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合集下载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1、比喻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 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2、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 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5)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大全(含例子)

修辞手法大全(含例子)

70种修辞手法介绍:1. 比喻-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等)都出现。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为、变成”等词连接。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借喻隔阂。

2.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情感、语言等。

比如“大海是如此的变幻莫测,平静却又很凶猛,温柔的但又很激烈,像光滑的穿衣镜,像肆虐的猛兽,像母亲的抚慰,像父亲的鞭打”。

3. 夸张- 扩大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缩小夸张:把事物往小、少、慢等方面夸张。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4. 排比- 句子排比:多个句子结构相似。

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 短语排比:如“这个秋夜,是寂静的,是温和的,是梦幻的”。

5. 对偶-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关。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串对:上下句意思连贯,有承接、递进等关系。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反复- 连续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

如“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 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 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8. 反问- 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如“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实际意思是那条街热闹。

- 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例如“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意思是字典是良师益友。

(完整版)修辞手法大全

(完整版)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1.比喻:1、定义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常用的十种修辞手法

常用的十种修辞手法

常用的十种修辞手法
常用十种修饰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1.比喻
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

例句: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

2.拟人
把事物赋予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例句:风儿轻轻拂过树梢,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

例句:他的食量惊人,一顿能吃下五个大汉堡!
4.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例句: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炎炎,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了人民的安宁而默默奉献。

5.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

例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这里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6.设问
自问自答,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强调自己的看法。

例句:你知道吗?为什么大海如此深邃?那是因为它容纳了无数的秘密和故事。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例句:难道你不觉得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吗?
8.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

例句:他的文笔犀利,被誉为当代的鲁迅。

9.反复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段落。

例句: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细节。

10.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句:他的外表看似粗犷,但内心却细腻如丝,这种反差让人印象深刻。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8种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呼告、通感、反语、互文、寄寓。

具体作用如下: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是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5、通感: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16、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17、互文:互文,也叫互辞,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8、寄寓: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集中表现。

有托物(事/人)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人)抒情等多种方式。

常用的修辞手法列举

常用的修辞手法列举

常用的修辞手法列举常用的修辞手法列举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以下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常用的修辞手法列举,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用修辞手法列举:1、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比拟(又名比体)、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2、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一些常用的修辞用法:(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搜索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最全修辞手法集锦,赶紧收藏起来

最全修辞手法集锦,赶紧收藏起来

最全修辞手法集锦,赶紧收藏起来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
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2、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1、比喻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放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常用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

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01
例: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02
五、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有的人
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
例: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02
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
01
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我摸摸那条棉被……,简直象纸一样单薄。 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
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01
例: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不行么?
添加标题
02
01
种类 1、特征代本体。包括用事物的特征、标志牌号、商标,以及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一般要求选取最鲜明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来作借体。 如: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2、专名带泛称 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3、处所代本体。包括以人事的处所,人的出生地、任职地、物品的产地等代替人或事物。 如:来“两杯龙井”。 4、部分代替整体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5、具体代替抽象 如:枪杆子里出政权。
比喻的运用
(二)用来说明事理。运用这类比喻,大多着重于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
如:(文章)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 。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全体雕花,中间挖空,却又坐不下来,也不成其为凳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1、比喻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2、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5)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可爱的草塘》(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趵突泉》(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拈连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

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窃读记》(2)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十里长街送总理》(3)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6、移就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

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

《听听,秋的声音》(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7、转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活用为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

转品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还可以使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荔枝》(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荔枝》(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州》8、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

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开国大典》(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9、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山水》(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我的“长生果”》(3)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詹天佑》※10、回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

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桂林山水》(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

《青山不老》(3)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11、层递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层次之效果是层层强化,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1)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走遍天下书为旅》(2)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落花生》(3)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可爱的草塘》12、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

双关可以使语义含蓄,其传递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你想四周为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白杨》※13、婉曲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

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秋天的怀念》(3)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用心灵去倾听》1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

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

(1)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闰土》(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卖火柴的小女孩》(3)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

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5、对照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差别,各自的特征便都得到了强调。

(1)步子虽然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和时间赛跑》(2)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使楚》(3)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为人民服务》※16、迭现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少年闰土》(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

《鸟的天堂》(3)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腾空而起,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

《黄河魂》※17、摹绘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地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1)沙沙沙,沙沙沙。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

《笋芽》(2)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笋芽》(3)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颜色。

《山雨》18、反复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

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3)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19、设问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花钟》(2)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桃花心木》(3)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假如没有灰尘》20、反问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文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