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和体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和体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方法与工具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杂文,什么是杂文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PPT显示:杂文是直接、迅速针对社会现象发表议论的一种文艺性论文,它既要传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见解,又要通过文学手段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通过这段文字大家能够看到杂文有哪些特点?预设:时效性、议论性、文学性二、观点篇鲁迅先生的杂文被毛主席称为投枪和匕首。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思考在本文中鲁迅先生将投枪和匕首刺向了怎样的观点?鲁迅先生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预设:敌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一)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预设: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信佛PPT显示: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人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鲁迅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反复朗读两个句子,体会两种情感的不同。

(三)本部分小结: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鲁迅先生勇敢站出来,批驳消极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无疑可以起到激浊扬清,提振国民的自信心的作用。

PPT显示:紧贴时代激浊扬清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敌人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一)研读文章3、4、5自然段,分析如何批驳敌人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校赛课一等奖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校赛课一等奖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现在:求神拜佛
——自欺力
3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
4 作者提出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 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阅读第l、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 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挖苦意味?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 “大家”所懂得?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 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 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久的专制 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懂得真相。另外,近 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少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 动
作者对的的观点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 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 蔑。”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 自己的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埋头苦干的人”指 如默 毕默 升无、闻祖、冲努之力、工李作时的珍广 、大 詹劳 天动 佑人 等民 人。 “拼命硬干的人”指 如那 岳些 飞不、怕文牺天牲祥、、不戚计继得光失 、、 林忠 则于 徐祖 等国 人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指 如屈同原情、人关民汉,卿为、人海民瑞鸣等不人平、伸张正义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指 如商历鞅尽、艰谭辛嗣、同英、勇玄献奘身、、法追显求等真人理的人。
结 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Hale Waihona Puke 限性为据,看地底下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在于揭发国民党反动政 府卖国投降、腐败无能的本质,批 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消极论 调,歌颂自古以来有充足自信力的 优秀中华儿女,特别是当时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为解救国难而浴血 奋战的革命人民。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积累“渺茫"证骗”等重点词语,掌握“脊梁"省悟”等字的读音。

2.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3.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4. 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2. 难点:(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

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二)知人论世识体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2. 探寻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8 月2 7 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 指导学生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3. 帮助学生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

4. 培养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中国的脊梁"的论述,体会其内涵。

(2)感受鲁迅杂文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自信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却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他是如何批驳这种错误观点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众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2. 背景介绍“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于1920年成立,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创新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2. 体会鲁迅文章的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 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教学难点:1.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导入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苇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价值就在于有思想。

2.鲁迅是思想者的代表。

他写了很多文章,小说,散文等,深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他的杂文,像匕首,投枪,论时事不留面子,常常对社会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给予一针见血的剖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那么,什么叫驳论文呢?驳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以批驳错误观点为主。

这种文体一般先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或论点、或论证指出对方观点是错的(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间接批驳)。

(过渡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变已经三周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已向关内步步逼近,民族危机破在眉睫)“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___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从以上的论断看来,难怪有人提出这样的论调:“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过渡:针对这样的论调,53岁的鲁迅先生再也坐不住了,发出了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那么,究竟怎样反驳呢,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任务一梳理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两年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他信力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却也是事实发展“自欺力”任务二梳理我方的论证思路连用“三个事实”,并没有否认这些事实。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与反思教学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

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

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三、研习课文(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创新教案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

过程与方法:1.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过程:视频导入:内容为写作背景如下文:1934年,日寇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际联盟申诉,要求其制止日寇的侵略,但国际联盟并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

而当时的一些官僚政客和社会名流等,却在全国各地多次举行“金刚法会”,祈祷“解救国难”,悲观失望的情绪一时甚嚣尘上。

当年8月份的《大公报》社评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课件展示前置主问题:1.明确敌我双方的论点和论据,及敌方论证的错误原因。

画出思维导图(结构提纲)。

2.为文中提到的四种“中国的脊梁”提供论据。

3 .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抓住关键词语)4.“他信力”是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找出生活中有例子。

一、慧眼金睛识重点(一)(除第6题外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由课件展示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1分)2、对方有何依据(2分)3、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4、哪些陈述可以看作我方的论据?5、文中有哪一句话揭示了敌论的错误原因?(2分)6、你能否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错误?(2分)7、哪一句话可以看作是本文的结论?(2分)(二)追问:准确理解下列“中国人”的确切含义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在教材的第五单元,这个单元都是议论性文章。

我们先来看一下单元提示。

二、知识准备1.了解单元提示。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有思想。

本单元所选议论性文章,或针砭时弊,阐释公理正义;或谈论学术,探讨创造的意义,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温故知新。

回顾第二单元(1)《敬业与乐业》论说“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论教养》论说对“真正的教养"的看法。

(3)《精神的三间小屋》表达作者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

三、整体感知1.请你来回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观点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观点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2.请你来分辨:哪一句是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作者要反驳的观点。

3.请你来思考:为什么要先说别人的观点呢?四、了解论证方式立论: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有破有立、先破后立。

五、探究驳论过程思考1:鲁迅先生要批驳的论点、论据、论证分别是什么呢?第一段中有一个高频词: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与反思教学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

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

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

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知世论文:我主要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且介亭”的来历。

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有一个大略的印象。

所谓吧。

学生再想象,自己如果要反驳敌方的论点,将如何反驳。

有的学生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有的学生是“中国人不能失
掉自信力”,还有的是“中国人不会失掉自信力”,经过分析这些反驳的论点都有漏洞,容易被敌人抓住把柄再反驳。

然后反观鲁迅的论点“有并没有失掉
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论点就是相当严密的,不容反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