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

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
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

《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

课程代码:210173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

学时:72学时(理论12学时;实训60学时)

学分:4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中的必修课程。课程立足于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以民族民间工艺发展方向及相关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结构,结合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够对民族文化有所感悟,掌握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及方法。

二、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职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开展项目实训为主,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实训内容的过程中学会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研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感受民族民间工艺的现状,对民族生活有所感悟。同时也能直观的感受到民族民间工艺的多种表现形式,以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对工艺的设计与制作找到科学的设计方法并准确的定位。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常规教学方法与特色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阐述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立足于当地的特色产业,让学生走进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人的手工作坊。发挥区域优势,体

现地域特色教学。

三、课程培养目标

(一)本课程培养具备民间工艺设计专业理论基础,及制作民间工产品的技能。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民族民间工艺发展现状

了解民族民间工艺的制作流程

(2)技能目标

掌握田野调研的方法

训练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

掌握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的流程与方法

实物制作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对民族生活的感悟

四、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一)先修课程和预备知识

(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三)课程单元教学内容与要求:

(二)实践教学及课时安排(60课时):

(三)课程教学资源条件

1.教师:

教师要有艺术设计专业民族民间工艺与旅游产品设计方向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熟识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田野调研等实践经验的积累,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并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最新趋势,贴近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

职业能力。

2.教学设施:

为建设该专业,近年来学校设立了与民族民间工艺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及校内实训基地,现已建成校内实训室有民族民间工艺车间及陶艺实训室;在“织锦名村”曼暖点设立了傣族织锦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调研、课程实习或见习以及毕业实习等提供保障。

(四)知识拓展:

民族概论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设计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

(五)选用教材

该课程属于特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材。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自编特色讲义,以及时扩充知识内容,并丰富实训内容。

(六)考核评价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调研报告、技能目标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综合运用实训(特色民间工艺产品设计)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应注意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七)其他:(参考书目、试题库、实训指导)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 云南省群众艺术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傣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傣族简史编写组,1985.

《西双版纳概览》. 云南民族出版社.西双版纳州政府接待处,征鹏1993.

《云南特色民间工艺》陈劲松张勇彭瑶编著云南大学出版社

《云南民族文化概说》施惟达段炳昌著云南大学出版社

《曼斗傣族慢轮制陶》张海超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图说中国传统手工艺》宋兆麟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董季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五、编制说明制定人:

审核人:

时间:

《民族民间工艺设计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民族民间工艺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53036 学时:32学时学分:1分 适用对象:环境设计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考核要求:考查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彭咏主编,《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教程》,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2008年 吴安丽主编《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蜡染艺术》,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2009年 张锦华主编《苗族民间文化考察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民族民间美术是研究黔东南苗族侗族美术发展的历史,探讨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美术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掌握民族民间美术内涵的基本规律,对于培养美术学专业学生理论素质,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要素和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避免满堂灌,在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上,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学习,

多进行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民族民间美术 1.基本内容: 第一节悠久的历史 第二节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三节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第四节民族民间美术的大众 第五节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要素和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民间美术的特征、发展。 4.教学建议: 讲授法,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第二章远古时期的民族民间美术 1.基本内容: 第一节远古时期民族民间美术起源 第二节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图腾形象 第三节从《苗族古歌》看苗族内涵的蕴味 第四节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五节民族民间美术的表现题材 第六节民族民间艺术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和掌握苗、布依、侗等服饰艺术。 3.教学重点难点:苗族、布依族、侗族服饰艺术的历史、特点、种类 4.教学建议:讲授法,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第三章原始寓意的图腾崇拜及偶像 1.基本内容: 第一节民族意识中的自然图腾崇拜 第二节民族意识中的和人为偶像崇拜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图腾艺术的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各民族图腾艺术特色。 4.教学建议:讲授法,艺术观摩、作品分析。 第四章苗族的祟拜心理与创造意识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对始祖的创造心理意识

工业设计史第二章第1节中国手工艺设计(DOC)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手工艺设计 中国的手工艺设计源远流长,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了极其光辉夺目的艺术作品,并在整个人类设计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建筑、园林、陶瓷、家具、染 织等设计,不仅对日本、东南亚各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手工艺设计的发展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以下按时间顺序,并选择不同时代中有代表性的一类手工艺产品进行介绍,以期描绘出中国手工艺设计发展的轮廓。 1.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氏族社会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在这之前,人类只能对自然材料进行加工,并只改变外在形状。而制陶,则是通过火的应用,使泥土改变其内在 性质。这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重要的一页。陶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应根据不同用途对原料进行加工。一般要选取细腻的黄土,淘去杂质,如需高温火烧, 则要掺入沙子,以防燥裂。制作陶器最早是用手捏制,对于较大的器物,则搓成 泥条,再盘筑成器形,后来又逐渐发展成转轮成形。在仰韶文化时期即有初级形式的陶轮出现,其结构简单,转动很慢,一般称为慢轮。当时陶器的成形、修坯 甚至某些纹饰的制作,就是借助于这种慢轮进行的。 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谷物的贮藏和饮水的搬运,都需要新兴的容器,陶器这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新的功能要求。但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找到一种新的形式来反映新材料、新技术的特点。早期的陶器在造型上显然是模仿其他材料做成的常见器物,如篮子、葫芦和皮袋的形状,在装饰上也留有模仿的痕迹,如席纹、绳纹的广泛使用。后来才逐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器皿。 陶器表面加工有多种方法:压模,即用平滑的石头在陶坯上压模使之光滑;施加陶衣,进而加以彩绘;压印,用特制工具在陶坯上压出绳纹或条纹,既使陶壁坚实,也使压纹成为一种装饰,增加美观。此外还有堆贴和刻划等多种加工方式。 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水平,能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彩陶多用手 工捏制,然后打磨绘色,再入窑烧制。彩陶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反映了先民的 艺术创造力。 在陕西半坡遗址中有各种适应不同功能要求的陶器,如水器、饮食器、储盛器及炊器等,这些器皿的造型已初步标准化,其中以卷唇圜底盆最为典型。这种陶盆造型简洁优美,而又非常实用,与现代的盆器很相似。卷唇的边缘既可增加强度,也方便了使用,隆起的圜底则使盆能在土坑中放置平稳。这种陶盆通常饰有鱼形花纹,是半坡彩陶最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这种纹样起先使用写实手法,后逐渐演化为鱼体的分割组合,使其抽象化、几何化和程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特点。 彩陶中另一类常见的陶器是用于汲水和存水的小口尖底瓶(图2-1)。其所以为尖底,是由于这种瓶是固定于土坑中使用的。瓶的两耳位置适当,可用绳系住,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030911014 张颖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中国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云南民族文化,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历史来看,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从人文地理来看,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点,构成了云南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观。

下面,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书本上的知识和上课所学的内容,粗浅的谈谈我所认识的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

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689335.html, 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作者:常璐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竹编工艺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源远流长,竹编产品构成了 传统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日用息息相关。从传统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随着不同时代背景的更替,竹编工艺及其产品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一些产品流传至今,一些产品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所有这些在传统生活需求下滋生出来的产品都蕴含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和巧妙古朴的造物观念,值得为现代设计所借鉴。 关键词:竹编;传承;创新 1 傣族竹编 民族工艺是傣族人民适应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一种生存技能的体现,是生活智慧的结晶;与此同时,傣族民族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又往往被打上了傣族社会文化的印痕,是社会生活。第一,竹编制品的特点影响着技艺的流传方式,竹编器物实用性、环保性和审美性的特点决定了竹编工艺传统式、展示式和商品式的流传方式。第二,竹编制品的销路直接影响着技艺的传承,吸引了更多村民从事竹编工艺。第三,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也对竹编技艺传承产生影响,除满足自己生产生活需要外,已成为与其他民族之间经济互补、民族共生的商品和媒介,加大了竹编工艺在地域空间中的传播。第四,竹资源再生、环保、生态的独特优势,使得竹编工艺能更好地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产生关联,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 2 傣族竹编工艺的传承 2.1 文化价值 (1)情感的传递。傣族男女青年恋爱时,如果男方相中一个姑娘就给她送一个小腰箩,若女方也有意,就还给男方一对帽带,表示同意继续交往,在结婚时女方要将小腰箩连同嫁妆带到男方家,小腰箩成为傣族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定情之物。元江、新平一带的“花腰傣”的腰箩也是一种别具特色的竹箩,傣语称为“央杆”,“央”指箩,“杆”指箩上点缀的花纹。腰箩色彩绚丽,连系箩的带子也是五颜六色的彩带。这种花腰箩由傣族小伙子精心编织,用以送给心爱的姑娘。蔑皮要求削得极薄,才能使腰箩韧性达到“人蹋不破、牛踩不烂”的标准。每逢花街节,姑娘都要佩上它,装入食品请小伙子一同品尝。 (2)灵魂的象征。竹编工艺品历来是赕佛的供祭品,如竹编的圆桌、茶托、捧盒、提篮等,特别是竹斋盒,集竹编工艺与漆艺装饰工艺为一体,堪称竹编精品,是神圣与尊贵的象征。 2.2 经济价值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乐器资源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乐器资源 【摘要】云南民族音乐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传统。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整个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样,自两千多年前庄跤入滇以来,即和中原音乐文化保持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的先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自创造了本民族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乐器,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富有特色的器乐演奏形式及大量优秀的器乐曲。 【关键词】云南民族音乐文化;云南民族乐器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云南,曾被誉为“歌舞之乡”、“音乐的海洋”,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座“民族音乐艺术宝库”。的确,长期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年复一年,世代相传,为我们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唐代南诏时期,“传周公之礼乐,习孔子之诗书”,大量吸收内地汉族文化,对云南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无疑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明清以来,大量内地汉族移民入滇,给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以进一步的推动,特别对地方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极大。如花灯音乐中不仅有许多曲调来自内地,而明、清小曲则更是花灯唱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等三大类唱腔,即分别源自秦腔、徽调和汉调。至今遍及云南各地的“洞经”音乐①,据初步考证,约于明嘉靖年间从四川传入。 云南民族音乐其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五大类。其中,除汉、白、傣、壮等民族有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外,在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民间歌唱、民间器乐演奏和民间歌舞活动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 美丽神奇的彩云之南,是多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云南独特丰厚,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民族文化,为世界保存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罕见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作为其中瑰宝之一的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变化丰富、影响深远。 早在3200多年前的殷商中晚期至周初,云南铜鼓、编钟、铜葫芦笙斗等就揭开了云南民族音乐艺术灿烂的历史篇章。昆明彝族子君人至今仍在吹奏的陶制乐器“阿乌”、富民出土的土洞箫,与周代埙类乐器十分相似;考古发掘出土的楚雄铜鼓、羊角钮钟、江川曲管葫芦笙、祥云葫芦箫、编钟,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中原乐器;呈贡发掘的东汉梁堆墓内的抚琴和吹箫陶俑,昭通出土的歌舞画像砖等,展示了汉代云南各民族丰富的音乐艺术。文献记载中,司马相如《上林赋》所记汉皇宝宫廷宴乐中的“巅歌”与汉乐府中表演滇歌的“诸族乐人”相互印证;《后汉书》载有明帝时代的《哀牢行者歌》、《白狼歌》;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西南夷掸国献乐及幻人到洛阳演出,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尝抚琴,滇人乃著《琴经》。 到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派大型歌舞团赴长安献演《夷

我眼中的非遗――传统手工艺5.1

“我眼中的非遗”——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手工艺技能,是指人民群众为了满足物质精神需要和审美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人工造物所用技能的总称,包括器具制作、民居建筑、陶瓷、织染、金属工艺、造纸、印刷、酿造等传统手工技艺。 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繁多种类,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实用类手工艺、欣赏类手工艺、宗教祭祀类手工艺。按产品分类,可分为陶瓷手工艺、金属加工手工艺、纺织印染手工艺、挑花刺绣服饰缝制手工艺、金银首饰加工手工艺、皮革和毛皮加工手工艺、竹藤棕草编织手工艺、木器制作、雕刻及建筑装饰手工艺、制浆造纸手工艺、民族民间乐器制作手工艺、儿童玩具手工艺、烟花爆竹手工艺、工艺画制作手工艺及书画装裱手工艺等。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丰藏宝库。 传统手工艺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护着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同时力求美观,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善地结合起来。如陶器、木器、竹藤编织,都是群众的生活用品,同时又都作了艺术加工,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二是大多数手工艺品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铜锡资源、竹木藤草资源、棉麻毛资源、大理石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使天然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三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副业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主,这就使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 四是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也就是说,在一个民族的手工艺品中,不仅透析着这个民族的艺术天赋和审美力,还可以从中断定,在

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策划方案(doc 6页)

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策划方案(doc 6页)

附件一 第二届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策划方案 一、博览会宗旨 宣传优秀的民间艺术,展现民族民间灿烂的手工艺文化。追寻民族文化本源,发展文化事业。 二、浙江省民间手工艺参展品类 1、浙江省民间手工艺背景 浙江的民间手工艺历来丰富多彩,海岛、水乡、山川等各地貌与不同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民间手工艺,其中传统的“三雕一塑”自明代就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手工艺人。现今浙江省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民间手工艺的发展,陶瓷、剪纸、刺绣、染织、编织、灯彩等,多次被国家评为民间工艺美术珍品,并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浙江民间手工艺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品种,而且发展了新的项目,出现形式多样,融艺术创作与工艺技艺为一体的手工艺精品。 近年来,浙江的手工业进入繁荣时期,手工业企业与手工艺作坊发展迅速,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培养年轻一代手工艺家,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浙江省民间手工艺种类 (1)杭州民间手工艺品种有: 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都锦生织锦、首饰

工艺、铜雕、萧山花边、刺绣、蓝印花布、西瓜灯彩、湖笔、长兴紫砂、海宁花灯、羽毛风筝、叶片刻、海宁绣衣、富阳制纸、丝质地毯。 (2)浙东民间手工艺品种有: 越窑青瓷、贝壳雕、象山竹根雕、树根雕、竹编、仿古家具、花雕酒坛、珍珠串缀、嵊县泥塑、仙居无骨花灯、玻璃雕刻、台州草编、黄岩翻簧、金银彩绣。 (3)浙南民间手工艺品种有: 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木制器皿、车木玩具、竹壳雕、青田石雕、瓯塑、瓯绣、金银彩绣、发绣、彩石镶嵌、竹丝画帘、竹丝绣帘、蛋壳画、羽毛画。 (4)浙西民间手工艺品种有: 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畲族服饰、木制器皿、淳安麻绣、开化根雕、昌化鸡血石印、江山制砚。 (5)浙中民间手工艺品种有: 东阳木雕、东阳竹编、编江剪纸、浦江麦杆编、浦江麦杆贴面。 三、举办单位 主办:浙江省文化厅 承办:浙江省群众艺术馆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义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四、博览会时间、地点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2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2 发布者:陈明发布时间: 2012-5-4 13:58:59 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视觉上的优势是最自发的、最乡俗的艺术语言。本课的文字部分阐述了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式、方法、审美特征、文化内涵等等方面。而大量的图片是对以上内容的直观展现,因此,应结合图片和教材文字内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一些手法有个认知上的了解,并且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文化内涵有个认知上的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挂饰、玩具、风筝、剪纸、面具、刺绣、织锦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物、图片展示和文字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强烈对比的手法,从而形成了民间美术特有的装饰风格。 2、对一些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的规律即色彩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浓浓情感。 3、通过营造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审美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具体了解并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二)授课: (5)做个小游戏:“买东西”。(对本课的主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有一个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主动的参与学习改变偏见,并将偏见变为积极的认识)(运用对比自然真实的物品与装饰风格的作品的不同色彩体现,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手法的理解) 教师准备好许多不同款式的鞋垫,让部分学生上扮演“顾客”,为自己的“店铺”提“意见”。 学生小声议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没有色彩的鞋垫没有人买,而色彩鲜艳的鞋垫买的人却多呢? 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教师及时分析运用文字说明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民间生活的环境、状态以及老百姓的追求与信仰是形成民间美术色彩搭配不拘泥于自然色彩现象、大胆提炼归纳的装饰风格,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5、课件展示: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成果公报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成果公报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自筹经费课题 学科分类:体育卫生美育 课题批准号: XJK06CTM030 课题主持人:姜仁炳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保靖县迁陵学校校长 课题单位: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迁陵学校 主要研究人员:李其南饶强彭秀勤米郁立向仙珍彭勇刚向芙蓉常敏田芳宋开斌彭明军张红向明通黄福耀刘耀明贾宝莉罗媛贾满珍向亚琼孙亚娟曾黎彭延保曾靖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成果公报 我国艺术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从某种程度上证明,艺术教育成了“贵族教育”。发达地区及专门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实践开展得热火朝天。而民族贫困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还相当滞后,他们一方面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学习发达地区及国外的艺术教育先进经验发展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受社会成人价值取向功利化的负面影响,未能从应试教育,“高考”教育的桎梏中摆脱出来,淡化甚至放弃艺术教育;第三,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资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未能有机整合,使民族民间艺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缺失。湘西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是国务院批准进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实验区”的唯一市州级单位。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多样,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艺术形式的变异,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和继承民族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着力挖掘和开发本地区民间艺术资源的前提下,将其有效资源与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有机整合,使学校艺术教育在执行新课标的同时,贴近民族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环境,使学校艺

工业设计史 第二章 手工艺设计阶段 概述

第二章手工艺设计阶段概述 距今七八千年前,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从采集、渔猎过渡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生活。这一时期,人类发明了制陶和炼铜的方法,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用人工方法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不断被创造出来,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为人类设计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使人类的设计活动日益丰富并走向手工艺设计的新阶段。 手工艺设计阶段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在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手工艺设计文明,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设计传统。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如建筑、金属制品、陶瓷、家具、装饰、交通工具等方面,都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这些丰富的设计文化正是我们今天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源泉。 手工艺设计阶段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设计的产品大都是功能较简单的生活用品,如陶瓷制品、家具以及各种工具,其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手工劳动。一般是以个人或封闭式的小作坊作为生产单位,生产者和设计者往往就是一个,生产者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而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装饰成为体现设计风格和提高产品身价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与现代批量生产的方法完全不同。二是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使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非常了解,这就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感,使设计者有一种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的责任心,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因而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设计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它既体现了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又体现了社会生产水平和人在自然界所处地位的变迁。由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设计发展轨迹,为此本章将分中国手工艺设计和外国手工艺设计两部分来简述手工艺发展的概况。

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谈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

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谈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 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谈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 施文丽 , 李纶 , 胡鹏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云南昆明 650093 [ 摘要 ] 在艺术世界中 , 介于具体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的一般本质之间的艺术现象 , 被称为艺术类型。 本文从艺术类型学出发 , 系统阐述了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和自然分类体系。基于这些理论 , 对异彩纷呈 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进行分类 , 建立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分类体系 , 从系统上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进行初 步探讨。 [ 关键词 ] 艺术分类学 ; 云南 ; 民族民间工艺 () 200401 - 0099 - 05 [ 中图分类号 J 52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 - 1254 A Discussion on the Cla ssif ication of Yunnan Fol k Crafts from the Artistic Taxonomic Perspective SHI We n - li , LI Lun, HU Pe ng ( )Faculty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Kunming , Yunnan 650093 ,China Abstract :In the world of art , something between the concrete works of art and the ordinary essence of art is called the type of art . From the artistic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ogical and the natural classi2 fication systems of art .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eories ,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various kinds of the folk crafts in Yun2 nan , establishes its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folk crafts in Yunna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stem. Key words : artistic Taxology ; Yunnan ; folk crafts 提起艺术 , 人们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各种各 , 艺术都是以个别的形式存在的。说 样的艺术类型 , 诗歌、散文、绘画、雕塑、建然而 , 唯物辩证法指出 ,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筑、音乐、舞蹈、电影等等不胜枚举。在艺术理都是对

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策划方案

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策划方 案

附件一 第二届浙江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策划方案 一、博览会宗旨 宣传优秀的民间艺术,展现民族民间灿烂的手工艺文化。追寻民族文化本源,发展文化事业。 二、浙江省民间手工艺参展品类 1、浙江省民间手工艺背景 浙江的民间手工艺历来丰富多彩,海岛、水乡、山川等各地貌与不同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民间手工艺,其中传统的”三雕一塑”自明代就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手工艺人。现今浙江省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民间手工艺的发展,陶瓷、剪纸、刺绣、染织、编织、灯彩等,多次被国家评为民间工艺美术珍品,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浙江民间手工艺不但继承了传统的品种,而且发展了新的项目,出现形式多样,融艺术创作与工艺技艺为一体的手工艺精品。 近年来,浙江的手工业进入繁荣时期,手工业企业与手工艺作坊发展迅速,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培养年轻一代手工艺家,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浙江省民间手工艺种类 (1)杭州民间手工艺品种有: 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都锦生织锦、首饰工艺、铜雕、萧山花边、刺绣、蓝印花布、西瓜灯彩、湖笔、长兴紫砂、海宁花灯、羽毛风筝、叶片刻、海宁绣衣、富阳制纸、丝质地毯。 (2)浙东民间手工艺品种有: 越窑青瓷、贝壳雕、象山竹根雕、树根雕、竹编、仿古家具、花雕酒坛、珍珠串缀、嵊县泥塑、仙居无骨花灯、玻璃雕刻、台州草编、黄岩翻簧、金银彩绣。 (3)浙南民间手工艺品种有: 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木制器皿、车木玩具、竹壳雕、青田石雕、瓯塑、瓯绣、金银彩绣、发绣、彩石镶嵌、竹丝画帘、竹丝绣帘、蛋壳画、羽毛画。 (4)浙西民间手工艺品种有: 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畲族服饰、木制器皿、淳安麻绣、开化根雕、昌化鸡血石印、江山制砚。 (5)浙中民间手工艺品种有: 东阳木雕、东阳竹编、编江剪纸、浦江麦杆编、浦江麦杆贴

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

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 就中国来说,民间舞有自己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有自己发展的 风流年华和繁荣、昌盛时期,是人民大众艺术活动中的宠儿,占有极 其重要的位置,早在戏剧艺术还处于婴儿时期,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仅 仅人们仅有的艺术形式,汉唐时期,因为当时的经济繁荣并且大量吸 收外来的艺术形式,迎来了民族民间舞蹈的鼎盛时期,可惜至明清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就民国汉族民间舞蹈来说,大大的衰落了,尤其 是当戏曲艺术形成之后更是如此。 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形成,也能够说是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和派生, 它经过和武术、杂技、艺术体操等艺术的结合创造,又培育出了戏曲 舞蹈艺术,也就是我们常称的是“古典舞”这大概也就是艺术发展的 规律和标志。外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在那个时期,中国民族、民 间舞的发展有些缓慢了,不如昔日之昌盛了,从全国艺术的主体地位,让位给各种戏曲艺术了,但是我国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依然保持了自 己的发展势头,保持着自己在人民大众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位置,即使 如此,几经波折的民族民间舞蹈在人民中继续广受欢迎,表现了其顽 强的生命力,仍旧是舞蹈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和基础。 一般地说,在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舞蹈的种类和体裁都比较简单,而随着社会生活持续地丰富和发展,就会持续地生发出新的舞蹈 艺术品种,出现新的舞蹈体裁,舞蹈形式的演变和发展也将会更加复 杂多样。特别是我国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因为社会更加迅猛地发展,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升,我国民 族民间舞蹈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就拿我们国家来说,已 经举办三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尤其是这个届艺术节,全国56个 民族56朵鲜花,争奇斗艳,一台台饱蘸着民族滋养和澎湃激情的晚 会拥有较高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含量,同时也具备了很突出的艺术个性 及很成熟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一次次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艺术大丰收,通过对这次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的观摩,作者感受到国民族民间 舞蹈的发展之神通。

民族民间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民族民间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民族民间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论文题目:别样“饰”界——传统玉文化意蕴在翡翠首饰设计中的再营造 一、选题背景 玉文化是指我国历代玉器在制造、使用、收藏过程中,精神文化经历史积淀形成的典章制度、行为礼仪,是社会道德,信仰习俗,观念意识以玉石器物为主要载体,具有独特艺术审美品格的民族意识表现。文章中的“翡翠首饰”是指主体材料由翡翠制作而成的首饰,翡翠首饰是首饰中重要的一个分类。国内对于玉文化的研究可谓广博精微,包罗万象,也 越来越趋于完善,以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侧重对玉器实物体的研究。传统玉文化研究专著首先以杨伯达编写的《中国玉文化学》(2002年、2004年、2005年、2007年)为代表。 该书综合了众多学者多年来对玉文化和“玉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衍生于玉文化背景下的翡 翠玉石的发生发展轨迹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多以勐拱、保山、腾越地区为主。随着当代审美的多元化,对于传统玉文化意蕴的现代表达可谓是与时俱进的,目前对于玉文化的研究已有向玉制品创作转变的趋势,开始从艺术设计角度对玉文化进行“形而上”层面的研究。 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未形成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所以本论文的撰写也是旨在对这方面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由于对传统玉文化的研究存在地域性限制等特殊条件,国外相关 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著作有:日本学者林已奈夫撰写的《中国古玉研究》(1997年);英 国学者罗森著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中国玉器》(1995年)、美国学者坎曼著《中国 的坠饰材料与象征》(1962年)。国外对于首饰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文献资料较 为丰富广泛。英国珠宝首饰设计师伊丽莎白.奥尔弗编著的《首饰设计》书中,作者结合 自己的创作实践,较为系统地论述现代首饰设计从构思到成品这个设计思想的物化过程。诠释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首饰设计理念。书中详述了多种现代首饰设计理念指导下的设计方法、材料选择以及工艺制作等内容,进一步强调了首饰设计理念的重要性。由英美合作系列丛书MASTERS,LARKBOOK以优秀案例的形式详细收录了每一个优秀首饰设计的 材质,大小规格与创作灵感。《英国珠宝首饰制作基础教程》是一本讲述珠宝首饰设计和制作的系统教程,详细地指导学习如何使用首饰设计工具和设备,如何进行科学的操作,如何搜集自己的灵感,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实现自己的创意。 国外涉及到翡翠首饰设计案例的理论性研究目前还没有发现,本课题的研究也是力求能够在这方面做一定的补充。国内专门研究首饰设计的书籍有郭新编著的《珠宝首饰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5)。该书主要研究了首饰设计发展简史、首饰设计工艺流程、首饰材料、首饰设计工作室创立五个方面。该书又与《珠宝首饰绘画表现技法》、《贵金属材料与首饰制作》整理为珠宝首饰专业系列教材,为珠宝首饰设计人才培养提供

民族手工艺的产业发展建议

民族手工艺的产业发展建议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决定了企业和生 产者的命运。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以及目标消费者用途来划分,传统 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可分为五种:(1)艺术收藏需求;(2)民俗情结需 求;(3)商务礼品;(4)家居装饰需求;(5)企业文化需求。但是当前市场 上手工艺品的销售绝大多数是以民俗情结、家居装饰为主,没有形成 健全的产品销售信息网络。 国内外相关服务平台缺失 任何产品的生产和发展靠的都是知名度和市场。在当代这个开放的市 场经济大环境中,“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被动的销售模式已失去功 效了。因为缺少相关的宣传窗口、展销平台,部分传统的手工艺品处 于“养在深闺无人识”境地,它们无法向众人展示其文化价值和艺术 价值,难以产生市场效益。些许产品因为宣传推介的不利、市场沟通 不畅等原因致使其没有继承和发展下来。 具有品牌潜质,无品牌意识 手工艺产品既有承担着主流文化即汉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化,还有现代商业文化对民族文化个性的渗透。这两股压力在国家文化政 策的调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人的介入下,无形中形成了一种 拉力。近些年来,政府专用资金持续地涌入,为民族地区手工艺产品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多样化的有利条件。在这种大环境下,部 分手工产品(如湘西土家织锦、江西“三雕”等)具备了打造品牌产品、形成品牌效应的潜力,但是当前关键就在于相关部门和经营主体缺乏 品牌意识,极大防碍了手工艺产品的可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一)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发展的优势

1.政府支持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传统手工艺品的开发主要聚焦 在少数民族文化上。当前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已经制定了一 系列相关文件法规:《关于支持和促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等,它们有力地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借助政府的支持取得成功的 例子不胜枚举,如在云南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当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 特色文化产业板块。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销售企业发展到7000多家, 建成了鹤庆新华银器村、腾冲荷花玉雕村等一大批专业市场,年销售 额超过80亿元。为促动风筝扎制、木版年画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的饱和利用,当地政府成立木板年画和风筝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在 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潍坊风筝成为当地的一大产业,具有自主 出口权的企业就有7家。 2.需求空间巨大传统手工艺品的工艺较特殊,绝大多数产品采用的是 纯手工工艺。例如手织布,它从采棉纺线到上织布机,零零碎碎72道 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在现代这个追求个性和返璞归真的快消费、快节奏社会,这种手工艺生产企业发展存有很大的潜力,市场商机无限。同时,传统手工艺品的买卖绝大多数发生在旅游胜地。作为“朝 阳产业”的旅游业,近些年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大涨。借助于旅游业这 个行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未来市场上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呈增长态势。 3.发源地和文化背景优势传统手工艺品大多发端于我国民族地区,而 我国历史源远长久、文化博大精深。而手工艺产品的地域色彩浓厚, 这也是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色彩斑斓、独具匠心、民族文化 内涵浓郁的手工艺品共存的原因所在。例如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 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 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 文化等等。例如土织布的故乡黄河流域,当代此地域的土织布在传承 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多的注入了现代纺织技术,它们花色图案 自然、古朴、粗犷,具有极其浓郁的黄土高原风格,文化底蕴丰裕。

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现代设计

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现代设计 发表时间:2019-09-16T15:22:54.3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姜婷 [导读] 摘要: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国人一向引以为荣的民间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身份证号码:37020319811216xxxx 摘要: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国人一向引以为荣的民间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物质实体,民间工艺美术品之所以能沿袭久远,除了其自身的民俗性与生活实用性外,同时还承载着另一类特性,及精神实用性与审美性。本文分析了民间工艺美术品的现代设计。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品;现代设计;融合;大众需求 1 民间艺术品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于传统的民间艺术工业就相当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来促进工业品的发展,同时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深化我国的企业改革力度,加强我国经营机制的转化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外贸易。另外,我国政府还对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民间艺术的进步。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总体来说尚不景气,相当多民间工艺企业的生产销售正处在一个逐渐枯萎的境地,民间工艺美术行业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我国的大部分民间工艺企业都处于艰难的境地。 2 民间艺术是现代设计之源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由此类推,由人民自己创造的完全属于人民自己的民间美术,可以说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自己创造的一种文化,既包括了物质文化也包括了精神文化,用今天的话说是包含着两种文明。它是我国当代一切民族造型艺术、民族文化、艺术设计的心理之源。从古代到现代,无论哪一种非民间艺术,其最初的艺术雏形,或最初的艺术心理发端总来自民间艺术。因此,从艺术形式上讲,民间艺术既是流,又是源。 3 民间工艺的现代艺术设计内蕴的融合 3.1 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同源同宗 当我们远古的先人在彩陶上描画出第一道花纹时,就奠定了民间美术的基础;当他们用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来打造劳动工具时,设计也就在这一瞬间产生了。因此,民间美术和设计艺术的源头,都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原始时代。 民间美术保持着艺术本质的质朴和纯真,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在中国民间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构筑着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尽管它的魅力让人魂牵魄动,但它的第一特征仍是它的实用性,它的发生与发展均与人民大众的劳动与生活相伴相随。一双绣花鞋不仅好看,穿到脚上还要舒适;一个青花瓷罐,不光摆在桌上欣赏,还得用它盛油盐酱醋;贴在窗子上的“喜花”,既装点喜事的气氛,又是对夫妻和睦的祝愿……它的美直接起源于功能之中,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和谐统一的形式,它既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同时又无不打上人类设计思想的印痕。民间美术和设计其实就是这般水乳交融,难解难分。 3.2 民间工艺造型手法与现代设计一脉相承 民间美术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不重外在的形似,而重本质的神似,甚至用几何形对自然加以夸张、概括、变形,从而对自然界得到一种本质上的理解、把握与表现。这种造型手法与现代设计追求单纯、简洁、形象的纯粹性不谋而合。 民间美术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民俗活动的广泛,出现了更多象征性造型。如:团花剪纸寓意团结和气,抓髻娃娃被用作避邪招福的吉祥物,以蝙蝠谐音“福”等。这些造型以它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为人们所传承,成为民间美术造型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现代图形设计中也普遍使用比喻的方法,既能够使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形象,又能够使图形更生动、更具说服力。如:福特汽车的广告,用一只穿上滑轮靴的犀牛(喻体)和一辆汽车(本体)并置,即使没有任何说明文字,受众也一望而知这是比喻汽车像威猛的犀牛配上灵巧的高速滑轮一样,威风八面,无人能敌。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确有相近的本质,不同的音容。 3.3 民间工艺扩展了现代设计的思维与创造力 一位身居农村的老太太,从未见过真正威风凛凛的老虎,但她可以凭自己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结合自己精妙的构图方式得心应手,剪出栩栩如生、威猛的老虎,甚至造型可以深入到物象内部,老虎身上出现小虎,老虎肚里出现“五毒”和剪子等。在这里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摆脱客观事物的束缚,通过艺术语言,充分表现人的创造性思维。学习民间美术,能够锻炼发现能力,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寻常事物,锻炼从杂乱中寻求秩序的能力,锻炼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它能让你在设计中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合理、想得周到,使思维方式扩展开来,使设计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4 大众对民间工艺美术品新的实用与审美需求 民间工艺美术品开发要适应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设计和生产出为大众喜爱和接受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历经几十年的工业文明与商品经济的冲击,大众对大量花色繁复、形态各异,机械生产、一成不变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惊艳与渴求,而是产生了审美疲劳。 另外,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除了其自身己承载的民俗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外,真正走入大众生活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质:个性化、多样化、时尚感。仅仅将古董般的原物放在大众面前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部分需求,真正受大众欢迎的开发成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恰恰是具备了以上几个特质。商品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是一当代市场的需求,消费者已习惯于在各类琳琅满目的商品的体味选择的快乐,因此设计多种风格样式的产品以满足不同个性的消费者是必要的。 开发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时尚感其实是开发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时尚感与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原有的审美特征并不冲突。这是因为传统元素在与现代元素的强烈对比下,往往绽放出一种独特、绚烂的后现代美感,但这种美感必须在与现代元素的对比下才可能发生,如果缺乏这种对比,传统元素就仅仅是沉闷的古董。因此在表现形式上,不应再单纯的表现怀旧、回忆,而应着重表现一种带着淡淡怀旧情绪的时尚感和精英感。当然也可以生产部分原生态形式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文化》作者:周晓玲岱山县地处东海,正处于我国沿海南北航线和长江黄金水道江海联运的交汇点。历史悠久,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文化发达。有文化遗址为证,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岱山自古被称为东海中的“蓬莱仙岛”。几千年来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产生和传承了诸如渔歌、渔鼓、号子、小调、民间跳蚤舞、渔民画、民间故事等一批极为丰富、独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珍品。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极其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抢救、发掘 在岱山历史上,人们对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化有着良好的继承习惯。直至今日,岱山岛内还广泛地流传着徐福求仙、八仙过海等许多动听的故事。1998年,我县作者陶和平根据流传故事改编了电视剧本《徐福东渡传奇》并由浙江电视制作中心拍成了二十集电视剧。正因为岱山有着十分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长期来所形成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为此,岱山县文化馆对民间艺术的抢救发掘工作自建国初期即已开始,并陆续编印了不少民间文化资料。1987年,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全面性的普查和采录,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渔歌、小调、号子,这些后来都成为了民间三大集成的丰富内容。 岱山人祖祖辈辈以大海为生,博大的海洋铸就了岱山人宽广的胸怀,豪爽的性格,由此也产生了渔歌、渔鼓、号子、小调。我县群文工作者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调查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全面性普查。为了加大抢救、发掘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力度,今年浙江省文化厅拨专款正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渔歌的收集工作。目前这一工作,正在有计划的开展之中。 渔民画是我县的一个新美术品种,起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浩瀚的大海是渔民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母,它让渔民在惊涛骇浪中学会击楫弄桨,浩瀚的大海也是渔民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它为渔民画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渔民画不同于专业画家所作的画,它既有民间的色彩,又有独特的构思,在艺术上讲究色彩、线条。正到的地方十分精细、大气的地方雄伟夸张。它描绘的是渔民所熟悉而又为之兴奋的人物和生活体验,渔民粗旷豪放的脾性和与天奋斗的乐观情绪都寓于画中。 二、整理研究 对于民间艺术,在抢救和发掘的同时,必须对大量资料进行艰苦细致的整理和深入研究,才能使民间艺术捐到更好的保护。为此,我县在整理和研究民间艺术方而也作了较大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