圈层分布,符合区域经济中的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也说明区位和交通条件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4、重庆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之势
重庆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
1997—2003年,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由3818元上升到6068元,上升了1.6倍,三个经济区的标准差2014元上升到5273元,上升了1.8倍。
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
1997年区县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04,此后在波动中略有上升,2003年上升到0.717;三个经济区域的加权变异系数则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势。
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
1997年最高的与最低的人均GDP之比为12.35倍,2003年上升为12.97倍。
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1997年以来都市经济区增长比较快,与渝西经济、三峡经济区差异扩大。
1997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三峡经济区人均GDP之比分别为2.14倍和3.53倍,2003年分别上升到2.32倍、3.68倍。
1997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和三峡经济区占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37.2%、32.4%和30.5%,2003年变化为39.4%、30.5%和30.1%,都市经济区上升了2.2个百分点,渝西经济和三峡经济区分别下降了1.9和0.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