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五人墓碑记学考复习
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三课文复习2020年12月

翻译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敛赀财以送其行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公之逮所由使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 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 ( )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 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 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 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 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 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 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结交,亲附
同“智” 离开
取代
表商量语气, 还是
三、一词多义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惟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这件事
夜,缒而出 而 今急而求子
因人之力而敝之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 善留 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欲 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之)俱死 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 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 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 王也。’故听之。”
介词,用
讲解翻译课文
沛公军(于)霸上 ,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 欲王(于)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 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我) 击破沛公军!”
《五人墓碑记》复习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 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
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
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 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
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
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
被动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不能容于远近 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4、 激昂大义
被正义所激发 被远近人的收留
以“被”表被动 被大义所激励
介词结构后置句
1、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 忠义暴于朝廷 4、 荣于身后 5、 不能容于远近 6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 忠丞匿于溷藩以免 8、 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 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
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
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 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
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
五人墓碑记
张 溥
一、文学常识 (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 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 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 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还可说明、 描写 。记是一种文体,是记叙文,是古代的散文。 (二)、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 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古代一种刻 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三)、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 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 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
《五人墓碑记》复习课件(好)

【合作探究】
要求: 先自主完成“课堂合作案” 部分,有疑问的、不会的句子, 同位、前后位之间再讨论解决, 时间6分钟
虚词:为
(一)动词。(wéi)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翻译比较灵活。 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⑵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虚词:为(wéi)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⑴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从……看”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3、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 》) 4、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意:3和4条 “为”读wèi)
张 溥
五 人 墓 碑 记
【复习目标】
• 1.熟读全文,背诵并默写五、六两段。 • 2.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翻 译重点句子,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3.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将课文中的素 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知识梳理】
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并自主梳 理课本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导 学案中“自主完成案”部分, 时间5分钟
虚词:为(wéi)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 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 传》)
五人墓碑记复习课件

2、古今异义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 今义:路中间。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古义:行,品行;为,作为。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古义:胸怀大志,刚直不阿。 今义:不吝惜。
(4)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痛恨。 今义:极端伤心
第二段
去:距离。 墓:名作动,筑墓,修墓。
葬:安葬。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止:通“只”,不过。 有:通“又”。
凡:大凡。
慷慨:刚正不阿(古)大方(今)
疾病:名作动,生病。 湮没:埋没。
道:称道。
已:表程度,太。
况:何况。
草野:乡间,民间。
闻:名声,名誉。
独:唯独。
皦皦:通“皎皎”,名声显赫。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谁为哀者 (为谁哀,“谁”是“为”的宾语) ②状语后置 立石于其墓之门 (正常语序应为:“于其墓之门立石”) ③定语后置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正常语序为: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3)被动句 ①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用“于”表被动)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用“被”表被动) ③激昂大义
少:稍微,一点。 发:拿出。
金:银子。
函:名作动,用木匣装。
卒:最终。
全乎:完整的样子。
第五段
大阉:指魏忠贤。
乱:形容词作名词,祸乱。
缙绅:也作“搢绅”,即士大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定语后置句
易:改变。
志:志节。
四海:指中国。 素:从来。
闻:听过。
训:教诲。
激昂大义 被大义所激励
蹈死:踏上死地。 顾:回头。
碑记,指刻在碑上记录人物生平
《五人墓碑记》学考复习2017

第一部分(1-2):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抒 发感慨,并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 以及五人死难经过。(叙为何独五人之 “皦皦”) 第三部分(5-6):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意义 (“皦皦”),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 照应开头。
突出“独五人之曒曒”的问题
作者 张溥,复社的创始人
和领袖,字天如,江苏太仓人。 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本 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 成。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 号召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 文 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 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 者六、七始已。”后来把自己 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和 同乡张采并称“娄东二张”。
张 溥
复习目标
①了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
②背诵5、6段 ③积累古代汉语知识,掌握古今异义和 词类活用。(考点整理) ④领会文中对比手法,体会文中所阐述 的“激于义而死”的生死价值观。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 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 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 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 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 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 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 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 述兼议论的文体。
周顺昌,号蓼洲,明天吴县人。为人正直、 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由于不满于阉党当道,在 与他人谈话中,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 于是被革职。由于其清廉,在被革职回老家时, 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罢官后,阉 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 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其中有赞 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魏忠贤的爪牙与 别人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 因此被逮捕。至京,虽被拷得体无完肤,仍痛骂 魏如故,后死于狱中,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 得昭雪。
高二语文学考复习五人墓碑记.ppt

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于):被动句 激昂:激励振奋。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
蹈:踏
死:死地
曷:同“何”,什么
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 矫诏:假托的诏书。
顾:回头看。
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 钩党:有牵连的同党,特指东林党。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
卒:最终。 以:因为。 逡巡:迟疑不决。
反阉暴动,四方之士因慕“义”而无不过而拜且泣等,都是“义”的表现。这种 精神值得我们肯定并发扬光大。
盖:发语词,无义。当:在…时候
之:取独。
激于义:“于”介词,被。被正义所激励。
而:表因果,而。
焉:兼词,“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
至于: 到
之:取独。
当道:当权者。
除:清理,整治。
以:来。
之:代词,他们
其:代五人,他们的。
旌:表彰。
所为:指事迹,壮举。
盛:形容词,盛大。
矣哉:句末语气词叠用,表赞叹。
社稷:国家
6.分析文中的对比,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寓褒贬、爱憎于对比之中: (1)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患病而死相比。对 比之中,显示了五义士死而皦皦,不同寻常。 (2)将苏州市民对周顺昌和五人的态度与对魏阉奸党的态度相比,充分表现 了苏州市民鲜明的政治态度,也渗透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3)将大中丞在事变之初苏州市民“噪而相逐”前后的表现作比。身为大中 丞的阉党红人毛一鹭,在事变之初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但经过苏州市民鼓噪 围攻和追逐后,却吓得藏在厕所里,狼狈逃命之相跃然纸上,显示了五义士的 坚强后盾——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
1.文章开头先概述五义士牺牲的原因,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三一轮复习《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梳理

整体板书
记叙
1、葬之旌之 2、独五人皦皦 3、苏州人民英 勇抗暴 4、五人就义
议论:三组对比 1、五人—缙绅 2、五人—高爵显贵 3、为义而死—寿终正寝 意义: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也
虚词:为(wéi)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⑴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从……看”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3、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 》) 4、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意:3和4条 “为”读wèi)
导读·边学边思
一、基础梳理 1.整理文中文言虚词“以”的意义与用法。 葬之: 连词,表目的 本 (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 .
课 栏 目 开 关
(2)以 旌其所为: .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目的
(3)敛赀财以 送其行: .
介词,凭借 (4)是时以 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5)于是乘其厉声以 呵: . (6)中丞匿于溷藩以 免: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
指月光满盈时即阴历每月十五日 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赀财, zī 行xí ng,品行 tí 为w è i介词, 在 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 为wé i,成为 替,给。
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chì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
4、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_______。过也,
翻译课文并归纳文言知识: 在 liǎo 取独 dà i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焉,兼词,相当于 的 被(正义所激怒) “于是”、“于之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 ” 向 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 他们 在 名作动,表彰 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 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文言文复习考试必备 五人墓碑记 (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张溥(注音)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注音),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注音)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注音)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注音),何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注音)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注音)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注音)而仆.(注音)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注音)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注音)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注音)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注音)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注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注音)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注音)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注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注音)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注音)洲周公忠义暴.(注音)于朝廷,赠谥.(注音)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学考复习
一、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敛赀财以送其行
3.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二、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
..士先者
古: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古:今:个人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古:今:压住、依靠
4.断头置城上,颜色
..不少变。
古:今:颜料或染料
5.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
古:今:十分,很
6.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古:今:看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今:头儿
8.吴之民方痛心
..焉
古:今:难过心伤
二、一词多义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1.发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五人墓碑记》)()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五人墓碑记》)() 2 卒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报任安书(《报任安书》)()
素不闻诗书之训(《五人墓碑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3书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黄生借书说(《黄生借书说》)()
三、词类活用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
..而死 ( )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4)缇骑按剑而前. ( )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6)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7)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9)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 )
(10)不敢复有株治
.. ( )
(11)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 (12)安能屈.豪杰之流()
(1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14)不能容于远近
..()
(15)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16)亦以明.死生之大()
(17)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 )
四、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谁为哀者?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句翻译
1.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B. 在丁卯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匿:藏,躲藏
D. 按诛五人按:斩杀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E 凡富贵之了,慷慨得志之徒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②去今之墓而葬焉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④人皆得而隶使之⑤不能容于远近⑥安能屈豪杰之流
⑦亦以明死生之大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A. ①②③⑧
B. ⑤⑦
C.③④⑥⑧
D.④⑧
4.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
B. 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C. 不能容于远近
D. 荣于身后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②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A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C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 .吾社之行为士先.
者 C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D .亦以明死生之大.
7.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有名望的人以重金赎回五位志士的头颅一并装在匣子里埋入墓中。
B .魏忠贤畏惧正义撤回军队,没有马上对抗暴的民众进行残酷镇压。
C .魏忠贤未能篡夺帝位,后又畏罪自缢,这里有五位志士的一份功劳。
D .张溥与复社的同仁在五人墓前树立起一块石碑,并在上面镌刻了碑文。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 .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 C .大阉亦逡巡..畏义 D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B .“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
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做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C .“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 .《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
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答案
1D 2无答案 3A 4D 5D 6A 7C 8C 9A。